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一过,进入 9 月,时间就快了。因为从事教育行业,会发现每年的夏季过得特别快。现在叫我回想这个月做过些什么,我还真不清楚。
我每天六点醒来,出门,在轻轨上读书。以前是用手机看书,从上个月开始逃离手机 app,回归纸质书。一来二去,发现纸质书其实也没那占空间,往背包一放就行。
现在出的书,为了让人携带方便,会用很轻的纸张,看似厚厚一本,真没多重。唯一的缺点是,在轻轨上站着读书不舒服,如果没有座位,我会找一个能靠背的地方。
读书是件消耗极大的事,我尝试过读些很难明白的纸质书,也读很轻松的书,前者不停分神,读不了多久会脑袋昏沉;后者读来爽快,一趟来回的路程,书页见底。不管怎样,所有的书读到后面,会慢慢地渐入佳境。脑子会从排斥到适应,仿佛熬过漫长的黑夜,黎明前的阳光,挣扎着从地平线出来。
可见读书也需坚持,有些难读的书,硬着头皮去读,总会有所收获。
疫情原因,这个月影院开始营业,第一次全程戴口罩去看电影,第一次去口罩质量不好,雾气直接喷到眼镜上,后面换了好点儿的口罩,解决这个问题,但依旧闷闷的。
我去看了以前错过的好片,第一次花这么多钱看电影,但想到许多电影生平只能在电影院里看一次,如果这次错过,下次是不是有机会,很难说。我不太愿意错过,选了相对体验感好的影院,哪怕票价贵一点点也是值得的。
人生有太多要去体验,却无法去做的事。我通过阅读,会弥补一些错过的事,但还是有许多事需要亲身体验。
苦于生活所迫,现目前只能通过别人的体验,弥补自身限制,毕竟还有许多事要去完成,这就如同我在《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里所言:成功了的人才会叫别人慢一点,没成功的人都是在披星戴月地赶路。
附:8 月书单和影片
花时间重读《红楼梦》,选了这个残本,只有十几节。打开书才知道这是古文影印版,重新编辑排版。这个版本有批注,字体是繁体,没有标点符号,还是竖排字。和其他版本不同的是,这个版本古文要浓些,除少量几个繁体字,读来毫不费劲,也有可能是我已经读了两遍《红楼梦》的原因。这个版本缺了很多内容,不能完全一览小说风貌,我读的时候,反而发现人物之间的处理关系很微妙,和现代社会有相互映衬的关系。批注更是在必要的地方进行了解说,增加了小说描写的重要性。以后每年会读一遍这本书,毕竟我买了好几个版本呢。
读完《李安传》的第一想法是,真要去好好看一看李安拍的电影,尤其是《卧虎藏龙》前面几部。现在的李安已经开始走上技术流,探索新的电影方式。
回看这本书,发现他真是那种天生能拍电影的人,书里写了他的童年,看过许多导演的电影,写他青年,不得意时,除了拍电影做其他事会浑身没劲儿。到了快中年时,才有机会拍人生第一部电影。
王老师说,导演只有两种,一种天才,一种平庸,没有中间派。判断一位导演会不会拍电影,看他拍的第一部电影就知道了。处女作就是导演的敲门砖,会拍就是会,不会怎么做都不行。
李安写他拍第一部电影,砸锅卖铁才拍出来,到后面拍《卧虎藏龙》,已经有了不小的野心。毕竟要将东方的武侠世界介绍给外国人,让他们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是不小的挑战。这挑战在于文化观念的碰撞,怎么让西方人明白东方世界。
这部电影的剧本来回不知道改了多少遍,东西方人都有参与。拍摄难度,尤其是竹林打斗那场戏,更是惊险之极。至于其他挑战,更是艰难重重。
李安是偏执的,是幸运的,是成功的,更是一个反叛者,他没有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事,而是始终知道自己做什么有劲儿。看他起初学电影的不被理解,到最后拿到奥斯卡回台湾。这种艰难险阻,能一路走下来,真不容易。只是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成功了的人才会叫别人慢一点,没成功的人都是在披星戴月地赶路。
