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站域名解析

这几日忙于网站事宜,似乎自从建站,会马不停蹄的向前跑。去年我买了一个 CDN,原本以为将网址挂上即可,谁知道今年去看,才发现需要各种配置,才能达到更好的优化效果。

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 CDN,英文的全称是:Content delivery network,翻译为中文为内容分发器,简单来说互联网上有许多站,为了确保网站以最快的速度打开,会将原站建立在用户打开附近的地方。比如我在重庆建了一个网站,成都的用户要打开,以前的方式是到重庆主站读取信息,再反馈回成都。有了 CDN,会直接将我的站复制一份到成都,成都用户打开,只需要跑到成都读取即可,优化了打开时间。

这是我简单的理解,其中还有更复杂的功能,比如优化 SEO 、页面压缩、页面优化、HTPPS 配置等,互联网上一个网站,外表看起来,无法上内容和板式不一样,继续深入,才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

昨天我在飞水的指导下开始配置 CDN,倒腾至半夜,自觉已经完成,今天检查才发现,只完成一半,重新开始配置,网站打不开,期间提交工单,给出的解释是:两个网站同时配置了一个 CDN ,这样是不行的,我重新调整,发现一个网站能打开,另一个却不能。之后各种调试,偶尔输入 www 能打开,不输入又无法打开,偶尔加上 https 能打开,输入 http 又不能。现目前麻烦的地方在于,我的网站后台也无法打开。一切陷入了麻烦之中。

我似乎很喜欢这种遇到麻烦,解决问题,得到反馈,修复问题……如此状态中,有点儿阻碍,慢慢摸索,自行思考,不时找找朋友,和平台客户沟通,一点点弄清楚问题所在。人很累,时间跑得很快,只可惜我明天要上班,为了生活只能私底下找时间做这些事情。最近几天每天晚上花一两个小时做这些事,每次弄到筋疲力尽才休息,真是件很快乐的事。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3 月 18 日。

办公室里最让人烦心的事

心灵奇旅》中有一个片段,用灵魂阐述人如何沉寂于创作,当人在专注一件事时,灵魂会到另外一个地方,近似乎神游。看到这里,我不免觉得和灵魂沟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写作。用心写的文字,除了能带给别人温暖,自己也能得到治疗。可是我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现在,每当我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写文案,内心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千万不要有人来打扰我。是的,如果说我在办公室里最心烦的事,写文案不被人打扰,或许是头号重要的事。

工作以来,我很少有能一大段时间沉浸于文案创作,经常会遇到中断工作的情况。文案又是一门很奇怪的工作,不像设计、摄影、SEM 等,能一边聊天,一边工作。如果在进行文字创作,一个人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能被打断。如果有人强行中断,忙完其他的事,再回到座位前,又要花很长时间冷启动。

在创作过程中,会极度消耗精力,等到完成,从神游中回来,内心会有一种轻飘飘的放松状态。我很喜欢这种状态,尤其是看见自己花心思,用尽心力创作的成果,会无比喜悦。

可是我却很难在办公室里享受这沉浸的时刻,哪怕是片刻的沉浸感也是奢侈的。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文字的感受也在脱敏,节奏太快,创作者无法倾注心力。现在,要快速完成工作,我每天在与焦虑搏斗,毕竟文案是一种近乎销售的职业,当一家企业不停追求数据,那文字会变成附属品。

写到这里,不免发现,我有很长时间没有在沉浸在一种创作的状态中,自己似乎快要和灵魂失去沟通。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13 日。

关于虚假和夸张的思考

刚工作出来那两年,限于能力有限,我曾从事过一段医疗行业文案。

做医疗行业的文案,自然要去了解各种治疗方法,我刚工作,什么都不懂,每次去看医院的治疗方法,看一些医疗科技,发现许多技术完全没有听过,不觉惊叹我国医疗技术的先进。看得多了,不禁有疑问:这么高科技的医疗器械,耗资不菲,公立医院没有,一家民营医院怎么买来的?

