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版《金庸全集》,这是什么GUI? 2015-03-29

我读书好贪多。今天和朋友讨论,问我一本书能看多久。我没告诉她具体的时间,只做了一个类比,比如看《莫泊桑短篇集》,我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严格说来没那么久,因为是上下班时间看的)。看四大名著差不多每部在半个月左右,《三国演义》好读一些,时间较短。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花一个月的时间,还是泛读……当然看的最久的还是《论语》,我现在手里有五个版本的《论语》。这五个版本是:张燕婴的译本,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穆的《论语译注》(最近在看的版本)。为什么我读这么多种版本的《论语》,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没读懂。当然这说的没读懂并不是字面意思没读懂,而是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

读书,就要买书,学会买书和选书其实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因为现在不管是谁都能出书,买到不好看的书,就相当于吃一天翔,我是一直在吃的,现在还在吃,没办法,当年不知道什么叫好书。

至于选书,其实也是有学问的,拿译本来说,我感觉现在不管是谁都有权搞译本,但译本的好坏决定书的成败。英文译本学术性和小说类的翻译肯定是不一样的。就像很多出版社把弗洛伊德的一本书翻译成《梦的解析》,但商务出版社却翻译成《梦释》。大部分人知道前一种译本,其实商务的翻译才堪称经典。读一本国外的书,如果翻译不好,你会很痛苦,反之,读古文亦然。

选译本是一门学问,买书也是一门学问。我现在买书大部分都是在比较大的网购平台上买,基本上不会有盗版(有也可以找它,七天无条件退货)。其实盗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比盗版更高一个层级的,那就是高仿版。曾记得买一类书,跟商家聊天,商家就告诉我,现在市面上的正版书很少,大部分都是高仿。我问他怎么看得出来,他说,除非知道渠道,不然很难看得出来,因为现在的高仿基本上和正版书没什么区别,完全肉眼看不出来。所以有一阵子,我喜欢买高仿版,省钱,便宜得要死。只是后来觉得对不起写书人,过意不去,现在书的市场环境确实很糟糕。读书还是要有良心。

当然有了Kindle后,买的书就更少了。除非真能让我兴奋地发疯的书,像三联版金庸全集的书。我想,这个版本的书现在已经是收藏品一类的级别了。

我读中学时,就希望父母能帮我买一套三联版的金庸全集。这个梦想我没敢跟他们说,因为这套书在当时来说,太贵了。我读书那阵,能一口气买上100以上的书已经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更别说一口气买一套金庸全集,况且那一阵父母是不允许我读小说的。这件事便成为我迄今为止最大的遗憾。

工作后这个版本的书一直在我脑子里转,挥之不去。只是等到想买时,才发现三联已经不出这套版本的书了,金庸先生和三联的合同到期,由其他出版社代为出版。去网上找旧书,这套书现在已经被炒成了天价(我能问到最便宜的要1000多),第一版更是贵得吓人。想想,当年若让父母买了这一套书,现在这套书的价值,不可估量。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闲来逛旧书市场,发现在一堆乱书里零星有几本三联版的金庸全集。跟老板一阵讨价还价,喜得而归。回来后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拍了个照,传给好友,想得瑟一阵。没曾想他告诉我说,这套书不是正版,之后发了一张图给我。我仔细一看,其中的《书剑恩仇录》正版是两本,我这是一本。《天龙八部》的正版是一二三四五,我这里直接分成了上下两部。我瞬间就傻眼了,忽然就觉得这高仿真是害人不浅,若不是册数不同,基本上就与正版无差。我原以为那个年代造假还未练到极致,没想到已到了出神入化之境。想来不规范的行业制度,总会造就出一批具有专研精神的“匠人”,他们不为其他,只为比盗版更上一层楼。

我问我朋友,当年不是只有盗版吗,怎么会有高仿这个东西。朋友说,当年看书的人多,市场利润巨大,有书就看,也不会管什么真假,自然而然就会出现高仿。

想想当年的我,也是这样。想必这也应了那四个字:天理循环。看来我与正版之间,还是隔着一套高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