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0 月影视书 | 不简单

十月不觉过去,这个月前一周,加了几天班,后一周忙于考科目一,接下来的两周,还没弄明白,想清楚,就这么过去了。

我在 17 年开始按照《伟大的电影》这本书里推荐的顺序看电影,看到现在,今天翻目录,还剩最后一页电影没看完,不觉三年时间过去,到现在也没明白,为什么当初会坚持要看完书里的电影。

按照既定的目标,我今年应该能看完,完成自己看电影的成人礼。接下来,我会看《伟大的电影 2 》里的电影。希望这次的速度会快一些。

十月我觉得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考完科目一那一刻,除了通过考试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我不用挪看书的时间去做题。我在考试这段时间里,花太多读书时间去做题,每天上下班,原本快乐的读书时光,要去反反复复,不停机械的和对错作斗争。我对自己没把握,或是不熟练的事物,在没有拿到成绩之前,会非常小心,甚至谨慎而行。因为我不想为了一次失败,再花更多时间去准备。

还好,不负所望,有所收获。

这个月重庆的天气也糟糕透顶,整个月,只有两三天看见了太阳,其余时间,阴雨绵绵。我的心情异常烦闷,仿佛接下来,会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会发生。

《圣经》里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经里的这句话看似简单,要做到,真不容易。

附:10 月书单和影片

见识豆瓣评分

书是得到《硅谷来信》的集结版,许多内容没有收录,主要是吴军聊科技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个问题是,吴军将这本书里的内容修改过。得到上面是以写信的方式表现,这里直接归纳为一篇篇的文章,读起来很不舒服。第一次有种「听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内容都变成心灵鸡汤了。太失败了。

他山的石头记豆瓣评分

粗略看完,书是好书,遗憾的是我对古文化的了解实在是太少,看这本书像是隔了一层,作者所谈论的问题,我实在是有许多不了解,不明白。以后要加大古文的阅读,尤其是《诗经》,唐诗,《史记》的阅读。

格局豆瓣评分

如果刚出来有人推荐这本书,或许我会少走很多弯路。书的最后一章写到了点子上,这世界上只有做稀缺品才值钱,但稀缺资源要做好,就需要很高的护城河,让人无法轻易打破这壁垒。前面有些内容看一遍就行,看多了也觉得没啥意思,毕竟许多知识是我在得到看过的。

一生的旅程豆瓣评分

前半部分关于个人成长,职业升值的经历不是很感兴趣,后半部分到乔布斯开始,收购漫威、卢卡斯影业,兴趣盎然。迪斯尼在变成庞然大物,不停收购,制造流量 IP,全部出自这人之手,国外的商业模式确实值得学习,按照董事会的制度,可以说是非常公平的选举,无怪许多公司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严格来说,迪斯尼正是通过收购,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之路,不然后面的路会走得很艰难。这离不开一位领导人的高瞻远瞩。

全球科技通史豆瓣评分

吴军在科技普及方面,是我的老师,让我看见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读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在科技这条路上,我国是既得利益的受益者,放到世界,所做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实看到后面就不难发现,很多科技在技术到了一定程度,会慢慢出现,甚至会有很多人一起研究同一个项目的情况。科技推动世界向前发展,人类从一个角度来说,靠着这些资源,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

我在印度的701天豆瓣评分

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书,不喜欢这种写到哪里就谈谈自己国家的笔法,有种很强烈的优越感,作者呆了701天,也只是比我这种没有去过印度的多了解那么点印度,更深入了解就不行了。比如提到的种姓制度,在外人看来是不好的,但吴军的书里却写到,这种制度使印度人的婚姻幸福指数很高,甚至比美国要高。可见从外人去看这一制度,是有偏见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豆瓣评分

粗略翻了翻,感觉像是拆书,能体悟和感知的地方还是少。可见不同的人所需要的读书方法不同,我读书,就觉得这是件增长见识,消除浅薄无知的事,像这本书这么读书,不是见趣事。

惊魂记豆瓣评分

希区柯克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电影震撼的地方在于中途,本以为主角会回去道歉,谁知道她的死亡才是故事的开头,这类手法使我想起《权利的游戏》也是如此,原来主角死去,并不是《权利的游戏》的专利,希区柯克早就精通此法。王老师在编剧故事营里说过,一部电影里面一定要有隐喻,看那四万块钱,多少人以为犯罪会和它有关,希区柯克却让人明白,有时候杀人或许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我觉得有一个镜头的调度堪称伟大,它缓缓从楼梯下升上去,再到房间走廊上,男人抱着一个物品走出来,聪明的人已经猜到了那是谁,但就这一个镜头,依旧会让人看下去。请原谅我写这么多字,希区柯克的电影完全不需要解释太多,看就够了。

红河豆瓣评分

在小人物的倔强中,看见了美国西部一部史诗般的流浪记。片中震撼的画面是那九千多头牛,没有特效的年代,用真牛拍,尤其是在夜间狂奔的那场戏,这场面只有疯子般的导演才敢拍。第一次看见父子、爱情、斗争轮番上演的戏,《红河》是一部美国西部人民在广阔天地斗争的历史,每一个人是神的子民,他们赤裸裸走,赤裸裸回天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片中两位有血性,敢爱敢恨的女人,没有人不会喜欢这样彪悍的女人。

