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们的美好!(日记30)

2010.09.17   晴

幽.

九月初九早早的买了《梵花》,华音的大结局。进度缓慢的进行着。似乎不愿去看那最后的结局,慢慢地觉得这本书就这样一直看下去挺好的,一直看不到结尾。

只是书在慢慢地表薄,这本我从高中一直盼到现在的大结局真的是结局吗?或许这结局只是另一个开始。

这个星期补课,下星期中秋

月圆人不圆,节日。也就那样

过不过都无所谓

2010.09.19    晴
这几天天气那叫个热啊!我表示为嘛这地方每年的夏天秋天这天气都要创历史新高呢?难不成被中了魔咒?
寝室就一破电扇在那儿摇,不能定住,于是每隔几十秒才能感受到那温暖的流动空气。。。
快结局了快结局了
梵花,今天加把劲把它啃完。

9.21
我从未想象过自己会在这沉闷的秋天顶着火辣的太阳行走在校园的道路上。
十四点,我被一群烘烤地炙热的空气包裹着,脚下是滚烫的塑胶跑道。天空飘着一片小云,阳光散发着恶毒的光芒,将整个世界照得透亮。
十四点二十七分,我汗流浃背地坐在教室下那恍恍欲坠的电风扇下,空气中因风扇摇曳而扭曲的空气在此时变得格外凉爽。老师那富有魅力的声音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模糊不请:现在的***起源于清朝时期的天地会(天地会对外叫天地会,对内叫“洪门”);八国联军原本想瓜分中国,但后来发现这是条下策,决心“以华治华”(扶植傀儡皇帝);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共欠洋人十亿,洋人则用借款的方式控制中国的盐税,关税……
十六点五十一分,我咬着冰棒回到寝室,然后慢慢地让冰棒在我嘴里融化,我得到了暂时性的解脱。
我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热的,床,地板,身体……所有的一切都在我沉睡了大约一个小时候变热,或许它们始终是热的,只是我从未注意过。
我翻箱倒柜地找着缓解我头痛的药,霍香正气液,人丹,芬尼康,青霉素V钾片。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中暑,我只知道我头很痛,在睡了一觉后变得很痛。
吃完药,我又昏沉沉地睡了下去。
苍白的灯光在此时变得格外刺眼,白色,是我最讨厌的颜色。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看来是那么的头痛。我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呆呆地坐了一会儿,跌跌撞撞地摇出去吃饭……
在那一刻,自己忽然有些明悟。我告诉他们,我看韩寒《独唱团》首页那篇文章差点儿掉泪了,只是我不知道自己那时怎么会那么伤感。或许是他说到了我内心中的一点痛,或许我想到了自己的未来,或许我感冒了,眼睛酸涩了……
我开始在二十**前后变得极不舒服,内心翻涌,胃里似乎会有某些物品从食道里冒出来。我仓皇地跑出寝室,躲在树下等着胃倒腾些东西出来,或许,这样会好受点儿吧。
夜晚的空气是凉爽的,到处渗透着枯萎的气息。我看着身边的这棵法国梧桐在风的带动下开始苍老,地上堆积了数片枯黄的叶子。我用手拾起不远处的一片,然后慢慢地将它柔碎,碎片顺着指缝掉落。但愿风能将它带到它想去的地方。
明月似乎还有点残缺,想想还有两天就是中秋佳节了,心不免一阵惆怅。
恍恍忽已经凌晨一点了,似乎从开学以来,都没有超过一点睡觉。只是内心的翻涌注定我今晚要陪伴清风明月……
秋风阵阵,卷起千万愁。

买书记|每日抄经:利未记⑲

200531

如果微信公众号的记录没错,15 年开始,我每月开始整理读书笔记,到现在已过去 5 年。这一行动来自老金,就是团队运营过杜蕾斯微博,创建环时互动的老大。

我以前写过,自己的工作史就是读书史。正是发现网络上不少广告人拼命读书,为了缩短距离,跟上他们的脚步,自己才开始培养读书的兴趣爱好。

读书自然要买书。刚出来那些年,不知道买什么书,就在网上看一些书,胡乱买。我甚至不知道文案和编辑的区别,不小心买过几本编辑类的书。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次下班,和一领导同乘一部电梯,他扛一纸箱在肩膀上。我问他,是什么。他说,一些书。直到后来我一口气买他那么一大箱子书,才明白真是要扛着走才省力。

