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9 月影视书 | 不遗憾

这个月豆瓣关评,我家的猫开始发情,我开始考驾照……这一系列的事串联在一起,不觉走到月底。

接下来即将进入今年最后一季度。人生的年龄不断增加,时间过得很快。仿佛要用秒来计算,不知道是我要做的事太多,还是人生进入倒计时,做什么事要跑快一点。

月初我开始长达半月的减肥计划,希望测试书中所说的:40 分钟开始燃脂。坚持跑了半个月,体重毫无变化。可见所有的实验,并不是那么准确。或许对于没有跑步的人来说有效果,但坚持跑步,已经养成习惯的人,需要更多的体能训练。

到了月中和月末,闷墩儿(我养的猫)开始发情,发情期粘人,不停磨蹭我,任我抚摸;发情完,恢复高冷的状态,现在已经学会在我脸上抡爪子,就为了不让我给她剪指甲。

我这个月底有些心绪不安,开始决定睡前读一节《新约》,读到第六节,最后一段写着:「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心中的愁云散去。

我时常为明天忧虑,但今天已经够艰难了,又何必担心明天呢?尽力做好今天的事,明天醒来,才不觉得有遗憾。

人生之事,如此而已。

附:9 月书单和影片

文案三章豆瓣评分

没有做过图书编辑的文案,粗略读完,发现身为一本书的文案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和我身在广告行业的文案不一样,图书编辑更注重文字,广告文案更注重画面和创意。我觉得这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如果要学习如何做图书编辑的文案,这是一本很好入门的书,有实操,有议论,有案例,后面的案例甚至还讨论了好几个版本的图书文案,值得一读。

一往无前豆瓣评分

读到后面没耐心了,这哪儿是雷军亲述的书,完全是员工讲述。雷军占的比例很少,大多数还是高管在说和小米创业多艰苦。

这本书没有什么雷军的印记,至少我觉得,雷军是有缺点的,小米也有,这本书没有,几乎淡化了小米的缺陷。

创业当然是件很苦很累的事,成功的概率本就小,所有小米经历的问题,是成功的原因,如果失败,也是失败的原因。

读到后面,脑子里蹦出来一个想法:苹果公司才是王者。书里面的人,无不是苹果公司的粉丝,至于一些产品的良品率,苹果敢说第二,没有谁敢说第一。

我用过一些小米的产品,确实不错,但这本书有点儿夸大其词了。还是祝贺小米,十年能走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

态度豆瓣评分

读完了吴军的《态度》。在教育孩子方面,吴军花了不少心思,优秀的人培养孩子的方式和很多人也不一样,受到高等教育,让我看见这个社会教育的偏差有多严重。虽然没有孩子,但在吴军的这本书里,学到了如何教育孩子,甚至他如何教育我们这些后辈的一些方式方法。现在还在以书信方式和孩子交流的人不多,这也是我佩服吴军的地方。

搜索引擎营销豆瓣评分

读完第二遍,这一遍因为自己开始搭建了网站,边做边读,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忽略了。做网站有件很重要的事:品牌。人们在搜索引擎找东西,有一个问题是,他们脑海里有需要找的东西浮现出来,才会在搜索框里输入。如果把输入的文字当作品牌名,那么怎么植入这个品牌,成了一个问题。我忘了这很重要的一点,原本做网站,起初是为了给自己以前写的文章找一个储存的空间,再后来发现一个商业模式,希望能试着跑一跑,读了这本书才明白,我应该思考如何让人们知道我的网站,给人们植入一个品牌名,一点点提供人们所需的内容,这才是做网站的捷径。此外,书里还有很多技术方面的技巧,有的我还需要琢磨。这本书还要再多读几遍才行。

冲突豆瓣评分

读的第一本叶茂中写的书是《广告人手记》,书写的很有道理。

随着日渐深入,发现这家伙的公司做的广告,和书里写的内容,有很大的差距。最近一次莫过于给马蜂窝制作的洗脑广告。

《冲突》里他写道,自己花十余年时间写成这本书,看来看去,估计是十余年时间有更多案例积累这么厚的一本书。书的中心理论是利用人的左脑和右脑思维,提出冲突的概念,接下来就挪用各种庞杂的知识开始完善这一概念。这类书读多了,其实会发现他无非是寻章摘句,再结合些案例,将自己左右脑的冲突概念包圆。

这也就算了,好歹更新一下自己的案例库,为什么从第一本书到现在,还有雅克维生素糖,涪陵榨菜,柒牌男装和真功夫。这些年做的广告就没有能拿出来吹牛逼的吗?令人失望。

单核工作法图解豆瓣评分

书不错,不过对我来说,大多数的知识已经过时了,很多书里介绍的方法,我已经在实践,并且有了一定的效果。书里谈到工作方面的内容,说每天不要将自己的工作安排太满,要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这本书对我来说困难的地方就在这里,每天会有许多临时性的事情加入,使我无法按照既定的工作完成任务。

书里还谈到通勤时间的利用,和我的做法一样,每天在这段时间整理当天的工作计划,带一本书在路上读,完全能应付这段枯燥乏味的时光。今年多数的书就是在上下班完成的。

不管怎样,一个人还是要学会自律,要有紧迫感,不要拖延,快速完成任务,一身轻松。

信条豆瓣评分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他的双线叙事手机有镜头切换,但是诺兰的高明之处在于同时在时间线内,讲了两个故事,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看这部电影,接受的是一个故事,但信息量是成倍增加。想想看,你明明在路上行走,但是另一边却在倒退,并且在倒退的过程中,还会对这一边的事有影响,到最后你们终归会汇集到一个原点。说简单点就是,快去看吧,看不明白也没关系,毕竟诺兰的电影看一遍是不够的。

盗梦空间豆瓣评分

到电影院重温此片,诺兰的电影看多了,发现他总喜欢在一个宏大的叙事里,突出人类很柔软的情感:爱。《盗梦空间》看似在讲一个盗梦的故事,其实夹杂的是男主的忏悔之路。梦是他挥之不去痛苦,他给妻子植入自杀的想法,拔起了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不断造梦的过程中,潜意识跑出来的妻子,无时不刻不在提醒他,自己不是自杀。以前没看明白,为什么有的梦时间长,有的短,这次才明白,一个人进入的梦越深,时间会延长。诺兰能将科学与艺术进行合理的解释,这就是他的魅力之处。

扒手豆瓣评分

导演找了个看起来很颓的人来演扒手,看他的表演,会觉得眼神空洞,毫无目的,完全不知道为什么,片中对于他当扒手,也没有太过于详细的描述,原本朋友推荐了一份工作,他没有去,似乎觉得扒手才是很自由的生活状态。看他内心的独白,还是会意识到这是犯罪,否则也不会手抖,内心紧张。电影的高潮是他和一群扒手去行窃,这种行云流水的扒窃方式,看来实在精彩。电影里还有一个串联的故事,就是扒手爱上了一个女人,但因为职业关系,没有办法承认自己的爱。兜兜转转,进了牢房才明白,自己走了很大一圈,才找到了内心深处的真爱。

顾爷是如何“吃遍天”的 2015-07-01

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知晓顾爷有些晚。认识他(好像跟他很熟一样),是淘宝做活动请他打广告。至此以后,我发现一个能把美术聊得这么“八卦”有内涵的奇葩之星冉冉升起(说得他好像穷困潦倒过一样)。

最近在看顾爷的《小顾聊绘画》,相比之下,书比微博上面的内容丰富了许多,也涨“姿势”了许多。

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顾爷是如何把绘画讲得生动有趣的。想来想去,总结了以下几点:

  • 贴标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画最难的就是记住画家的名字。顾爷聊画时,就想了个办法,给每个画家贴标签,给卡拉瓦乔贴上“逃犯”的标签,梵高贴上“一只耳”的标签,塞上贴上“苹果男”的标签等等。这样做的巧妙之处就如同你逛街,看到店门口放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就知道是肯德基。
  • 作对比:在顾爷的书中,你会看见画家大量的“八卦”,作为一本聊绘画的书,不可能只聊八卦,不讲画。要知道,能把一幅画讲懂,是门很深的学问,大多数专家和老师一讲画,就是各种色彩、构成来了。非专业人士并不需要听懂这些,只需要直观感受。你跟别人说你手机用的什么PV材质(我瞎编的),还不如往地下摔一摔来效果得多(iPhone的质量就是这么测出来的,不信你试试)。