深海异兽豆瓣评分

前半部分怪兽没有出来,看着还挺心惊肉跳,怪兽出来就没有了悬念。期待值一降到底,后面怪兽的处理方式很粗糙,不是好片,将就看吧。

低俗小说豆瓣评分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遍,再看这部电影,在记忆模糊不清的状态下,还是能隐约记得一些内容。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故事片段,其实环环相扣,紧紧相连,人物实则分开,其实是在往一个主线上靠。看第一遍记得最清楚的还是跳舞那个场景,这已经是名垂影史的一个片段,后面看所谓的黑色幽默,类似于神迹,手枪走火等情节,有些无厘头。影片始于饭店,终于饭店,但我们都知道,金盆洗手的人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有的人则在刺杀别人时死去。

愤怒的公牛

看过一个黄晓明给凡客演的广告,里面就是片头的音乐,电影看起来像是人物传记,但一个人活得如此暴躁,疑心重重,就算是站在拳击台上,似乎也不会得到任何人应有的尊重。看这么颓废人物的电影,心里很排斥,以至于我不得不频频从镜头前离开,其实回顾这一生,所有的愤怒还不是自己的无能,哪怕稍微有些转变,人生也不至于一无是处。

辛德勒的名单

重温经典,泪流满面。

七武士豆瓣评分

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描述这部电影。我看第一遍,印象深刻的是半部分关于作战的部分,最后结局,活着的站在山下,望向山头的坟墓说了句:「这次我们也打了败仗,赢的是他们。」其实看第二遍,忽然觉得如果时间倒流,第一位武士依旧会选择保护农民。重温这部电影,内心有种很微妙的感觉,时而觉得农民可恶,时而觉得可怜,再看看武士,他们衣着虽比农民好,但内心深处受到战乱的影响,又怎么会比农民少。毕竟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不仅仅是敌人,还有身边的友人。谁能接受战乱的痛苦。其实武士没有赢,农民没有输,只是这世界太残酷,大家都是一颗棋子罢了。

第七封印

神启示的电影,开头出现死神和骑士交流,骑士知道死神喜欢下象棋,利用拖延战术,在下棋的过程中,开始了自己漫长人生的回忆。十字军东征,一路上满是罪恶,只有杂技演员里两夫妻,过着单纯美好的生活,他们为人善良,天真浪漫,哪怕满是罪恶的世界里,依旧过着快乐的生活。很想成为那艰难生活里,依旧乐观生活的人。

每日抄经:出埃及记 ㊳

200423

读书日,电商活动促销。往年我或多或少会买几本书,今年看来看去,也不知道买什么。

倒不是没有要买的书,我的购物车里堆满不少书,都是以前觉得很重要,仔细想想,一时半会看不过来,慢慢觉得没有那么重要的书。再加上家里一堆书,下半年又准备搬家,不得不压制住自己买书的欲望。

白天看微信公众号推各种读书的文章,唯一有兴趣的是表哥(三表龙门阵)推荐的书。小道消息也推荐了书,一本何伟的书,还是台版,很贵,一本是读库的《医学大神》系列,已买,还有《光荣与梦想》,也有。

我发现越读书,慢慢对许多书产生了厌恶感,现在能肯定的是,市面上的畅销书,绝对是我没有兴趣阅读的书

偶尔看朋友圈晒的一些网红书,封面花里胡哨,更是兴趣乏乏。还有就是市场营销方面的书。我发现许多营销问题,在《市场营销管理》里完全能找到答案,而《科学的广告》读三遍,完全能应付现在的工作,举一个例子:在这本书里,明确说了,广告的作用是销售,不是讨好用户。但现在许多广告,极力讨好用户,这是毫无必要的事。试问 Nike 讨好谁了?无印良品又巴结谁了?能把这本书读好,读明白,完全能应付工作中的绝大多数工作。

结合这一条,还有一条很重要的观点是:没有人会反复看一条很搞笑的广告。

要说我为什么读书,找个世俗意义的理由,我觉得是:自己生活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我这人性格很硬,智商不高,情商为负,不会圆滑处世,更不会说些讨好、夸耀的话。唯有读书使我有了行动力,不至于成为社会淘汰下来的零部件。

可以说,我的读书史就是我的成长史,我有什么理由不继续读下去呢?