我看现在许多做广告的人,喜欢读文案类型的书,某位大师写的文案创作技巧,一些文案技法之类的书。

我出来读的第一本书是《市场营销原理》,这也是那位领导推荐给我的。直到去年我才知道,这本书老金读过十几遍,还买过许多不同的版本。

我买书较为疯狂,起初快递员会说书到了。到后来,直接叫我下楼拿书。关系熟络,他告诉我,希望买书的时候拆单,他们是按单子送书。一本书是一单,十本书包在一起也是一单。从那以后,只要不是促销,没办法拆分,我会尽量按照本数下单。

今天写这么多,主要是看见自己五月用微信读书读的几本书,纸质书价格近乎百元。有些庆幸自己当年买过不少书。

抄经
手抄经
抄经

初入社会|每日抄经:利未记⑱(中)

200529

今天身体有些不舒服,实在太累,只想好好睡一觉。

抄经

200530

看报道,总理说,6 亿人月收入 1000 元。我忽然想起,自己出来,试用期时,拿的最低的一次差不多是 1300(或 1600)。

从那以后,每次进公司,听到不少实习生的工资数,远远不敢相信自己当初怎么熬过来的。

我记得找到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出来,由于是第一个全班第一个找到工作的人,特别高兴。

搬家不是件容易的事,物品不多,还是要来回几趟。我记得租房子喊了小莫去看,找来找去,看来看去,选择了一家有大约百多平米,用木板隔开的小房间。房间加上房东住的,有五间,房子没有装修,地面黑漆漆,凹凸不平,房间昏暗,墙上牵了根线,挂着灯泡,脏兮兮。洗漱间就一处,洗衣台一个,洗澡、洗衣服要错开时间。水费不用交,只交电费,不贵。

房东做路边烧烤生意。有的租客是服务员,有的是厨师,几乎都是做苦活累活的人。我的工作较为固定,早上按时上班,晚上按时下班。每次我下班,会看见房东准备食材,用泡沫塑料箱子装好菜品,放在拖板车上,准备好,他们吃完晚饭(其实是午饭),出门,卖烧烤。

我回来呆在屋里读书,到点会听到开门声,一般十点多,服务员和厨师会回来。偶尔也会晚归,好在各自比较安静,互不打扰,相安无事。

为什么会选择那里呢?一是那里距离公司近,就一个站,二是找来找去,没有更便宜的地方了。我住的地方,房租 400 元,除去电费和其他生活费,封顶也就 500 块。我进公司谈的工资是 2000 元。事后我才明白,原来所谓的工资,经过各种绩效考核计算,直接递减。这事儿告诉我三点,一是遇到这种公司,不要过于计较工资,永远有一种自洽的逻辑变相扣钱。二是尽量找直接谈扣五险的工作,哪怕少拿点也没关系,至少稳妥。三是,自身没本事,只能找到这种工作,所以要努力,去更好的公司,拿更高的工资。

我到现在对文案的绩效考核还有微词,所有我呆过的公司,到现在没有办法衡量文案的工作。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如果超过自身承受能力,或者觉得工资低了,要么谈涨薪,要么早点找下家。

生活费出去 500 ,按照生活最低标准来算,如何过下去?早餐一碗小面 6 块钱,中午吃食堂(记不得要不要花钱),晚餐吃砂锅米线 12~15 元不等,偶尔会吃盖饭。总共算下来,将近 600 元,也就是说,要在重庆活下来,怎么也要 1100 元。

我到现在还记得,每天会按时去附近医院旁边的铺盖面馆吃面,早上和晚上一直吃。吃到后面老板已经知道我不喜欢吃蔬菜,知道我喜欢吃三鲜砂锅米线,隔老远就开始打佐料。

我在第一家公司工作了将近一年,断续吃了将近一年的砂锅米线,最后辞职,跳到另外的公司,直到现在为止,再也没有与人合住过一间房。

抄圣经
手抄经

抠字眼|每日抄经:利未记⑱(上)

200528

领导今天统计员工入职时间。一晃眼,我已经在公司呆了一年多。原本准备等入职一年发个朋友圈。谁知道忙来忙去,忘记了。这意味着,我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早上六点多起床上班,到现在也不明白什么动力使我坚持了下来。

我很少在一家公司呆一年以上。回头看,如果能在一家公司多呆些时日,熬下去,要么成了老油条,要么成了小领导。

成为老油条,自然是许多事已经熟门熟路,许多文案和创意开始陷入循环状态。只要按照既定的节奏和模式走就好。

我不喜欢这样的工作模式,每次觉得用的招数不断重复,没了新意,会厌烦。就像许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结婚一样,我深知自己还在追求新鲜感的路上,没有稳定,甚至不厌其烦重复面对一个人,一件事的心情。我还在路上,没有办法暂缓脚步。