  • 顾爷讲画,采用对比,讲《睡莲》,给你上两幅不同画家的同一作品,一目了然。讲家庭画,给你上两幅画,一喜一忧,你自然一清二楚,有什么能比这更有说服力呢。
  • 抠细节:如果你身边有画家朋友,发现他们对你的各种行为抠细节,请原谅他们。我以前也不明白为什么画画的朋友喜欢抠细节,一直认为这是一种洁癖,看过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画画的人都是从临摹开始,临摹的最高境界就是画得一根头发丝的粗细都一模一样,所以画画的人都有这个臭毛病。
    顾爷也是,他在观察一幅画时,会很细致。大多数非专业人士看画,都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也就了事,但顾爷(或者说画家们)不是,他一般先看整体、看构成、看色彩,之后再看细节,看画的边边角角,从画里发现乐趣(其实谁知道画家心里想的是怎样的,说不定都是在YY)。
  • 无厘头:这个特点按说是顾爷在微博上使用的,他书里很少见到。从个人角度来说,很佩服这种东拉西扯后,还能把广告做完,让人有转发欲望的无厘头。顾爷永远是这样,善于发现许多画家和画之间的特点,把他们拼凑起来做一次组装,你无需关联上下结构,只需要静静地享受被广告植入的快感,仅此而已。

除了这些,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不起眼的一点,就是在他书的背面写着这么一句话:关于艺术,一切的热情都源于单纯的喜爱。

我想这才是顾爷成功的唯一法宝,一般人都做不到,不信你试试。

2020 年 8 月影视书 | 不错过

8 月一过,进入 9 月,时间就快了。因为从事教育行业,会发现每年的夏季过得特别快。现在叫我回想这个月做过些什么,我还真不清楚。

我每天六点醒来,出门,在轻轨上读书。以前是用手机看书,从上个月开始逃离手机 app,回归纸质书。一来二去,发现纸质书其实也没那占空间,往背包一放就行。

现在出的书,为了让人携带方便,会用很轻的纸张,看似厚厚一本,真没多重。唯一的缺点是,在轻轨上站着读书不舒服,如果没有座位,我会找一个能靠背的地方。

读书是件消耗极大的事,我尝试过读些很难明白的纸质书,也读很轻松的书,前者不停分神,读不了多久会脑袋昏沉;后者读来爽快,一趟来回的路程,书页见底。不管怎样,所有的书读到后面,会慢慢地渐入佳境。脑子会从排斥到适应,仿佛熬过漫长的黑夜,黎明前的阳光,挣扎着从地平线出来。

可见读书也需坚持,有些难读的书,硬着头皮去读,总会有所收获。

疫情原因,这个月影院开始营业,第一次全程戴口罩去看电影,第一次去口罩质量不好,雾气直接喷到眼镜上,后面换了好点儿的口罩,解决这个问题,但依旧闷闷的。

我去看了以前错过的好片,第一次花这么多钱看电影,但想到许多电影生平只能在电影院里看一次,如果这次错过,下次是不是有机会,很难说。我不太愿意错过,选了相对体验感好的影院,哪怕票价贵一点点也是值得的。

人生有太多要去体验,却无法去做的事。我通过阅读,会弥补一些错过的事,但还是有许多事需要亲身体验。

苦于生活所迫,现目前只能通过别人的体验,弥补自身限制,毕竟还有许多事要去完成,这就如同我在《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里所言:成功了的人才会叫别人慢一点,没成功的人都是在披星戴月地赶路。

附:8 月书单和影片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李安传

花时间重读《红楼梦》,选了这个残本,只有十几节。打开书才知道这是古文影印版,重新编辑排版。这个版本有批注,字体是繁体,没有标点符号,还是竖排字。和其他版本不同的是,这个版本古文要浓些,除少量几个繁体字,读来毫不费劲,也有可能是我已经读了两遍《红楼梦》的原因。这个版本缺了很多内容,不能完全一览小说风貌,我读的时候,反而发现人物之间的处理关系很微妙,和现代社会有相互映衬的关系。批注更是在必要的地方进行了解说,增加了小说描写的重要性。以后每年会读一遍这本书,毕竟我买了好几个版本呢。

读完《李安传》的第一想法是,真要去好好看一看李安拍的电影,尤其是《卧虎藏龙》前面几部。现在的李安已经开始走上技术流,探索新的电影方式。

回看这本书,发现他真是那种天生能拍电影的人,书里写了他的童年,看过许多导演的电影,写他青年,不得意时,除了拍电影做其他事会浑身没劲儿。到了快中年时,才有机会拍人生第一部电影。

王老师说,导演只有两种,一种天才,一种平庸,没有中间派。判断一位导演会不会拍电影,看他拍的第一部电影就知道了。处女作就是导演的敲门砖,会拍就是会,不会怎么做都不行。

李安写他拍第一部电影,砸锅卖铁才拍出来,到后面拍《卧虎藏龙》,已经有了不小的野心。毕竟要将东方的武侠世界介绍给外国人,让他们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是不小的挑战。这挑战在于文化观念的碰撞,怎么让西方人明白东方世界。

这部电影的剧本来回不知道改了多少遍,东西方人都有参与。拍摄难度,尤其是竹林打斗那场戏,更是惊险之极。至于其他挑战,更是艰难重重。

李安是偏执的,是幸运的,是成功的,更是一个反叛者,他没有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事,而是始终知道自己做什么有劲儿。看他起初学电影的不被理解,到最后拿到奥斯卡回台湾。这种艰难险阻,能一路走下来,真不容易。只是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成功了的人才会叫别人慢一点,没成功的人都是在披星戴月地赶路。

英国散文的流变

因为王老师读到这本书,读完第一遍,已经被各个时期英国的散文所震撼,原来这么简单的文字,能组合奇妙的语言。从文章的选取来看,英国的散文无处不在,小说、小品文、新闻、广播稿、演讲稿……无一不包。如果非要给一个脉络走向,这些散文始终追求平易浅白的文风,哪怕是科学家写的文章,也要用平常人能看明白的文字描述出来。读完这一遍,不觉想起我们国家的文字脉络,到清代差不多开始断了,五四重新建立语言,不过百年时光,和英国散文的延续,毫无可比性。无怪乎现代语言是一门年轻的语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梵高手稿

买了很多本梵高的书,这是读的第二本。很早前读的一本是纯文字,里面全部是他给弟弟的信。这本书从手稿的角度,摘取了信里面他谈画画的部分。如果要了解梵高全貌,读本书是不够的,要学习他如何思考艺术,可以买。

我有一部分是在微信读书上看完,后面部分用的纸质书,打开纸质书我傻眼了。手机里面小小的画放大,有了别样的感觉。可见艺术类的书,尤其是有作品,能看真尺寸是最好的,视觉感受和手机屏幕完全是不一样的。

太多人解读梵高,他对艺术的爱好,从写给弟弟的信里,完全能看见。他的文笔也好,看他写自己画画时的思考,描写自己如何观察一幅画,完全能感受他的文字有很强的细腻美。

梵高注重素描,所以在前期,几乎没什么油画,一直是在练习素描。到了法国,慢慢开始画油画,或许是他去看了更好的画作,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开始了自己的印象派之旅。

他喜欢日本的浮世绘,学过点彩派的绘画技巧,模仿过米勒的作品。大多数时候他苦于没有模特,只能画身边的人和劳苦大众。艺术没有钱去维系,要成功实在是不容易,哪样材料不费钱呢?梵高也是在有了特别十足的信心,才敢向油画下手。

阅读梵高的日记是件令人愉悦的事,你会被他惊人的创作力所打动,他就是炙热的火焰,一直在熊熊燃烧。这种人不会被世人所喜欢,毕竟这世上能充满热情坚持做事的人少之又少,多数人只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1917

冲着长镜头去看的电影。士兵没有落水前,这是一部战争片,当他在湍急的河流里挣扎,坠下瀑布,流经一片平静的河水,花瓣漂浮在他身上,那一刻,这部电影有了别样的动人之处,这动人之处还没完结。他从水上爬起来,隐隐听到飘渺的歌声,他向前走,到了一群士兵身后坐下,整个过程没有人发现他的存在,直到歌声结束。很难想象残酷战争下,导演拍出了另一种汹涌状态下的平静。人在经历死亡的过程中,有如何的心情,看见的是什么,或许并不一样。死亡是终点,战争加快了生命完结的速度。我们终其一生其实是在想办法,怎么样安全着陆,平安回家。

小妇人

朋友推荐的电影,原没打算去看,看见有艾玛·沃森,还是决定去看一看。

电影写了四个女孩成长的故事,拍摄手法是双线叙事。故事穿来穿去,看到后面才明白,回忆这段,画面是暖光线,现实这条线上冷光线。光影相互交错,对比看就会明白,童年的记忆是快乐的,当下发生的事是痛苦的。

我不喜欢跳来跳去讲故事的方式,非常混乱,导演用这种方式,无非是让故事看起来变得更长,但这打乱了人们对一个故事的理解。

现在看这部电影,四位小妇人,她们在写作、绘画、舞蹈和音乐中极具天赋,母亲给她们很大的成长空间,任由她们发展自己的天性。

这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却愿意去帮助比她们困难的人,她们也因此受到上层阶级的帮助。在战争时期,这种帮助实在难得,毕竟家家都有困难,愿意伸手的人,何其高贵。

