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

写下题目,发现幸福的讨论,从古自今已有,即便如此,我还是想从自身感受出发,谈谈这个话题。

我和身边人讨论幸福,发现越是上辈人,越觉得下辈人过得幸福。上辈人对幸福的定义大致是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他们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饥寒交迫时刻,到了如今物质极大满足的社会,会自觉这就是所谓的幸福。

幸福真是如此?我不这么认为,有一个原因是,幸福是获得物质满足,促进精神产生的喜悦感。上辈人单纯归咎物质,实则忘记了精神快乐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对幸福的感受过于简单,或者说,如果单纯以物质基础来看,那只是马斯洛需求的第一层。

后辈人很简单满足第一层需求,自然会寻求更高层次的幸福,这不是更为实际且具象的事物,追求的是精神层次。我以前总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上辈人不幸,慢慢地发现,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幸福是不同的,不幸却是有许多相同之处。

从追求幸福的起点来看,上辈人认为吃饱穿暖是幸福,年轻人会认为外在形象是种幸福。比如在饮食方面,上辈人喜欢一个人圆滚滚,肥嘟嘟,这是有福气标志,下辈人却寻求科学的方式,以达到外在形象的美感,哪怕少吃一顿饭,少穿一点儿衣服也在所不惜。

我在生活中和人讨论幸福,常陷入一个怪圈,每次会从一个话题进入另一个与自身无关的话题。从自身的事,上升到更伟大的事业,多数人会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状态变为一种幸福,那些虚无缥缈的自豪感也不知从何而来。多数人自身没有发现,关注遥远外在的事物过多,反而忘了自身周遭的问题。

当我们在承受高房价的同时,还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当我们在生育权面前,没有自我的选择,还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当我们每天 996、007 时,还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当我们……有太多和自身相关的问题没有解决,去关注那些可望不可及事,或许真没有多大意义。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和上辈人做一个对比:在房价面前,他们不会有压迫感;在生育面前,他们是自由的;在工作面前,他们从来没有 996、007……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才是最幸福的那辈人,我们只是生活在物质物质世界里的贫穷者。

「伟大、渺小、中庸、可怜、欢乐、痛苦、战争、平安、辉煌、暗淡、得意、伤感、怀恨、报复、专横、责难……幸福在哪里?」

马斯洛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英语: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心理学评论》的论文〈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所提出的理论。马斯洛随后延伸了这个想法,包含了他对人类天生好奇心的观察。他的理论与其他人类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并行,尤其是针对人类成长阶段的描述。马斯洛使用了「生理」、「安全」、「隶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等术语,描述人类动机推移的脉络。(来源:维基百科)

随思录(71)- 2016-05-19

今天接到前东家领导的电话,刚接到时我看了看手机号码,张泷。犹豫了一会,心里想到底接不接这个电话,后来还是接了。

原以为这家伙打电话来嘘寒问暖,亦或是在学校混不走了,想来投靠我,又或是看见昨天我在招文案,想推荐个人给我。后来聊了几句才明白,原来是学校微信公众号有个验证码,希望我提供一下,我也没多想,答应了。之后他说还有些事要处理,让我配合下。我也说好,于是挂掉电话,在微信上聊天。

我回到工作位上,没几分钟接到发过来的短信,填在对话框里,发给他,想想这事儿也就过了。没曾想他发消息过来,说还有事儿让小雨来指导我做,他有事要出去。我听了就懵了,前一句话自是真的,后句话我依着跟他相处的时间,晓得他在撒谎,摆明了后续工作不是很好做。

没过几分钟,小雨发扣扣消息过来,说是美术汇微信公众号的年审时间到了,因为绑定的是我的号,需要验证下,提供什么身份证之类的。嘿,这里不得不感谢小雨,如果她不提美术汇,我可能就配合了,抱歉,既然她提了,不好意思。我必须拒绝,原因很简单,这个号是我费尽心力盘成破万粉丝的,那里面每一个用户,基本上跟现在学校里那帮人,没什么鸟关系。如果硬要说关系,也就跟杨瑞的激将法有那么丢丢关系。

