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惊雷炸响

历史课本讲过宋教仁遇刺的事,前因后果,我现在记不清了,看电视剧才发现,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遇刺前,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当选,欲以党魁身份组阁,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遇刺身亡。

走向共和》从第五十集起,剧情有些沉闷,全在讲参政议政,多数的讨论比较深刻、尖锐。袁世凯当选大总统,极不适应管理,要做事,限制太多,更别说政权里的组织,派系等,要调停,令人头疼。孙中山留给他的并不是清闲的职位,对他来说,完全是烫手山芋。毕竟他没有去西方留过学,根本不明白,在西方做官,无论是谁,官职再大,都会受到弹劾。

我看后面部分,起初没有感觉,细想才发现,剧里讨论的内容,不仅超前,更是大胆,甚至已经触及底线。孙中山希望建立的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民国,通过法律的制约,限制当权者独裁。理想很美好,袁世凯不同意。民众也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

剧里有个部分演的是孙中山修铁路,到一个镇里,遇见有人在选举,很多人连字也不识,更不知如何投票选举。孙中山给民众讲,直到他们明白,才微笑着离开。

看到这里,忽然觉得中山先生的理想是要失败的,他连最基础的启蒙教育尚未打开,已经在大谈特谈三民主义,谈法律的制约,谈民主建设,这是不现实的。他是文化人,不明白老百姓到底怎么思考问题,更不知道我国和西方的差距在哪儿,解决不了底层问题,权利迟早会落到独裁者的手里。

选举政党期间,大家争来争去,细看袁世凯一党,发现他们连怎么提案、讨论,全不会,完全是乌合之众。反观孙中山一边,对于自己的主张非常清楚。梁启超去找宋教仁,看他们议事,深知袁世凯会失败。这使我想起曾经看过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到底如何讨论,如何开会,如何议事……全有规章制度,孙中山也是这本书的引进者,他起初回国和人开会,发现大家不是凭能力,讨论到最后,全部靠谁的人多,枪多,极度野蛮。如果国家交给这帮人管理,没人会放心。

从五十集开始,讨论的问题特别敏感,我前面写文章,许多人觉得这部剧遭到删减,禁播,很大的原因是在为李鸿章平反。他们不明白,后面五十集所讨论的问题,已经远远大过前面的铺垫。如果有人对比删减的片段,我猜测,后面的删减部分会特别的多。

一个人不懂政治不要紧,但不关心政治,许多问题是真的想不明白。

走向共和:文人风骨

重温电视剧《走向共和》,看前四集,有一幕讲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没有钱,有商人死了,请他的幕僚汤生写篇悼文,出价八千。汤生不肯,自觉有辱斯文。张之洞来写,八十个字,写完拿去换钱,汤生自觉惭愧,张之洞没有怪他,到是非常欣赏他,知道他的气节,文人风骨。

国家疲敝,贪污腐败盛行,再看朝中大臣为了振兴国运,许多不齿的事,不做也不行。李鸿章的海防捐,张之洞的卖字求存。宁愿背上后世的骂名也要去做,只要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牺牲小我也是甘心情愿的。更难得的是,许多事明知是错的,还要想办法周旋,权衡,保大舍小,只可惜忠诚烈士不生在一个清朗的盛世。

3 月 19日

《走向共和》第六集,李鸿章整顿北洋水师,一杀,一赦,一奖,一激,办事果敢老练,不愧是从戎马过来的人。事后幕僚杏芳问他,为什么不查走私军舰的事,他说,牵涉面太广,追查会乱了军心。

幕僚觉得这事事关国体,不能视而不见。李鸿章说:「要杀人,没人比我更便当,北洋在手,军权在握,想杀谁使个眼色,就会有人忙着帮我去杀。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为官者,不可不戒。倘若有了杀生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比如说啊,县衙的差役、收税的小吏、官员的随从,如果把权力都用得无所不用其极,那真是国将不国。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是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也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呀。」

这番言论,可以说是为官用人的法门,事后他还平价,张之洞人文锦绣文章能救苍生,但干干实事的人,不能一手遮天。随后追忆他的恩师曾国藩,锦绣文章,经世致用,能影响的也就几个人。将帅下面成千上万的人,能全部影响吗?显然是不现实的。

越看越佩服李鸿章,以前读历史,只知道他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看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这事确实不是他一人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