电影人物,消除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不论是灰姑娘还是白雪公主,都可以和超越自身阶层的人相处,甚至在一起。她们更明白冰冷的金钱,华丽的服饰无法换来爱,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能抵御外界环境的伤害,反而那些躲在金丝笼里的人,是可怜又悲哀的。

我开始喜欢这部电影,只因在糟糕的境遇下,它传递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爱,让人在黑暗的世界里,有了暖光。

风味人间

这一季依旧是去世界找相关的食物,看到现在只觉得套路满满,感觉不够有意思。不知道团队发现了这个问题没有,能稳定输出这种拍摄模式是一种能力,求新求变或许又是一种能力。

星际穿越

去电影院重温,利用时间讲故事的诺兰,反而讲了一个重逢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片头就有暗示,看到后面才明白,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再一次相聚。我们抬头仰望浩瀚的星空,那里有无数未知的谜等人探寻,我们会在星际穿越中迷失,会度过漫长又孤独的时间,会面对无数未知。理论和数据终归是一个方向标,唯有人类的爱才会给人指引。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但我们「不要走进那温和的良夜。要怒斥、怒斥那光明的微光。」

魔女

在抖音上看了高潮部分,特意翻来看,看到最后才知道高潮即结尾。前面部分的故事太长了,绕来绕去,强撑两个小时。有点儿意思是是导演故布疑阵,让我以为是以强欺弱的片子,后面才知道是一个以强胜弱的片子。最精彩的地方还是抖音那几分钟,其他也没啥可看的。

街头美食斗士

看陈晓卿的美食片看累了,打开这部片子,看了几分钟就惊呆了。这部电影就一个人走在大街小巷,到处找吃的,烟火气十足。起初还以为是随便走一走,看久了才明白,这哪儿是随便走,没有对一个地方美食做深入了解,怎么知道哪家店的食物美味。主人公就背着包,如同一位孤独的侠客,在街上游荡,不经意猫腰钻进一家小店,在桌子前等美食那几分钟,对着看片子的人介绍美食。美食上桌,眼睛瞬间放光,像是寻找到一把趁手的神兵利器。这位侠客还特别有讲究,知道越南人吃饭不能端碗,日本人吃面要吸很大的声响,懂得分辨中国馒头和韩国馒头的区别……真希望他就这么一直走下去,带领我们踏上美食的寻味之旅。

寻梦环游记

看第一遍很催泪,但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流泪。今天走进电影院重看,慢慢明白,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当你的梦想遇到家人不可抗力的阻挠,要去怎么化解。皮克斯通过讲述灵魂的故事,将电影中男孩子的梦想化解了。《寻梦环游记》的灵魂就在于亡灵的消失,亡灵和现实世界相同,如果没有人记得,那个人就真正从世界上消失了。我看第一遍将这个故事想复杂了,其实皮克斯的电影就是拍给小孩子看的,传递的是家庭的重要性。重看还使我想起小时候,一家人过年去上坟,每年跟随家人去,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是去祭拜的是谁,虽然爸妈时不时会告诉我这些人是谁。人类的祭奠和记忆有关,遗忘了,所有的祭奠就是回忆。不过我们国家的祭奠很多还是包含私心,比如祈求家人保佑考大学,读好书等等。这种私心所求的祭奠,也难免三代以上的人我会记不住。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时隔多年,终于能在电影院看见魔法世界。几位小演员有了各自的发展,有的角色也在这些年中逝去。当演员的好处就是人们能在银幕前看见他们永恒的美。我记得看这部电影还是初中时代,那是一个暑假,独自一个人在中央六台的电影频道上看这部电影。由于是国外片,又是在深夜,电视机前看这部电影,还有些害怕。从那以后,每一部《哈利波特》我都看过,罗琳的书也读过。读完书再看电影,才知道许多故事电影没有拍。现在再回头看第一部,才明白许多事在电影里无法理解,随着故事的完结开始明白。斯内普教授就是要在看到最后才能明白。其实电影有很多故事没有挖掘,比如魁地奇比赛,第一部里只拍了哈利波特的一场比赛,后面他因为魔法石事件没有参加,电影没有交代。如此种种,不一而举。我以前还没有发现,哈利波特受姨父姨妈虐待,穿的衣服松松垮垮,极度不适,现在才看明白,后来一想,这不能挂我,因为服装造型设计将这些衣服设计得毫无痕迹。从衣着品味来看,哪怕是为了人物需求,对美的追求也不能降低。《哈利·波特》的故事,现在看已有些拖沓,但并不妨碍我们用「爱」去理解这个世界。

莫言 萧红和我妈的童年 2015-05-31

1.

《哆啦A梦》出来的第二天我跑去看了。这是我对童年仅有的一些回忆,看完后我发现自己已不喜欢这部动漫了,不过这并不代表我长大了,是我回不去了。

看这整部动漫的过程中,我不会因为那些稚嫩又生硬的剧情和对话感动,只会用一个大人的眼光去评判它,心想,拍得好假。似乎那些有关童年幼稚而单纯的记忆成了一种耻辱。

2.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关于儿童的节日还未到,那些有关怀旧的话题又被提起。网上的这些怀旧,是一个时代——80后集体的怀旧,至于70后、60后或更久以后的人们的怀旧,有的被他们写进书里,成了饥饿和痛苦,但大多数都是被人遗忘的。

我最初看大人写他们童年的第一本书是莫言的,书的名字叫《我的高密》,一本散文集。他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大多是吃煤球、炸蚂蚱、啃树皮之类有关饥饿的故事,书里写尽了他童年的饥饿。可你在阅读这本书时,会发现他所回忆的,那些关于童年饥饿痛苦的文字,在他笔下是看不见的。他用一种很神奇的笔法,将它们都转换成了快乐与美好。我时常在想,一个把小说写得如此深刻的人,是用一种怎样的胸怀,把那些痛苦转化成快乐的。我觉得他是幸福的。

这之后看萧红的《呼兰河传》,发现她的童年是痛苦与快乐交织的,在她的小说里,呼兰河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有她的大花园、有她的家人和一些奇奇怪怪的街坊邻居。她写到自己的大花园,会说,“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写到团圆媳妇时,会说,“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挂着窗棂。鸡在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这个睡着了的城和城里的人,眼巴巴地看着团圆媳妇被迫害致死。

写她的二伯,会说他性子古怪,喜欢和天空说话,喜欢和大黄狗聊天,但一和人在一起,就一句话都没有。

萧红的童年除了快乐外,又夹杂了清醒与痛苦,就像那半部还未写完的《红楼梦》一样历经沧桑。

3.

说完萧红,再说说我妈,在她的记忆力,童年最快乐的是和我姨们为了五分钱的瓜子打赌,在她们那个年代,和莫言有些交织,都是饥饿的代名词,这些饥饿在我妈的故事里,也是快乐的。似乎曾经一切的痛苦,都在这个物质充实的生活里得到满足。她常跟我说,要开心,知足常乐。

那我的童年又是怎样的。我觉得是不开心的,现在想起来,虽然每天有《哆啦A梦》、《神奇宝贝》等一系列动画片有所期待,但这些都必须在做完作业后才可以看的。从小到大我都不喜欢做作业,许多知识也是被老师强塞进去的,太没有意思,生活也单调乏味得很,不知道是因为我是独子的原因,还是我们那个小镇太小,没啥乐趣。

我的童年是被书本和电视填满的,没有经历过太多起伏。也零零散散的跟同学打过架,吵过嘴,谈论班上那个女生好看……可这些都不是我所向往的,我总觉得我向往的快乐都被一道道试题和一张张试卷所掩盖,让我沉重地喘不过气来。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童年缺失了什么。直到我看见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道这么一段话,“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是自由生长的万物,他们都是自由的,我未曾得到过,你呢?