当老油条好不好?从一方面来说自然很好,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呆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一直做同一件事。这是各自的选择,有人宁愿遭受上级辱骂也不肯离职,有人没日没夜加班也不肯离职,有人为了只能做这一份工作不肯离职……这是每个人的选择。

我离职,还有一个原因是受够了公司的管理。许多公司喜欢空降领导,动不动就调一位领导来,我生平遇到过两次这类事。

有一次是公司集团领导犯了事,为了自己不受牵连,找一受牵连的员工顶包。领导觉得他很忠心,就私自将他从另外的地方吊过来。

他来了之后,公司的气氛变了,上班开始摆谱,拿了一堆茶具过来,自斟自饮,不做事,有什么直接安排,也不从中协调。我前领导当时还在,碍于人微言轻,没有办法。我受不了,没多久就离职了。后来没多久,前领导也走了。

还有一次是跳槽后的公司,工作没多久,从外面招了一个领导进来。那家伙炒股,天天盯着自己的手机看,最喜欢做的事是改稿子。每次稿子交上去,他盯着一个字一个字的改。起初我还挺佩服他,但改过几次,发现不对劲。有些我觉得好的句子,他改过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语感。

为了测试他的能力,我有次突发奇想,找了篇人民网(或许是新华网)的文章,悄悄地放了一段进去,谁知道他居然照样能改。从此以后,只要遇到那些喜欢抠字眼的人,我会用这种方式去测试他的能力,把我逼急了,我稿子也不写,直接先找一篇文章丢过去,专门让他改。不是喜欢抠字眼?那就扣个够,我也乐得清闲。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抠字眼呢?而且怎么扣都说得过去。直到后来我看见王老师发的一张图才明白,原来中文的难就难在许多字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主语,还可以做状语和定语。逻辑结构太混乱了。

扣字眼好不好?许多人陷入「推敲」的困顿,反而碍手碍脚,到最后会把自己弄糊涂。哪里知道许多天才的语句,靠的是灵感,不是每个人,或者说时不时就有。想想每天工作要写多少字?有时候临时工作来了,上午决定,下午就要出来,时间也不允许「推敲」。或许追求准确、达意会更好。不考虑时间成本的抠字眼,毫无意义,在我看来,除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感没有任何意义。

不知不觉又写到夜深,最近这段时间一聊职场问题,有些停不下来。我总觉得自己这些年没什么经历,写下这些文字才发现,原来自己经历过不少事。

明天要上班,最近工作压力开始了,留些体力,慢慢写。

抄经

关于采访的心得体会|每日抄经:利未记⑰

200527

我在读非虚构作品,最大的疑惑是:作者如何获取这些材料?

何伟的《江城》读起来,身临其境,我整个人仿佛回到了那遥远的江边小城。《烟草的命运》如同一部斗争史,资料翔实,作者写起来却不枯燥。《打工女孩》里的女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取得每个人的信任,从而获取她们的第一手资料……

每次读这些作品,我心中的记者梦会被唤醒。

和这些作品相比,我的采访则仓促,简单许多。学校领导给我的规定是,每个月要采访四个人。我经常没有准备,跑到教学区,抽学生课间间隙做采访。

我的采访对象一般分两类。第一类是初高中生,第二类就是社会人士,三十岁左右。

采访有大概的几个问题,比如:从哪里知道我们学校的?是怎么来的?来的过程中,有没有去参观过其他学校?现阶段的学习怎样?老师教到什么地方了等等。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不同的人,回答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喜欢聊天的学生,一个问题问下去,会说很久,有时我还要把他拉回来。有的学生是问什么答什么。

前面一种很好,聊着聊着基本上就知道怎么写。后面一类就要反复问,甚至聊到后面,还要回头再问一遍。因为我发现一个人只要消除隔膜,一个问题问两遍,会得到不同的反馈。

比如今天我写稿子的一位采访对象,我问他学了技术会做什么。他第一次回答的是:回家先练练手,再准备开店创业。我第二次问,他的回答是:准备去找家店帮手,做两个月试试。完全是两个回答,如何核实对方说的真假呢?