我不清楚微信的年审是怎么个情况,估计很麻烦,需要验证身份证,拍照什么的,手机验证码可能只是初步,说不定还得持照片拍照等等。看样子是很繁琐的事。

这时我不得不拒绝小雨,当然拒绝和她有没有男朋友没关系,和她整天在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挤兑我没关系,和她是不是我朋友没关系,和一切私人交情都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无非是张泷这些人耍的伎俩,自己不好意思出面,倒是想借助私人关系走这条路。不好意思,我不吃这套。

说老实话,我早就看不惯他们运营的美术汇,我以前在的时候,还能保持在一两千的阅读量,有事没事过五千,偶尔破万等等。现在倒好,基本上是五百左右的阅读量,一万多的粉丝能玩成这样,不是脑残,就是傻逼。所以我跟小雨聊天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时候把美术汇做到我觉得可以了再说吧。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美术汇是小雨的身份证注册的,现在倒好,成了我的。说不惊奇,那是不可能的。以前我总觉得,好好把美术汇盘活,展现下实力,得到些成就感,是不是学校的和我没关系,毕竟有个平台,挺好的。每天绞尽脑汁,花时间去做微信,终于做到条十万加,这之后平步青云,我原本想的是靠这条十万加转型,原本是没有个性定位的微信公众号,现在想做个性化,我不知道张泷懂不懂微信,好几次提出这个想法,觉得可以加人进来做微信,他不同意。没办法,我不得不一个人扛,限于时间、经历、工作等原因,这个号到我离职,弄得很恼火。

有时候我就觉得,这事儿真窝火,主要还是不甘心。离职后偶尔会看见前同事转内容,一看内容,我就知道完蛋了,傻逼成什么样了。

没多久,小莫也发现了,跑来问我,美术汇还是不是我运营的啊。我很惊讶,说早就不是了。她有些怯懦的说,那我取关了,怪不得我越看内容越傻逼。我哈哈大笑,笑而不语。

反正从我工作以来,觉得最快乐的事,不是得到多少回报,当然能得到回报是很好的,不过老板都抠门,我是没遇到过敞亮的老板,尤其是钱赚得越多的,越抠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学到知识和本领,就算是不在这个平台上做事,之后也能跳到其他地方。在没辞职前,我跟同事都这么说。他们不听,还觉得我傻逼,觉得工作无非是混混日子就行,反正公司不是自家的,也就是说靠着混工资驱动的人,一辈子做不出来好东西来。事实证明目前就我观察来说,大Boss百分之八十的钱,是丢水里的。我知道这里面是有明眼人晓得这事儿,不过大Boss是不是明眼人,我觉得不是。反正欺上瞒下这种事儿,张泷那帮子人又不是第一次做。

可现在能说什么呢?无非是解解气罢了,很多事我既然无能为力,只能选择离开,和一群傻逼们共事,和一群沙丁鱼在一起,始终成不了气候。

稀奇的是,小雨在找过我后,青青又跑来找我。不好意思,我直接跟她说:这些跟你们没关系,学校这帮子人太缺德了,呵呵呵,当初怎么对我的?现在居然把你们一个个的派来作说客,我服了。具体是什么原因,大家都清楚吧?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高兴。

随思录(70)- 2016-05-10

惊闻大渝网猫小姐离职,有些诧异,不解。不过后来想想,也释然,打工的,无论在哪儿,其实都不一样,不过是换个工作环境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也有,在选择过程中,路如何走,是很大的问题,这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走对的路,只有不断更正的路,当然还有少部分路是死胡同,如果走进去,谁也没办法。

我的第一篇稿费,来源于大渝网,记得那次是写我养的小鲵,一种滑不溜秋的动物,那时我并不知道投稿是有稿费,不过是胡乱投,没想到就被猫小姐相中。后来断断续续的投过几篇,有的中了,有的没中,零零碎碎的也收到不少零花钱。可惜后来觉得这种没有挑战性,想想也就没怎么投稿,转而写微信。

