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画面精美,故事单薄

深海
《深海》的第一个镜头是小女孩参宿在大风大雪里找妈妈,镜头一转,她从梦里醒来。看到这里,我知道,这个故事完了,它的开头不惊艳,甚至太过老套,没有任何新鲜感,犯了讲故事的大忌。
接下来,故事再次向下滑,参宿和家人去坐邮轮,从她与家人的关系来看,很明显能感受到参宿遭受到排挤,导演没有告诉参宿是亲戚收养,还是其他原因。
邮轮会出事,这已经是能猜到的剧本。狂风暴雨中,邮轮摇晃,按照讲故事的原理,会有一场海难发生,顺利安排参宿掉进海里,开始奇幻的冒险之旅,这场冒险的目的是:寻找妈妈。
作为前期以「水墨粒子」为宣传噱头的《深海》,进入海洋才有意思,并不是故事有多好,而是画面实在是太震撼了。在电影院的银幕前,眼前出现的一切,哪怕是极细微的颗粒,能很清晰感受。这应该是花很多力气和心思设计的画面,否则也不会作为营销点。
参宿在冒险过程中,遭受海洋里的动物排挤,认为她是晦气,能带来不好的事发生。大家想办法赶走她,至于她为什么会来晦气,却没有明说。
海洋中的这段,使我想起《千与千寻》里千寻打工的故事,宫崎骏的这部作品里,千寻和家人穿过一个黑洞,来到奇幻世界,家人在狂吃中变为猪,千寻不停寻找拯救他们的办法,从而遇上了小白,深海里的参宿遇上了南河。
很难说导演没有受到宫崎骏作品的影响,通过描绘深海世界,创造一种隐喻,现实中的她不爱笑,到了深海,逐渐变得活泼可爱,受人喜欢,可惜的是,《深海》在讲故事方面,输给宫崎骏很大一截。宫崎骏靠的是一个又一个新鲜感,《深海》的故事单薄,特意炫技,在其中不停穿插歌曲,进行过渡,这原本是国产电视剧的套路,现在反而成了许多国产动漫和电影的标配,实在是有些无趣。
《深海》中最精彩的两个镜头,一是南河救参宿,二是参宿冲破屏障救南河。坐在电影院里,那些水墨粒子在眼前浮动,亦幻亦真,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国产动画在技术上的巨大飞越,哪怕为这几分钟,去看画面中的细节,进电影院观看也值得。
最后,来看看导演是怎么将动画搞砸的。参宿冲破深海之眼,从梦中醒来,她知道南河是邮轮上遇见的小丑,接下来,导演继续加戏,告诉观众,她患有抑郁症,父亲重新娶妻,家人喜欢弟弟……这些有必要清明白告诉观众吗?来看看《千与千寻》如何结尾。千寻经过一场梦幻之旅,拯救了父母,全家人开车返回,故事结束。相比说教式的交代全文,高下立判。
当然,故事还有更强高明的处理方式,在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少年和老虎待在一条船上,经过一番旅行,让老虎头也不回地走了,故事结束。
无论选用哪种方式结尾,都要比《深海》更值得回味。
拍动画虽然是技术活儿,但花力气拼画面技术,忽略故事的重要性,确实是竭泽而渔的方法,就像李安说的,你让一个人讲整部电影,或许很难,但他们会记得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片段,告诉身边的人(大意)。
《深海》的技术大于故事,忘了人们走进电影院,是为了获得更丰富的人生。
图片来源:电影《深海》剧照