初高中学生很难聊,有一个原因是没有了解家庭情况,万一有的是单亲家庭,不小心碰到敏感话题,不好得罪。我一般是聊兴趣,电影、读书、游戏等等,慢慢聊。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和老师打招呼,拉出来单独聊。偶尔会有学生不好意思,可以叫同学陪伴。后者并不好操作,因为后期整理材料会很乱。单独聊天的方式最好。

初高中学生的好处是,比较好控制。在学生眼里,我是老师的身份,他们会很尊敬老师。头疼的是,学生时代要有独特,可挖掘的点实在太难。多数学生除了上课就是和身边的人聊天。总不能问耍朋友的事吧?况且问了也不能写。

我后来和老师聊天,他们告诉我,和学生聊天,至少是两个小时,慢慢聊,取得信任,他们才会和你敞开心扉。当一位好老师,不付出心血是不行的。

至于社会人士就很好聊,一是这类人初高中出去打工,会经历许多事,做过许多职业,多数人很爽快。

我也遇到过不爽快的,比如这个月,我采访到一个人,聊来聊去不断躲闪我的问题。我问他哪里毕业的,他不说学校,只说学校的地址。我问读的哪所中学,他支吾半天,说八中。我再问他结婚没有。他反问我是不是在逗他。

我估算过,要写一篇稿子,要和人聊半个小时左右。这人只聊了十几分钟。

我为什么会选择他呢?主要是我在教室里,发现他很活跃,表现热情,一脸笑嘻嘻的样子。谁知道聊天才知道,疫情期间,公司精简人员,他没了工作,连房贷也交不起,只能出来重新学一门技术,赚钱还房贷。我忽然明白,原来一个人是否配合,只要和他聊上一段时间,自己就会有答案。

写这么多,其实是想说,写新闻稿,最重要的反而不是写,前期的采访很关键,选人尤其关键。还有就是采访会遇到很多问题。我的问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和采访对象熟络,找到他的兴趣所在,让他很坦诚地说下去。

现在回头看我的采访,抛去商业软文的性质。和采访对象聊天的内容,许多敏感内容,要不要写出来?如果一个孩子是单亲家庭,写出来他身边人读到会怎么想?一个人陷入生活困境,但不想让人知道我该怎么处理?

有时候还是庆幸自己写的是商业软文,能做许多美化处理,不用面对一些职业道德上的拷问。

抄经
手抄经

医疗新闻应该怎么写?|每日抄经:利未记⑯(下)

2005262

最近在赶新闻稿,之所以用赶,主要是工作太多,任务压在面前,不赶不行。

我每个月要写四篇新闻稿,严格来说不能称其为新闻,有一个原因是作为一种宣传,或许称为商业软文比较合适。

很早前写这类稿子,如果实在是太忙,会自己瞎编一个故事,交差了事。只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才会去采访。

我记得很早前在医院,曾经遇到过一名年过古稀的老婆婆,她患了痔疮,来医院治疗,治好了,领导叫我去采访。这篇新闻就是个特例,年纪大的老人来治疗痔疮。

那老婆婆说很古老的重庆话,我只能听懂她的语调是重庆方言的发音,至于说什么完全听不懂,需要她身边的人翻译。

为表现医生的医术好,征得同意,她做完微创手术,当天就能下床活动。

我匆匆采访完,回去写稿子,由于材料不够,只能自己编一些,领导提了些意见。原本准备发,但多了个心眼,决定找当时人比较好,负责医保工作的医生帮忙看看。

她看完,有些犹豫,欲言又止。我说,没事儿,有问题就说。她指着我写麻药的那个地方说。严格来说,如果患者昏迷,不能进行手术,要在清醒状态下,至少是有意识才能进行麻醉手术。她建议我将「昏迷着推进手术室」,改为「医护人员的搀扶」。这样更为真实。

我赶紧道谢,回去修改,再发出去。

我之所以会写昏迷状态,有一个原因是小时候看电视剧,发现许多情景是人在昏迷状态中,直接推进急救室,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现在一想,为了夸大效果,估计除了医护人员,如果不说,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问题所在,选择相信医生,稿子没有那么有煽动力,至少不会出错。

做文案的乐趣就在于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如果进入不同的行业,还能学到更为专业的知识。

本来今天要写最近遇到的采访问题,谁知道写远了,明天再聊吧。

提醒:任何医疗新闻,还是要浏览正规的医疗网站。某度是千万不能相信的,切记,切记。

夜晚的大树
手抄经
抄圣经

抄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每日抄经:利未记⑯(中)

