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的书

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其实并不是,我的读书生涯,有很长的时间是在和读不懂的书作斗争。

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起初,要学识字,一个字一个字累积,从字到词,句,段,最后通过阅读文章,逐渐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我读不懂的书很多,古人的经史子集,很多读不懂。前天夜里临睡前,来了兴致,从书堆里找出《说文解字》,准备读几页,翻开第一页,读不懂。睡一觉,早起查资料才明白,要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说文解字通论》作基础才能读明白。没有古文基础,很难读懂。

古文读不懂,小说我也不一定能读懂,最近读完《双城记》,看译者介绍,说是反映法国大革命的书,透过一个侧面,凸显革命。我读完两卷,确实无法从书中明白故事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联。第三卷实在是读不进去,只好草草翻页了事。

国外名著读不懂,有很多原因,西方国家的宗教观我不了解,历史背景我不知道,人情世故隔着层薄膜,说到底,还是自己对世界另一头的事知之甚少。我在阅读《帝国的崛起 : 从普鲁士到德意志 》也遇到类似情况,作者用详尽的资料书写普鲁士与德意志,面对密集的人民、地名、条约、历史事件,我读来一头雾水。

《双城记》是本名著,我读不进去,按照以前的脾性,哪怕强迫,硬塞也要读完。现在我不这么想了,一本书读不进去,勉强读,也是种折磨。高中时读《红楼梦》,翻完两页直犯困,后去读武侠小说,才重振精神。等大学重新翻阅,读到香菱学诗,才渐入佳境。现在,《红楼梦》是我每年会翻一翻的书。

一本书读不进去,或许真的是我与书没有缘分,对于知识的积累不够,无法体会其中的内在含义。

我的阅读生涯还犯过一个错:过于的贪多求全,追求阅读数量,忘记阅读的质量。许多书不能读完就扔,要反复读,随人生年龄与阅历,重新翻阅,才能找到乐趣所在。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我读过很多遍的书,我对故事的理解,最大的差异在于读过《圣经》与没读过,我从书里获得救赎,甚至在人生道路上,希望变成一名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人。我常在夜里想起那位与鲨鱼搏斗的老人,在睡梦中梦见非洲沙漠那头金色的狮子。

我不会放弃读那些读不懂的书,正是它们,让我知道,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有多重要。正是它们,让我明白,人生中还有许多要去补充的知识点,也正是它们,让我不断走出阅读的舒适区,探索阅读的边界。对我来说,读那些读不懂的书,无非是给自己多增加一点时间成本,多花点精力去探索,我认为这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