因为王老师读到这本书,读完第一遍,已经被各个时期英国的散文所震撼,原来这么简单的文字,能组合奇妙的语言。从文章的选取来看,英国的散文无处不在,小说、小品文、新闻、广播稿、演讲稿……无一不包。如果非要给一个脉络走向,这些散文始终追求平易浅白的文风,哪怕是科学家写的文章,也要用平常人能看明白的文字描述出来。读完这一遍,不觉想起我们国家的文字脉络,到清代差不多开始断了,五四重新建立语言,不过百年时光,和英国散文的延续,毫无可比性。无怪乎现代语言是一门年轻的语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买了很多本梵高的书,这是读的第二本。很早前读的一本是纯文字,里面全部是他给弟弟的信。这本书从手稿的角度,摘取了信里面他谈画画的部分。如果要了解梵高全貌,读本书是不够的,要学习他如何思考艺术,可以买。
我有一部分是在微信读书上看完,后面部分用的纸质书,打开纸质书我傻眼了。手机里面小小的画放大,有了别样的感觉。可见艺术类的书,尤其是有作品,能看真尺寸是最好的,视觉感受和手机屏幕完全是不一样的。
太多人解读梵高,他对艺术的爱好,从写给弟弟的信里,完全能看见。他的文笔也好,看他写自己画画时的思考,描写自己如何观察一幅画,完全能感受他的文字有很强的细腻美。
梵高注重素描,所以在前期,几乎没什么油画,一直是在练习素描。到了法国,慢慢开始画油画,或许是他去看了更好的画作,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开始了自己的印象派之旅。
他喜欢日本的浮世绘,学过点彩派的绘画技巧,模仿过米勒的作品。大多数时候他苦于没有模特,只能画身边的人和劳苦大众。艺术没有钱去维系,要成功实在是不容易,哪样材料不费钱呢?梵高也是在有了特别十足的信心,才敢向油画下手。
阅读梵高的日记是件令人愉悦的事,你会被他惊人的创作力所打动,他就是炙热的火焰,一直在熊熊燃烧。这种人不会被世人所喜欢,毕竟这世上能充满热情坚持做事的人少之又少,多数人只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冲着长镜头去看的电影。士兵没有落水前,这是一部战争片,当他在湍急的河流里挣扎,坠下瀑布,流经一片平静的河水,花瓣漂浮在他身上,那一刻,这部电影有了别样的动人之处,这动人之处还没完结。他从水上爬起来,隐隐听到飘渺的歌声,他向前走,到了一群士兵身后坐下,整个过程没有人发现他的存在,直到歌声结束。很难想象残酷战争下,导演拍出了另一种汹涌状态下的平静。人在经历死亡的过程中,有如何的心情,看见的是什么,或许并不一样。死亡是终点,战争加快了生命完结的速度。我们终其一生其实是在想办法,怎么样安全着陆,平安回家。
朋友推荐的电影,原没打算去看,看见有艾玛·沃森,还是决定去看一看。
电影写了四个女孩成长的故事,拍摄手法是双线叙事。故事穿来穿去,看到后面才明白,回忆这段,画面是暖光线,现实这条线上冷光线。光影相互交错,对比看就会明白,童年的记忆是快乐的,当下发生的事是痛苦的。
我不喜欢跳来跳去讲故事的方式,非常混乱,导演用这种方式,无非是让故事看起来变得更长,但这打乱了人们对一个故事的理解。
现在看这部电影,四位小妇人,她们在写作、绘画、舞蹈和音乐中极具天赋,母亲给她们很大的成长空间,任由她们发展自己的天性。
这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却愿意去帮助比她们困难的人,她们也因此受到上层阶级的帮助。在战争时期,这种帮助实在难得,毕竟家家都有困难,愿意伸手的人,何其高贵。
电影人物,消除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不论是灰姑娘还是白雪公主,都可以和超越自身阶层的人相处,甚至在一起。她们更明白冰冷的金钱,华丽的服饰无法换来爱,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能抵御外界环境的伤害,反而那些躲在金丝笼里的人,是可怜又悲哀的。
我开始喜欢这部电影,只因在糟糕的境遇下,它传递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爱,让人在黑暗的世界里,有了暖光。