夜路
抄经
抄经文
手抄经

200424

忘记什么原因,同事昨天查网站权重,电脑网站从 1 变成 2,移动网站还没提升。

网站权重是一个网站打开的综合评定,涉及到打开速度、文章质量、页面设计等。按照数字计算,权重 1,百度给的流量是 1 到 99。权重 2 是 100 到 499,依此类推。

我学习 SEO,主要是看了张国平的一些文章和视频,真正实战,还是飞水一点点带我入门。看资料容易,上手操作,才知道困难重重,说是两个概念不为过。

我在做的时候,慢慢体会到张国平说的一个问题:权重就是考量一个网站网页的友好度,只要将每个页面做好,整个站才会全盘提升。

搜索引擎是巨大的吞噬兽,一旦尝到甜头,会不断驱使一个网站向前进。这有点像写文章,一篇不好,继续写,保持稳定持续的输出,就会有所提高。量变引起质变。

我司的网站之所以会被降权,有一个原因就是疏于更新,还有就是没有方向和计划的更新,如同一只没头苍蝇到处乱撞。

提升权重的方法很简单,但始终没有人去做,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请教了飞水,和同事配合,天天更新,坚持半月,有了些许成绩。

我发现自己所做的事,到最后都和坚持有关,无论是跑步抄经,还是做 SEO、做推广,无不是在坚持中寻找前方的灯塔。

前路还长,希望能在这条赛道上完成一个小目标。

手写经
手写圣经

一幅画对文盲们有什么意义 2015-08-27

做文案,如果是房地产行业,我想最郁闷的就是别人问你会不会修房子。如果是卖矿泉水,最恼火的就是有人问你会不会净化纯净水。如果负责美术,最怕的就是别人会不会画画。我是个不会画画的文案,负责了一个想要学习或了解美术的微信公众号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不会画画做美术就是误人子弟。可在我看来,美术这一项实在是太过庞杂,并不一定要会画画的人可以讲。比如会画画的人,不一定知道梵高曾经喜欢过妓女;不一定知道达芬奇一天只睡1.5小时;不一定会知道莫奈的《绿衣女人》卖了800法郎……至于欣赏一幅画作的审美能力,则各有千秋。同一幅画摆在画家面前,别说寻常人,就是画家们对其的评论都不会一致,一位教画画的老师和一位大学教授,在看一幅画的好坏也不一样。就正如陈丹青喜欢梵高初学画画时的那些画作一样,说不出为什么好看,但就是越看越有味道。这并不是说陈丹青无法说,只是有一些画如同音乐一样,已经超出了语言对它的描述,只能在心里感受。

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多去看看画,看看画展。大多数人欣赏一幅画,都从像不像来评判,我也是这样,尤其是看到画成裸眼3D效果的画,与现实生活中物品一模一样的画,那种触手可及的效果,会让我很惊讶。可陈丹青对此却表示,现在不需要画的那么真实的,因为有了照相机,画那么真实,有什么用呢?他的这句话让我明白,所谓画的好坏,与真实的关系相差不大,这并不是文艺复兴时期,需要把一个人的一根头发丝都抠出来的时代,有了照相机和PS,画的再像,有什么用呢?现今画家们所要追寻的,是超越真实以外,一幅画所要传递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以及它的态度。

我想这是更进一步的思考,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画家只想去画画,并不想对他的作品做过多的讨论的理由。一切的讨论对他来说没有必要,他只需要追寻自我内心的感受即可。

不过太过于追求内心的感受也是不可能的,每一个画家的背后,都会有一个财大气粗的「阔佬」包养他们,这些人要么是皇帝、要么是公爵、要么就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我们不能说一个喜欢画画的人低下头颅,向权贵俯首,这是没办法的事。不过这也让我们在看画作的过程中长了个心眼,因为脸谱型的画作一定是被权利所统治后所表现出来的,它们脱离了画家心里纯粹的感受,是为阶级服务的。这不能怪他们,若可以,谁都想自由的创作,但这种画家却少之又少。

纵观整个美术史,是有趣的,无论是画家生前的事迹,还是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和研究,都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而还活着的人们,应该去试着看看这些伟大的画作。若你真要我给你一个理由,我只能引用《艺术的故事》这本书的一句话,无奈的告诉你:「一幅画对一个文盲的意义,好比一本书对一个识字人的意义」。当你明白什么是伟大的画作时,我想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会有很大改变。

每日抄经:出埃及记 ㊲

200421

2016 年 8 月 14 日,深夜,我面对再次熄火的 T2 手机,无力地坐在书桌前,脑子里不断冒出「明天上班,没有手机怎么办?」的问题。思前想后,我一狠心,买了人生第一步 iPhone。

这是部低配版 iPhone 手机,是我当初工资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按照屏幕尺寸划分,它也是乔布斯时代最后一部小屏手机,至此,手机尺寸已经变大,完全背离了乔布斯提出的「一手掌握」的初衷。

现在看来,这是好是坏,尚有争论。从使用习惯看,大屏幕已经成为主流,人们能忍受裤兜撑大,双手操作,重量增加。为的仅仅是满足看电影、玩游戏的畅快体验。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用这部低配版 iPhone 手机,它使我感受到科技的温度。每当我在键盘上轻快地敲字,总能得到正确的反馈,屏幕材质所传递出的好感,使我不自觉地敲下无数长文。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身边人换手机的频率加快,我始终握着小屏手机。无数人从劝我换一部手机,到嫌弃它,这一切仿佛没多久才发生。很多人无法明白,我宁愿换手机电池,也不太情愿换手机,有一个原因是它太好用,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

三年多的时间,我依靠 64G 内存,装了很多 App,存了很多图片,微信数据也在一点点增加。慢慢地,换过的电池也开始老化,空间存储几度告急,我不得不及时清理空间内存。

