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果粉与安卓之争的终结

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生活,熟悉我的人会给我贴上果粉的标签。主要是他们的手机、电脑、平板之类出了问题,我会不过脑子来一句「用苹果就不会有这事。」这话过于绝对,委婉的说法是「苹果产品发生的几率很小。」你说苹果卡不卡?会不会死机?有没有遇到问题重启?其实是有的,不过从概率的角度去看,苹果出现的类似状况比安卓少很多。

我不否认自己是苹果的粉丝,也不承认。我推荐它,主要认定一个原则:好产品值得推荐。我不推荐安卓机,它不是我心中认定的好产品,无法满足我的使用需求,尤其是处理工作,来回切换 app 会变得异常卡顿。我用苹果的产品,还是它能解决提升我的工作效率。

我推荐多数人使用苹果产品的方式有些极端,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总有安卓机的捍卫者跳出来,到最后会演变成争论大会,偶尔到气头上,还会出现相互侮辱的产品的词汇,有人称苹果手机是「墓碑」,我则讽刺「用安卓机的人是裤兜里放了块垃圾而不自知」。我承认安卓机有追赶苹果的趋势,从某些特定的功能来说,甚至还拥有超越苹果的趋势。遗憾的是,如果将这些拆分的功能组合后进行比拼,它们未必能在综合性上赶超苹果。

苹果产品是一个整体,有了手机,App 的流畅度无可比拟,它不会允许安卓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将所有弹出设置得巨大无比,甚至禁止某些功能,产品也可以正常使用。安卓机除自家产品,App 允许各种篡改,窃听等行为从来没有停止,更别说频繁变着花样使人误点误触。我母亲曾在不知情中使用某宝,无意开通白条,花了一笔额外违约金。多数安卓 App 不会考虑人的使用习惯,更不会追求产品的美感,利益高于一切。当然,不喜欢苹果的设计风格无所谓,但它的产品是建立在善和好用的基础上,这是毋庸置疑的事(相对来说)。

我和多数人的讨论常常陷入怪圈,从产品到性能,从创始人到历史,从爱国到诬陷……仿佛进入一个莫比乌斯环,永远在打转。直到最近的一次讨论,我逐渐明白,大多数人使用手机,无非是打电话、聊天、看视频、玩游戏,仅此而已。多数人不会用手机处理表格文档,不会录制一个小时以上的视频,也不会用手机写文案,哪怕是每天拍一张照片,这最基本的要求也达不到,怎么能判断手机的体验感呢?安卓机并不是为办公研发,娱乐大于一切,而多数人的娱乐无非是那几个简单的功能,做好足矣。

手机的功能是过剩的,多数人不用手机办公,我和身边人的讨论,并不是产品如何,而是一个人如何使用手机。我对手机的需求是办公,娱乐仅限于购物、读书和看电影,身边讨论的人只需要娱乐性(严格说是游戏和追剧)已足够。至于手机、平板和电脑相互协作的办公能力,他们更是用不上。

简单来说,关于苹果还是安卓好的问题根源是:一个人使用手机的需求不同,结果不同,无法做出具体的比较。当有人需要开启更强大的功能,自然能判断到底哪一种手机更适合他们。

想明白这事儿,关于苹果与安卓的争论,总算可以完结,我心中的困惑得到解答。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10 月 10 日。

我一生中花钱最多的单品

我记得人生中第一次见到 Mac,还是中学时家里学设计的表哥买的。家里人说,这台电脑很贵,表哥自己也承认,说如果不是工作原因,也不会买这么贵的电脑。我记得当年买一台 Mac 要五位数。

第一次被 Mac 惊艳,还是多年后,和大学同学去买电脑。他带我去看,我摸了摸那铝制的外壳,第一次建立了 Mac 的直观感受。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乔布斯要从一个信封里拿出来Mac,市面上没有哪款电脑比它薄。

同学还给我展示了一个功能,他将 Mac 的插头去掉,轻轻一碰,插头如同磁铁般粘了回去。我试了几次,发现这真是一个有创意的功能。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电脑没有做这一人性化的功能。