2020 年 7 月影视书 | 不荒废

七月,进入下半场的第一个月。这个月全身心投入工作,激情高涨,以至于个人任务完成得有些冒头。

我在今年的工作中,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发现前些年,在工作中,我只顾一个人往前跑,忘了顾及身边的人。诚然,文案这份工作,有一部分是靠天赋吃饭,顶尖文案有力挽狂澜的实力,一个文案的出走,甚至会导致整个团队解散。

不过今年我开始做出一些改变,尝试和身边的人沟通、学习。我发现,在向其他人学习的同时,自己并没有后退,反而获得更多。这使我每天去上班,就像是去学习,每学到一点新知识,会慢慢会变成无形的财富。

说实话,我很讨厌没有成长的工作,就像有人问我,有时候不顾一切,花这么大心思去做些事是为什么。我问了自己很久才明白,原我是那种自己喜欢做的事,不顾一切也要做成,不喜欢的事,再怎么叫我也没兴趣的人啊。做成事本身就挺有成就感,其他的一切都是些毛毛雨。

究其原因,改变我这些想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办法做,如同我昨天所写的笔记中所言:

我不喜欢这个社会和制度,有一个原因是干扰了我正常的生活。胸中之言无法一吐为快;脑中所思常被禁锢;阅读之物常有缺失……这不是进步社会应有的表现。它不够宽容,用一刀切的方式,毫无理由地斩断一切。

在这个大家都开始妥协,退让的时代,身边人在降低精神生活的标准,试图用完美逻辑解释周遭所发生的一切无法理解的事,这是不好的现象。

还好,我在这个月明白了这种现象,知道自己所读的书,并没有白读。它们在使我成为更善良的人,使我能睁开眼,面对这个社会无法理解的事,看得更清楚。

附:7 月书单和影片

纯真年代豆瓣封面

读了很久,遗憾的是始终读不进去的一本书。或许是这样的生活与我而言过于遥远,完全无法理解上层人在爱情方面的抉择,还有就是这类关于爱情的故事,并不是我所喜欢的一类,读着时常出戏,唯一喜欢的或许是作家的文笔吧,读起来真舒服,属于我喜欢的一类型。

政治哲学豆瓣封面

朋友推荐的书,属于要踮起脚尖才能读明白的书。涉及知识面实在是惊人,许多知识无法理解,一时半会也不容易消化。读这类书不是件美妙的事,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本书引用他人观点的地方也多,很多人的书我没读过,所以读起来真是困难重重。

坏小孩豆瓣封面

没有看电影,先看这本书,每日中午看一会,预计两小时读完,花了三个多小时,读这类书不怎么用脑,毕竟答案已经摆出来了,只要按照流程走就行,许多地方虽然有待推敲,但作者的文字确实是硬伤,好在故事编得圆满,这一点已经胜过很多作家了。这本书改变我的一个看法是:文字是实现内心想法的工具,有好想法,不管是用文字,还是绘画,摄影,都是实现这一想法的目的。

独居的一年豆瓣封面

好厚,好久,没有读过这么大一本书了。读完发现一年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贯穿整个故事反而是一个人的一生。为什么作者要用《独居的一年》作为标题?我的思考是,故事人物在独居的前一年和后一年成为一个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前一年是无法理解家庭的单身作家,后一年有了孩子,开始明白家人的无奈。这本书也挺荒诞的,尤其是前面部分,一位作家的助理和作家妻子,年龄如此悬殊,居然会有那么炙热的爱。只是这真的是荒诞吗?回到现实,哪一件事不比作者所写的更荒诞。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豆瓣封面

自从买了 iPhone 11,发现摄影的乐趣,没事就拍。公司的摄影师也说,其实很多照片,完全可以用手机拍。确实,手机功能日渐强大,拍出来的照片也越来越好。读这本书,更加明白手机摄影的优势,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很多转瞬即逝的瞬间,只有手机的便利性才能发现。这是改变我观念的一本书,不禁觉得学好手机拍照,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关于策略我有看法豆瓣封面

看完过后,发现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了。有点意思的是,做广告就是冒险,不管是做策略还是想创意。只是什么是策略呢?没有明确的答案,只能说策略是一种推导过程,如果推导没有问题,策略就能行。惊奇的是看这些案例,发现大多是上百万的案子,我这辈子没有待过一口气花这么多钱的公司,能理解很多公司认为广告人弄几页 PPT 就能赚这么多钱,毕竟这些钱花出去,谁也不能保证效果,这是做广告艰难的一面。

偷窥狂豆瓣封面

一个悬疑故事最忌讳告诉人们罪犯是谁,这部电影一出场,我们已经知道犯罪人是一位拿着摄影机拍电影的导演。接下来,他是否还会犯罪,又是怎么变成一个偷窥狂的?看到一半,发现我也参与了这位导演的一系列行动,看到结局,忽然明白所有的一切是为了献祭,献给那些害怕和恐惧。电影最后的高潮部分,并没有透露女主角看到了什么,我们只能从她的表情知道那是非常可怕的镜头。我已不需要知道什么是恐惧,还有什么比想象恐惧更可怕的事?

假面豆瓣封面

2020 年 6 月影视书 | 不轻松

一年过半,这半年或许是地球上多数人过着艰难的生活,接下来的半年,也不会太轻松。

每天看新闻,发现人类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的大劫难。看完后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一天天在工作中慢慢度过。

工作也不轻松,去年进入公司,今年四月底满一年,经历了有史以来无法忘记的过山车,现在回想起来,往日的辉煌似乎无人记得,市场是残酷的,只要不往前跑,迟早被淘汰。

我挺不喜欢这种工作节奏,但迫于生活压力,没有办法不往前走。偶尔和同事聊天,说我要是屈从了家人的安排,生活会有另一番变化。说完有些后悔,毕竟是一些发脾气的话。当初就是不喜欢受人安排,指示,才决定独自一人出来生活。

我之所以不喜欢安排,就是读书时,受够了无法自主掌握时间。不少人希望重回校园时光,我正好相反,想想读那些自己不喜欢读的书,面对成堆的作业,每天又必须六点爬起来,十一二点躲被窝的生活,实在糟糕。

反观出生社会,除去工作时间,其余时间完全属于自己,我能做计划,按照既定的节奏去生活。

回头再看,这半年我有什么变化?养了一只叫闷墩儿的流浪猫。在大街上跑步,期待重回校园跑道的那一天。上完王老师的好中文第四期。《圣经》的抄写,进入到民数记,这条路还很漫长。开始带一本纸质书在上班路上阅读,因为我发现用手机读书,弹出的不少消息是我无法分心。工作中,个人任务超额完成,虽然做得多,挨骂也挺多,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最重要的是,我正在慢慢学着不一个人前行,而是在自己有余力的时候,帮助身边人共同进步。这不是件简单的事,希望下半年我会做得更好。

附:6 月书单和影片

天生有罪豆瓣评分

前一秒,我还举着话筒,采访两位领导。后一秒,我已经站在一边,看操场忙碌的人群,脑子里没来由出现《天生有罪》的画面,第一次觉得人生糟糕的事太多,但我可以换一种心情去生活。

《天生有罪》是余晟以为公众号推荐的书,是特雷弗·诺亚写的回忆录,他是一位有色人种。整部书里,他用很幽默的方式叙述了生活在种族歧视地方的经历。

读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黑人和白人所生的孩子,会成为有色人种,在种族歧视的环境里,这类人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处在非常尴尬的灰色地带。特雷弗·诺亚找到和他们建立关系的方式是语言。一旦他同族群人的语言和对方交流,对方会表现出不少好感,就像我们在外地,忽然听到有人说家乡话一样。

特雷弗·诺亚遭遇过不少性别歧视,但他始终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们所表现出的态度,所有的一切,源于她有一位虔诚信仰的母亲。她的母亲是基督徒,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每周日必须要去教堂。书的第一节就写了母亲为了去教堂,回家路上和他所遭遇的危险。他怪母亲不听劝,才将他们置身于危险之中。母亲却是一个豁达的人,原谅他对神的冲撞。

我站在活动现场的一瞬间,脑子里就出现特雷弗·诺亚母亲所发生的事,忽然明白,原来她的母亲在用爱去化解身边一切糟糕的人与事。

《圣经》里时常叫人要做一个有爱的人,要去爱别人,不求回报的爱。试问有什么无私的爱能超越母爱呢?当一位女人决定成为母亲的那一天,注定要学会爱人。特雷弗·诺亚有位好母亲,会为他找很多书给他读:

……我妈妈常常带着白人捐赠的盒子回家,里面装满了图画书、故事书,任何她能找到的书。她还报名参加了一个订阅会,我们经常能收到邮寄过来的书。通常都是那种指南书籍。譬如,如何成为好伙伴,如何变得诚实。她也买了一整套的百科全书……

他的母亲也是一位勇于反抗体制的人:

至于女人要向男人鞠躬的传统,我妈更是觉得荒谬至极,不过她也不完全拒绝,而是把这个动作做得很过火,以达到嘲讽的目的。其他女人会在男人面前很有礼貌地微微屈膝行礼,而我妈则会直接趴倒,蜷起身子,匍匐在地,好像在拜神一样,而且她会在地上一直趴着,趴很久很久,久到让所有人开始感到不适。那就是我妈妈。她不对抗体制,她嘲讽体制。

更是一位有爱人:

我发现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并非暴力,而是爱。爱是有创造力的行为。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就为他创造出了一个新世界。我妈就是那样对我的,然后我用我所有获得的进步,所有学到的知识,回过头来为她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给她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爱是什么呢?《圣经》里面一直在提倡:要爱人。怎么去爱呢?必须要去接受、忍受和承受,去关注、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因为爱是相互的。

我觉得生活一团糟,有一个原因是工作的混乱,所遇到的人,经历的事,严重干扰到我的生活。我一直希望离开人群,独自呆着,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然而整个社会却总有一股力量,拉着我融入。

因为过于自私,忙于奔跑,我时常忽略身边的人,甚至变得异常暴躁,完全无法适应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其实去多帮助、关心身边的人,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害呢?