《阿凡达2》:詹姆斯·卡梅隆的潘多拉星球

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阿凡达2》看完,走出电影院,再次惊叹詹姆斯·卡梅隆讲故事的能力,他所创造的潘多拉星球板块又扩大一块,这不禁使我想起另一部科幻片:《星球大战》。
《阿凡达》中能看见许多《星球大战》的影子,人物都拥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超能力,在拯救族人方面,掺杂复杂的家庭因素,正派和反派的设定鲜明……它们最大共同点是:导演在创世,在展开漫长的星际旅程。
如果要说《阿凡达》比《星球大战》优秀的地方,或许是它的技术方面更加成熟。第一部《阿凡达》推出的时间是 2009 年,我在 2021 年去电影院重温,时隔十一年,依旧深受震撼,第一部中有一个杰克·萨利(萨姆·沃辛顿 Sam Worthington 饰)驯服大鸟的俯冲镜头,无论看多少遍,在我看来,那就是影视技术的高超体现。
《阿凡达2》中,詹姆斯·卡梅隆从高山转移到海洋,故事分三部分讲述,第一部分回顾,揭示太空人重回潘多拉星球;第二部分逃离,杰克和奈蒂莉(佐伊·索尔达娜 Zoe Saldana 饰)组建家庭,在迈尔斯(史蒂芬·朗 Stephen Lang 饰)的报复中,开始从深林逃亡岛礁族,寻求庇佑;最后在一场守护家庭的混战中,结束故事。
在电影中强调家庭观似乎已成为西方的主旋律,《阿凡达2》奇怪的地方在于,用一个还处于族群、部落为主的社会,构建现代文明才拥有的家族观,片中高等生物在太空人面前毫无抵抗力,如此设定很奇怪,詹姆斯·卡梅隆却有一种扭曲力,通过塑造半人半阿凡达的人物,不断向整个星球传播野蛮太空人的另一面:文明。
看《阿凡达2》的过程,我发现,无论电影技术如何升级,始终要有人类参与,观众才有代入感。无论他们是善、是恶,透过银幕,每个人会在电影前成为更好的人。这就是《阿凡达2》的魅力,它遮盖了我们看同类被打败的心情,理所当然地为阿凡达人的胜利欢呼,毕竟在人类的心中,侵占他人家园的战争始终是不义的。
第一部《阿凡达》开启 3D 时代,第二部在褒贬不一的声音中斩获高票房,它的故事或多或少有瑕疵,在技术方面,它依旧领先,值得走进电影院观看。