200525

抄经抄到结束,录完音,刷几分钟朋友圈,手机关机。

这段时间发现熬夜的次数开始增多,又一个原因是前面些时间在跟信息,完成任务,需要熬夜。工作任务完成,这些天开始反思,如此下去是否值得。

勤奋固然重要,为了勤奋不断劳累,似乎是件不可取的事,从长远来看,实在是精力不够。

我工作一项是往前赶进度,先紧后松,既然已经完成既定任务,有必要放下心情,做些轻松的事,没有必要一直向前完成更多的任务。

趁今天降温,天气好,早些休息,下月再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完成任务。

手抄经
抄经笔记

广告到底是做什么的?|每日抄经:利未记⑯(上)

200524

文案作为一种职业存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地位有些模糊。

在乙方还好些,能作为一种工种存在。在甲方就很难说,我所呆过的甲方,从一定程度来说,会认为文案什么都能写。

什么是文案呢?我觉得《科学的广告》里给出了很清晰的定义:

广告就是推销,它的基本原则其实就是推销的基本原则。

这里说的是广告,也就是说,但凡和广告相关,就必须和销售挂钩。

很多乙方和甲方没有弄明白广告是做什么的,所以会觉得文案什么都能写。

我工作之所以会觉得没意思,有一部分就是会做许多和销售无关的事。这些事不断累积,最后厌烦,不得不逃离。

做文案,还要明白广告和行业属性的关系。简单来说,越贵的产品,人们理性大于感性,广告的力量弱。越便宜的产品,感性大于理性,人们的感性大于理性,广告就很重要。

比如买房子,绝大多数人并不会看完广告就下单,他们会思考很久,各方面综合考虑,最后才成交。而在路边买一瓶可乐,几乎是瞬间就能决定的事,只需要看哪个品牌会更受人青睐。

我知道,这里许多人会拿反例来说事,或许会有人遇到过,看完广告就来咨询买房事宜的情况。我承认有这种人存在,不过有一个前提是:咨询买房的人,是因为广告文案写得好,优惠力度大?又或是原本就是学区房?这些问题或许应该交给用户来回答。反正到现在为止,我能记住的房地产广告也就揽胜的多些。

在一线城市以外做文案是件很困难的事,前些年我还不觉得,工作年限渐长,逐渐力不从心。如果要待在一线城市之外,我的建议是:最好不要只会做文案,要去做额外的事,花时间学其他的技术,学设计,学管理,学 SEO 等等。最重要的是看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慢慢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请千万记住:公司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人,如果不能解决,那就优化掉。

夜晚的街道
抄经笔记
手抄经

工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每日抄经:利未记⑮(下)

200523

估摸气温,差不多有 30 度。今天中午试着洗冷水澡,晚上跑步,回家继续洗。这是我读大学开始坚持的习惯。

之所以会保留这个习惯,有一个原因是督促自己不要懒惰,一旦待在舒适的环境中过久,惰性上身,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

工作也是如此,保持良好的习惯非常有必要,比如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就读到查理芒格与人见面的故事:

查理喜欢与人早餐约会,时间通常是七点半。记得第一次与查理吃早餐时,我准时赶到,发现查理已经坐在那里把当天的报纸都看完了。虽然离七点半还差几分钟,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等我令我心里很不好受。第二次约会,我大约提前了一刻钟到达,发现查理还是已经坐在那里看报纸了。到第三次约会,我提前半小时到达,结果查理还是在那里看报纸,仿佛他从未离开过那个座位,终年守候。直到第四次,我狠狠心提前一个钟头到达,六点半坐那里等候,到六点四十五的时候,查理悠悠地走进来了,手里拿着一摞报纸,头也不抬地坐下,完全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以后我逐渐了解,查理与人约会一定早到。到了以后也不浪费时间,会拿出准备好的报纸翻阅。自从知道查理的这个习惯后,以后我俩再约会,我都会提前到场,也拿一份报纸看,互不打扰,等七点半之后在一起吃早饭聊天。

正是这个故事影响了我,我读完,以后不管是上班还是开会,会提前半小时到现场,至今也没有迟到过。

很长时间,我并不知道如此做的意义。直到去年才明白,一个人要取得工作上的成就,除必要的能力外,尽量不要犯这些小错误,或许按照公司的处罚来说,该怎么执行就按要求执行没错。不过在领导眼里,不会这么认为,一天两天没事,长此以往,谁能保证领导不会起疑。或许现目前有公司取消上下班打卡,从大环境来说,不少公司还是保有打卡的权利,多些注意,始终是好事。

许多人以为打卡是件小事,那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在员工规定里会有一条:迟到多少次,公司有权利开除员工的规定?结合来看不难发现,这是公司为了怕离职员工找麻烦,设置的一个话术。至于其他话术,不一一列举。