纵然如此,每一次系统更新所带来的体验,从未让我失望。优化的细节,触碰反应的速度,快到无法述说。苹果公司仿佛总有一种魔力,更新系统,总是那么优雅,善解人意,

iPhone 还教会我,放弃看单个硬件的优势,一切不谈硬件和系统结合的电子产品,就是耍流氓。它还告诉我,一个好的生态,需要一定强制干预,如果任其发展,隐私泄漏不说,产品美学就是一道扣分题。更重要的是,我使用 iPhone,丝毫没觉得自己所花的费用超过自身消费水平,反而这些年,在它的帮助下,解决了无数工作上的难题。

现在,我人生中的第一部 iPhone SE 退役了,它会静静躺在桌子抽屉里,成为我的纪念。我将带上新的 iPhone,踏上新的旅程。

轻轨站台
抄经
抄圣经

200422

每年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前几天看新闻数据,报道 2019 年国人的人均纸质书阅读数是 4.1 本。这个数据包含教辅类的书籍。

这份数据调研并不准确,样本也有很多问题,但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人们的阅读数不足是很明显的事。

阅读数是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阅读指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肯定的。一个人只要保持每天读书,一年下来,阅读的数量并不会低于这个数。数量反而是衡量一个人阅读的基础,没有阅读量,就没有办法谈读书。

我知道,这里有人就要出来鸣不平,说自己一年只读一本书就行。试问什么书要读一年?按照我的阅读速度,《红楼梦》一个月内能读完,《市场营销管理》一个半月读完,《资治通鉴》一年至少能读六本,《鲁迅全集》能读一半。无论怎样,一个人一年也不止 4.1 本书。

何况在阅读这些书籍的同时,还顺便夹杂其他书读,大部头的书一次性读完本就是件费劲的事,必须学会调节,才能走到终点。

那又有人说,一本书贵在精,不在多。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依旧是以阅读数取胜。《红楼梦》我读了两遍,还是不同的版本,这算几本书?《科学的广告》我读了三遍,换了好几家出版社,有家出版社甚至还换了名字,叫《文案圣经》。我从 17 年开始,每年会读一遍《圣经》,去年底甚至开始抄写……阅读一本书的次数,其实和阅读多少本书并没有太大区别。我反而觉得选择什么样的书反复读,更为重要。

如何判定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在第三期好中文的课上,王老师讲了「哥白尼原则」,计算一下。鲁迅的作品,有 95% 的把握说,至少持续 2.56 年,最多 3990 年;《论语》的寿命至少还有 62 年,最多 94300 年;和合本《圣经》至少是 2.6 年到 3939 年……

一本书值不值得反复阅读,已经通过数字有了直观的展现,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

手抄圣经
手抄经
iPhone 手机
All-focus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七计是什么

《三十六计》这本书不用介绍太多,几乎每个人都会说那么几个成语,什么「趁火打劫」、「以逸待劳」、「借刀杀人」之类的。当然最熟悉的还是最后一计:走为上。

前段时间把这本书过了一遍,每天早上看两计,差不多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看完。我不知道大部分出版社是为了方便人理解每一个计谋,还是为了卖个好价钱,编者都会在每一计里加入历来战争案例,顺带进行评析。

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人阅读,不好的一点就是,把不少战争太过简化。我每看一例,都会疑惑,难道古代打仗就这么简单?直到后来看见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案例,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战争,只不过是文人笔下意淫出来的玩意儿。书里为了方便,把原本小说中的战争硬是掐头去尾,让人看起来打仗就这么简单。

对这种疑惑的不止我一个,翻阅《曾胡治兵语录》时,曾国藩也提到这么一个问题,「军事是极质之事,《二十三史》,除班马而外,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

这段话翻译过来,其大概的意思就是:打仗是非常实在的事情,《二十三史》的书中,除了司马迁和班固的书,其他都是文人意淫出来的玩意儿,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打仗是什么,有可能连排兵布阵到底该怎么做都不知道。看这些书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能随随便便就相信了。

这是曾国藩读《二十三史》的感受,用来说《三十六计》中的案例,也是如此。

且不说《三十六计》这本书中所讲的真实案例,但拿《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文人杜撰的案例讲计谋,确实是大大不该。如果你读过原著,其实会知道,小说在描写战争过程时,还是比较有逻辑的。如此类掐头去尾的简单叙述,甚至有些地方牵强而为之,确实不该。

再说回书的本质,《三十六计》是本好书,这毋庸质疑,但大多数人读这本书,不外乎两点原因:一是学骗人(说严重点儿是害人);二是学不被人骗(提防别人)。我初读此书,也是为这两个理由(都有一点)。毕竟行走社会,学个一招一式傍身再正常不过。可惜的是,书越读到后面,越不是滋味。其原因也不外乎两点:一、学会这些,灵活运用后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二、书中的诡道,有些已非正道,已超过我自身的道德观。第二点可以用所谓的「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来扳倒。可作为一个喜欢刨根究底的人,自会发问:何谓对错,何谓正邪。这是个无解的答案。为此,我不得不去寻求这本书所要传递出的本质。