这一季依旧是去世界找相关的食物,看到现在只觉得套路满满,感觉不够有意思。不知道团队发现了这个问题没有,能稳定输出这种拍摄模式是一种能力,求新求变或许又是一种能力。
去电影院重温,利用时间讲故事的诺兰,反而讲了一个重逢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片头就有暗示,看到后面才明白,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再一次相聚。我们抬头仰望浩瀚的星空,那里有无数未知的谜等人探寻,我们会在星际穿越中迷失,会度过漫长又孤独的时间,会面对无数未知。理论和数据终归是一个方向标,唯有人类的爱才会给人指引。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但我们「不要走进那温和的良夜。要怒斥、怒斥那光明的微光。」
在抖音上看了高潮部分,特意翻来看,看到最后才知道高潮即结尾。前面部分的故事太长了,绕来绕去,强撑两个小时。有点儿意思是是导演故布疑阵,让我以为是以强欺弱的片子,后面才知道是一个以强胜弱的片子。最精彩的地方还是抖音那几分钟,其他也没啥可看的。
看陈晓卿的美食片看累了,打开这部片子,看了几分钟就惊呆了。这部电影就一个人走在大街小巷,到处找吃的,烟火气十足。起初还以为是随便走一走,看久了才明白,这哪儿是随便走,没有对一个地方美食做深入了解,怎么知道哪家店的食物美味。主人公就背着包,如同一位孤独的侠客,在街上游荡,不经意猫腰钻进一家小店,在桌子前等美食那几分钟,对着看片子的人介绍美食。美食上桌,眼睛瞬间放光,像是寻找到一把趁手的神兵利器。这位侠客还特别有讲究,知道越南人吃饭不能端碗,日本人吃面要吸很大的声响,懂得分辨中国馒头和韩国馒头的区别……真希望他就这么一直走下去,带领我们踏上美食的寻味之旅。
看第一遍很催泪,但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流泪。今天走进电影院重看,慢慢明白,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当你的梦想遇到家人不可抗力的阻挠,要去怎么化解。皮克斯通过讲述灵魂的故事,将电影中男孩子的梦想化解了。《寻梦环游记》的灵魂就在于亡灵的消失,亡灵和现实世界相同,如果没有人记得,那个人就真正从世界上消失了。我看第一遍将这个故事想复杂了,其实皮克斯的电影就是拍给小孩子看的,传递的是家庭的重要性。重看还使我想起小时候,一家人过年去上坟,每年跟随家人去,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是去祭拜的是谁,虽然爸妈时不时会告诉我这些人是谁。人类的祭奠和记忆有关,遗忘了,所有的祭奠就是回忆。不过我们国家的祭奠很多还是包含私心,比如祈求家人保佑考大学,读好书等等。这种私心所求的祭奠,也难免三代以上的人我会记不住。
时隔多年,终于能在电影院看见魔法世界。几位小演员有了各自的发展,有的角色也在这些年中逝去。当演员的好处就是人们能在银幕前看见他们永恒的美。我记得看这部电影还是初中时代,那是一个暑假,独自一个人在中央六台的电影频道上看这部电影。由于是国外片,又是在深夜,电视机前看这部电影,还有些害怕。从那以后,每一部《哈利波特》我都看过,罗琳的书也读过。读完书再看电影,才知道许多故事电影没有拍。现在再回头看第一部,才明白许多事在电影里无法理解,随着故事的完结开始明白。斯内普教授就是要在看到最后才能明白。其实电影有很多故事没有挖掘,比如魁地奇比赛,第一部里只拍了哈利波特的一场比赛,后面他因为魔法石事件没有参加,电影没有交代。如此种种,不一而举。我以前还没有发现,哈利波特受姨父姨妈虐待,穿的衣服松松垮垮,极度不适,现在才看明白,后来一想,这不能挂我,因为服装造型设计将这些衣服设计得毫无痕迹。从衣着品味来看,哪怕是为了人物需求,对美的追求也不能降低。《哈利·波特》的故事,现在看已有些拖沓,但并不妨碍我们用「爱」去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