图片来源:电影《阿凡达2》剧照

《太空先锋》:聚光灯的另一面

太空先锋

图片

2022 年有部名为《长空之王》的电影,预计国庆上映,前期宣传猛烈,又有王一博、胡军、周冬雨等明星加入,预告片里介绍,这是部拍摄我国第一代试飞员的电影。
在《太空先锋》的故事里,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架飞机坠毁,试飞员随之死亡,此刻美国正在进行突破音障的飞行测试。飞机能不能超过音速?在不停试飞失败的过程中,人们心中打出无数问号。最后,一位名叫查克·叶格的试飞员,成功突破壁垒,刷新纪录
《太空先锋》不是以查克·叶格作为主角,它拍摄的是美国载人航天——水星计划的故事,电影里有七人参与载人航天:斯科特·卡本特、高登·库珀、约翰·葛伦、维吉尔·葛利森、华尔特·舒拉、狄克·史莱顿以及艾伦·雪帕德。查克·叶格没有当选,原因是 NASA 在挑选宇航员的要求里有一条:高学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印象里,我从来没有意识到,飞行是一件危险,似乎飞机如同汽车,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尺寸造出来,它就是安全的,《太空先锋》打破了我对安全的认知,因为它的背面,是一群人明知有危险,还要去尝试的决心。
影片里,上太空的宇航员常自嘲自己是坐在一堆炸药上的「猴子」,宇航局的工作人员在进入太空的第一设想是:到底是先送「猩猩」上去,还是先送人上去?为此,在设计太空舱时,他们没有安装舷窗,更没有设计手动爆破装置,对这群不上天的人来说,人上太空,只需要坐在船舱里,不需要做任何事。后来,在七名宇航员的据理力争下,他们才不情愿地给太空舱安装舷窗与手动爆破。
猴子上太空与人上太空有什么区别?约翰·葛伦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通过调整精度,成功返回地球,这是猴子无法做到的事。
按照国产电影的路数,拍摄这类电影,必定要加入许多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元素。来看看《太空先锋》怎么拍的,电影里不仅拍摄宇航员们的训练,还围绕宇航员拍摄了他们周遭的环境。
有一个部分导演拍摄了记者的狂热,在 NASA 不停失败的过程中,电视里的会有人嘲讽:「要送人上太空,第一步是确定火箭能飞起来。」等宇航员成功返回地球,为报道一手资料,一大群记者蜂拥,更有副总统希望在记者面前表演,若飞行失败,好安慰失去生命的宇航员的妻子,一切已经安排好,只等太空飞行失败。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太空先锋》始终围绕两条线拍摄,一边是七人不停向太空飞行,另一边是查克·叶格的郁郁不得志。电影里令我感动的一幕是他妻子对他说:「国家花很多钱,让他们一次次做明知会死的事,却从来没考虑过,如何想办法安慰这些人的妻子。」两条线穿插进行,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导演拍摄了一部杰作。它真实,客观,讲诉一群勇敢的人上太空,讲诉政客和记者的冷血,讲诉一名美国最好试飞员的郁郁不得志。
近日,我看消息,《长空之王》定档今年五一,我似乎已经预感它无法超越《太空先锋》,毕竟它拍不出聚光灯前的另一面。
维基百科:
音障(Sound barrier):一种物理现象。当物体(通常是航空器)的速度接近音速时,将会逐渐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此时,由于机身对空气的压缩无法迅速传播,将逐渐在飞机的迎风面及其附近区域积累,最终形成空气中压强、温度、速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一个突变面——激波(Shock Wave,又译冲击波、骇波或震波)面。激波面将增加空气对飞行器的阻力,这种因为音速造成提升速度的障碍被俗称为音障。在早期飞机的设计中,由于对跨音速空气动力学了解尚少,所以曾多次发生飞机试图超越音速时解体或者失控坠毁的严重事故,有人把这一时期困扰飞机制造业的难题也称为「音障」。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太空先锋》剧照

《苏里南》:韩国影视剧的政治宣传

苏里南

图片

张震在网络上曝光最高的一件事是:出演王家卫《一代宗师》一线天的角色,拿了八极拳冠军。好演员难求,像张震这样刻苦努力,又很难演一部主角的好演员,更难得。
韩剧《苏里南》里的张震,扮演的是一名为了钱,无恶不作的中国黑帮头目,他控制着苏里南的唐人街,不断寻找机会,希望有一天能干掉韩国黑帮头目全耀焕(黄晸珉饰),成功上位。
整部剧的主要故事并不是围绕中韩两国的黑帮展开,故事从一名韩国商人姜仁久(河正宇饰)开始,他在本国经营生意,后听信朋友的言语,前往苏里南贩卖鳐鱼,从事进出口生意。在贩卖的过程中,海关查到他们的船在倒卖冰毒,进而将他抓获,走无路之际,姜仁久只好与韩国国家情报局崔昌浩(朴海秀饰)合作,展开韩国大毒枭全耀焕的抓捕行动。
《苏里南》并不是一部上乘的韩剧,总共六集,前两集用来介绍故事背景,后面三集讲述整部抓捕过程,最后一集进行抓捕,最后大圆满结束。在剧里,张震出现的次数不多,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它惩罚叛徒,用电锯切手脚,挂在唐人街门口示众,这场景不断在片头出现,不得不说,通过文化输出,韩国人在电视剧里对中国形象的抹黑,相当厉害,不过这也不是韩国人独有的发明。
纵观整个影史,这类方法与手段层出不穷,英国人拍的《007》系列能看见明显的政治主张,冷战时期,用苏联作为反派。与人交好,选用日韩等明星作为女主。如果没有敌对势力,那么开始制造内部矛盾……英国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美国通过影视剧输出的政治主张有多少了。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与艺术结合的形式,拥有无法想象的力量,韩国人能通过电影推动旧案重审,自然能使用它进行大国之间的博弈与宣传。我在看《苏里南》的过程,也在惊叹韩国在向好莱坞工业学习速度之快,他们不仅学习讲故事的方法,还学美国如何使用影视剧进行政治宣传,连片头制作,这部电影的画面风格也在一点点地取经。
回头再看现在的国产影视剧,我心中忽然升起巨大的落差,邻国在不停进步,而国产一年不如一年。我不禁怀念那个能拍出《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走向共和》《大明王朝》等优秀影视剧的年代。
《苏里南》里张震所饰演的角色有机会击杀大毒枭全耀焕,在一片混乱的枪战中,错过机会,最后被韩国卧底爆头。吊在唐人街门柱上的尸体缓缓放下,韩国电影完成了政治宣传,开始与美国缉毒局携手,联合抓捕大毒枭。
张震在整部电影里不是主角,也不是配角,他所饰演的角色也只是整部剧细小的分支,令人印象深刻。
图片来源:电影《苏里南》剧照

