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读懂一幅画 2015-09-15

我看美术相关的书以来,最迷惑的一件事,便是如何看懂一幅画。为这个问题,我在浩瀚的书海里寻找答案,期间也询问了一些美术专业方面的老师。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询问的第一幅画是梵高的《向日葵》。

老师告诉我说,这幅画用色大胆,整片整片的黄,一般画家都不敢这么用。在构图上,敢于把其放在正中间的位置,且让人不觉突兀。当时我和他闲聊,似懂非懂的点着头。后来我去网上查阅资料,发现上面是这么描述向日葵的: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这是一段凌磨两可的回答,因为我在看的时候,并未觉得这幅画会燃烧到我,也没有被这大片的黄色弄得血脉膨胀,至于所谓的激情和梵高的感情,我更是无法体会,这就是一幅简单的向日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看画的人会从构图、色彩、光影、笔触这大致四个方向去看,比如梵高的这幅画放在正中间,从构图上来说,近似于三角形构图。从色彩上来说,明艳无比,层次鲜明。从笔触上来说,梵高的笔触类似于挤牙膏,会把自己的强烈的感觉挤在一幅画上。

当然这是最基础,最浅显的画作分析,相较之下,除了美术专业书籍,美术方面的书籍都不会去讲这些基础知识,用他们的话说,这样看,有什么用呢?大多数的美术书籍要么阐述自己的观点,要么讲诉一个时代的绘画的历史背景。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

达芬奇就是天纵奇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蒙娜丽莎》和同性恋之争。《蒙娜丽莎》最大的贡献则是达芬奇发明的空气远近法、晕涂法,还有用完美的几何构图去绘制一幅画作。当然,由于他一生未婚,也因为他画了这副《蒙娜丽莎》,关于他的同性恋问题,也成为人们讨论的问题。现今科学将他的自画像和画作合成,发现其肖像部分能完美重合在一起。对此,这便更增添了这幅画作的神秘之感。

不过陈丹青却说,《蒙娜丽莎》是一副画过了的作品,这画过了,也只有看过的真迹的人才明白。

其实一幅画好不好看,最重要的还是你喜不喜欢。有的人喜欢写实,有的人喜欢写意。印象派刚出来那会儿,学院派看不懂,斥责这群人整天不务正业,结果出了一大批伟大的画家:马奈、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等。后来的野兽派出来,印象派又不懂野兽派的画作,更不理解怎么能这么画画,以至于后来出了马蒂斯、弗拉曼克、德兰、毕加索等等。

不过这其中最讽刺的还是前几年美国ABC新闻网制作了一档测试,邀请一些艺术家,让他们从一堆画作中区分谁是孩子画的,谁是画家画的。讽刺的是没几人答对。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审美还停留在对写实的评价上,对写意的美感,没人去引导,没去系统学过画的人,很难捕捉到这里面的意味。

那什么才是伟大的画作呢?精于计算的人可以用几何法去衡量,熟读艺术史的可以用本身厚重的历史去评价,说来说去,谁都每个标准,因为艺术和文字一样,不可比较。若是痴迷于看懂,只会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