要做一个有爱的人,尽心尽力去帮助人,自己也会获得幸福。这是特雷弗·诺亚母亲教给我的道理。

罗伯特议事规则豆瓣评分

看书的介绍,孙中山曾经在起草会议制度时,用过书里的内容。看的过程中,买了本纸质书,准备好好学习一下。这次没有细读,粗略了一遍,发现要开会,还是件很严谨的事。我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知道怎么开会,提高开会的效率。读到后面,慢慢发现,开会就是带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去,这场会到底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我参加过许多的会,很多聊着聊着,完全和会议目的无关。书里所有的会议制度、会议规则,要执行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这个做什么都喜欢聊家常的社会环境中,更难开好一场会。

好的经济学豆瓣评分

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书,只能大致浏览。书里讨论的知识多是国外的案例,看起来晕乎乎。有意思的是,这本经济学书已经涉及到社会学的问题,这些问题讨论起来没完没了,设计的议题过于庞大,还是不具体了解了。

学会提问豆瓣评分

这是第二本俞军推荐的书,不得不说这位产品经理的书实在是不合我胃口。这本书叫《学会提问》,书里却没有任何关于提问的方式方法,反而是引导人怎么学会批判性思维。我听很多人提起过这个词,其实批判性思维用另一种解释更合适:多问几个为什么。人类所有的问题,经不经得起考验,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就会发现问题。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

书读到一半,发现产品经理所运用的许多方式方法和《市场营销管理》很像,后来想了想,许多人不就是在按照这本书去拓宽自己的渠道吗?再继续读,慢慢发现如果没有尝试过做一款产品,只能像跑马灯一样看这本书,还是要去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做一个产品经理。

厨艺的常识豆瓣评分

一本关于烹饪的书,写了盐、烧烤、鱼子酱等调料和烹制方法的重要性。理论方面的内容较少,实践的地方较多,由于是西餐方面的烹饪方法,只能当菜谱看着玩儿。我决定每个月看一本烹饪方面的书,毕竟这是我现在的工作。

皇帝与秀才豆瓣评分

久闻史景迁大名,读完第一章,发现历史还能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读完书,才发现他从一个小人物身上,折射出一位帝王,一个时代的背景。透过这两个完全无法联系在一起的人物,能看见高高在上的帝王,为了使自己成为完人,做出了多少努力,一位喜欢道听途说的乡野小人,又无意间引起多少的争论。

雍正原本日理万机,谁知道会因如此小的事不断操心,实在是无法理解,可见他坐在那个位置上,是有多么的心惊,明明有时间去做更多事,为了曾静,花了十年时间,实在是不值。我第一次,发现一位皇帝如果所有的事要亲力亲为,确实没有办法管理好国家,这种大家族式,一刀切的管理方法,还是基于道德层面的统治,完全不可取。国家还是应该由法治去推动,基于此再去构建人性中道德的建设。我们国家不管是清代还是现代,过于依赖道德的约束,这种循环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反观曾静,如此一位小人物,道听途说一些事,害了自己不说,到最后牵动整个国家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许多事还是要学会明辨是非,但这事能怪他吗?我觉得不能。看他被抓进宫,不断阅读皇帝批示的一些奏折、文书,到后面悔过,可见他还不是一个过于糊涂的人。

阅读历史的好处就是能发现我们始终没有办法逃离历史所设定的框架,多希望这社会能再向前多进一步。

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豆瓣评分

这片子看了几分钟,发现是美国版的《西红柿首富》,每天早上起来看十几分钟,看完也没觉得有多好。不清楚为什么沈腾要改编这部电影?难道是想把美国糟糕的电影排好?不是很好看的一部电影。

沉默的证人豆瓣评分

电影看到前面,还以为是围绕尸体解剖,还原真实事件的故事,看到后面,原来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警匪片。故事里面太多无法理解的地方,杀手虽然是赌徒,但一步也没有赢,就无法理解了。至于翻来覆去考验人智商的情节,丝毫禁不起推敲。

沸腾吧火锅豆瓣评分

故事过于短,完全没有办法令人沸腾,许多地方完全能展开,限于篇幅,只能蜻蜓点水说一说,好遗憾。

潘多拉的魔盒豆瓣评分

故事一开始就出现放荡的女子,看见她就知道,所有和她有关系的人,遇上了潘多拉的魔盒。由于是默片,分好几幕演她的故事,自然,遇上这个女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甚至连法官也要为她减刑。最后一幕拍得很有戏剧性,杀手和她相遇,内心的恶魔到底是谁能胜过谁。最后导演给出了答案,原来所有的恶魔到最后只是为了救赎人的心灵。

圣女贞德蒙难记豆瓣评分

电影看完很震撼,导演太厉害了,居然用镜头全程拍贞德的特写,现在也不是谁能指着一个人的脸全程拍特写。再看其他审判的人,同情、怜悯、奸诈、阴险……全部写在脸上,真是一部史诗级的影片。

2020 年 5 月影视书 | 不妥协

每月整理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如同一次回顾。这段时间写抄经笔记也是如此,许多经历过的事,慢慢变成屏幕上的文字,才发现自己工作到现在,确实发生过不少事。

我每天抄完《圣经》,会写笔记,希望能学到零星的文字技巧。刚开始写,我还有些怕,万一哪天思维枯竭,写不出来怎么办?放开手去写,慢慢明白,很多事会像潮涌般,不断涌来。

我常在深夜写,写完躺床上,久久不能睡去,脑子里会不断冒出明天、后天、大后天要写的事,恨不能不吃不喝,从床上爬起来继续抄经,抄完再写。

可一想到明天还有工作,要早起,内心的这股兴奋劲儿,会强行按压住,接下来就是短暂的睡眠时间,睁开眼,又一个忙碌的白日开始,新的工作和挑战来临。

我近来的工作,快乐和烦恼并存,快乐的事是忽然明白,当我伸手去帮助身边人,会获得金钱无法比拟的幸福,这也是《圣经》告诉我的:

35 内中有一个人是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

36 夫子,律法上的诫命,那一条是最大的呢?

37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

38 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39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爱人如己」,我做不到经文中所说的如此伟大,只不过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有余力,再去帮助身边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说,帮助他们,也在成就自我的修行之路,我并非无所得。

对于工作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公,我视为一种前行路上的荆棘,先是承受,尝试忍耐,如果荆棘太多,就会停下来,寻找砍刀。

人生的路遍布荆棘,只有那些被刺得鲜血淋漓的人才能到达终点。如果不想受太多苦楚,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找到一把能劈开荆棘林的砍刀,能找到顺手的最好,找不到,那就弄条布带做防护,也好过赤膊上阵。

附:5 月书单和影片

剧变豆瓣评分

从十二个维度去分析国家的危机,不同国家应对的方法方法不同,比如德国面对二战的错误会下跪道歉,日本几乎不提这件事;美国走上民主自由的道路,智利采取强硬的暴政对待人民……全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书里写了七个,从样本来看,并不能说明一切。其实我最关心的国家除了书里的美国、日本、德国外,还是更关心自己的国家。可惜书里没提及。看作者对美国的一些分析,问了问自己,如果像美国那样分析我国情况,这本书估计出版不了。

教养的迷思豆瓣评分

颠覆认知的一本书。作者在讨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给出的结论是:父母并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有些为父母开脱的意思,仔细一想,我们身边不就有那些父母不怎么管,成就斐然的人吗?我舅妈的弟弟就是个例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弟弟最小,读书成绩最好,是那种真正没有父母管教,自己成长的一类人。

书里从许多方面证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有一个理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受影响的还是他的群体,也就是经常和他一起玩耍,读书和生活的人。父母在孩子眼里就是监护的作用,对其管教。人类是群体性动物,身边的朋友和所居住的环境才会无时无刻影响着孩子。

有一个例子能很好说明孩子所受到的影响:一个不会英语,连父母也不会的家庭,孩子通过和身边会英语的朋友交流,慢慢也能学会英语。

相比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或许社会环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更大。

昆虫记豆瓣评分

昨天清理照片,发现一张学校学生桌子前放有一本《昆虫记》,今天拿起猫打湿过的书,读完剩下的部分。

进入五月,家里的虫子开始增多,偶尔会出现一些飞虫、苍蝇,甚至还有刚孵化出来的小蜘蛛。我家的猫眼神好,经常发现这些细小的生物,她会用自己的前脚或刨或按,逗弄它们。

细小的昆虫使我想起儿时的夏天,任凭日光毒辣,依旧会去田里捉蚱蜢,沿着蚂蚁的路线找它们的洞穴,听说蚁后就在那里。

亨利·法布尔就像一个孩子,他会花很长时间观察昆虫的行迹,为了验证红牧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用无数次精巧的实验,最终证实了它们是用视力判断前方的路,这使我想起《昆虫总动员》里鼓着眼睛的蚂蚁,不禁感叹设计师的严谨。

