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2 月影视书 | 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些什么?

二月四日

睡了十小时,闷墩儿叫了四小时。起来吃午饭,喜欢的山东水饺店关门了,去做核酸检测,缴完费,要排队,去吃了碗杂刀削面,吃完出来去书店看看,掐着时间去做核酸检测,护士穿得严实,有些恐怖,一根棉签伸进左鼻孔,实在是酸爽。回家抄经,看《人生七年》,出门跑步。操场零星几人,跑了几圈,一条卷毛白狗窜出来,定睛一看,原来主人坐在操场边扔球。懒人溜狗的方式也有趣,浪费了运动的好地方。

二月五日

今天穿美津侬出门跑步,在操场绕了两圈,毫无感觉。当初买这牌子的跑鞋,还是读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鞋子确实不适合我,鞋底太硬,不够有弹性。跑步就像是音乐,每个跑者有既定的节奏,要找节奏,就要先忍受痛楚,毕竟天才的音乐人、画家、作家,谈及自己的童年,多是苦难,上帝是公平的,有付出才有回报,种了地才会有收成。跑步亦如此。

二月七日

村上春树在《当跑》里写过一位英年早逝的专业跑者。每次他回日本,在熟悉的跑道上会遇见他。后来因为车祸,跑者失去了生命。去年疫情,在路边跑了将近半年,年底返回操场,以前操场上熟悉的身影早已没了身影。操场依旧,物是人非,切近之事,总在改变。

二月九日

六点起床,七点练车,十点回家,中午团年。餐桌上有人谈及肥胖,我爸妈说,要减肥就像我这样,每天坚持跑步,五公里、十公里,很快就瘦了。谁能想到我会这样成为他们眼里的骄傲呢?以前人们在餐桌上谈钱、谈房子、谈教育的问题居多,现在都在关心健康了。我其他什么都没有,惟独身体比身边人要健康不少。看来最后我成了人生赢家,哈哈哈哈。

二月十一日

工作原因,我很少晨跑,早上的时间过太快,常常一不小心就溜走了。疫情后,今天是第一次晨跑,出门天未亮,跑完已大亮,街边做生意的店铺还没有开张,忽然发现今天已是大年三十,一年中难得不做生意,能关起门睡大觉的日子可不多。

二月十三

每月一百公里,今天跑完一看,已经跑了 49 公里。我计划放假期间每天跑 10 公里,前两天在重庆有操场还能做到,后面回家要重新规划路线,跑来跑去怎么也不达标,再多跑一点,出了路就只能往三星堆方向,转一圈 18 公里。今年还没跑过这么长的距离,毕竟每天跑步已经是一场马拉松,也不需要这么拼命。

二月十四

我跑步初期,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炫酷的装备,有一次突发奇想,想买一根夜光鞋带,晚上跑步肯定会很酷。为此在网上找,没想到还真有这样的鞋带,赶紧下单购买。鞋带到后,我当天就系上去跑步,由于鞋带是全塑胶的制品,系不紧,试了几次放弃了。

后来我找到一双美津侬的夜光鞋,买来试了试,发现这款鞋只有在光亮照射下才会反光,穿了几次带回家了。

这次回家我特地穿上去跑步,鞋和水泥路摩擦,脚很疼。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许多运动员会强调买鞋子最重要的是安全,脚保护好了才能跑更远的距离。

二月十六

重庆的天气很怪,上午落雨,下午放晴。晚上出门跑步,操场还未干透。边跑边想,刚开始跑步遇到的困难除了对抗身体的懒惰,更多的还是身边的人告诉我,跑步伤膝盖。至于为什么会伤膝盖,多数说法是不停磨损。如果这样,那为什么有的人七八十岁还能跑步?专业运动员每天上百公里的训练,脚还没事呢?去年我才明白,严格的说法不是伤膝盖,而是伤筋。小时候有过骨折经历的人会明白那是多么剧烈的疼痛。之所以筋会受伤,自然是跑前没有热身,跑姿不正确所致。多数人认为跑步就是随便穿上鞋跑,忽略了任何运动都有危险性,需要学习。这道理也是我以前拉伤筋才明白的。

二月十七

印象中重庆的春天和雨有关。今年很特别,下了两天的雨,一路放晴。每天下午看见阳光,就想到操场跑两圈。忙完工作,回家躺床上小憩,醒来看手机,天黑尽,刚过去二十分钟,正好是跑步时间。如果是冬天,我肯定要赖床,到了不会冻手冻脚的春天,此时不跑更待何时?人生须臾,当跑则跑。