纵使我知道 Mac 有这些好,但限于我对电脑的基本认知是配置高低,多年来,面对苹果的价格,我始终没有下手,相比其他电脑,Mac 内存太小,处理器配置过低,系统看起来很奇怪……我是一个注重实用的人,掏钱买 Mac ,必须要一个值得的理由。

2018 年初,我心血来潮,决定买一台 Mac,原因也很简单,当时在乙方的广告公司上班,每天看同事使用 Mac,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决定试一试。

我买电脑一般往高配置买,希望能多用几年。在官网上看来看去,发现 Mac 的高配价格过于吓人,苹果公司精心设计了价格,不管怎么比,一定要让你买贵的。纠结很久,最后还是决定买一款低配版的 Air 试试。那以后,我终于拥有了人生第一台 Mac。

快递送到时,我回家迫不及待拆封,打开后,它比早年前我看见的更薄了,由于我有了 iPhone,省去了注册的麻烦事儿,打开后,直接登陆,面对和 win 系统不一样的 OS,我开始了初体验。

用惯了 win 系统,Mac 的一些键和 win 的位置不一样,我适应了一段时间。最令我惊奇的是它的触控板,其灵敏程度已经和手指不相上下,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原来 iPhone 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灵敏性,还是 Mac 的触控板做得好。

最惊艳的还不止于此,在 OS 上,打开网页,字体的设计和排版,有了规矩,不再像 win 系统看起来杂乱无章,毫无美感。APP 也变得老老实实,再也不会出现看视频蹦出弹窗的烦扰。更令我觉得惊艳的是,Mac 不用关机,只需要轻轻盖下屏幕,再次使用,打开屏幕。这一切体验所带来的改变,使我越来越觉得乔布斯的伟大。

现在,Mac 已经成了我的写作利器,每天晚上,我会翻开屏幕,用自己喜欢的 APP 敲字,当你看见这篇文章时,我正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这就是生产工具所带来的愉悦感。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18 日。

我和朋友讨论的最后一个重要的话题

2020 年的倒数第二天,各类 APP 开始给我推年终终结。今天早上我来到办公室,打开 iPhone,弹出一个提示,叫我观看影集。

iPhone 相册有一个「回忆」功能,会通过计算,抓取图片,生成影集。图片一张张轮换,看着自己今年拍的照片,往事历历在目,不少事我自己已经忘记,通过图片滚动的方式,再次出现在我脑海。

看完后,我一时高兴,向骆老师展示这个功能。骆老师是摄影老师,用安卓手机,我一直在向他炫耀 iPhone 有多好,趁着这个机会,让他眼馋。

骆老师听了,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这不是窃取隐私,连忙说这功能不好。我和他辩论,说这是做了保密协议的。他说,既然苹果公司能调用照片,那么就有使用权。我辩不过,加上同事陆续到来,你一言我一语,说苹果这一功能是窃取了用户的隐私。

到了上班时间,我坐在电脑前,总觉得不对劲,如果苹果能利用这一功能,在 iPhone 上调取图片,那是否意味着用户的隐私会被随意使用。再一联想,按照百度李彦宏的说法,我国人不注重隐私。那么其他国家的人会不会抓住这一把柄,利用这一功能将苹果告上法庭。这里面有太多的漏洞,太多技术问题,我想不明白,只能打开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

这一查,我就明白了,在苹果官网上写着这一功能的使用介绍,提到如何确保用户隐私: ……为了创建「回忆」,「照片」会使用机器学习来分析您设备上的图库。您的数据不会发送到 Apple,因此您的回忆会保持私密,只有您能看到。

这意味着数据只会学习,不会传输,类似于进行了强制的阻断。不过苹果会不会泄露隐私呢?我在一篇名为《苹果这功能没了!你手机里的艳照保不住了!?》的文章里找到了答案:2016年,在南加州恐怖袭击案中,苹果曾拒绝FBI的要求——解锁与枪击案嫌犯有关的iPhone,FBI 希望苹果制作无加密版本的 iOS,以便 FBI 可以访问设备上的内容。苹果拒绝安装后门,库克还发布了公开信重申立场,这最终导致苹果陷入长达数月的法律诉讼。最后FBI找到了一家可以帮助其解锁手机的第三方,才撤回诉讼不了了之。 