我的微信也写得不好,但好处是不受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也没有谁约束上谁。我做微信推广也是,觉得我写的好的就关注,不喜欢就取关,这本是很自由的事情。我既不想因为什么做微信,甚至改变自己的态度,也不想因为谁被强迫,或因为一些诱导原因被关注。我觉得写字就必须自由的创作,可惜自由二字谈何容易,尤其是许多人喜欢钻牛角尖,觉得自己写不好,不敢拿出来见人,写不好,就不写了,真是奇怪。谁生下来就会写字的。真是有毛病。

在我看来,无拘无束的写字是最轻松简单的事,没有扭捏造作,没有行文修饰,简简单单的写便好。有些不努力,非要寻莫言、村上村树一辈,亦或是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放在嘴边,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高。要知道,没人生下来就能写得那么漂亮,这些一是天分,二是勤奋。我觉得写小说勤奋最重要,其他的倒在其次。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白白浪费光阴。

注:写完这篇日志,网断了,临睡了还要坑一次,无语。

随思录(69)- 2016-05-10

上周瞎忙,牺牲双休,零零碎碎的把休息时间浪费掉了,不过是去做了两件事,发表意见和听人吹牛逼,想想真是头疼,况且这两件事还都是亲戚拉我去做,实在不好拒绝。

上个星期四我接到斌哥哥的电话,说是约个时间,谈谈新媒体运营方面的事儿,原以为沉寂两个多月后,他已顺利开始工作,没曾想前期碰到一些问题。我原想拒绝,可最后心软,答应了。就这样,星期五下午打了个电话,约好星期六上午九点半谈事,斌哥哥把嫂子约上,结果这一谈,谈到下午四点。

我多次说不喜欢开会,不喜欢吹牛逼,更不喜欢参加这样那样的创意人吹牛逼大赛。这些是浪费时间的事情。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创业,最重要的是热爱,热爱,不断的热爱,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思考,解决,思考。如果卖产品,就想办法把产品做好,如果卖服务,就想办法把服务做好。有事没事,找人吹牛,真解决不了问题。

我觉得我哥现在的情况是,先把他的产品做好,他的产品最主要是买感官和服务,有好产品,但是太枯燥乏味,不好,可以想办法用讲故事的方法去讲,如果前期做不到,就像他说的,用15分钟的体验,直接,赤裸裸的让孩子体验产品,之后想学,收费,慢慢教,教的过程中,不断升级产品,花时间在这方面,别整天东想西想的。

之后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也就是课程设置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花点小钱做些推广,如果没有,就用微信,把微信好好做一做,我看他们的菜单栏,功能介绍,内容填充等方面的内容完全是瞎搞,内容就不说了,太硬,没有可读性,功能介绍也不行,实在不行可以看看做得好的,像什么小道消息、秋叶、深夜发媸他们是如何写的,写出一些特色(我的功能介绍现在改了五遍,菜单栏不知道改了多少遍,微信就一产品,看似简单,背后水深。),至于菜单栏就不说了,后台能看见数据,根据每次的数据做改动就行。这是最明确的做法。至于其他推广方式,渠道,只能自己去摸索,这些不用说,一说就太大,毕竟现在做微信,也不像去年那样好做,不用心做是不行的。

至于什么吹夸夸的,完全落不到实处,如果实在不清楚,可以多看看微信团队,他们一直在做产品,做测试,完善细节(好像每样改动都会经历长达好几个月的测试、调研与反馈,公众平台的后台改动真的很大)。

至于昨天找人什么网红吹牛,我听他的意思,大概是两点:一是花钱投媒体,轻轨客和华龙网,二是用各种优惠政策吸粉。先说第一点,如果真花钱投,那费用预估多少?如果可以,直接交给广告公司来提案,比稿就行,这不是斌哥哥本意,投出去的效果也没法预估,毕竟广告界有句老话:我花了数十亿的钱,不知道这钱花到哪儿去了,但还是得花。

