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忍辱负重

李鸿章去世,按理说是整部《走向共和》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导演克制,没有大肆渲染,反而通过慈禧的悲痛,刻画他的重要性。

剧集里,李鸿章给我的感觉是:忍辱负重。他创办北洋水师,甲午战败,签丧权辱国的条约,遭世人唾骂。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康有为要维新变法,创办机构,需要钱。李鸿章派人捐了五千两,康有为拒不接受,认为这是卖国贼的钱,受之有辱。

从慈禧的悲痛程度看,他知道李鸿章受了莫大的委屈,八国联军进京,直接让她带着皇帝一行人逃到陕西,为了回京,又要签协议,没办法,朝廷里只有李鸿章能担此重任,此时,他已身患重病。

签《辛丑条约》这幕拍得荡气回肠,谈判桌上,李鸿章激昂慷慨,先挑拨各国关系,再侃侃而谈,利用外交手段,尽量减少赔款。谈来谈去,最终还是要签字,原本签字的是庆亲王奕劻,他不敢下笔,踌躇满怀,李鸿章见状,走过来对他说:「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 就是千古骂名了。王爷,你还年轻,路还长着,由我来吧。」他接过笔,在众人的注视下,签了自己的名字。

我不清楚导演有没有抬高李鸿章,我只知道他刻画了与中学历史课本不一样的人物。功过是非,原由后人定论,李鸿章肯定是知道的。

我佩服他,一是他有实干精神,能上马杀贼,也能创办实业。二是通晓朝政,减缓争斗,与翁同龢的斗争中,明白「大臣不和,于国家终非幸事。」三是他能隐忍,哪怕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也无视他人非议。四是善于接受新事物,无论是家里使用的器具,还是送给慈禧的显微镜,放现在,他也是一个老顽童。

电视剧里,孙中山去找过他两次,第一次没说完话,直接逐出门,第二次,孙中山劝他领导革命,甚至以总统职位相邀。李鸿章告诉孙中山,「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他知道,不管是维新变法,还是革命,都在推动国家向前,属于他的时代终将翻页。

共和,终将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