可见苹果面对政府要求,并不会妥协。FBI 为了破案,解锁 iPhone,「找到了一家以色列的第三方公司,花费130万美元破解了嫌犯的 iPhone。」

当然,iPhone 并不是牢不可破,文章还提到政府部门如何破解隐私: 「FBI 已在近期利用使用了 GrayKey 成功解锁了最新的 iPhone 11 Pro Max,并且将之用在了嫌犯的身份认定。而苹果也拒绝对GrayKey进行回应。」

也就是说,用苹果产品,要隐私泄露,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才能获得,哪怕是美国政府,苹果也不会给面子。从目前来看,苹果非常注重用户的隐私保护。

不过这是在国外,国内呢?库克作为商人,去年做过一件事,他为了大陆市场的销售份额,在贵阳建立了数据中心,作为一种妥协,到最后还是抵不过利益的诱惑,而他的这一做法,如同他自己曾评价 APP Store  所言,APP Store 上的 APP 是否能上架,不是苹果所能决定的,这要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行为(大意)。

可见用户所有的隐私,已经在商人面前标好了价钱。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30 日。

今天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情

中午午休,一通电话打来,我迷糊中接听,是苹果售后客服打来,告诉我电池到了,随时可以去换。挂断电话,我继续午睡,脑子不由想起上周换电池的事。

我的新手机是四月份买的,电池出现问题是上周的事,每次充满电,刷几个视频,电量直接掉到1%,打电话给客服,通过检测,说能换一块新电池。挂断电话,我去网上预约最近的售后店。

星期天我去换电池,遇见一人在售后台边碰瓷,一直说自己的手机扬声器的地方被烤过,售后员再三解释,他不听,有种讹人的嫌疑。到最后没办法了,售后员找出他送来维修时的视频,发现送来时,已经有了问题,这一番对峙,才解决了危机。

男人走后,我将手机送过去,售后员通过检测,表示我的手机在保修期范围内,能换新。不过有两种方案,一是送回苹果总部修,来回两三周,无需任何费用;二是交付两百块保险费,可以从集团调货,到货打电话来,直接换。我选择了后者。

在检测手机的过程中,售后员问我是否修过手机。我说没有。她说,看记录,我以前修过锤子手机。这是好几年前的事,我问她怎么知道。她告诉我说,有过维修记录,因为他们的售后服务和以前我修过的商家用的是一套系统,能够互通。我当时第一个反应是,自己的隐私被泄漏了,第二个反应就是,这么多年的数据还有保存,甚至能追踪,如果泄漏,被人滥用,将是多可怕的一件事。更何况我送修手机的记录,并没有经过我允许就进行数据互通,也没有通过我允许就直接进行分享,这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

虽然我知道自己在全方面的泄漏隐私,但面对如此赤裸裸的曝露,还是有很多不满,毕竟人的记忆有限,许多事并不会记那么清楚,如果我没有记住自己以前修过手机,从而导致口误,是否会被判定为满口谎话的骗子。

我接完这一个售后电话,一个中午眯着眼,脑子里不停想这件事,忽然觉得自己在获取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交出了自己的隐私,不知这事是好是坏。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23 日。

每日抄经:出埃及记 ㊲

200421

2016 年 8 月 14 日,深夜,我面对再次熄火的 T2 手机,无力地坐在书桌前,脑子里不断冒出「明天上班,没有手机怎么办?」的问题。思前想后,我一狠心,买了人生第一步 iPhone。

这是部低配版 iPhone 手机,是我当初工资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按照屏幕尺寸划分,它也是乔布斯时代最后一部小屏手机,至此,手机尺寸已经变大,完全背离了乔布斯提出的「一手掌握」的初衷。