二是优惠政策吸粉,什么抢红包啊,送免费券之类,这类人是消费群体吗?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有多少人啃花千多块钱让孩子学对成绩没用的产品?吸引过来的粉丝,有没有用呢?我现在能想到的就是最多增加点儿产品曝光度,这些还是很低级的玩儿法,还不如我自己搞几个跟科学相关的游戏,或者普及下天文知识,答题得奖,增强互动性和粘性有趣的多。我觉得微信是以强内容输出+强推广渠道为载体的玩儿法,但是大多数人是强捡趴活输出+弱智内容输出+强渠道推广。大多数本地号是这样玩儿的,全国性,或者说我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不是这样。

现在想想,我觉得地域类的微信公众号,其实市场是很大的,稍微想办法做得好一点,基本上阅读量和吸粉(现在吸粉太困难了)不会太差,至于其他,先别想太多,把那些零零碎碎,或者以后要做的,全部抛开,直接轻装上阵就好。

随思录(68)-2016-05-16

终于有时间扯扯淡了。我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忙些什么,似乎每天都在忙,可想想到底有多忙,实在是说不出来,只能说我假装很忙。

最近这段时间,我好像陷入一种轻浮的生存状态中,这里面的原因,现在想来无非是工作做出一点成就。现在想想,确实太浮躁,我应该好好沉下心来,读读书,写写字,想着天空和云朵,想着大地和青草,想着美好无尽的往事。

一直以来, 我都觉得自己不是做大事的人,得点成就就骄傲,这是很头疼的事情。现在来看,新来公司,原本就没什么阅读数和粉丝数,能破千是很正常的事儿,倒是我喜欢大吹特吹。

我是把做微信分为商业和个人两种策略,商业无非是团体协作干事儿,想办法扩大渠道,做好内容,甚至失去自我的一种操作模式,现在的商业微信公众号,基本上都在讨好群众,做得肤浅至极,能提供有营养,引起人思考的号越来越少。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我们这个国家太多苦大仇深的事儿没办法找到宣泄口,只能用这种方式转移民众心中的痛。我们国家的人是健忘的,隐忍的,不喜欢去追究的民族,对于一个热点的发酵程度,很难去坚守。以前总觉得是人的问题,现在想想,或许是整个大环境的问题,媒体失灵了,坚持追究责任的人得不到支持,狭义的个人主义等等。试想一下,如果社会给予这些较真人帮助,或许很多问题,不会拖到那么久解决。我们不应该在别人对正确的事较真时劝解放弃,至少应给予一定的帮助。可惜我个人力量甚小,帮不上忙,也抱歉如果我在生活中遇到这些事,也会是劝解放弃的人,更可惜的是,像我这样的人太多,寻求一个中庸的解决之道,才是国家提倡,管理部门喜欢看见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不清楚。读林语堂的《中国人》,倒觉得现在的人没办法在儒家思想中求些门路,只能将自己寄情于道家的山水间,亦或是投身佛教,求个平安。对于成功定义的狭义,也使得社会浮躁,至少我现在所看见的圈子,多数人为了创业,为了赚钱疲于奔命,商业模式也用得无耻之极,无论是大平台还是小平台,喜欢用不少作作的做法,尤其是地域类的微信公众号,不好好的提供一些价值性,观点性的文章输出,提供的净是些乌七八糟的内容,阅读量还几万几万的。我想的是,如果能好好做内容,超过这些号,不难。可惜现实的问题是,我除了写微信内容,还要做推广、运营、市场方面的工作,真是可惜之极,如果能专注的内容上,我想会好多。

迄今为止,我对自身在公司所写的内容,不满意,一个是时间太赶,二个是思绪太乱。如果可以,真希望做个单纯的小编。可有谁看得上我这半吊子的文笔呢?我自己是看不上的,还得多写才行。

