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神」父亲

我的父亲的工作是汽车司机,他爱车,能修车。以前还能修车。现在,汽车变得很先进,有许多系统与设备,只有专业的修理师才能修。我问父亲,为什么现在的汽车不能修。他告诉我,汽车有两万多个零件,这两万多个零件配上系统控制,要找到事故原因,是很难的事。

今年我考驾照,除了驾校的教练,父亲也是我的老师。他说,以前考驾照,要学半个月,三个月理论,三个月实践,当年路考很看重实际操作,不能熄火,忘记打灯只扣分,不会像现在对灯光要求这么严(我科三打打灯挂过),以前的车也不如现在先进,挂挡只能逐级减挡,不能越级减档。老式的车还有一个问题,熄火后,打燃很费劲儿,需要用摇杆。我父亲学车,教练为了让他们长记性,每次有人弄熄火,会让他们自己下去把车点燃。相比现在的车,那时学车的人,才真学到了开车的技术。

我学车,最大的感受是,理论与实践是相结合的,教练讲的理论,通过上车练习,会更深入的理解。不过还是有一些问题明白,比如挂挡,教练不会告诉你齿轮之间的作用。这些也用不上,毕竟科目二只挂一档,靠离火器带动车行驶。科目三除档位考试项目,其余全是二档行驶。我父亲说,真正上路的人,起步挂二档,速度一提,直接上三挡,如果技术好,三档起步也不是问题。

父亲很爱惜车,他说,你只有对车好,车才会保护你。今年我家有了车,车是我幺叔送的,开了十年,六万多公里。父亲说,这车再跑五年没问题。他拿到车,更换了内饰、机油、空调滤网、除尘网等,做了一些简单的保养。他很爱惜车,每月会定期洗一次车。

我拿到驾照,上路学车,开车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要注意路况,重庆的路很奇怪,许多井盖会安装在路面,车碾压过,车身震动,父亲多会避开井盖,据他的经验,经常震动的车,螺丝容易松动,如果出现事故,要排查原因很麻烦。如果下过雨的天行驶,路面会结硬泥,父亲开车会避让,原因是泥块如果卷入车底,进入一些关键零件部位,清洗麻烦不说,严重的会让车报废,这些都是驾校教练不会讲,父亲会告诉我的知识点。

开车最重要的是注意前方的距离,比如行人动态,要学会提前预判一个人从哪个方向走,这些在科四的理论考试中会涉及,不过真正的上路远比理论复杂,有的人在打电话,有的突然横穿马路,有的人对喇叭不敏感……人的动态太复杂,提前做预判是很重要的事。

我父亲开车有一个习惯,如果前面是大车,会想办法超车。他的解释是:大车在前面会挡住后面人的视线,如果靠太近,无法判断路况,很容易出事。如果实在没办法超车,那么跟车时,离远点,但这样远不如找机会超车好,毕竟大车在前方,视野不够开阔,始终是隐患。

父亲开了三十多年车,只出过一些擦挂之类的小事故,今年我拿到驾照,他退休了,开始教我上路。以前总觉得开飞车的人技术厉害,等到自己开车,父亲坐在副驾驶教我,才明白他才是真正的车神,跟他学车,不用走弯路。

外 外

外婆

我妈前两天拍了段视频,画面里,一只飞蛾贴在老家门角,没多久,它扑进夜色消失了。她说,「这是我妈回来了。」我心想,看来外外又走错了屋。

我家和外外家紧邻,一前一后,小时候,读书放学,我常从她家穿过。很早前,外外家的地是土路,凹凸不平,每次从她家经过,会穿过长长的弄堂,走到底,左手边是柴房,右手边是灶屋。外外时常在灶屋忙碌,家里人喜欢吃她蒸的烧白,熏的香肠,我喜欢吃她煨的红苕。

我没见过外外蒸烧白,反而每年会看她制作香肠。在没有全自动绞肉机的年代,外外使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她家有条长凳,腿部有个手摇式的搅粉机。机器原本用来搅胡椒粉,经过改良,用来绞肉。

春节前外外最忙,她会在农贸市场精挑细选上等的猪肉,剁成条状,回家放木盆,撒调料,配比只有她知道,做完这一切,开始搅匀。

搅匀是制作香肠最痛苦的程序,调料里放有花椒、辣椒,赤手伸进去,火辣辣的疼。每次我准备伸手,外外会打手。多数人搅拌会戴手套,外外不戴,她怕塑胶制品不合格,影响肉质,宁愿忍受疼痛,也要保证香肠干净、卫生。

