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写完,想起一本适合女性读的书——《打工女孩》,我读过女性相关的书不多,多数的书,要么是国外小说,要么是看不懂的深奥文字,要不就在阐述女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一向认为,国外的女权是对社会的影响,国内的女权是对自身权益的捍卫。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权益,前者是公民属性,后者是人权属性。
《打工女孩》是本非虚构纪实文学,它讲述了我们国家一群 16 岁的女孩,在放弃学业后如何求生,书中的每位女孩是从偏远的乡村走出去,到深圳打工。她们怀揣梦想,进入工厂,开始独自踏上未知的社会。
记忆里最深刻的两个部分,一是张彤禾(作者)独自沿着打工女孩乘坐的大巴车前往东莞,在半路遭到无礼的待遇,下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边重新等车。此时她想的是,自己有钱,可以做出如此反抗的行为,可是许多女孩从村里走出来,身边没有揣太多钱,只能忍气吞声,金钱在她们心中的位置,不言而喻。
另一个是张彤禾跟随其中一位女孩赶春运,回家乡。打工回家的女孩,赚了钱,一家人很开心,家里的热水器坏了,直接掏钱买新的,电视机老旧,重新买。邻里乡亲无不艳羡。
有天晚上,张彤禾与女孩躺在床上聊天,问她,以后会不会回家。女孩说,不会回来,深圳再苦,有热水洗澡,有可口的饭菜,平时还能去逛街,回家什么也没有,很不适应,加上离开之后,发现和家里人的观念、冲突明显,困守家乡不现实,更何况女人能赚钱,在村里是非常令人自豪的事,回来什么也不能做。
《打工女孩》或许不是描述中国女性最完整的书,但她深入某个群体,近距离接近她们,从微观处着手,写尽女孩们的艰难困苦。我最感动的是,书里的女孩 16 岁放弃学业,却没有放弃学习,她们有的学英语,有的学会计,有的学销售……始终没有放弃逃离工厂,追求幸福与活着的意义。一个人失败不可怕,遇到艰难困苦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下脚步,缩回自己的小村庄。
书的最后,有篇采访,张彤禾还在继续跟踪女孩们,并告知了她们近况:
敏最近的工资削减了百分之十五,但又跟公司签订了两年合约,这意味着,接下来几个月可能会比较清苦,但从长期来看,她的前景还不错。2009年初,她怀孕了,厂里给了她三个月的带薪假期,她回家结了婚,对象是一起打工的,她生了个女儿,然后回到东莞。她存够了钱,给父母在离村子较近的镇上买了套房子,她跟她丈夫买了辆二手别克车;她向我保证说她车开得很好。从这本书的结尾开始,春明已经换了四份工作,卖过史奴比尿布,人寿保险,还有人造革;她仍然在寻找她理想的工作,还有与之相配的理想男人。英语老师刘以霞仍然做着三份工作,要攒钱开家幼儿园。
总之,无论如何,趁年轻,要尝试走出去,世界很大,大到一个人能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困境。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3 月 0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