文笔是要多些多思才有的,只可惜现在大多数人享受轻阅读,看见谁提出个观点就到处转载。更为思想深刻的内容,在微信越发难以分享,传开。它逐渐变成商业模式操纵的,扯淡式的,人们传播毒鸡汤、直播视频、负能量(偶尔的新闻事件),全名畅快淋漓狂欢的地方。只是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我不清楚,有可能是我的微信公众号里加了许多信息不对等,观念不一致的人和微商所致。这些人像流窜犯一样,删除、屏蔽后又来,来了,删除了接着来。他自己傻逼也就算了,害得我也不清净,真是伤透脑筋。

有时候,我是真怀念曾经微信刚起来时,能得到真正价值,有用的微信公众号,只可惜现在这些公众号越发难寻。我不知道微信团对注意到这些问题没有,他们是否能想办法改善这种生态圈,如果不能,那真是糟糕之极。

如果有一天微信也垃圾满地,我想那些输出好内容的微信公众号,会逃向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名字叫:曲高和寡。人还是要去喜欢和学习更美好,更有价值的东西,整天像个傻逼一样沉浸在名为鸦片的环境中,迟早完蛋。

随思录(67)-2016-05-17

我学会读书以来,遭遇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也不是身边的人,而是我的家人。这家人包括我的爸爸妈妈,姥姥奶奶,幺叔幺姑等等。在这些人里面,除了我姥姥是真正读过书的,其他人都没怎么读过。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有个习惯,不读书人的孩子,喜欢让孩子读书,读得不好,就可劲儿的打,孩子的成绩也在打中忽高忽低,有的莫名其妙的打成才,但大多数孩子还是成不了才。以前我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现在倒觉得这事儿不能怪孩子,要怪还是家里没有培养孩子的土壤。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父母不读书的家庭,是个什么情况?上小学三四年级,爸妈还能帮忙做点简单的算术、教教如何写字,到了五六年级以至往后,教不动了,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力不足则看电视。一般的情况是孩子抓耳挠腮的闷在房里做作业,父母在电视前焦虑的看电视,电视的声音还不能太大,要比蚊子声音小,或者干脆不开声音。就这样,随着孩子学识见长,父母不思进取,原地踏步,孩子和父母间关于读书的话题就越扯越大,以至于往后孩子长大后,继续重演父母的过程,就这样周而复始下去,除非有什么奇迹发生,否则只能如此循环。

我家人常说,我是这个家庭里面的奇葩,整个家庭,现在没一个看书的,就我还在看。他们现在想的,不是以前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类似的语句,挂在嘴边的,是怎样赚大钱,怎样比别的孩子牛逼,怎样找个媳妇生个孩子给他们带等等话题。

说实在话,我至于以是家里面的奇葩,最主要得益于我妈,其次得益于我姥姥和家里其他人。

我姥姥是读过书的,有本事的人,现在还是我家里最佩服的人,无论是学识、涵养还是气节,我这根软骨头可能终生都比不过他,至少在病痛面前,他能在癌症的折磨下一声不吭,临死也不让我们知晓。我就不行,有事没事头疼脑热,会哭得死去活来。做事也不坚持,没有毅力与耐力。

姥姥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和“养儿不读书,当喂一头猪”,有事没事,还会念叨自己的名字,说当初祖祖(我姥姥的爸爸)给他取名为:书田,意思就是书读不好,便回家种田。这些话我从小听到大,现在他走了,我们家也没人说这些,不过我现在都还记得他这些口头禅。

得益于我姥姥读过书,有本事,我生下来后,家里人就叫我多读书。只是这书应该怎么个读法,是全没人教的,我妈在读书这件事也不知道,她只知道学校教的是好的,分数考得好是好的,能上大学是好的。好在这些全是好的,可惜也不怎么对。我觉得最对的事儿,就是她小时候给我买了许多故事书。什么海的女儿,孙悟空大战葫芦娃,葫芦娃大战变形金刚等等。等到年纪大后,就读十万个为什么,世界未解之谜等等杂书。我一直觉得现在之所以对这个世界保持足够的好奇心,是因为读过这些书。而我之所以喜欢写日志,也得益于以前看过一本日志书,至于书名叫什么,我记不清楚,只晓得是位六年级的学生写的,所记录的事情也没什么稀奇。