昆虫世界充满智慧,圣甲虫用与生俱来的工具,包裹好食物,带到安全的地方享用或养育后代。掘土蜂是天生的刺客,总是能找到昆虫的脑神经,并给予致命一击。沙泥蜂是经济适用型建筑师,选用的材料外观不华丽,但却是一个温暖的地方……

昆虫的世界残忍暴力。螳螂会在交配完成,吃掉自己的丈夫。雄蟋蟀歌手美妙,但雌蟋蟀却是性格暴烈的女伴。步甲是一辆重甲机,是有名的开膛手……

这些亿万年前存活下来的昆虫,他们有聪明的头脑,也不乏自我生存的原则。法布尔的文字流露出无限的喜爱,充满哲思。我喜欢他严谨观察下的思考,请允许我摘录一段作为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

科学能告诉我们星星的距离、移动的速度、重量和体积,那些庞大的数字令我们感到震惊,但它们却无法触动我们的心弦。这是为什么?因为它们缺少一个巨大的秘密,那就是生命。那里有什么?那些恒星又温暖着什么?理性告诉我们,其他的恒星也照耀着一些和我们的世界相似的星球;在那些土地上,生命永不停息地变化着。这是多么美妙的宇宙观啊,但总的来说,它不过是一个纯粹的猜想,而非建立在可靠的事实之上,而事实恰恰是至高无上而又人人能及的证据。可能的事,不管可能性有多大,都不是事实,而只有事实是坚不可摧、不容置疑的。

——昆虫记

穷查理宝典豆瓣评分

很久前读过查理芒格的一个故事,提及他和人见面,每次会早到一个小时。我按照这个方法,不论赶车,开会还是上班,会提前半个小时出门,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查理芒格的书,有许多投资方面的事,我看不大明白,只能跳过,不过在这些投资的故事中,他有一个投资观我很认同:投资一家企业,其实是在投资一个人,哪怕这家企业的估值低,经过我们考核,会按照实际情况去投,甚至会高于目前的估值(大意)。我不懂投资,但查理芒格的气度和胸襟,已经不是一般投资人所能拥有。

从长线看,投资是判断一家企业是否长远的标准,这家企业注定和领导人有密切关系。投企业就是相信那人能成事。这种信任的建立,有金钱交易,又何尝不是一种高于金钱的信任。

我佩服查理芒格的地方还有一点,那就是他读书,在书里,他身边人评价他和巴菲特,两人是行走的书柜(大意)。他两人身边有成就的人,无不喜欢读书。

反观我在网络上的观察,无论是行业内还是生活中,所比我过上好生活的人,无不嗜书如命。

其实每个人一月能读三本书,已经能超过朋友圈里绝大多数人,经年累月的积累,再凭借自身的勤奋与踏实,生活不会过得太差。

查理芒格与其说是投资界的成功人士,不如说他是一个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人。

BBC地平线:猫的秘密生活豆瓣评分

英国养猫的人真多,就一个小镇,已经有五百只猫。纪录片选了五十只猫作为研究对象,原来猫的性格每只都不一样。有的具有领地意识,出门遛弯会避开对方;有的会在一个区域内和平共处;有的会跑很远的地方狩猎……这些猫在和人类相处中,慢慢进化成人类的家宠,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纪录片有个点要提醒下,如果是养猫,尽量在出生四周到八周开始和他们相处,这样家养的几率会更大。

码头风味豆瓣评分

电影拿捏不错的地方在于怎么将爱情和阶级反抗做友好的衔接。牧师在里面的形象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站在船舱里的那段演讲,真是振奋人心。影片最后的那个场景,马龙·白兰度独自一人走进船舱,码头工人跟着他进去。这个世界再次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地方。

阳光灿烂的日子豆瓣评分

记忆里和夏天有关的事,从来和大人无关。这些事儿我出来工作才慢慢明白。

《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了一个特殊时期,一个特殊年代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大人们的治理下,好坏难辨,但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很难看见时代留下的印记。

青春期的孩子,进入夏天,浑身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气息,挡不住生物开始进化的历程。时代在前进,孩子们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打架斗殴、仗义执言、讨论女性……看着马小军,就使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青春。

我的青春里,有过下岗、98 洪水、非典、512 大地震……父母眼里,这些是与国家相关的大事。可他们不知道,我记忆里的大事,始终是放暑假去乡里捞鱼、照青蛙、玩水、吃雪糕……哪天回家,不遭受母亲的质问与拷打,就是快乐的一天。记录历史的大事,远不如在日光下流一身汗快乐。

只是这样的日子现在真的远去了,当我成为大人,才明白青春里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慢慢变成自己的生活。

体内的荷尔蒙始终会在爆发后趋于平稳,动物再凶猛,关进笼子也会逐渐收敛凶相。成年人的世界,除去工作,就是人为制造青春记忆,其实很多青春,是我们曾经可以随意浪费的时光。

西部世界第三季豆瓣评分

看到第三季,这个故事已经变复杂,似乎每个人开始有了自己的立场和位置,剧情怎么写已经无所谓。反正正说反说,自有一种逻辑,连一个当初希望破坏世界的暗黑者都能写成正能量满满的故事,还有什么是编剧做不到的?故事最后还是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人类和机器人开始有了自己的选择,不再被牵着鼻子走,中间的混乱时期开始了。

2020 年 4 月影视书 | 不休息

四月,春夏之交,工作繁忙,天气忽冷忽热。

从这个月开始,我每读完一本书,如同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会写很长的书评。月中旬,开始花在很长时间读一本书。以前一本书,不到一周读完,现在每天穿行在上下班路上,读完一本书,一周过去。

在家读书的时间也慢下来,村上的书,计划三月份读完,真正读完,一月过去大半,至于有些和读书相关的计划,也没有办法开展。

我喜欢按照已经规划的规律做事,这个月反而出现多次打破我作息规律的情况,使我反复调整时间。这有自己无法控制时间的原因,也有额外事情突如其来,闯入生活的烦恼。

希望下个月,能按照既定的目标去生活,多读几本书,多看几部电影。

附:4 月书单和影片

叶问4

看完这个系列,从抗日到海军陆战队,一个打十个,慢慢也打不动了。最后一集的故事线不够,用了不少打斗场面,终于撑过一个半小时。后面两场打起来太仓促,没啥意思。

东西建筑十讲

看到最后一集,书店主持人介绍说,汉宝德先生平时说谁都可以讲,其实他是已经准备出书,把书写好,背得滚瓜烂熟后才敢开这一堂建筑史课。

现在回头看这一堂课,可以说是了解中西方建筑史的入门课。汉宝德先生从希腊建筑,一直讲到现代建筑。他是第一个讲明白怎么画黄金分割比例的人。他讲希腊建筑,说,那么大一块石头,人们为什么要去修,何况那些建筑也不住人。他解释说,因为当时的人民觉得神真的存在,如果不是因为相信神,不会将建筑修那么牢固。正是不住人的建筑,慢慢出现人们议会,讨论的场所,形成了现代的会议制度和公共区域。反观中国建筑,他很严谨的说,汉唐前的建筑就是给人居住,所以一代代毁灭了再修。

汉宝德先生治学严谨,演讲中的建筑,基本上是亲眼去看过才敢讲,汉唐前的建筑没有见过,拿出来的修复图,他表示存疑。

讲哥特式建筑,他是第一个告诉我,哥特式的建筑,要去看它有没有撑着房顶的龙脊,有,就是哥特式建筑。这是迄今为止,不用:长、直、高、尖这类模糊不清的字词讲哥特式。

课堂上他还半开玩笑说,去西方看建筑,如果你不去看他们的天花板,不去了解他们怎么建房子,那去看什么?为此,他个人不喜欢明清时期的皇家建筑,有一个原因是那些建筑过于方正,规矩,没有意思,还不如去看明清江南的山水园林,墙上的窗花,那些雕刻镂空,才是真正的变化无穷。

这堂课听下来,才觉得自己不了解中西方建筑,甚至该怎么看,如何看,看什么,还没入门。如同汉先生说,一座建筑,如果要细讲,一堂课是不够的。正是如此,他面对主持人的邀请,多次婉拒。

人生何其有幸,能通过互联网看见这么一堂有趣的建筑课。我准备再去看看先生出的那本书,再巩固一次课程,同时也为自己在听课过程中偶尔的走神致歉。

小喵的秘密

家有猫,前来学习一下,我家的猫对猫薄荷不感兴趣。真是奇怪。

打工女孩

先知道这本书,后知道何伟,最后知道这位作家是何伟的妻子。

何伟在《江城》里也写了村民,写他们的质朴热情,待人接物的和善。张彤禾写的打工女孩们都来自大山深处,一个个 16 岁到东莞打工,从流水线开始,有的成为文员,有的成为销售员,有的依旧挣扎在流水线上。每一位的经历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每个女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她们学英语、学销售、学演讲……不断适应社会里的规则。我第一次感受到内心挣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鲜活的力量在土地上升起。