纵观《三十六计》,不外乎是在介绍如何使用兵法,然而其中并未告知读者使用的正确性。相比《孙子兵法》,没有所谓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诡道」等等强调性语句,表示战争非到必要时,切不可轻易出兵。可惜,《三十六计》没有任何提醒。

或许很多人在看此书时,都沉浸在这些计谋中不可自拔,可所谓用计谋的本身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或许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庄王所说的的四个字:「止戈为武」进行总结恰好不过。所谓战争中所用的计谋,到最后不就是为了寻求个太平盛世吗?人若读这本书,不能想明白这个道理,而过多纠结于如何用计谋,在我看来,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要看这本书,个人建议先读读《论语》和《说苑》这两本书。当然更重要的是,读完《三十六计》后,再读读《曾胡治兵语录》,这本书会告诉你除了计谋以外你更需要掌握的本领。

人为什么会活在天和地之间 2015-08-14

看《锵锵三人行》,有一段关于文物修复的讨论,里面讲到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修复问题。主持人将我们修复的文物与日本修复的文物做了一个对比。

我们可以看看下图: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

修复后

这是我们国家修复文物的前后对比图,从照相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一定的丑化,如果去现场观看,相信千手观音会跟拍摄照出来的效果有很大差别。暂且不说这个,下面再看看日本是如何修复他们国家千手观音的。

这里也有一组对比:

日本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修与不修之间的差别,我们国家基本上是修得金光灿灿,可日本修与不修没什么差别。那到底是我们国家修千手观音的方式是对的,还是日本修的是对的?要讨论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忒休斯之船说起。

这是柏拉图在《法律篇》里的一个记载,说希腊人不善海战,受到克里特人欺负,要向克里特人献祭。终于有一天,希腊人忍不住了,派了一个名叫忒休斯的帅小伙去克里特岛。这个家伙的牛逼程度无法想象,不仅打败了怪兽,还抱得美人归(阿里阿德涅)。至此以后,他就成了雅典人心中的英雄,为了纪念他,人们就把船当做圣物来祭奠。

【英】沃特豪斯《阿里阿德涅》

可船是物品,随着年岁逐渐侵蚀,逐渐斑驳,为了维持它的原型,不得不一直修复。那这些曾修复过的船,还是当年忒休斯的那艘船吗?或者说,这些船的零件都被换了个遍,虽然保持着它的原样,还会是那艘船吗?不清楚,你说它是,可以从它的样貌来说,一点儿没变,就是曾经的船。你若说它不是,可以说从它的本质上来说,因为它的每一块木板都不是它自己的。这就如同我们常听说的那句谚语: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一直在流动,你能说它是原来的水吗?

这些看似纠结的问题,其实是在寻找自我。就如同我们自己一样,每天都会沉睡与醒来,你或许觉得自己与昨天并没有什么两样,可人的细胞会逐渐老化,人的思维在不断更新。你能说前一秒钟的你是现在的你吗?当一个人面对这些无数的困惑无法解答时,会发现这些都变成了一种混沌。混沌的力量,会成为一种时间,时间会让人遗忘某些事情,也会让人铭记某些事情。在古埃及,人们把时间理解成轮回,他们把时间换成条蛇,蛇代表的就是轮回。但现在的我们现在却更愿意将它想成一条无尽的直线,一直向前,人就是在一个点上向前,直至死亡。

想想,这些问题是不是很复杂,对于哲学家来说,这些问题的讨论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过大多数人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必要。大多数人只需要混混沌沌的活着。如同我国古时候盘古开天中说的那样:天地混沌如鸡子,唯有天地打开,清气向上,成为天,浊气下降,成为地。世间一切的混沌之物,便在中间。

我们都是盘古开天辟地留下的浑浊之物,既不够轻,也不够重,只能在这天地间游荡一生。

参考书籍:苏樱·《少有人看见的美》

没有人看见的美 2015-08-12

罗辑思维上有一本书——《少有人看见的美》,书中用12章节讲了西方一系列画,作者是位很有趣的人,一方面探讨画的十二星座,一方面又通过画讲灵魂的重量,这之后又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说「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一条河里」。今天抛砖引玉,随意说说书的内容,如果你喜欢,可以去读读这本书

对美而言,大多数艺术老师在教学生时,都会从色彩、色块、明暗等方面教导学生。这是学画画阶段,也是每个学生的必经之路。学美术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枯燥的事情。大多数的画家,包括我们现在所知的,都是老师一步一步带起来。也就是说,如果要学习美术,就必须要拜师。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美术生挤破头都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生这一辈子能得到名师指点很重要。

当然,光会画画也不行,因为要成为伟大的画家,还需要对这个世界有态度。我们看西方美术,会发现很多画家都喜欢画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人物或神话故事,其实都是在借他们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当然也有那些画风景的,我想他们也是在或多或少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

表现实际事物,画家有办法处理,那要表现灵魂,应怎样处理?要知道西方与我们国家思考问题,有很大差别。西方的两大哲学家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前者喜欢探讨「永恒」,他的「思想体系是借由逻辑推演而超然物外的」。后者的思想体系则来源于观察与经验(见下图《雅典学院》,左边的柏拉图手指天,右边的亚里士多德手心向地,就是这个意思)。