并不是我看不起民营医院,而是我入行时,接受的培训中,有一点是:医院以盈利为目的。既然是盈利为重点,不是以治病救人为前提,那会舍得投资吗?从我的观察来看,大多数民营医院舍不得在医疗器械上进行投资。

很简单,盈利驱动的医疗模式,注重赚钱,自然会把钱投在赚钱的盈利模式上,最快的方式自然是做营销,而治病救人的医院,会先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目的不一样,带给人的影响也不同。

呆久了我才发现,原来所谓的先进仪器,多数情况是概念包装,一个简单的医疗器械,通过营销包装宣传,能成为一种新技术,有时没有技术,也可以用一些概念性的词语,进行包装。包装后,医疗设备会对外宣传为「技术升级」。

去看病的患者,有个特点非常明显,多数人不会等到发病去医院,只会等到实在是忍受不了,影响到了生活才去看病,这种焦急的心情,不免会有「病急投医」的心情,此时去医院,加上医生诊断,自然会选用更「先进」的治疗方法。

随着对行业的不断深入,我也知道搜索引擎上的绝大多数医疗文章并不来自医生手笔,医生看病还来不及,哪儿有时间在网上写文章,做科普呢?为此我从来不在某度上面搜索医疗相关的内容。

做文案这一行久了,往往会陷入很艰难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为了生活压力,会做许多迫不得已的事;一方面会去自我说服和催眠自己。尤其对于虚假和夸张,更是难以分清。每个人的道德感不一样,对于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在我看来,经过包装的医疗器械或许是虚假宣传,但在其他文案眼中,这或许真是技术升级。在这个社会,要坚持守护一些美好的品德,是件非常艰难的事,而去融入并理解这个社会的允许规则,随着它的起伏行动,才是生存之道。

赫尔佐格拍过一部名为《在世界尽头相遇》的纪录片,片子的最后,一大群企鹅在极度严寒的冰雪世纪里行走,有一只走着走着,忽然调转了步伐,背离它们,向着相反的地方离去。它到最后是生是死,我并不清楚,不过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总有人要学着与群体保持距离,去做一些看起来常人无法理解的事。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7 日。

一种让我讨厌的行为

我的工作原则是,拿钱办事。不过我呆过的大多数企业,不讲武德,会尽全力进行压榨。

从面试的岗位来说,如果我是文案,那自己的本质工作就是做好文案这份工作。事实上从进公司开始,文案工作会涉及:后勤、地推、搬运工等多种角色。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技术性太强的活儿,不管是本部门还是其他部门,或多或少会叫上我。

如果工作不忙,能帮就帮,这是出于工作上的搭把手,一旦工作进入高强度的状态,这就是增加额外的工作量。很多时候,一家企业的工作并不是做不好,而是会耗费一个人太多的精力。

就拿今天来说,从进公司开会,讨论活动,你一言我一语,不觉一上午时间过去,到最后谁也没有商量出来结果。到了下午,又急匆匆赶往另一个地方,进行装修,一阵讨论下来,忽然得到临时消息,说商圈要拆迁重建,所有的设计简单处理。前面所设想的一切装饰,直接被 pass 掉。一来一去,一天时间过去。

我做文案这么多年,到现在也没有遇到太多整段整段时间去专心写文案的时候,多数情况会被人打断,要么是临时安排工作需要找我沟通,要么一场突如其来的会议,要么其他部门需要帮忙……等真正有自己时间去思考,下笔写文案,这一天即将过去,此时我只能匆忙交卷,像个丢盔弃甲的士兵。

我不喜欢事前商量好的工作,变成无休无止的黑洞,从而进入无休止的工作工作状态,但这种不停一个岗位扮演多个角色的现象,频繁发生,使我到现在想起,无比厌烦。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28 日。

我最后一次离开「舒适区」是什么时候?

18 年底,我决定离开呆了一年多的乙方公司,回到甲方工作。我回甲方的理由很简单:公司就在我的住宿附近,每天走路,穿过重大直接到公司,所做的工作,也是我熟悉的教育行业

和乙方相比,甲方实在是舒适区,离开以后,我的生活作息变规律,下班要是多呆一分钟,就是浪费。我每天按时上下班,这样的工作做了四个月,再次离职。

离职这事儿,由不得我,当初和公司谈的是三个月转正,到了三个月,和领导谈话,给的理由是要再等一个月。说这话我就预感不妙,其中一个信号是,我入职时签的协议并不是和公司,而是第三方劳务机构,这意味着教育机构为了节省成本,人事部门是聘用的外包人员。第二个信号是,当初和我谈的部门负责人,开始躲躲闪闪,并不和我正面讨论事情。哪怕是要延期一个月,也是找他的下属来谈。我想到离家近,对公司还抱有幻想,答应下来。

事后不出所料,第四个月,部门负责人继续拖延计划。我知道这是不准备录用的信号,开始走辞职流程。几天后从公司离职,离开走路上下班的工作,踏上茫茫的求职路。

还好,我机遇不错,到了现目前所在的公司,只是这一次,我的工作目的地更远了,要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开始一整天的奔波。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9 日。

