穿过大半个中国我睡你 2015-03-19

喜欢诗,读诗和听诗都喜欢,但不喜欢解诗。小时候最怕老师解诗,关于作者的背景,写作宗旨之类的,听得我头疼。听完后还要背,背过后还要考试,填空考试。

《早晨》

读书时背的诗差不多都忘了,记得住的也就一两首。词句简单,直白的。忘记的,都是艰深难懂,老师过度解读的。像《阿黛尔的故事》里说的那样,凡是老师太过于解析的,我都不喜欢听,因为扼杀了我的想象力。我也是这样,为什么就要去解诗呢。诗歌不是让人去体悟的?

第一次感受到诗歌的美,不是在小学学“鹅鹅鹅”,也不是在中学学“一枝红杏出墙来”。而是在一冬日的早晨,我走路去上班,看见那白茫茫的雾铺满整个城市,阳光直射到有雾气的玻璃墙上,湿哒哒的地面上,反出的光,那是一整个冬日的朦胧。那一刻,一首诗如开水般,直烫进我的头颅里。这是顾城的诗——《早晨》:

穿过长满冰霜的玻璃

晨光已铺满大地

万盏灯火结束了工作

明亮的太阳正在升起

曾经读的时候,真没觉得顾城的这首诗有多好,但此时此景一对应,它的美,瞬间闪现。这是要多么质朴的文字,才能描绘出这日与夜,这光与影,这清晨与黑夜。

《过冬》

看的诗多了,喜欢上了听诗,听那些曾经写过诗的人读自己的诗。比如北岛,去年他读过一首诗——《过冬》:

醒来 北方的松林

大地紧迫的鼓声

树干中阳光的烈酒

激荡黑暗之冰

而心与狼群对喊

……

听见了吗?我的爱人

让我们手挽手老去

和词语一起冬眠

重织的时光留下死结

或未完成的诗

第一次听把我吓到了,他读得不好,平淡如水。不过他的声音很年轻,有劲儿,有气,带有点点磁性。这之后又听了几遍,忽然有了些感觉,再听几遍,发现北岛的声音似乎是在表现一种无奈,又有一些隐隐的期盼。不知是希望冬天早日过去,还是希望“果园的暴动”快些到来。

《我爱你》

被一首诗感动,是从来没有过的,直到余秀华读她的诗——《我爱你》。很多人都看过她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我却喜欢《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

提心吊胆的春天

这首诗很多人都读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演绎及情感在里面,但我没被感动过。直到今天听到余秀华自己读这首诗。她那磕巴的声音里,带有一种力量,仿佛能穿透心灵,她的喉咙发出的声音,有一种力量,像一把利剑,直接刺进我的心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她对爱情的无奈与期盼,感受到她的提心吊胆。

我现在想,如果有时光机,我一定要带上录音笔,回到过去,让李白喝醉酒后,读读《将进酒》;让被捕的杜甫,读读《春望》;让坎坷的陆游,读读《卜算子·咏梅》……那是多么美好又惬意的事情。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会寄给你一本诗。因为我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喜欢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