《雅典学院》局部

东方世界受「子不语外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则比较务实,一般不会去讨论神神叨叨的事情。唯有外来佛教才有轮回、因缘之说。也因这一点(其中一点),才会有中国无哲学的讨论。还有一点讨论就是:我们国家几乎没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哲人,盛赞忠君爱国、精忠报国的将帅才是我们国家的主旋律。

「永恒」一直贯穿于西方世界,如何用画表现,成了一大难题。作为一直追求逻辑的西方人,想破了脑袋,终于想到一个办法,把「永恒」换算成灵魂。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如果有灵魂,那灵魂就应该是有重量的,这又该怎么办?这时候天堂、地狱之类的环境因素就开始出现。如果一个人的灵魂轻,那么就会上天堂,如果灵魂重,就下地狱。西方人在表现灵魂人时,都是衣不蔽体,也就是赤裸着身子,因为一个人的灵魂是不能穿衣服的。并不像我们国家这样可以大而化之的把它处理掉。

于是乎,我们就能看见这样一系列称灵魂重量的画作:

耶稣基督与大天使米迦勒称量灵魂

当灵魂有了重量,执着的西方人又开始抛出另一个问题:那么它的重量有多少呢?答案是:21克。这个重量来源于190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位名叫邓肯·麦克道格尔医生做的一项实验。他用6名濒临死亡的人和狗来做了实验,这份实验被发表在《美国医学》上,但可惜的是,这个实验迄今为止没有被其他学者以同样手段重现过(1)。

那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或者灵魂的重量到底是多少,究竟有谁证实?或许修改下这本书背后的这句,我想更能说明问题: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灵魂本身。唯一不朽的,是一个人所留下的,令人敬仰的知识和财富。无论那是一幅画,还是一本书,我想这才是灵魂真正的重量。

注(1):来源于《少有人看见的美》

文案为什么要读诗 2015-08-01

凡到休息日,阅读量不会太多。前几日为了阅读量取了些恶俗的标题,事实证明,标题很重要,当好一个标题党,哪怕是别人一看就是三流报社之类的标题都行。大多数人对内容没有辨识度,如果你把「惊呆了」、「震惊」之类的词语加上,再加几个感叹号、省略号,标题取得有争议些就更好。

说了这么,言归正传,说说今天要聊的话题——读诗。作为文案狗,如果你遇到一位上司叫你看顾城、席慕容、海子、北岛之类的诗,你记得感谢他。读诗,读不懂没关系,诗最重要在悟,诗人只负责写诗,至于读诗的人能悟出些什么道理,那是读诗人自己的感受。我不提倡讨论诗,也不提倡诗必须有一个标准的解释,它应该是发散型的,多读,当你心情失落或快乐时,如有一首诗忽然从你的脑子里蹦出来,其心和那首诗能融在一起,你就读懂了那首诗。

读诗还有两点好处:培养语感和形成画面感。诗之所以高雅,就因为读它时,不会磕磕碰碰,读起来如同吃一颗颗蚕豆,吃的时候嘎嘣脆,回味起来会觉得五味杂陈。其次就是画面感,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你能在这短短几十,或数百字当中,让你能有画面感,这是非常见文学功力的。所以如果你是文案,读读诗,培养语感,把文字变得有画面感。如果你做到了,那离成功也不远了。

说来说去,还是看一首诗吧,今天我在轻轨上读到的,余秀华的诗,大多数人只知道她的两首诗:《我爱你》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其实余秀华出过两本诗集,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诗,我说一首——《一个男人在我的房间里呆过》:

一个男人在我的房间里呆过

两只烟蒂留在地板上了,烟味还没有消散

还没有消散的是他坐在地板登上的样子

翘着二郎腿

心不在焉地看一场武术比赛

那时候我坐在房门口,看云,看书

看他的后脑勺

他的头发茂密了几十年,足以藏下一个女巫

我看他的后脑勺,看书,看云

我看到唐吉坷德进入荒山

写下信件,让桑乔带走,带给杜尔西内亚

然后他脱光衣服

撞击一块大石头

武术比赛结束,男人起身告辞

我看到两根烟都只吸了一半就扔了

不由

心灰意冷

刚开始读这首诗时,并没什么感觉,可多读几遍,我就会想,为什么这个男人要到她的房间来,为什么要在她的房间里看武术比赛。一系列的画面由烟蒂、烟味开始,一个看武术比赛的男人和一个读书的女人,其实是没有任何可交流的话题。女人是这么形容男人的:看他的后脑勺/他的头发茂密了几十年,足以藏下一个女巫。这是有多么不满与愤恨。可在谈自己看书,却用唐吉坷德中桑乔和杜尔西内亚这一段故事来隐喻这段过程,用一种近乎魔幻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悲戚。这是真的看书,还是在阐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

在这间屋子里,或许发生过对话,或许一开始就沉默无语。到最后比赛结束,男人离开。那两根吸了一半就扔掉的烟头,有可能预示着男人的不耐烦,也有可能他并未想过会遇到如此对不上眼的姑娘。最后结尾的四个字:心灰意冷。可以想见女人公心里那的一丝悲哀与无奈,当然有可能是一种怅然释怀。

