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 可远游 2014-12-03

  朋友在网上艾特我,问我《论语》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是怎么理解的。我看了之后心里咯噔一下,内心升起一股难以名状之感。

  在众多的翻译版本里,大多数都把这句话翻译为:父母若在,就不要走太远,如果要走,就一定得告诉父母要去哪里。我读来,总感觉是一位老人在对他的儿女们说:孩子们,要乖些,听话一些,我已经在倒计时了,你们就不要走太远,让我这个老人家牵挂担忧了。

  想想这句话真应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从现实生活中来看,这句话似乎并没有多少人放在心上。就像每年春运时节,全国各地的人们,蜂一般地往回家的路上赶,为的只是回家看看父母,和他们坐在一起吃顿团年饭。在这短暂的相聚以后,又开始踏上茫茫的工作之路。关于“父母在,不远游”的意思,似乎已经在这场因生活而不断奔波的游动中变得无力。这怪不得谁,年轻人要工作,自己的所在地赚不到钱,上要养老,下要哺小,实在是没有办法。

  当然除了春运外,孩子们和父母之间的代沟也在我们这一代之间加深。我在网上总会看到许多人抱怨与父母之间没什么话说,呆在一起时,有父母管着,会觉得烦,可一旦离开了父母,又会觉得别扭。或许是出于内心的矛盾,无法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与父母和睦相处,毕竟上一辈人的生活方式和年轻人的生活不一样,我们可以因工作或聚会而彻夜不归,也可以因晚上熬夜而白天晚起。父母总是觉得无序的生活方式对身体不好,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住地唠叨,年轻人会因为受不了这种唠叨而出现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父母的“关爱”上我们很难去评判对错,故而只能想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有时候想想,很多人对于父母的感情,深受《论语》这句话的影响。或许很多人说自己没怎么读过《论语》,但并不代表你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自古以来,孝之道,是传承与维系整个民族的血脉。可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时,或许不应该以字面意思来解。南怀瑾老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里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个“方”并不是方向,而是方法的意思。我在读到此句时,豁然开朗。忽然觉得这种解释活脱脱地是现实生活人的写照。

  我们在生活中,会因为学习、生活、工作等各种原因与父母分开,异地而居,这是无奈,是不可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通电话,告诉他们,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当我们真的想回家看望父母时,也可以选择一次说走就走的回家之旅。所谓方法,就是选择自己与父母最恰当的生活方式,父母老了,可以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赶回家照顾,自己又能选择自我的生活方式。

  血浓于水,我想不管怎么走,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分割的。父母在,可远游,游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