《男人的争斗》:无法忘记的盗窃电影

男人的争斗

图片

2022 年最后一天,朋友圈里不少人发新年祝福,跨年演唱会多到看不过来,我打开电视,连上电脑,从硬盘里翻出《男人的争斗》,一口气看完,内心无法平静,这真是我看过无比精彩的黑色电影
托尼(吉恩·塞维斯饰)是一名盗窃犯,获罪入狱,在狱中表现良好,提前出狱,从狱中出来,有朋友邀请他盗窃珠宝店,他拒绝了。后因前女友背叛,一气之下,托尼决定答应朋友,再次踏上不归路。
偷盗的电影很多,大多靠主角矫健的动作身手,或是精彩的爆破场面,《男人的争斗》两者都不沾边,他所依赖的是细节。犯罪前,托尼告诉三位合作伙伴,不能用枪,否则要蹲一辈子监狱。四人为此在珠宝店进行详细的考察,在正式偷盗前还进行过一次预演,确保当天行动成功。
精彩的地方来了,正式偷盗的过程,导演拍得极好,四人先绑架珠宝店楼上的一对夫妇,通过挖空二楼地板,潜入珠宝店。整个过程从挖掘、打洞、外部行人动态,到潜入珠宝店,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地方,珠宝店里有报警系统,如果声音超过分贝数的响声或突断电,会发出刺耳的叫声,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使用灭火器里的泡沫,消减声音。偷盗的过程时间很长,电影里除了窸窣的敲击声,没有任何背景音乐,这段戏紧张感全程拉满,看得我的心跳个不停,仿佛我也进入电影,与他们共同参与这项偷盗行为。
看完这个片段,有一瞬间,我甚至想去做偷盗者,导演似乎拍的不是电影,而是如何盗窃的教科书,片中四人,靠的不是身手与高科技,采用的是周密的计划,详实的布局以及惊人的胆识,前期做的任何布局,到犯罪实施,全部有所预料,盗窃过程精彩绝伦。
盗窃很顺利,四人偷到的珠宝价值二十四亿,他们幻想各自未来的生活,却不知危险临近。托尼四人中,有人在离开珠宝店时,偷走一枚钻戒,他将钻戒送给妻子,结果落入舞厅老板手里,他们顺藤摸瓜,要挟托尼交出珠宝。
我原以为接下来是警察破案或四人内斗的故事,如果是警察破案,会加入新角色,四人内斗又会丢掉前面交代的舞厅老板、毒瘾患者等角色,从头至尾,导演始终没有落下任何角色,环环相扣,细致入微。片子最后,两个团伙内斗,给托尼安排了一个英勇的结尾。
舞厅老板绑架了托尼朋友的孩子,他前去救孩子,回来路上,得知朋友已拿着钱去交易地点,托尼追赶上去,最后挨了一枪,他开着车,带孩子返回,因流血过多死去。
《男人的争斗》无论是托尼四人还是舞厅老板一行人,没有谁是无罪的,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死去,他们没有受到法律的审判,上帝自由判决。
很庆幸,在跨年之夜,我看了一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盗窃电影。
图片来源:电影《男人的争斗》剧照