读一首诗,如果你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其实并不难。诗人在写诗时,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脑海中一瞬间的灵感所致。总之,读一首诗,最好的办法是把它读出声。哪怕小声默念出来,这都是极好的。

如何读懂一本意识流的书 2015-07-31

我曾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写过最难读的书,其中有一本叫《尤利西斯》,这本书我读了约三分之一,到最后放弃了。其原因很简单,里面的字儿我都认识,但写得太飘忽不定,一直找不到里面的主线在哪里。在读的那一段时间里,我甚至怀疑译者是如何翻译这本书的。

从此后我对这种被称为「意识流」的小说落下了不好的印象,以至于那套我压床底的《追忆逝水年华》全集,到现在都不敢翻看。这世界上能把小说写得连主线都需要读者去梳理的书,或许是作家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

可这世界上就有如此机缘巧合的事儿,近段时间在Kindle上看一些关于诺贝尔文学奖书,其中有一本叫《喧哗与骚动》,美国作家福克纳写的小说。书名的意味我很喜欢,是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一句话:「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我当时翻看这本书时,第一次发现,原来在写作手法上,会有作者去描写一个白痴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这似乎是打开了我探究写作手法的又一扇门,如同当初看莫言的《檀香刑》,他把一位农村妇女那种泼辣、放荡,在骨子里浓郁的乡村妇女形象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一样。对于能准确把人物在语言、思想和行为上写得入木三分的作者,我由衷佩服,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对人物的观察上,更多的是他们能去挖掘一个人物,将它赤裸裸的,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福克纳在描写白痴班吉的过程中,如同一个躲在他内心角落里细致入微的观察着,班吉不能说话,只能用哭闹的形势表现情绪,但这并不方案福克纳透过班吉的所思所想,把他眼睛看见的、心里想的都跃然纸上。整个故事的情节在往前推进的过程中,班吉从小到大的回忆也不断闪现。小说中大量的对话来回穿梭,有时候上一句说话的内容,到下句时,已经是一个过去事件,更诡异的是,有的情节会忽然跳到一个看似和故事情节完全不相干的心里描写上去。福克纳在处理这些情节和心里活动时,却能很好的将它们放在最恰当的位置,让人阅读起来毫无生硬之感。他像是个在一团乱麻中抽丝剥茧的人,不断寻找与之对立却又能完美契合故事的那个连接点,将它们一个个毫无瑕疵的拼接在一起,使得这些情节在班吉、昆丁、杰生等人的不断回忆、叙述下,默默地走向悲剧。

除此之外,福克纳在写作上,除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描写故事,更多的是在描写人物内心独白过程中,那种看似不经意间、实则恰到好处的叙述方式,相较于大多数作者赤裸裸的表现极端心理的描写手法,福克纳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的渲染喧哗与骚动。一个家族在进行歇斯底里的挣扎后,最终摆脱不了自我内心的煎熬,摆脱不了整个大环境的趋势,逐渐地,不断地往越来越深的泥潭里面陷进去。

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回应着《麦克白》里「没有任何意义」这句话。

我想,如果你想去了解「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可以读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他或许不是一位好作家,但他绝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2020 年 9 月影视书 | 不遗憾

这个月豆瓣关评,我家的猫开始发情,我开始考驾照……这一系列的事串联在一起,不觉走到月底。

接下来即将进入今年最后一季度。人生的年龄不断增加,时间过得很快。仿佛要用秒来计算,不知道是我要做的事太多,还是人生进入倒计时,做什么事要跑快一点。

月初我开始长达半月的减肥计划,希望测试书中所说的:40 分钟开始燃脂。坚持跑了半个月,体重毫无变化。可见所有的实验,并不是那么准确。或许对于没有跑步的人来说有效果,但坚持跑步,已经养成习惯的人,需要更多的体能训练。

到了月中和月末,闷墩儿(我养的猫)开始发情,发情期粘人,不停磨蹭我,任我抚摸;发情完,恢复高冷的状态,现在已经学会在我脸上抡爪子,就为了不让我给她剪指甲。

我这个月底有些心绪不安,开始决定睡前读一节《新约》,读到第六节,最后一段写着:「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心中的愁云散去。

我时常为明天忧虑,但今天已经够艰难了,又何必担心明天呢?尽力做好今天的事,明天醒来,才不觉得有遗憾。

人生之事,如此而已。

附:9 月书单和影片

文案三章豆瓣评分

没有做过图书编辑的文案,粗略读完,发现身为一本书的文案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和我身在广告行业的文案不一样,图书编辑更注重文字,广告文案更注重画面和创意。我觉得这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如果要学习如何做图书编辑的文案,这是一本很好入门的书,有实操,有议论,有案例,后面的案例甚至还讨论了好几个版本的图书文案,值得一读。

