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上有一本书——《少有人看见的美》,书中用12章节讲了西方一系列画,作者是位很有趣的人,一方面探讨画的十二星座,一方面又通过画讲灵魂的重量,这之后又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说「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一条河里」。今天抛砖引玉,随意说说书的内容,如果你喜欢,可以去读读这本书。
对美而言,大多数艺术老师在教学生时,都会从色彩、色块、明暗等方面教导学生。这是学画画阶段,也是每个学生的必经之路。学美术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枯燥的事情。大多数的画家,包括我们现在所知的,都是老师一步一步带起来。也就是说,如果要学习美术,就必须要拜师。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美术生挤破头都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生这一辈子能得到名师指点很重要。
当然,光会画画也不行,因为要成为伟大的画家,还需要对这个世界有态度。我们看西方美术,会发现很多画家都喜欢画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人物或神话故事,其实都是在借他们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当然也有那些画风景的,我想他们也是在或多或少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
表现实际事物,画家有办法处理,那要表现灵魂,应怎样处理?要知道西方与我们国家思考问题,有很大差别。西方的两大哲学家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前者喜欢探讨「永恒」,他的「思想体系是借由逻辑推演而超然物外的」。后者的思想体系则来源于观察与经验(见下图《雅典学院》,左边的柏拉图手指天,右边的亚里士多德手心向地,就是这个意思)。

东方世界受「子不语外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则比较务实,一般不会去讨论神神叨叨的事情。唯有外来佛教才有轮回、因缘之说。也因这一点(其中一点),才会有中国无哲学的讨论。还有一点讨论就是:我们国家几乎没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哲人,盛赞忠君爱国、精忠报国的将帅才是我们国家的主旋律。
「永恒」一直贯穿于西方世界,如何用画表现,成了一大难题。作为一直追求逻辑的西方人,想破了脑袋,终于想到一个办法,把「永恒」换算成灵魂。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如果有灵魂,那灵魂就应该是有重量的,这又该怎么办?这时候天堂、地狱之类的环境因素就开始出现。如果一个人的灵魂轻,那么就会上天堂,如果灵魂重,就下地狱。西方人在表现灵魂人时,都是衣不蔽体,也就是赤裸着身子,因为一个人的灵魂是不能穿衣服的。并不像我们国家这样可以大而化之的把它处理掉。
于是乎,我们就能看见这样一系列称灵魂重量的画作:

当灵魂有了重量,执着的西方人又开始抛出另一个问题:那么它的重量有多少呢?答案是:21克。这个重量来源于190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位名叫邓肯·麦克道格尔医生做的一项实验。他用6名濒临死亡的人和狗来做了实验,这份实验被发表在《美国医学》上,但可惜的是,这个实验迄今为止没有被其他学者以同样手段重现过(1)。
那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或者灵魂的重量到底是多少,究竟有谁证实?或许修改下这本书背后的这句,我想更能说明问题: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灵魂本身。唯一不朽的,是一个人所留下的,令人敬仰的知识和财富。无论那是一幅画,还是一本书,我想这才是灵魂真正的重量。
注(1):来源于《少有人看见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