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书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里,毛教员有很多朋友,其中一位名叫:蔡和森。杨昌济临终前,曾写信给章士钊,推荐两人:「吾郑重语君,毛蔡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杨昌济是当时的大学者,第一师范开办前,校长孔昭授亲自带上聘书去请他,能得他的推荐,可见蔡和森和毛泽东在他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很多人忽略蔡和森的重要性,主要原因是他英年早逝,去世前只活了三十六岁。他走太早,人生有很多愿望没有完成,但这不妨碍他与毛教员成为好朋友,更不妨碍他能预料未来会有一个党派存在:我预料三五年中,中国必有一个克伦斯基政府出现。换言之,必定有个俄国的二月革命出现,主持的人必为一干摇身一变的旧军阀政阀财阀。而结果产生一个不牛不马的德奥式的革命政治。这样一回事,我预料有少数青年也会参与其中,但我不愿你加入。我愿你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这种预言,我自信有九分对。因此你在国内不可不早有所准备。

在与教员的书信中,他们甚至讨论过党纲党纪等问题,至于教员以后能写出《论持久战》,也不足为奇了。

电视剧里自然没有表现蔡和森的重要性,反而拍成了他成为毛教员的跟班,倡导者。他俩有相同志趣不假,对未来国家走向有共同的愿景,这些都不为过,只是表现手法,不太尊重历史。

相比毛泽东的父亲,蔡和森最幸福的莫过于有一位供他读书的母亲。他母亲葛健豪(原名葛兰英)曾经是湖南的名门望族,与曾国藩家族、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等都有联姻关系。由于家道中落,又遇上不幸的婚姻,最终提出离婚,带蔡和森和蔡畅(女儿)离开,独自抚养两位孩子成长。

蔡和森受母亲的熏天,酷爱读书,常常在干农活儿时和蔡畅背书,哥哥起头背一句,妹妹接下句,妈妈有时也会参与。他家虽简陋,屋里的书是真多。这也可以看出葛健豪对子女的教育有多注重。

今天我重看这些镜头,忽然想起,我家从姥姥开始,最注重的就是读书问题。无论如何,一个孩子也要读大学出来,不管学校好坏,学历至少得是个大学生。父亲母亲、大姑幺姑、幺叔幺娘,无不对孩子的教育看得紧。

姥姥在时,常说:「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近日才明白,古代人对于读书的执着是对的,一个人的才华、文气、文风与骨气,全在「读书」二字,敢以死相谏的人,莫不是读书养成的「士气」,反而作奸犯科,玩弄朝政的小人,真不爱读书。

教育是国之根本,青年时代的毛教员和蔡和森,受到湖湘学派的熏陶,加上大师的指点,成长飞速。现在想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靠自身努力,确实需要一些机遇,甚至社会的熏陶。

遗憾的是,蔡和森牺牲得太早,他去世后,毛教员曾如此评价:「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失去如此革命战友,毛教员的悲痛之情,无人能体会。蔡和森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他说过的话:「革命就是不免有牺牲的,我们不应该过分为死者悲伤,而应该沿着烈士的道路继续前进。」

图片来源:《恰同学少年》剧照

参考资料:

《蔡和森的牺牲,也许改变了历史进程》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4 月 1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