《扫黑行动》:曾志伟也救不了的警匪片

警匪片作为一种类型,香港功不可没,在扫黑倡廉的主旋律中,《扫黑行动》登上银幕,看完整部电影,我才发现,整个故事从头到尾,如同一部支离破碎的电视剧,剪完后前言不搭后语,实在是内心煎熬着看完。

电影故事案件聚焦曾经火爆网络的套路贷,从而延伸出暴力催债,黑恶势力等相关的犯罪行为,通过一位女大学生的离奇死亡,由刑侦支队副队长成锐(周一围饰)进行追查案件,不停挖掘,从而找到企业家安亦明(曾志伟饰)为幕后凶手,故事正要结局时,导演又安插一处境外势力联合内地团伙作案的金融诈骗,最终通过警方侦破,成功破案。

暴力催债与黑恶势力的电影,从香港警匪片开始,拍过无数部,无论是成龙的《警察故事》,周润发的《英雄本色》,又或是梁朝伟和刘德华出演的《无间道》,《扫黑行动》估计是部彻头彻尾的烂片,曾志伟作为出演过《无间道》的人物,演技没得说,可惜导演的水准太差,整个故事跳来跳去,安排的情节极不合理。有场戏是成锐去找安亦明,原本希望能看见一场精神紧绷的对峙,可在三言两语,一团和气的状态下,快速结束对话。

安亦明拥有上亿身价,女儿会时常去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店光顾,在成锐破案的过程中,还会将父亲的罪证拿去交给警官,类似大义灭亲的剧本,仿佛是一种普法的教科书。

刑侦副局长杜于林(王劲松饰)的故事更不可思议,作为安亦明背后的帮凶,透露出的是洗心革面的决心,这完全突破一个走上犯罪道路上恶人的认知。

《扫黑行动》似乎拍得很艰难,它希望做一些剧情上的突破,可挑选的题材却是一个四处碰壁的故事,警察队伍里一脸正气,哪怕是坏人也要学会忏悔,金融诈骗里,凶手不能太坏,甚至连一些暴力、凶残的画面也不用出现,唯一遭受暴力催债的女大学生,到底是如何走上不归路,交代得也不清不楚,实在是无法挑出电影的好。

扫黑,扫黑,电影直到最后,扫出来最大的黑与内部的黑社会没有关系,一切的矛头指向境外势力,这似乎正应了曾经大街小巷贴的横幅标语: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无乱强基。

《扫黑行动》,不看也罢。

图片来源:电影《扫黑行动》剧照

《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看完如释重负

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

盗墓类的电影,从西方《夺宝奇兵》《古墓丽影》开始,一直到东方的《鬼吹灯》《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给我的整体感受是:电影将一种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变得理所应当,而包装盗墓的正义感成为每部电影不停轮回的事。

西方世界对主角的包装是考古学博士,导演赋予一个人极高学问与身手,从而建立核心观点:不是谁都有资格去盗墓,否则遇到墓葬内的机关,只能深陷重围,无法逃脱。东方世界的盗墓是家传行当,又或是有人获得一本盗墓秘籍,多是研究风水的行家。《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是前者,陈晟的父亲是卸岭力士,他自然接过衣钵,将盗墓传承下去。

西方世界的盗墓是一种考古行为,考古学家受到外力的逼迫,不得不做一些违背意愿的事,最终故事的结局走向光明,劳碌一阵,反而无法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器物。东方世界的盗墓大多有个人恩怨,家族中有人盗墓,遭遇背叛死去,多年后,孩子长大成人,开始踏上寻找父亲死亡真相的秘密,相比西方世界的贪欲,个人恩怨反而是盗墓中的重头戏。《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的故事推动来自于陈晟父亲的离世,追寻真相,寻找真凶,成为故事的脉络。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在讲盗墓的故事,往往有一点相同:多数人在经历过盗墓,只会空手而归。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大多是以二战、神话和科幻作为整个故事的架构。天下霸唱的系列电影却是以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作为整个故事的雏形。