二月十八

夜里十点四十,操场熄灯。今天轻轨人开始增多,大包小包,一看就知道是回家还是忙于上班。每天早上我坐在办公室,会看见行色匆匆的同事跑进来,说来也怪,我上班多会给自己留半个小时,往往早到,不赶时间,百米冲刺更是少之又少。反而在操场遇到有人超过我,会发起狠追赶起来。可见同样是冲刺,赛道不同,达成的效果也不同。

二月二十

一天没跑步,身体不舒服,今天满脑子都是下班跑步。天气开始升高,过了十点气温一直升,明天可以穿短袖了。发现跑步挺费内裤的,一年要换好几条,真费钱。

二月二十一

操场人开始多起来,跑步时听到球场中央有人发出很爽朗的大笑,侧脸一看,隐约有三人坐在操场中,不知道在讲什么故事。自从跑步以来,时常发现两两三三人结伴而跑,从跑姿看,似乎是下定决心要坚持的一类,再多看几天,准会没影,很少看见相比鼓励坚持跑下去的人,反而那些独自奔跑的人,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不知道这是不是「三个和尚」效应。

二月二十三

开始穿短袖,办公室的同事们不停问我冷不冷,问到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了。可转念一想,冬天我没有穿羽绒服,同事们依旧问我冷不冷。到底是冷还是不冷,我只能说:还行,不会感冒。

二月二十四

过年回家吃晚饭,回来上班每天一瓶饮料,体重飙升,慢慢有了小肚子,现在跑五公里对我来说只是热身,完全没有减肥的效果。今天开始要节食,控制热量的摄入,慢慢把运动公里数延长,管住嘴真是太难受啦。

二月二十五

气温骤降。早上开始祈祷不要下雨,否则会没有跑步的动力。下班回家天开始飘小雨,到家出轻轨,雨没有落下来。今天晚上吃了碗牛肉面,开始增加公里数,两两相抵,算是减少点心理负担,,定下的 125 斤小目标,我来啦。

二月二十八

连续上班半个月,今天休息,在家睡觉,做家务,逗猫。趁天黑出门跑步,从公路跑到操场,雨不停,看见一独眼老人在跑步,看见一少年在练速度,一对情侣在树林深处咬耳朵,一对情侣在操场说悄悄话。雨还在下,我在跑步,我是路人。

附:2 月书单和影片

关于电影拍摄所要了解的一切,都在这里,读完这本书才知道,拍电影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电影前看见的每一帧,都是后面许多人拼了命努力的结果。

书出来很久,听人说不好,一直没读,读了另外一本《成为乔布斯》, 相比另外一本,这本书更注重乔布斯的个人而非苹果公司,书的信息量密集,这种庞大的采写能力已经很惊人了。乔布斯没有选错人,他希望找一个能立体呈现他自己的人,而非打造苹果公司的人。歌功颂德的书谁都能写,惟独不偏不倚写一个人,哪怕他自己也缺点也写尽是不容易的。乔布斯希望有人能完整呈现自己的一生,没有人是完美的,但不完美的人却可以凭借热爱打造完美的产品。

一些感想:

读《乔布斯传》前几章,发现这家伙是真渣呀,其恶习有:一周不洗澡,打着赤脚,易怒易躁,偏执、动不动还要哭鼻子……严重的是,他对自己的妻子不负责,拒不履行抚养义务,哪怕是 DNA 鉴定认定。如果是工作中的合作伙伴,真的是无法容忍。这么一种奇妙的组合,居然会是做出近乎完美产品的人。

或许不应该对一个人的道德或者恶习过于苛责,就像马拉多纳,无论有多少的负面,生活多么糟糕,他在球坛的地位永远不会改变。

读这几章,发现一些很奇特的地方。以前总在书里看见一句话:人的成功离不开历史的进程。

乔布斯的父亲带着他从小就接触汽修,不过他更感兴趣的是电子元件。后来中学时期遇到了沃兹,成为了他人生重要的合作伙伴。

如果乔布斯换一个时代,换一个国家,或许就不会脱颖出来。

从教育来说,如果有了一片培育人才的土壤,说不定许多人才就会慢慢起来。美国的厉害之处就是把各种土壤都让人给弄肥沃了,其他的就等那个人冒出来。

书从去年开始读,今天终于读完。读得慢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对娱乐明星的事越发不感兴趣,反而对马未都、王朔之类的文化人的经历兴趣满满。这本书的精华部分是辑四、五,对娱乐进行了一番批判和思考,现在没什么人讨论这些问题,更没人关心,真的是娱乐至死的年代。还好,我一向对国内的娱乐圈没太多关注,读完这本书肯定了这一想法,明星的事儿真是没趣极了,比不得这乱糟糟的生活。