我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期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不知道是谁说的这句话,从我工作的经历来看,确实如此。

每次从公司离职,到下一阶段,我会过着很困难的生活。和大多数人找工作的经历不同,我离职,直接裸辞,身边人会先找好下家,顺利过渡。

裸辞意味着会失去经济来源,加上我喜欢到不同的行业,这更加大了找工作的难度。

在我的记忆里,从裸辞到找到工作这段时间,会有一个多月的过渡期。起初我会对未来充满信心,自认为靠着能力,找家比前东家好的公司,不是问题,去见面试官也很有底气,说话响当当。

一周左右,如果没有听到回音,我的底气会掉一半,脑子里会不停浮现:房租、水电气费、生活费等,银行卡不停缩水的数字,使我惶恐。

这之后,我会降低身价,或者调低薪酬待遇,期待接到更多面试邀请,和面试官聊天,会时不时出现紧迫感。

每天睡前,会计算消费,今天有哪些支出不必要,明天哪一顿能节约一点,再看看手机,有没有面试邀请。

日子一天天过去,内心的急迫感降到冰点,躺在床上会问自己,如果当初忍一忍,呆在原公司,是不是会好一点。偶尔胡思乱想到深夜,久久不能入眠。这时我会不停否定自己,但到了白天,又会投入找工作的疯狂时期。毕竟,这是唯一的一条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说来也怪,从裸辞到找工作,我大多会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找到工作。每次当我生活极度困难,要将我打入围墙之中,总能在经济危急时刻,化险为夷。

不知道这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冥冥中有任何指示。经过这么多次不停换工作的痛苦瞬间,现在再看自己当年的意气用事,会发现,有些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这就如同每次做活动,眼看着许多事到了节骨眼,快要完不成,但到最后,所有的事,会在死亡线到来之前完成。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1 日。

我常看的一位新闻记者的稿件

这几天抽时间,断续看完《人物》杂志对老罗最新的两篇采访,由于文章太长,没有细看,有的甚至快速浏览了一遍。

最新的这几篇稿子是谢梦谣老师写的,他在微信公众号里发了出来,前前后后,总共写了六篇老罗的文章。

我看《人物》稿子其实是有私心的,主要是自己也会做一些简单的人物采访,看这类稿子就是学习。我和《人物》这类长期跟随一个人物采访没法比,我和人的交流时间很紧,差不多一天要采访 4 个人,采访完整理了就要开始写稿子,不过这不妨碍我学习他们采访的思路。

谢梦谣老师有个习惯,每次采访完一个人,会将自己的采访大纲发出来,给关注的人学习,我曾经看过他采访李宇春、李诞他们的采访提纲,有一万多字的问题,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仅这一项就已经很惊人了。至于后期的撰稿,那就更不必说了。

我个人的经验是,前期做好准备很有必要,不做准备,遇到话多的,喜欢聊天的人还好,要是遇到不爱说话,一问一答就很恼火。有足够的问题,一是做过调查,许多重复的问题不需要再问;二是别人会觉得做过了解,给人一种尊重感;三是自己不会慌乱,犯一些特别离谱的错误。其实我个人这些地方也做得不够好,采访过程明显能感到自己特别业余,但要做特别专业,深度的采访,时间上也不允许,只能每次看看《人物》杂志,学习他们的写作思路。

原打算写看老罗的一些感受,谁知道写到其他方面去了。今天吃多了,胃不舒服,明天再写吧。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6 日。

新东方的摄影大赛(后篇)

因为是诺兰的粉丝,一直很想尝试《盗梦空间》里的效果。

我在学习全景模式的过程中,发现用这一模式能拍出《盗梦空间》里的效果。不过这一模式的拍摄效果并不理想,更何况对拍摄地点的要求太高。

我继续搜索,发现利用镜面成像的效果也能拍出来。于是我当天下班就去买镜子,第二天和骆老师带着镜子去拍。

一上午的时间,看来看去,没有找到合适的场景。我原以为拍摄很简单,哪儿知道要找对角线合适的地方,非常难。其实西点走廊能拍,但如何体现拍摄的主题,成为一件伤头的事。

还好,下午于老师来了。他找了一个校园操场边的夹角处,将镜面摊在手上,不停测试效果,倒腾了半天,找到一个合适的点。

我看他一会儿蹲,一会儿趴,一会儿跪,够幸苦的,原本想就拍一个校园风光。谁知道他叫我站在操场边跳,我像个傻子一样跳,他用连拍模式拍,拍完叫我去找几个学生。此时,姚老师站在一旁看了一会儿,觉得这事儿很有趣,就和我一起去找学生。