看《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过程中,有一刻我忽然想起,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墓葬内永远不会有巨大的空间,古人的墓地大多隐秘,要拥有影视作品里的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观看盗墓类电影,是一种道德伦理的思考,然而,所有的盗墓类电影,却通过幽默、正义等方式,彻底转化了人们内心的罪恶感,通过娱乐的方式,强调故事的新奇有趣,紧张刺激。

《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的改变更彻底,盗墓的家族是盗亦有道,只有在村里人受到巨大的灾祸,才会进入墓穴,将死去人的陪葬品取出来,作为应急之用,以减小人内心的罪恶,从而强化盗墓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成为每部电影永远不变的旋律。

盗墓的电影千千万万,能拍好的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并不成功,拍出来的故事常经不起推敲,《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就是其中的一部,整个故事别说逻辑,连故事的完整性也不具备,看完整部电影,我并没有一种内心的愉悦,反而受到一种极端摧残,看完后整个人如释重负。

图片来源:电影《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剧照

《万里归途》:隐秘的部分

万里归途

看过无数爱国电影,我听过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回家。」

《万里归途》也不例外,一群人在经过数天黄沙漫天的跋涉,最终乘坐飞机,回到远在天边的中国。这是一个关于撤退的故事。努米亚共和国突发战乱,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张译 饰)与外交部新人成朗(王俊凯 饰)受命前往协助撤侨。战火中,撤侨的人数众多,分批进行,他们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任务,又不停挑战更危险的关卡,送走一波侨胞,得知死去好友的女友白婳(殷桃 饰)还带着一行队伍撤离,两人又踏上危险的撤离之路。

《万里归途》抛弃热血的战斗场面,通过塑造两位手无寸铁的外交官,演绎了一段逃生之旅。故事中,这次任务并没有宗大伟,然而好友不幸中弹死去,这项任务自然落在他身上,宗大伟只能带着成朗,一路穿越弹雨,不停向前。

导演似乎特别喜欢用特写镜头突出人在极端状态下的神态,宗大伟作为电影的主演,在角色塑造方面,独挑大梁。有一个镜头是他与沿途遇到的努米亚共和国劫匪对峙,作为对赌,双方各自朝自己的头部开枪,从而获得生存权,手枪里有一颗子弹,镜头前的宗大伟在嫉妒恐惧状态下表现出失神,惶恐,传递出的精神快要崩溃的瞬间,可圈可点。

看完整部电影,我唯一没有获得答案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跑到战火纷飞的地方去工作?一个人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会到比自己国家危险的地方去?

阅读人类迁移的历史,大多数是在自然资源挤兑严重,遭遇外地入侵,遭受迫害,又或是听说某个地方有一夜暴富的财富,上荣华富贵,铤而走险。《万里归途》却不是,凡是看过新闻,会本能对中东地区充满恐惧。从一个安定富裕的地方,跑到更加险恶的地方,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如果跳出电影,《万里归途》的人们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理由是:作为一种大国使命,前去援建项目,从而在无法预料的状况下,一个国家爆发了内战,导致人们不得不撤离。

电影只拍了撤离的一部分,没有告知援建的一部分。一群人在承载着维护国与国之间和平安定的状态下,前往危险的地方,而作为保护他们的后盾,有理由为这群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

或许,《万里归途》所赋予的意义,并不是安全回家,而是有一天,国家不再以援建的理由,派遣老百姓到危险的地方工作。这才是真正的大国崛起。

图片来源:电影《万里归途》剧照

《后窗》:希区柯克的魔法阵

后窗

《后窗》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希区柯克电影,第一次被其精妙的构思吸引,谁能想到通过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观看邻居举动,能一举破案侦破嫌疑。看完不免细想,隔着窗户是种偷窥行为,那么我是不是在希区柯克所编织的故事里,已经侵犯了不为人知的秘密。