现在看来,这是好是坏,尚有争论。从使用习惯看,大屏幕已经成为主流,人们能忍受裤兜撑大,双手操作,重量增加。为的仅仅是满足看电影、玩游戏的畅快体验。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用这部低配版 iPhone 手机,它使我感受到科技的温度。每当我在键盘上轻快地敲字,总能得到正确的反馈,屏幕材质所传递出的好感,使我不自觉地敲下无数长文。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身边人换手机的频率加快,我始终握着小屏手机。无数人从劝我换一部手机,到嫌弃它,这一切仿佛没多久才发生。很多人无法明白,我宁愿换手机电池,也不太情愿换手机,有一个原因是它太好用,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

三年多的时间,我依靠 64G 内存,装了很多 App,存了很多图片,微信数据也在一点点增加。慢慢地,换过的电池也开始老化,空间存储几度告急,我不得不及时清理空间内存。

纵然如此,每一次系统更新所带来的体验,从未让我失望。优化的细节,触碰反应的速度,快到无法述说。苹果公司仿佛总有一种魔力,更新系统,总是那么优雅,善解人意,

iPhone 还教会我,放弃看单个硬件的优势,一切不谈硬件和系统结合的电子产品,就是耍流氓。它还告诉我,一个好的生态,需要一定强制干预,如果任其发展,隐私泄漏不说,产品美学就是一道扣分题。更重要的是,我使用 iPhone,丝毫没觉得自己所花的费用超过自身消费水平,反而这些年,在它的帮助下,解决了无数工作上的难题。

现在,我人生中的第一部 iPhone SE 退役了,它会静静躺在桌子抽屉里,成为我的纪念。我将带上新的 iPhone,踏上新的旅程。

轻轨站台
抄经
抄圣经

200422

每年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前几天看新闻数据,报道 2019 年国人的人均纸质书阅读数是 4.1 本。这个数据包含教辅类的书籍。

这份数据调研并不准确,样本也有很多问题,但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人们的阅读数不足是很明显的事。

阅读数是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阅读指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肯定的。一个人只要保持每天读书,一年下来,阅读的数量并不会低于这个数。数量反而是衡量一个人阅读的基础,没有阅读量,就没有办法谈读书。

我知道,这里有人就要出来鸣不平,说自己一年只读一本书就行。试问什么书要读一年?按照我的阅读速度,《红楼梦》一个月内能读完,《市场营销管理》一个半月读完,《资治通鉴》一年至少能读六本,《鲁迅全集》能读一半。无论怎样,一个人一年也不止 4.1 本书。

何况在阅读这些书籍的同时,还顺便夹杂其他书读,大部头的书一次性读完本就是件费劲的事,必须学会调节,才能走到终点。

那又有人说,一本书贵在精,不在多。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依旧是以阅读数取胜。《红楼梦》我读了两遍,还是不同的版本,这算几本书?《科学的广告》我读了三遍,换了好几家出版社,有家出版社甚至还换了名字,叫《文案圣经》。我从 17 年开始,每年会读一遍《圣经》,去年底甚至开始抄写……阅读一本书的次数,其实和阅读多少本书并没有太大区别。我反而觉得选择什么样的书反复读,更为重要。

如何判定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在第三期好中文的课上,王老师讲了「哥白尼原则」,计算一下。鲁迅的作品,有 95% 的把握说,至少持续 2.56 年,最多 3990 年;《论语》的寿命至少还有 62 年,最多 94300 年;和合本《圣经》至少是 2.6 年到 3939 年……

一本书值不值得反复阅读,已经通过数字有了直观的展现,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

手抄圣经
手抄经
iPhone 手机
All-focus

每日抄经:出埃及记 ③

200301

早上出门,怕小麻猫趁我不在捣乱,就把她栓在窝前,水备好,粮放满,关门上班。

她最近很喜欢看风景,只要我把窗户推开,稍不注意,就会跑到窗户前看张望。每到这时,我会走过去关上窗。她看看我,什么也不说,转过身,爬到纸箱子睡觉。

今天下班回家,准备到家把她放了。回家,打开电灯,插上三角插座,只听「砰」地一声,一股火花从线头冒出,灯全熄灭。

我打开手机灯,走到厨房,打开电箱,发现有个开关正向下,用手推上去,没反应。我不得不再次关上门,不顾小麻猫「喵喵」地冲我叫。

来到物管处,找人修电。物管说,正好,那位住楼上的老人家也出了问题,已经叫了电工,等会儿就来。

我等了几分钟,没了耐性,留个房门号,上楼。

屋里漆黑一片,我回家还没喝水,准备烧水,才知道没有电,水壶没法工作。坐在桌子前,想到没有电,怎么抄经呢?