一本书能记得多少,在我看来并不重要,毕竟读书不是背书,也不是写什么议论文,非要引经据典,更不是做什么学问,要查询详实。读书就是读书,小孩子读书,能不能读懂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养成勤学好问,勤于思考的方式方法,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要做到这些很难,毕竟孩子是十万个为什么,不明白的太多,很多问题父母都没法回答,至于什么启发,引导,那就更谈不上。

我读书是读不好的,一是到现在都是自我摸索,无人引导。二是好奇心太重,不成体系。三是略有浮躁,无法沉下心,所以每每有人叫我分享什么读书心得,我是很自卑的,至少从我内心来说,是抗拒这件事,且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去做这些事。

不过现在想想,读书这事儿,现在最后悔的,还是把以前那些书卖了,送了。以前不觉得这些书留着有什么用,因为留着也没人看,我也不善保管,每逢看完书后,也随意丢弃,那些灰尘就一层层的爬上去,等到想起它们,因为太脏也不愿去碰。

也不知是哪年,我妈就翻出小时候看的书,问我说这些书还要不要。我一看,都是些什么海的女儿,孙悟空大战葫芦娃,葫芦娃大战变形金刚等幼稚得可笑的书,没怎么想,说送给妹妹吧。就这样,我那些杂七杂八的书,随着我这句话飘到了妹妹家。

这是好些年前的事,现在想想,颇为后悔,因为那些书虽则不好,好歹陪我走过童年,有我深深的印迹在上面。偶有夜晚,我翻着从旧书市场淘出的老书,会想起此事,只是不知那些书,现在散落在何处,他们在我妹妹家过得还好吗?那些书,说不定就是父母省吃俭用给我买的。

我啊,还真是个混蛋呢。

人还是要有些恋物癖才美好。

注:有感《罗辑思维》卖旧书。

我的精神孤岛

书桌

五一节来临前几天,我在网上分批次购买了一些纸箱,准备在节日期间整理房间里的书,为搬家做准备。

我的房间塞满了书,借用我妈的话说,以前姥姥当医生,喜欢买整箱整箱的药放家里,现在我买整堆整堆的书。她看见我的书很多没有拆封,会觉得这是浪费,「如果不买书,完全能在重庆首付一套房。」

想来也是,我试着做了个估算,如果我每年存三万元,工作这些年,哪怕按照如今重庆的房价,真能首付一套房。别看一个月存两三千块钱并不怎样,积少成多,省吃俭用,买房对我来说,确实不是件难事。

我个人的生活消费很低,除了买书,日常几乎没什么开销。或许在别人看来,书似乎并不贵,如果每个月保持买书的状态,再加上读书日、618、双十二这些节日,一年下来,这是一笔相当惊人的开销。我不停买书,花掉了工作赚来的绝大多数钱。

我自然会有贫穷的念头,年龄增长,也会担心老了犯病没钱治疗,只是买书这事儿,形成习惯,反而难戒。买书,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我没有买房,却获得了许多精神的快乐,我在租所里建立了一座精神孤岛,每当我心情烦闷,上班疲乏,焦虑不堪,躲进书堆,会获得无穷的乐趣。阅读还使我成为更好的人,我也在不停反思己过,修正自己的观念与言行。

如果要说买书有什么不快,或许是房间里的书越来越多,我读书的速度有减无增,出版商出书的速度之快,我哪怕用一百辈子,也追不上他们的脚步。

这个假期我在家里整理书,把原本堆积的书放进纸箱,每次要花将近两个小时,往常我很讨厌做家务,可整理书却不觉得累,看着自己一本本买回来的书很亲切,时不时在书堆里找到一两本绝版的书,发现一些藏着的签名书,再看看每本书的价钱,对比旧书网的售价,有种赚到了的愉悦感。我始终觉得书不会白买,花出去的钱,迟早会通过另一种方式赚回来,我获得的,又岂止是一本书而已?