弗里斯(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是一名摄影师,由于站在赛道中间拍摄,不幸摔断腿,只能绑定石膏,坐在轮椅养伤。他在家无所事事,来照看他的有两人,一是护士斯特拉(西尔玛·里特饰),二是女友丽莎(格雷斯·凯利饰)。每天,弗里斯会坐在轮椅,从窗户外观看邻居们的生活。通过观察,他发现对面有家邻居有作案嫌疑,为此开始通过层层推理,侦破案件。

《后窗》拍摄的场景简单,然而却有些不可思议,从现实生活来说,并不会存在居住如此近,能看清楚邻里间一切事的楼栋,弗里斯坐在窗户前,透过他的眼睛,邻居们的生活清晰可现:右手边是钢琴师,每天晚上会有不少人前来聚会,音乐与热闹不停上演;前面是楼里有养狗的夫妇,喜欢跳芭蕾舞的女子,为爱烦恼的女人,自然还有凶杀嫌疑犯。这一切,到了希区柯克的镜头前,变得顺理成章。

从镜头的剪辑来说,希区柯克堪成高手,它用一系列蒙太奇的镜头进行拼接,使观看者通过弗里斯的眼睛能看见一切。在电影里,弗里斯为看清对面,曾用过长焦相机镜头,希区柯克通过对镜头进行处理,从而得到一个长焦相机的画面,很难想象,在他的脑海中,是否对整个画面做过一番精确的构思。

初看《后窗》,会误以为这是一部爱情电影,故事开头并没有直接进行推演,而是先带入弗里斯和丽莎的争吵。弗里斯是喜欢野外,爱好自然的摄影师,丽莎却优雅大方,是一位出入上流社会的女性,片中每次音乐家里有聚会,她会流露出非常艳羡的眼神,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其中。

我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完全沉浸在希区柯克高超的讲故事手法里,这次再看,发现丽莎竟然是如此地明艳动人,从她对弗里斯的态度来看,完全是毫无保留的奉献,从起初的与他争吵,到后面为破案不顾一切,迎得弗里斯的赏识,仿佛从一个猎物变成了猎手。

弗里斯对于丽莎毫不掩饰的爱,表现犹豫,他似乎尽量表现自己绅士的一面,可面对丽莎的表白,眼神不自觉游移,时而表现的狂热与愤怒,与丽莎的争吵,也以她的退让止步。

两人的爱情贯穿整个凶杀案,对于真相的执着,弗里斯始终有一种坚定。在他的推理过程中,丽莎似乎又变成她的助手,帮助她去寻找真相。

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评价希区柯克的电影,称他将所有的爱情场景拍得像凶杀场面,而凶杀场面却又像爱情,仿佛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爱情与死亡的主题一线相隔。仔细想想,无论是《后窗》,还是《惊魂记》《迷魂记》《美人计》等影片,爱情与死亡总是他反复使用的故事手法,而在凶杀场面,常常表现出的心跳加速、满脸冒汗等场景,确实像是一个人在爱情中的表现。

现在,我们常说希区柯克的电影是悬疑而非惊奇,如何解释两者的不同,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枚安在桌下的炸弹爆炸了,这是惊奇;我们知道炸弹被安在了桌下,但是并不知道它何时会爆炸,这是悬疑。」

《后窗》过半,我们已经知道谁是凶手,然而,能使一个人知道答案,还能坐在屏幕前看完整部电影的人,只能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

图片来源:电影《后窗》剧照

《罗生门》:天际投下的光芒

《罗生门》是导演黑泽明和编剧桥本忍两人第一次携手创作的电影,桥本忍在《复眼的印象》中,全程回顾电影的创作历程。我重看这部电影,第一次发现结尾与前面所讲述的故事有些不搭,片子似乎走入另一个方向,朝着主题背道而驰的路前行,最终的结尾,已脱离故事主体,给人留下一些迷惑与不解。