我和她一起到西点教室,生拉硬拽,找了四个学生。

找到后,他又叫我当试验品,找位置,定点。定好了,他就叫学生摆动作。一开始他希望拍学生跳起来的动作,学生不愿意,我觉得跳的难度太大,四个人一起跳,动作和表情还要到位,难度系数直线上升,也帮着他们说话。磨来磨去,最后改成了走。

别看就简单的走,来来回回也走了好几次,到最后才拍到理想的照片。大家在强烈的阳光下,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摄影好玩吗?看别人觉得这是件特简单的事,一旦自己开始,哪怕是运用相同的技术,依旧要重新设计场景。

不过技术再怎么厉害,还是要先有想法,有了想法,再用技术去实现想法,这一过程很艰辛,会遇到很多问题。

新东方的摄影大赛(中篇)|每日抄经:申命记10(一)

原计划昨天拍完全景模式的照片,因为没有手机支架,搁置到今天。

我早上起来把支架放包里,开完会,稍微准备,和于老师从楼上下来,和昨天的同学约好的同学在操场见面。

其实昨天我和骆老师拍了一位全景模式的同学,但那个太简单了,何况还是两人成像,一些肢体语言和表情也不太好。

我这人就这样,凡是要求别人做事,总下不了狠心,有些事明明还能做更好,但不太忍心叫人一遍又一遍来,只能做到一个大概就喊停。做出来的东西往往和自己想象中有所出入。

我就特佩服那些叫演员一遍又一遍来的导演,不做到满意的程度,绝不喊停。很多事就是这样,只要稍微咬咬牙,狠狠心,完全能做更好,出于性格原因,只能达到及格线。

今天和于老师合作拍摄,不好意思过于要求同学,尤其是在中午十二点,顶着烈日下拍摄,期间要换两套服装,试着过了几遍,觉得可以就行。

这次拍摄并不成功,有一个原因是全景模式如果开太久,再次移动,稍微不稳,照片就会出现抖动痕迹,别看两个人和三个人的区别,加上换装,拍摄的难度是成倍增长。

我回到家,从手机导出图片到电脑,由于拍摄抖动,学校的名字有一个出现晃影,我只能打开 PS,用我三脚猫的设计技术修图。

原本很快就能解决的抖动,我花了老半天才搞定。

做完这一切,赶紧打包交稿,至于结果如何,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随思录(73)- 2016-05-24

今天本打算继续写《中国人》这本书的几点感悟,倒是今天发生不少事情,值得一说。想想还是暂且不表此书,等有时间再写。

星期一,原本今天不上班,因为公司停电,没法工作,谁知领导突发奇想,把会议安排在南坪庆联中学,这是领导投资的另一家公司,如他会上所说,可能以后这里会是根据地。得,要是天天开会跑南坪,那有得玩儿了。

会上来了两位新同事,一男一女,比例协调,搭配干活,不累。就目前第一印象来看,我个人对男同事印象不太好,女同事阴差阳错没有私下接触,不表。为什么对男同事印象不好,简单来说,在会议中场,老大去处理些事情的过程中,有同事叫他俩发表下意见和建议,男同事这时起劲儿了,不断的说这说那,对微信公众号评头论足,有的观念我同意,接受,有的抱歉,不同意,出于运营思维不同以及他不了解情况的同时,下午友好的归家途中,我友好的跟他说了说公司为什么会这样,不知他能领悟多少。

现在想想,是否我有容人之量来做这件事,尤其是有人反对我,或者说在不了解公司情况下对我所做之事指指点点。我不认为新员工来之后,这是种非常好的表现,至少目前来看,我的运营思维在大体上没有太多差别,唯有一些细节方面,需要调整。

我深知公司现状如何,也深知领导在这块的能力如何,简单来说,在能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我所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在任务完成前提下,做到最好。目前来看,我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只是要达到我的所期望的,类似于天花板的要求,还需要不断努力。

今天是认识两位新同事的第一天,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团队是否能再不断磨合中成长,目前来看,还不得而知。我希望抱着种悲观的态度去做快乐的事,更希望不要有人能对我所做的一切指手画脚,因为在现有条件下,还没有人比我更会玩儿微信。我就是这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