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阳货这对好基友 2014-11-27

  我的朋友们让我想起了阳货,这让我不得不重新翻开《论语》,把第十七章的第一段重新读了一遍,书里是这么记载的: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用我自己的翻译就是:阳货去拜见孔子,孔子知道后,找了个理由避而不见。这时阳货灵机一动,在家弄了一头烤乳猪送给孔子。孔子知道后,心想,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我实在是不想见这货,看来得找个他不在家的空隙去拜见。谁曾想孔子运气不好,在路上遇见了阳货,阳货跟孔子说:“你过来,我跟你扯几句白”。孔子不得已,只好乖乖过去。

  阳货对孔子说:“你这么有大才的一个人,不好好用,却让国家迷乱,你说你这是不是仁爱?”孔子说:“不是的。”阳货又说:“你这个人,明明就喜欢参与国家大事,但为什么老错过机会?你确定自己不是个逗比?”孔子说:“哎,或许我真是个逗比。”阳货意味深长地叹了口气,说:“时不待我啊,你再不努力,估计这辈子就只能当一个屌丝了。”孔子听后,无奈地说道:“好吧,我答应你,和你同朝为官。”

  初读此段,我深以为阳货把孔子劝服了,孔子真答应和他同朝为官。其实孔子只是非常敷衍地和阳货交谈,整个过程,孔子根本就不想和阳货交谈,其原因不外乎“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出于礼节,被迫和阳货交谈。

  我在网上时不时出于情绪的原因,会与人辩论,其辩论的内容无外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斗士,越斗越勇,可每每争辩下来,结果都是无疾而终。想想都是些屁大点儿事,到最后除了浪费时间外,双方都没有输赢。事实上这个世界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就能解释清楚的,各种社会问题、价值观问题、信仰、兴趣爱好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像太极一样,相生相克,永不止息。

  等到辩论的时间久了,我开始想明白一件事,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或者设法让他明白自己的核心思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至此我对于一个人让众人变得崇拜或者信仰,莫名地着迷,毕竟我努力奋斗数年,也未能改变谁的思想,倒是我自己,被古人留下来的书籍改变许多。

  后来我遇到越来越多自己无法明白,也无法解释的事情,变得越来越迷惑。不得已,我重新打开《论语》读起来,说实话这是本好书,也是有人推荐我不断读的一本书,偶尔会觉得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读,然而国人对《论语》的误解实在是太厉害,断章取义者大为有之,我估计读完整本的人都很少。

  许多人都觉得读《论语》是腐儒,只谁曾想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内儒外法”,“儒道互补”之意?好在每当有人聊《论语》,我都不参与,因为我到现在为止也没读懂,自然无法辩驳其他人读得对与错。只是我想不明白,为何对于这本书,大多数人总是怀着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待?

  等到我再读《论语》第十七章时,开始明白孔子的无奈,事实上在那个时代,或许说从人类有了思想开始,就一直存在这种无法争辩的情况。孔子出于礼,做出退让,其意义不外乎,你说你的,我是没办法,只有暂时听你的。这之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我不想和你争辩。

  这让我想到另外一个朋友,他是一个爱读书,喜做学问之人。我曾经问过他,如果有的人和你的观点不一样怎么办?或者用一些你无法辩驳的话语抨击你怎么办(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老子有钱,就是这么任性,你能怎么着)?他给我的回答就是,那我就保持沉默,不说话。这种隐忍,真是一种伟大的退让!

  很多人认为这种隐忍退让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我起初也觉得很简单,殊不知真正做起来,是很难的,当然孔子也并没有完全地做到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隐忍,他毕竟也是人,只是能学会在面对何人何事时克制自己。

  出于自身性格和读书少的原因,我到现在也没学会如何隐忍与克制。或许真应了有人对我的评价:“学而不思则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