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陈丹青的《局部》 2015-08-29

这两天在看陈丹青的一档节目——《局部》,很有意思的美术类节目。当然,也因这节目,陈丹青在我心中的地位又提高了不少,之前他不遗余力的推荐他的老师木心,让我对世界文学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很佩服。

我之所以知道陈丹青,是看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他在节目里很少讲美术,一般是瞎讲,随便聊些什么。除非窦文涛问他,他才会随口说几句,我总感觉他非常不喜欢讲美术,一开口,便对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非常不满。你会从他的嘴里听到「学美术没什么用」、「我喜欢的学生永远考不进美院」、「画这么好干嘛,已经有摄像机,根本就没必要拥有这么多画家」等等。只要讲美术,他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出于好奇,我去搜索了一下他的介绍,发现他不喜欢孩子学美术,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很多孩子不是真心喜欢画画,只为应付考试(也就是艺考)。还有一点就是,画得好真的没用,画家并非比武,靠技艺取胜,而是靠纯粹美和思想。他在《局部》里讲梵高,我的感受最为强烈。

很多人都喜欢梵高的画,但为什么喜欢,没人能说清楚。大部分人一说梵高的画好,就说他用色喜欢用对冲的颜色,并且用的非常漂亮。要么就说《向日葵》,说他很大胆的把向日葵摆在画的正中间,大片大片的黄色颜料涂抹上去,令人着迷。无论怎么描述,梵高画的魅力,迄今为止,我都没见人说明白过。

陈丹青讲梵高,也没讲清楚。这并不是说他不知道,而是内心感受,已很难用语言去描述。他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憨」。在我看来,或许用纯粹美更好一些。梵高这一辈子画画,是真喜欢,他生平没靠画画赚过钱,没开过画展,更没人要求他去画画,去改画。他只是喜欢画,仅此而已。也就是喜欢到纯粹的地步,使得他的画,美的自然,也正是纯粹的爱,才让他永远拥有一种孩童般的眼光看世界。孩童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梵高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不多不少,不增不减,老老实实,一派天真。

很多画家终其一生都在追逐这种纯粹美。陈丹青也是,可惜很难达到。可以说这是画家的一种终极追求。在很多人看来这很好笑,觉得如果是这样,那自己也能画画。要明白的是,画家在经过不断的绘画训练后,再走回原点,和就在原地踏步的人,是很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对美追逐的过程,除了他自己,别人无法感受得到。

《局部》是很好的节目,它并非高雅,而是通俗易懂。陈丹青把美术用最为通俗的语言,让人们能听懂,他是一个引路人,让人懂得美术,希望美术能让人明白、了解。

其实对美的追求如同读书,需要人去引导。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识字,也不可能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纯粹的美。读书之所以要人引导,是因为现在阿猫阿狗,无论是谁都能出一本书,读多了那些人写的书并不好。美也是这样,需要人去引导,可惜的是,我们从小就没人去引导过如何认识美,接触美。如果有谁提起美,就是土豪、牛逼之类的语言脱口而出,仿佛学美术就高人一等。其实不是这样。

在西方,大多数的画画的人都是服务于上层,很多人不是为了内心感受去画画,而是为了别人的要求去画画。那些靠内心感受,如「印象派」那群人,很多人都过得很清贫,也正是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他们,因为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画自己想画的,所以永远不要把美术看得高不可攀,它就是这样质朴、纯粹。

陈丹青在《局部》里讲美术,也是这样质朴、纯粹,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