黑泽明起用编剧有一个习惯,一般只和一位编剧合作两部电影,而能合作三部电影的编剧,只有桥本忍。两人携手创作出《罗生门》、《生之欲》和《七武士》,如果说《罗生门》是两人初次见面磨合的作品,那《七武士》则奠定了他俩不可撼动的影史地位。两人都是杰出的创作人,惺惺相惜,相互成就,哪怕是彼此分开工作,黑泽明依然导演出如《》、《梦》、《用心棒》、《影武者》等经典电影,桥本忍则写出《夺命剑》、《切腹》、《白色巨塔》等优秀的剧本。

电影《罗生门》的故事源于两人的谈话,第一个镜头落在一块「罗生门」的城门上,大雨漂泊的旧门里,云游和尚(千秋实饰)、砍柴人(志村乔饰)和乞丐(上田吉二郎饰)在谈论一件离奇的事件:一名叫金泽武弘(森雅之饰)的武士和他妻子真砂(京町子饰)路过荒郊野外,遇到强盗多襄丸(三船敏郎饰),武士被杀害,妻子遭到强盗的强奸,惨案发生,围绕武士的死,砍柴人、强盗、妻子以及巫婆,各执一词,谁是凶手,谁在说谎,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在桥本忍的回忆录中,《罗生门》原名叫《竹林中》,他写这出剧的原因是,在众多作家中,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还没有导演搬上银幕,桥本忍花三天时间完成初稿,第一幕开场并不是电影成型的样子,他的第一稿更为精炼,一出场是武士和妻子走在荒郊野外,其后的事与拍的过程一样,结尾在巫婆讲述结束。黑泽明看过初稿,觉得过于精炼,不够一部电影的体量,希望他能改长一点。桥本忍提出加入《罗生门》的元素,可回家苦思冥想,始终无法在剧本里增加内容,不得已,黑泽明只好自己亲自修改剧本,定稿。影片拍出来,将近一个半小时,桥本忍的剧本拍出来,确实短了。

我叙述《罗生门》的创作过程,有一个原因是,在巨大的娱乐浪潮推动电影前进的过程中,真正用心去创作剧本的人,不停反复打磨的导演和编剧,变得越发稀有。多数人只看见镜头前演员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并不明白在演员的背后,其实有更多人在推动一部电影从无到有。黑泽明和桥本忍所创作的剧本,无论是《罗生门》,还是《七武士》,都经过无数次煎熬才成形的作品。

反观《罗生门》,从现有的技术来说,或许能拍出比它更为刺激视觉效果的作品,然而在用镜头讲故事方面,它却拥有无法撼动的地位。桥本忍是那种为了一个朝代的人,到底是吃两顿饭还是三顿饭计较到底的编剧,《罗生门》里的打斗不华丽,却是人在真实状态下所做出的本能动作,演员面部表情的惊恐、害怕、恐惧、游移等,在镜头前的表现力,也是现今不少演员做不到的。

重看此片,我发现电影其实只有三个场景,一是城楼下,二是竹林里,三是公堂前。三个场景的布置很简单,然而公堂前的场景尤其简单,演员的背后是墙,铺满地的碎石子营造出堂前的感觉,如果我的观察没错,黑泽明应该是直接将摄像机在演员前面,对准演员的上半身,要求他们面对镜头演戏,这不是所谓的无实物表演吗?

观看的过程中,我不停想起美国导演罗伯特·奥尔特曼(Robert Altman)说过的一句话:「最让我郁闷的事就是当人们自称看过我的片子时,他们实际上只看过一遍。」我看第一遍黑泽明拍的电影并不愉快,看多了,才逐渐发现其美妙之处,直到现在如痴如醉,偶尔生活和工作,遇到一些场景,会出现电影的片段。不得不说,有些电影,确实需要反复观看,才能从中获得乐趣。

《罗生门》部伟大的电影,它不止带给我观看上的体验,使我重新认识电影,更重要的是,它「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为日本电影赢得了首座金狮奖(最高奖项),对战败后很多丧失希望、一蹶不振的人来说,它犹如天际投下的一线光芒。」这是黑泽明和桥本忍携手创作的第一部电影,也是迈向影史的第一步。

图片来源:电影《罗生门》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