一个人觉得公司不好,受了委屈,能做的就是早点抽身,少些计较,否则会有无穷无尽的麻烦,不要为这些事伤脑筋,没有必要。

初入职场,重要的是要多问自己学到了什么没有?我记得自己刚进入职场,开始写文案,写了一篇很散文,毫无意义的文字。领导看了,发了一堆稿子给我,叫我按照上面的内容写。

我为此专门跑去打印店复印了一份,回家阅读,模仿,甚至买了不少的文案、编辑、市场营销方面的书。没人指导,碍于面皮薄,不太好意思问人,走了不少弯路。

还好,受到师兄照顾,慢慢提升。现在我还记得自己考核时写了一篇和《泰坦尼克》有关的文章(正看完 3D 版),熬过了试用期,进入实习期。

一个人待在公司,重要的是学习,刚出来,多请教,多问。如果要做文案,还是要找一位好老师。老师不必局限在现实生活,可以是网上,尤其是许多至今还在写文案的前辈。微博、微信多关注,如果有私人微信能学习更好,学会辨别他们的朋友圈,那些只会在朋友圈发自家作品,没什么生活化的人,趁早远离。

文案的难,就在于没法教,到现在我也没看见谁是教出来的好文案,说要一定天赋,不为过。如果没有天赋,又想做这行,那就勤快一点,就像查理芒格所言:

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你从前更聪明一点。认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慢慢地,你会有所进步,但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你这样能够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大多数人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

不管做什么,每天坚持一点,向前一点,自然会变得更聪明。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够出色?|每日抄经:利未记⑮(上)

200522

按照往常的时间推算,六月才是毕业季,现在五月底,已经能在网上看见不少关于毕业的信息。

昨晚写完毕业找工作的事,无法安睡。梦里回忆这些年一成无事,忙于生计,时不时还会挣扎在生计线。直到去年,生活才有所好转。

之所以会造成今天的结果,有一个原因是,我个人比较独立,不太靠父母帮助。当然,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求助。

我观察过身边的人,不论同事,还是亲朋好友,靠上一辈人帮助走过来的人,比比皆是。在我的观念里,年轻人多应该靠自己出来做事业,奋斗,而不是伸手找父母要,就像《圣经》中所言,「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一个前进的社会,应该是年轻一代逐渐强过上一代,而不是永远和父母在一起。

这事儿我很久不明白,直到上月读《美国人的性格》,书里说,和美国人相比,我们国家属于家族制,好处是遇到危机,家族人互相帮助,会共度艰难,坏处也很明显,上一代人建立的基业,下一代人守不住,家族会日渐衰败(大意)。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我始终觉得身边人到现在和传统家族制社会并没有太大区别,而随着社会不断变化,进步的观念逐渐深入,这种家族制的崩溃也很明显,最常见的莫过于婆媳关系。

似乎说远了。或许是性格原因,我不太依靠家里人的帮助,出生社会,只能在职场中独自打拼,我又不善经济管理,这意味着,一旦没有工作,会陷入无法交房租、水电气的窘境。

如果要说工作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我觉得是认清自己。刚出来工作,我过于把自己当回事,所以经常性离职。其实我所做的工作,并非尖端科技,会的人,做得比我好的人很多。个人的流失,并不重要,企业只要一封招聘信息发出去,应征者众多。

认清自己在企业的位置,还应该认清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文案水平在哪个位置?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都可以有个对比。所服务的行业,哪一板块是核心竞争力,有没有了解?愿不愿意往那个板块靠?

我始终觉得多数人的工作不够出色,有极大的原因是并没有花心思在工作中,就像《科学的广告》中所言:

多年以后我在生意场上也是这样每天忙个不停。我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如果半夜十二点之前就停止工作了,对我来说已经算是放假了,平时则经常凌晨两点才离开办公室。星期天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工作日,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来打扰我。入行以后,有十六年的时间,我难得有哪个晚上或星期天不是在忙工作的。

一个勤劳的人,不管在哪个领域,工作不会做得太差,当然,和勤劳相比,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读书,这也是《科学的广告》交给我的道理:

……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不敢踏入招揽生意的领域。而这种凡事求稳的心态也源于母亲的影响。于是我决定白天忙活着推销工作,晚上用功读书。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我很少半夜十二点之前离开办公室,经常凌晨两点才走。

看时间两点半,要写的似乎太多,明天再写。

夜晚的街道
抄经
手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