没等这事想明白,有人敲门,我赶紧开门,是电工。他问我怎么回事。我向他说明情况。他听了,说,肯定是总开关断了。说完他叫我和他一起去找总开关。

我们行过楼道,他打开机箱门,我这才知道,原来机箱和电箱按在一个屋子。他找到我的房门号,一推开关,说,行了。我跑回家看。走到门口就说,行了,不停地说谢谢。他挥挥手,按电梯下楼。

我走回屋,再次把三角插头对准墙角的插口按上去。只听「砰」,一股火苗从线里冒出来,我还没反应过来,电线和三角插头断开,屋子又陷入一片黑暗。我再次出门推开关,灯亮起来。

我检查电线,扯掉烧断的插座,拔出另一根连上的线,看了看插头,没事。这是我父亲亲手接的电线,他说,这线能抗至少 2000 伏的电。

我拿着线试遍家里所有的三角插头,发现接不进电流,电脑、路由器、台灯毫无反应。

我没了办法,打开微信视频,向我父亲求救。他听了我的描述,猜测是插线板坏了,叫我明天去五金店换一个,并警告我不要再去碰会烧断线的三角插孔。

我看看四周,除了桌子前的台式电脑、路由器和电灯无法使用,其余电器完好无损。庆幸自己没有因为鲁莽行事受伤。

等忙完,我才记起小麻猫还栓在窝边。我走过去,摸摸她的头,解开绳子。她抱抱我的腿,开始在屋里乱蹦。

我找来另一部手机,打开灯,放在头顶横板,借着微弱的灯光,开始一天的工。

手抄经
抄经笔记

200302

插座烧坏,今天靠 Mac Air 和 iPhone SE 全程联网办公,第一次觉得离开网线也能顺利完成工作,毫无阻碍。这或许我人生中投资的最重要的两样物品,以至于我遇到许多没用过 Apple 产品的人,都会觉得他们的人生不完美。

16 年我拥有了第一台 iPhone,那时买 iPhone 对我来说,近乎奢侈。无法理解一部手机的逼近笔记本价格,实在是不划算。

在这之前,我一直用的安卓手机,从三星到小米,再到锤子,所有的产品用到最后,异常卡顿。

决心买台 iPhone 也是不得已。那时我刚换新手机,没过多久,手机无法开机,拿去修理,售后说手机进水,主板损坏。我说,手机根本就没接触过水。事后沟通,可以免费换主板。

这一换没多久,手机再次黑屏。我这才知道,所谓的进水,原来是跑步的汗渍。我决定不再修,重新换新手机。

在网上寻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入手第一部 iPhone 。

使用 iPhone 的过程有些繁琐,毕竟从来没有哪台安卓一开始就需要人注册帐号,填一堆繁琐的信息。

等打开界面,开始把玩,忽然发现界面如此友好,仿佛多年的老友,了解我的行为。我拥有自己的权限,不受 App 的控制,不必听命于它们必须授予定位、摄像头、相册等功能才能正常使用。

到现在,我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字,还有些怀疑不足块状的地方,如何明白我要准确地输入哪些字母,我会为这些小小的设计而欣喜。

再后来我买了人生中第一台 Mac,接触触控板,才明白以前自己用的笔记本有多么糟糕。如果说,Mac 的吸铁石般的充电接口足够人性化,那么触控板绝对是秒杀市面一切微软系统的存在。它让我明白,一台好的笔记本不需要鼠标。

生活中我听不少朋友无法习惯 Apple 的产品,甚至有朋友买了 Mac ,会装微软系统。我不明白,当这些人打开电脑,会愿意放弃具有美感的设计,友好的交互模式。

Apple 还使我明白,这个世界的产品,需要一些约束,才会变美好,一味放纵,它们会如强盗一般,掠夺大量宝贵的信息。这是我无法容忍的存在。

手抄经文
抄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