整理书的过程中,我妈问我,买这么多书,怎么不叫人来参观。我说,千万不要来,家里的书太乱了。她又问我,这么乱怎么睡得着?我说,乱归乱,每天看着这些书,我睡得比谁都安稳,这是我的精神孤岛。

或许我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内心的丰腴,又有几人能比呢?买书,读书,真是人生的两大乐事。

夜读古诗文有感

我上学那些年,很不喜欢读古诗文,老师会要求背完古诗文才允许回家。更令我头疼的是文章后面的解析,总觉得古人写文章,哪儿有这么多需要表达的意思呢?从上月起,心血来潮,我每天睡觉前会读一些古诗文, 近日才慢慢明白,那些所有关于风花雪月的句子里,实则有许多的大悲大苦。

我以前很喜欢古人骑马仗剑走天涯的句子,读来豪情壮志,热血冲头。等我看多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影片,不免悲痛,当一个人真正奔赴战场,明知是一去不归的路,在生死之际即将来临前,又有什么值得豪情的呢?这些诗句,或许是他们保家卫国不得已的职责,又或是在死亡来临之际,给自己一个潇洒的理由,至少不让后人知道,一个人在死亡来临前有多么的恐惧。谁不想在史书上留下一个令人敬仰的美名呢?这些关于战争的诗句,兴许不是壮志豪情,而是一种反战的悲悯。

古人写诗文,喜欢寄情于花鸟山水。我以前走马观花,自觉诗句漂亮,读来令人向往。现在细看那些诗句,方才明白,诗文背后的人,或被贬,或流放,或生离死别……人生悲欢离合,常在一瞬之间。他们在人生遭难之际,一反常态,没有大书特书自己的悲苦,反而用一种难以言说的心境,寄情于花鸟山水。

一个人在人生的逆旅之中,难免遭遇困境,很多人面对境遇,会选择出游。苏轼曾经过屈原庙,写过一篇《屈原赋》,这篇赋读来慷慨激昂。我去查背景资料,苏轼这篇赋写于父亲去世,两兄弟送父亲之柩回乡途中,可见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苏轼才气横溢,常不得志,一直遭贬,四处飘零。他的笔却流露出一派天真,许多的诗文是在仕途失意、妻子离别、兄弟诀别、贫困交迫时所作,这时的悲凉心境有多少人能明白呢?苏轼写的诗文,如果不去查一查他生平之际遇,很难体会。

我常听人称颂古诗文,从遣词造句方面去解析,我不知道这有没有问题,但我更愿意相信,好的诗文,或许是它将一个人的感情藏得深。旁人看见秀美风景,壮丽山河会为之心旷神怡,只有少数看见内心悲苦,明白人生艰难,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人生多悲苦,周遭境遇不如意之时,读读古诗文,遥望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依旧释放豪情,寄情山水的人,他们才是值得结交一辈子的好朋友。

回忆姥姥|每日抄经:申命记1(二)

这是谈死亡的第三篇笔记。

到了我这年纪,或多或少会经历亲人死亡的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姥姥死去。那年国庆节刚结束,我回校上课第一天,接到我妈打来的电话,她在电话那头哭着叫我请假赶紧回家,姥姥死了。

我听完有些懵,国庆节还好好的,怎么说没就没呢。我请完假,在回家路上一直想这事儿。

姥姥是我家里最疼我的人,他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考到上海同济大学。不过我令他失望了,不知道他走的时候,是否还觉得遗憾。

我受姥姥的影响很深,因为他是学医的,所以一直不信鬼神,我也不信。家里但凡过中元节,要祭拜祖先之类的,他一概不管,常说的话就是,「拜什么拜,这个家里我最大,该怎样就怎样。」我就很喜欢这样随性的性格,直到现在也受不了有人管来管去。