拿到书发现是薄薄的一本,读起来才发现书很厚重。电影里福贵、家珍和他孙子还活着,到了书里,只有福贵还活着。我一直觉得我国人民总是很隐忍,发生了许多事,自己默默承受,很多时候完全活不下去,也要硬生生扛下去。生活和社会动荡带来的变化就像余华在书的序言里所写:活着是为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什么生活之外的事物。

很多孩子长到 28 岁,人生很惊奇地和自己的 7 岁重合,第一次相信「七岁看到老」这句话慢慢变成现实,人生的路还很长。这部纪录片明白了一些事:为什么政府要给穷人发钱?因为不发钱会滋生很多暴乱。为什么学霸要留学?因为许多国家的对高人才研究项目不重视,才会导致人才流失。更重要的是最后一位,他是黑人,失去了父亲,现在拥有了五个孩子,人生很幸福。这种幸福来源于他能和这个社会达成很好的共识。哪怕人生所获得的金钱并不多,这种心态也会使他一生幸福。
35岁,每个孩子开始面对一件很重要的事:死亡。父母离异能再相见,一旦逝去,就是永别。从来不会有人给谁上这么一课,所以每次面对亲人离世会无法接受。结过婚的未必幸福,不结婚的未必快乐。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这一集太欣慰了,尼欧走出来了。谁能想到当初需要靠救济金过活的人会去当议员,一个人有了信仰,在强大的精神力量下,会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接下来就是不惑之年了。
进入五十岁前的一年,除了尼欧,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无聊结婚或离异,各自在人生的路上对家庭的付出巨大,以前总有人给我灌输西方人家庭意识淡薄的观念,看完这部片子,发现西方人在家庭方面的付出并不比我国人少。
最后一幕令人尴尬,导演问开出租车的男孩,怎么会预言到08年的金融危机,他说,这个国际一直在向世界洒水,现在水桶里的水没有了,就要拿我们的血去做事。导演和他一起去了自己儿时的地方,最后一个场景,小时候是赛狗的场所,后来荒芜了,到了12年变成了奥运会场所。有些景物没有变,有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想这是半个多世纪的跟拍,7岁的孩子到56岁,不少已经是爷爷奶奶,真是一部巨作。
原以为会看到他们 70 岁,导演今年去世了,这就成了最后一次更新,看完整部系列,才知道人生过了五十岁,真的是在像这个世界慢慢妥协,家庭成为了一个人温暖的避风港,年龄增加会让人变得温和。纪录片里有每个人都没有意外,活到了现在,他们开始担心这个社会给孩子们带来的危险。七岁看到老,人生很奇妙,仿佛真有一股力量让人遵循神的指引去生活。
一些感想:
今天晚上通过手机视频教我爸妈连接小米盒子,忽然就想到《人生七年》里的 Paul。他这一生很平淡,片子里丝毫不起眼,如果不是因为他喜欢跑步,我也不会注意他。到他 63 岁,导演问题,会使用互联网吗?他说,能用推特和脸书,如果要上网飞就要孩子们帮忙,不过孩子们动手能力不行,换灯泡和修理器械不如他。我教我父母连接小米盒子,就像我父亲教我学车。每代人都有擅长的技术,和反应力无关,只是技术发展太快了,有了壁垒,要进入自然需要花不少时间。这是以前我不会去思考的地方。
《人生七年》里有一个叫 Tony 的人,住在英国东区,从小调皮捣蛋,导演拍到 21 岁时,看他前几年的人生轨迹,担心他会变成坏小孩。到他 63 岁时,他对着镜头说,我知道生活的环境有多糟糕,会时不时做一些稍微过线的行为,但内心始终告诉我,本质上我不是那样的人。我看他 21 岁也觉得会走入歧途,谁知道他靠着自己内心的善良,过上了非常幸福快乐的生活。他小时候最有成就感的是和一名自己非常崇拜的骑手一起比赛,到了老年,他开出租车,遇到了国家航天员,他想请他签名。航天员却说,不,我要找你签名。
看的时候觉得很热血,看完后仔细一想,案子完全没有展开,完全是在靠演员的情绪去驱动,后面的打斗也有问题,为了凸显英雄主义,单枪匹马去找劫匪,这就很滑稽了。
相比《我和我的祖国》,这一部更值得推荐,或许是有过相同的经历,也可能是越小的人与事更好挖掘故事,这部命题作文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