她们的命运也使我坚信,一个人稍微勤快点,会在这片土地过上不错的生活。从书里来看,每个女孩从农村出来,挣了钱,就慢慢有了话语权,能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不用被家人安排婚姻,也不用听家里人的话,被指使着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就像作者问其中一个女孩,如果可以,会选择回去吗?她会摇摇头。东莞的厂再不好,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也有干净的水洗澡。一个人走上文明的道路,就很难再返回原始的生活。

我喜欢这本书,有一个原因是高考结束,曾经有过一段去工厂工作的经历,我只做了半个月就跑了。我家人送我去的初衷是吃苦耐劳。我看见的却是无望的生活。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我每天看着他就害怕,怕到那个年龄,还要为生活奔波劳碌。

现在想来,我逃跑,就是觉得人生要不被别人摆弄,不管是进厂的那次逃跑,还是以后所做的各种决定。至少在一定范围内,要尽量过上不用操劳的生活。

和书里的女孩们一样,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她们让我看见了希望。

82年生的金智英

读完有点后悔,这是小说?上一次有如此感受的书是东野圭吾写的《恋爱的贡多拉》,完全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故事。

为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发现人生中有些书,尤其是市面上流行的畅销书,完全没办法读进去。有一个写作问题是,这些作者观察生活是很表面的,从文字就能看出,无法深刻去触摸一个人的生活。

《82 年的金智英》完全是如同流水账般的故事,按照年份去写一个女人,故事并没有完全铺开,读起来非常郁闷。

或许每个人阅读这本书的心境、经历不同,至少我没有办法融入到作者构建出来的世界。

那么,作者写的是真实的吗?从一些资料来看,做过一些研究,这些资料,原本不用写出来读者也会明白。作者非要把这些资料也写出来,就有些犯傻。

故事和文学的一条线,就在于作者下笔时,是否拥有将故事延展开的能力。生活是养料,不是按照实打实的手法写作,有取舍才是一本好小说。

这本书的文字过于粗糙,真是占了女权的便宜才会流行,但流行终会过去,经典才会留下。

美国人的性格

费孝通在书里不断说,自己写美国,只写出一部分美国。读完才明白,他太谦虚了。

从成书年代看,这本书写成于二战前后,当时美国航空业发达,家家户户有汽车,富人居住的地方从城市中心慢慢向乡村扩散。至于电脑、洗衣机、电话等家用电器,已经不是新鲜的产品。单是这些描写,美国的经济、科技已不是一般的强大。

书里写了美国的经济、宗教、信念、爱情……读完才明白,以前了解美国人实在是太肤浅。如果不踏上那片土地,依旧不会明白他们对家人情感的淡漠,来自于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推动美国人一代强过一代,他们的精神领袖注定是白手起家,取得伟业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说,通向成功的道路,美国比我们国家更自由。

美国人独立,不依赖家人的性格,不一定好,如果社会环境出现重大变故,几乎不会有人帮忙。这就凸显出我们国家亲情社会的优势,遇到困境,亲朋好友会伸出援手。

那美国人为什么又喜欢多管闲事呢?这就要说到宗教,《圣经》里,耶稣所传递的就是一种舍己爱人的精神。美国人在宗教信仰方面,受到感召。正是信仰神,愿意运用科学造福人类,美国人才愿意不在乎实用和物质,强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费孝通的笔下,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人到底是如何建国。从历史来看,逃到这片土地上的人,多是国家的难民,他们的命运非常悲苦,只有到了走投无路,没有办法才会离开故土,跑到美国。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争取独立自由,不断向前,甚至想办法与以前的国家划清界限。这或许有些不近情面,但每一个抛弃底层贫民的国家,有什么资格嘲讽、挖苦、讥讽这些经历过苦难,靠自身力量建立起来的强大国家呢?

人类的问题已经够多,现在看来,这个世界并不会变得美好,甚至有些极端。还好,极端环境下,总会有一些充满生机的力量从肮脏的土地上升起。

俞军产品方法论

看过一些产品经理的书,发现不同产品经理,写出来的书完全不同。有的会讲实战,类似于教人一步步怎么做产品;有的只讲方法,看起来云里雾里;有的就是产品心得,回顾做产品的历程及思考。俞军的书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心得居多。

我自己的感受是,产品经理真没办法教,就像好的广告文案,带不出来好徒弟。产品经理需要一些勤奋,一些天赋,一些热情,再加上时代机遇,才能真正成就好的产品经理。

我到现在还没有俞军这种做产品经理的大局观,除了身体力行做好自己的事,团队的管理和协作,可以说是毫无经验。单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已经很费劲儿了,更别说去做额外的事。

我之所以对产品经理充满好奇,有一部分原因是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负责的是什么。现在来看,这个岗位或许和古代丞相差不多,既要统揽全局,又要身体力行去做事,还要学会衡量得失,实在是困难重重。

每一位好的产品经理,必定是充满热情的工作狂,生活中的观察者。多和这些人结交,好处多多。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一本短篇集,和以往读的有所不同,这本短篇集并不是无序随意出现,反而出现一些有规律可循的故事,明显的是有两个故事是在致敬《一千零一夜》和《变形虫》。村上的短篇总是莫名的结尾,毫无头绪,总觉得意犹未尽,仿佛有很多事还没写,像是开了个头。这是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很难下结论。还是长篇读起来有意思。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不知怎么回事,很难读进去的一本书。有一个原因可以肯定的不是,如此遣词造句的小说,确实是我所不喜欢的一类。

我看完,发现自己并没有受到太多触动,难道仅仅是因为我是男性?无法从女性的视角理解这本书?

我看许多人评价,说这本书是关于性侵的小说。我反而觉得这是一条通向迷失之路,到最后疯癫了的故事。

很明显的一点是,房思琪十三岁受到老师侵犯,从那一刻起,关于爱和性的分别,在不断接受侵犯的过程中,逐渐迷失。

书里很详细,写了老师如何一步步达成目的,已经不难发现他是一位性侵老手。房思琪受到胁迫,出于害怕不断退让。一步退,步步退,便慢慢陷入「温良恭俭让」的怪圈。

房思琪所受到的文化教育,不难看出儒家文化的身影,需要说明的是,不仅是她在退,身边所有人在遇到性侵,毫无办法的退让。要么决定视而不见,要么觉得丢人不敢报警。慢慢地,房思琪身边的人也处在一种迷失的状态下。

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之所以读不进去,是因为书里从来没有人去为了不平争胜,房思琪如此,她的好友如此,她身边的人也是如此……这个社会陷入「温良恭俭让」的怪圈,急需一场浩大,血腥的斗争给这条迷失之路开辟一条新航道。

谁能来做这事?不觉想起电影《熔炉》中的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第一次觉得林语堂的书读起来有压力,前半部分所谈论的问题好复杂,宗教、科学、历史、文化上的对比,完全没办法一次性吸收。后半部分多是他人生的经历,读起来如沐春风。林语堂真是一位大家,写出来的文字自有一派随性的风格,可以说是东西贯通的学者,清朝到国民时期虽然混乱不堪,但能出来一批批灿若日月的人物,真令人敬仰。要学成林语堂这样,我恐怕是回炉重造也不行。

年终总结:我的冲动、性格、阅读和遗憾 2014-12-30

我原本是没有打算写年终总结的,毕竟每年发生的事情都相差不大。可后来在工作上,领导要求写年终工作总结汇报。我马不停蹄地翻看以前的工作记录,收集整理了一份,等到全部都弄好后发现,原来今年没白过。想想,除了工作,似乎今年于我而言,还是有一些变化的。

我的“冲动”

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做自己的微信,这原本是去年想做的事情,一直拖到今年才开始实施。这其中我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能不能保持每天更新。因为一开始我很惶恐,对自己没信心,一想到每天的原创要费多少脑细胞,实在是不敢想象,毕竟不是每天都有事儿可以写的。

可真到我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忽然发现原来每天真的有东西可以写。当然这其中也有偶尔写不出来的时候,这时我会试着把原来写的稿子拿出来再看一遍,修改修改,保持着自己的勤奋。有时候想想,很多事就是不能多想,决定了就去做,想地越多,人就越犹豫,等到后来,自己都会变得没信心。

如果说“冲动是魔鬼”,那我的“冲动”,似乎对我起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的性格

其次便是自己的性格会变得更加圆柔一些,不会像以前做事那么冲动,我觉得这是看书带给我的影响,想来是种潜移默化的感觉。当然这种圆柔我做得还不够好,比如在血液兴奋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的脑子会膨胀,心态会发生不好的转变,很多话在这时候就容易脱口而出。