我观察过,所有关于敬神和祭拜的事,绝大多数人并不诚心,而且还带着私心,比如得了儿子神灵验,发了大财,才会去还愿之类的。然而佛教的本意还是人道主义,也就是施与舍。多数人是私,更谈不上什么舍了。这和西方基督教每周要去教堂祷告有本质的区别。

我姥姥死于肺癌,按理说,一个人得了癌症,会痛不欲生。我外婆患癌症,死之前,痛得要打一种止疼针,一家人不敢打,最后还是幺姨爹的弟弟打的。

姥姥很坚强,走之前的头一天,还去镇上看病,看完病回家,到夜里不行了,我幺叔去吃晚饭,赶紧背到医院,所有的事已经晚了。

一个人死,活着的人会有什么感觉?或许每个人都不一样,我是很懵的状态,老一辈的人叫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些祭拜礼仪,很不喜欢,但没有办法,只能按照流程走。按照我们国家的传统,一个人死并不是最痛苦的,痛苦的还是很多繁琐的流程,比如多少天不能洗澡;几天不能睡觉,要守着灯,不能熄灭;到了夜里,和尚或道士念经,要跟着转圈……我觉得这是一种折磨,美曰其名是孝顺,按照姥姥性格,肯定不会喜欢做这些事,毕竟他是不信鬼神的人。

我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些流程,所以只能归咎为习俗。还是《寻梦环游记》里说的好,如果有人记得,那人才会存在,没有人记得的人会永远消失。

做出改变

我做文案以来,无数次思考过,如果不从事这份职业,会去做什么。在年龄如同年轮般画圈的过程中,对于未来,这是很彷徨的思考,仿佛到了一个年龄段,身边会有无数人不停催你,哪怕时不时冒出来的求职信息,也在告诉很多人,人过三十,步入中年。

中年到底是什么概念,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清楚。似乎在一夜之间,有某种奇怪的力量会叫人去做一些改变,连身边人也从游玩转变为家庭,从出行变成了带娃,从辞职变成了内卷,在不停前行的路上,往往获得的快乐也随之减少,面对的迷惘与痛苦越来越多,如果处于一种极度不稳定的状态,似乎是件非常糟糕的事。

好像在某个时刻,稳定的状态会瞬间消失,哪怕是原本能做一辈子的工作,也变得那么的牢不可靠,那种安心生存的压力已经消失,随着时代做出改变的工作开始到来,追逐新鲜事物的广告行业尤其如此。

在这个消费和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老旧的理论似乎不堪一击,哪怕是广告人们在口中大谈特特的商业名词,也变得不那么有作用,新环境淘汰了多数唯工具论的方法,谁都应该知道,今天使用的三板斧,迟早会被更先进的枪炮替代。

我做文案始终有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来源于多方面,比如:工作压力、薪资待遇、创作焦虑……相比这些,更严重的是我几乎没有见到国内有谁一辈子从事文案这份工作,仿佛文案是一个跳板,做到一个阶段,不少人会跑去更高的地方,去做文案指导,创意总监,最后自己出来做事。有追求是好事,只是对于许多天生只喜欢写字,不喜欢做管理岗位的人来说,却是件非常不幸的事。

从去年开始,我自己尝试做改变,试着去学建站,学一些代码,等亲自下场才明白,面临的困难是何种巨大,此时我才有些明白,抛弃原本的工作做一些更加不擅长的事,有多么阵痛,体内有无数的压迫感袭来。我不得不又退了回来,继续呆在安稳的地方。

不过安稳的地方不是长久之计,我只是尝试过一次阵痛后,变得更为小心,我不会目盲,至少知道自己前行时有哪些不足,需要学习更扎实的理论技术。

更重要的是,很多事情并不是在发生变化时再去做改变,而是在改变还未来临前,先学会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