一往无前豆瓣评分

读到后面没耐心了,这哪儿是雷军亲述的书,完全是员工讲述。雷军占的比例很少,大多数还是高管在说和小米创业多艰苦。

这本书没有什么雷军的印记,至少我觉得,雷军是有缺点的,小米也有,这本书没有,几乎淡化了小米的缺陷。

创业当然是件很苦很累的事,成功的概率本就小,所有小米经历的问题,是成功的原因,如果失败,也是失败的原因。

读到后面,脑子里蹦出来一个想法:苹果公司才是王者。书里面的人,无不是苹果公司的粉丝,至于一些产品的良品率,苹果敢说第二,没有谁敢说第一。

我用过一些小米的产品,确实不错,但这本书有点儿夸大其词了。还是祝贺小米,十年能走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

态度豆瓣评分

读完了吴军的《态度》。在教育孩子方面,吴军花了不少心思,优秀的人培养孩子的方式和很多人也不一样,受到高等教育,让我看见这个社会教育的偏差有多严重。虽然没有孩子,但在吴军的这本书里,学到了如何教育孩子,甚至他如何教育我们这些后辈的一些方式方法。现在还在以书信方式和孩子交流的人不多,这也是我佩服吴军的地方。

搜索引擎营销豆瓣评分

读完第二遍,这一遍因为自己开始搭建了网站,边做边读,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忽略了。做网站有件很重要的事:品牌。人们在搜索引擎找东西,有一个问题是,他们脑海里有需要找的东西浮现出来,才会在搜索框里输入。如果把输入的文字当作品牌名,那么怎么植入这个品牌,成了一个问题。我忘了这很重要的一点,原本做网站,起初是为了给自己以前写的文章找一个储存的空间,再后来发现一个商业模式,希望能试着跑一跑,读了这本书才明白,我应该思考如何让人们知道我的网站,给人们植入一个品牌名,一点点提供人们所需的内容,这才是做网站的捷径。此外,书里还有很多技术方面的技巧,有的我还需要琢磨。这本书还要再多读几遍才行。

冲突豆瓣评分

读的第一本叶茂中写的书是《广告人手记》,书写的很有道理。

随着日渐深入,发现这家伙的公司做的广告,和书里写的内容,有很大的差距。最近一次莫过于给马蜂窝制作的洗脑广告。

《冲突》里他写道,自己花十余年时间写成这本书,看来看去,估计是十余年时间有更多案例积累这么厚的一本书。书的中心理论是利用人的左脑和右脑思维,提出冲突的概念,接下来就挪用各种庞杂的知识开始完善这一概念。这类书读多了,其实会发现他无非是寻章摘句,再结合些案例,将自己左右脑的冲突概念包圆。

这也就算了,好歹更新一下自己的案例库,为什么从第一本书到现在,还有雅克维生素糖,涪陵榨菜,柒牌男装和真功夫。这些年做的广告就没有能拿出来吹牛逼的吗?令人失望。

单核工作法图解豆瓣评分

书不错,不过对我来说,大多数的知识已经过时了,很多书里介绍的方法,我已经在实践,并且有了一定的效果。书里谈到工作方面的内容,说每天不要将自己的工作安排太满,要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这本书对我来说困难的地方就在这里,每天会有许多临时性的事情加入,使我无法按照既定的工作完成任务。

书里还谈到通勤时间的利用,和我的做法一样,每天在这段时间整理当天的工作计划,带一本书在路上读,完全能应付这段枯燥乏味的时光。今年多数的书就是在上下班完成的。

不管怎样,一个人还是要学会自律,要有紧迫感,不要拖延,快速完成任务,一身轻松。

信条豆瓣评分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他的双线叙事手机有镜头切换,但是诺兰的高明之处在于同时在时间线内,讲了两个故事,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看这部电影,接受的是一个故事,但信息量是成倍增加。想想看,你明明在路上行走,但是另一边却在倒退,并且在倒退的过程中,还会对这一边的事有影响,到最后你们终归会汇集到一个原点。说简单点就是,快去看吧,看不明白也没关系,毕竟诺兰的电影看一遍是不够的。

盗梦空间豆瓣评分

到电影院重温此片,诺兰的电影看多了,发现他总喜欢在一个宏大的叙事里,突出人类很柔软的情感:爱。《盗梦空间》看似在讲一个盗梦的故事,其实夹杂的是男主的忏悔之路。梦是他挥之不去痛苦,他给妻子植入自杀的想法,拔起了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不断造梦的过程中,潜意识跑出来的妻子,无时不刻不在提醒他,自己不是自杀。以前没看明白,为什么有的梦时间长,有的短,这次才明白,一个人进入的梦越深,时间会延长。诺兰能将科学与艺术进行合理的解释,这就是他的魅力之处。

扒手豆瓣评分

导演找了个看起来很颓的人来演扒手,看他的表演,会觉得眼神空洞,毫无目的,完全不知道为什么,片中对于他当扒手,也没有太过于详细的描述,原本朋友推荐了一份工作,他没有去,似乎觉得扒手才是很自由的生活状态。看他内心的独白,还是会意识到这是犯罪,否则也不会手抖,内心紧张。电影的高潮是他和一群扒手去行窃,这种行云流水的扒窃方式,看来实在精彩。电影里还有一个串联的故事,就是扒手爱上了一个女人,但因为职业关系,没有办法承认自己的爱。兜兜转转,进了牢房才明白,自己走了很大一圈,才找到了内心深处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