我不知道这样好不好,至少在我现在看来,内心有一些习气,还是很难改掉的。希望明年会有所成效。

至于我为什么要改性格,因为我发现很多时候人并不是事情做不好,而是性格有问题,特别是工作上。一个团队之间的配合特别的重要,内部和外部的配合,每个环节都十分密切。我今年夏天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问题,这对我后来的工作,有深远的影响。

这之后便是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工作与生活,都可以交朋友,这是我自己的真心体验,以诚相待最重要。不过还是要把一些问题分开,比如我做微信,就没有叫身边的朋友帮忙粉或者转发一下,我知道这会帮我很大的忙,可我不喜欢这种强制性的捆绑。我喜欢自发的关注,主动的,至于求粉之类的,那就更没意思,我要玩,就玩儿自发关注。

我的阅读

这之后是阅读问题,有些朋友叫我发一份阅读清单,推荐一些书籍。想来想去,我都不知道推荐什么好?我不知道他们是要哪方面的,我用我自己的阅读做一些分享吧。不过我需要说明的是,文末的书单是我2014年下半年所阅读的书籍,我做了一份统计,大家可以挑选其中的感兴趣书籍读读。

至于有的朋友叫我推荐的儿童书籍,我一开始推荐的是《小王子》,这本书确实不错,我不知道孩子们是怎么看这本书的内容的(其实真想知道不同年龄看这本书的心态),可我现在看的时候,虽觉得有趣,但却没了孩童时看书的心境。当然除了这本,《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和《哈利波特》也是非常不错的。前一本写的是一只兔子是如何寻找到爱的。《哈利波特》则要复杂地多,不过我建议书和电影对照着看,我就是这样看的,感觉非常不错。

想想今年觉得有趣的童话故事,并不是看,而是听到的,是汪涵阅读的《豌豆公主》。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看的《海的女儿》,我现在还记得那用塑料袋材质制作的书(现在想来是怕我太小,把书撕坏),书的封面是大片大片的深蓝色海洋。那白色的泡沫、人鱼的最后一跃以及升起来的璀璨的太阳,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现在都还记得。可惜的是那本书现在已找不到了。

如果喜欢写东西的朋友,可以试着阅读《文心》、《成为作家》、《跟大师学语文系列》这些书籍,我相信会对写作有很大帮助。当然也可以看看广告方面关于文案类的书籍,在我现在看来,《文案训练手册》这本书非常不错,看完之后可以试着看看《文案发烧》。

如果对新闻写作感兴趣的朋友,我推荐《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我准备今年回家过年,再把这本书看一遍。当然可以顺便买一份每周的《南方日报》,看看他们是如何写新闻稿的,只有不断研究与学习,才能进步。

最后若想看小说,我推荐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和莫言的《檀香刑》。《陆犯焉识》和电影完全是两个版本,电影浓缩了一小部分的故事。书,写地辽阔苍凉,深入骨髓。至于《檀香刑》,用莫言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这本书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

其实我最不理解的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叫人推荐书单?而不去自我发现书籍?我看《参与感》的时候,里面提到两本关于设计的书,我现在在看其中一本——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书中有部分讲设计中的“白”,在我看来或许就是“无为”。这与峨眉山上的一座离垢园(离垢园四周的屋顶上,没有枯枝败叶,整个寺院一年四季无尘无垢)有相得益彰之感,它们就很自然得摆在那里,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很神奇的建筑。

看书或许并不需要推荐,如果你对知识如饥似渴,或有许多事情感兴趣,你完全可以找到许多书作为你的切入点。这就好像我看电视剧版的《三国演义》,我把新版的和旧版的都看了,我会去想,不知道小说里写的《三国》是怎样的,小说看完后,我又会去想,《三国志》里是怎么记载的,这之后我又想去看《后汉书》……知识是无穷尽的,你越是往里钻,越会觉得很多事情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是可以找到规律的。还有就是很多东西其实前人早就说过了,比如“原子”,古希腊时期就提出来了,他们无法论证,但就可以说不存在吗?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真正学会读书,你自己会变得谦卑,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想想自己这一辈子真不算什么。读书或许不会给你带来什么,但你多读一本书,或许看问题、看这个世界的角度就真会和别人不一样。

我的遗憾

我对于自己过多的遗憾,就是书读得太少太少,我身边好些朋友,要么是不读书的,要么就学富五车的那种。对于不读书的朋友,我时常劝他们读几本书,对于读书比我多的朋友,我在他们面前是谦逊而又自卑的。

想来人生短促,时日无穷尽,我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可已有不太多人让我无法企及。

2014年未读完书籍《尤利西斯》、《三国志》、《心理学导论》、《唐诗三百首》、《顾城诗全集》、《夜航船》……

这之后便是一些琐事,比如今年原本买单反,换电脑,没实现。存一些钱,却都莫名其妙的不见了……

想想2015,除了生活和精神上能让自己变得富裕一些,其他的,倒还真没啥奢求。当然如果能有一次远行,倒也不错。我只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最近忽然就能背诵木心的《从前慢》,很神奇,我只听三个人读过这首诗,但每一个人读的感觉都不一样。想来,我内心的感受,也和他们不一样。可我不会读,我只希望时间真的能慢一些。

附:

2014年下半年阅读书籍

1、论语

2、说苑

3、“偷”师学艺

4、我为什么要写作

5、所有人问所有人

6、如何阅读一本书

7、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散文卷)

8、臭爸爸

9、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10、起风了

11、细节营销

12、一本书学会新闻采访

13、一个:很高兴见到你

14、文心

15、语文随笔

16、文章作法

17、文话七十二讲

18、文章讲话

19、怎样写作

20、哥伦比亚的倒影

21、琼美卡随想录

22、你是我不及的梦

23、一本书学会新闻写作

24、参与感

25、射雕英雄传

26、成为作家

27、关于写作

28、论语别裁

29、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30、哈利波特与密室

31、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32、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33、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34、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35、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36、纸牌的秘密

37、半暖时光

38、悟空传

39、以诗之名

40、七里香

41、陆犯焉识

42、无怨的青春

43、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44、文案发烧

45、新经济 新规则

46、时光九篇

47、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48、小时代:折纸时代

49、边缘光影

50、奥美的观点

51、小时代:虚铜时代

52、小时代:刺金时代

53、迷途诗册

54、奥美的观点2

55、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56、微信思维

57、文章修养

58、我折叠着我的爱

59、檀香刑

昔时贤文 诲汝谆谆 2014-12-09

  我的个性签名上有这么一句话: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这两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大意是说:水流到滩头,并非出自其本意;白云从山洞里飘出来,并不是有意为之。

  这两句话句话读来,似乎是在告诫人们,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机缘巧合在里面,并不是人力所能改变。我最开始总感觉这话带有有消极的成分在里面,似乎是某位高人在绝望时,面对高山,面对溪流,做出的一番哀叹。可当我回想这句话久了以后,便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

  高中时我喜欢上一本书——《昆仑》,这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次数最多的一本书,书中虽有诸多与金庸小说相雷同的地方,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却丝毫未受影响。我现在还清晰得记得梁萧在天机十算那一段。

  书中说梁萧为了学习太乙分光剑,打败萧千绝,在面对花无媸的刁难下,沉浸于破解天机十算中无法自拔,然而梁萧凭借勤学苦练,破解了九题,却无法破解第十题。事实上第十题以人的脑力根本就无法算出,梁萧却因为沉迷,差点儿死在这一题上。多亏花晓霜从旁提点,让他走出这个迷障。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为梁萧无法破解天机十算中的第十题而惋惜,或许是出于对小说的完美需求,总觉得,剧情应该是梁萧破解第十题,在花无媸面前扬眉吐气,之后告诉花无媸,我梁萧不屑学你的太乙分光,然后飘然远去。这样写才够热血。

  可凤歌巧妙地把这一次转化成梁萧生命中的一段坎坷,因为他的性子需要磨炼,最大的磨炼就是让他经历一次失败。这次失败,让梁萧的人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从而有了一系列惊心动魄,情节紧张的故事。

  后来工作,我在重看《昆仑》的过程中,夹带着看《增广贤文》,然而当我读到“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时,正好在看梁萧被花无媸“欺负”时的这一段。那一瞬间,我恍然明白,原来人世间的一切,并不是像水流到滩头,或者像白云从洞中飘出来一样。人生应该是在经过努力过后,收获到什么?失去过什么?经过自我的总结与思考,在整个过程中,所学到与积累的宝贵知识。

  世间万物都有一定机缘巧合的时机,然而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尽自我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一件事。就如同梁萧,他花费数年时间,破解历代先人留下来的九大算题,在第十算题上,已经是人力无法计算的无穷尽。若不学会放弃,而死磕在上面,到最后只会失败。

  故而“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其实是在告诉我,世事非尽能如我意,然而我努力过,若还是不能达到,那也是没法子的事,并非我不强求,而是我求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