一切完毕,开始灌香肠。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外外绑好猪肠,我会抢着疯狂转摇杆,几分钟后,手臂酸痛,逐渐失去耐心,外外笑着叫我休息,她不急不缓地摇,很轻松。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边摇边说,不能猛摇,力要均匀。我似懂非懂,直到爱上跑步,才明白她话里的含义。

摇杆手酸,还能做什么呢?外外说,来帮我扎针。她拿出根细针,边灌香肠边扎。这活儿简单,我接过针,开始扎。「为什么要扎针?」我问外外。「放气,以免香肠裂开。哎,山山,不要扎这么密,要有间隙。」灌香肠还真有讲究。

香肠灌好,进入最后一道工序:熏香肠。外外会在灶屋横搭根竹竿挂香肠,用砖砌炉子,塞进松树枝,点火,薰烤。此时最难熬,要确保松树枝不冒火,烟不熄灭,外外常拿把扇子,坐杌子上看火,偶尔轻轻扇火,太累了会点头似地打瞌睡。

忙完,春节已至,全家老少会围坐在四方桌前吃年夜饭。

一年又一年,冬去春来,日子仿佛永远在循环,仿佛外外永远会准备年夜饭,直到她变成一只飞蛾,朝着明亮的光飞去。这一切,戛然而止。

注释:

外外:外婆

当我做了错事之后

在我很小的时候,着迷于玩儿游戏。那时候没有电脑,多是街机,每次只要听到「叮咚」的硬币声,画面弹出友好的动画,我就知道,新的战斗开始了。

玩游戏在我家是不被允许的,我只能偷偷摸摸跑到游戏厅去玩儿,不过对我来说,有一个非常不利的条件:我家在镇上,游戏厅和我家很近,母亲看管严,我要绞尽脑汁才能跑出来。

每次从家里出来,我会找许多借口,出来的时间不能太久,我常常花完一块钱(四个游戏币)会跑回家。

因为玩儿游戏怕被抓,刚开始游戏角色会挂很快,一块钱,不到半个小时就没了。再后来,胆子打起来,我的角色挂完,会在游戏厅里瞎逛,不时坐在游戏机前看其他人玩儿,心里一直希望他能给我玩几把。

我有一次在游戏厅徘徊了很长时间,我母亲见我久不归家,跑来找我,在游戏厅里当场抓住。现在我还记得,她进游戏厅,向我大吼一声,我吓破了胆,原以为下一秒就是一巴掌。不过她没有打我,直接叫我回家。回家后,叫我跪在地下,作为惩罚。

多数人在经过这次惩罚时,会吸取教训,不过我没有,心里一直惦记着玩儿游戏。不过有了这次经验教学,我和母亲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斗智斗勇。

因为被抓了一次,我手里面的零花钱被严格管控(其实一直就很严),以前买作业本还能多报点儿钱,自从这次事情以后,直接被管得死死的。没有钱,不能买游戏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家翻了个遍,哪怕找到一个硬币也行,谁知道我妈严防死守,我找遍了也没有发现藏钱的地方。唯一能找到的一些柜子,已经被锁死,当年没有互联网,无法在网上找资料开锁,只能望着那些紧闭的柜子着急。

实在是没办法,我打起了外婆家的主意。外婆家和我家挨着,她家在前面,我家在后面,每天放学回家,我可以直接从外婆家回来。于是,每次回来,我会去外婆家转悠。最后我在一个网状的柜子里找到了一叠零钱,那钱厚厚的,用皮筋绑住。我原本想直接拿走那叠钱,但怕拿太多,引起注意,还是决定先抽一张,看看情况。

我现在记不得抽了多大的面额,或许是十块,或许是五块。抽完第一天,心中非常忐忑,自觉做了件非常不光彩的事,但想到游戏里的人物在向我招手,还是决定赌一赌。不过为了验证那笔钱是否有所属,我心中担心了好几天。

等我将那笔钱花完,准备再去抽钱,发现那叠钱不见了。我有点儿慌,不知道怎么回事,内心像一只小老鼠,好像自己做的坏事,已经被人发现了。至于是谁发现的,我不知道。

这样一直风平浪静,家里没有人提到掉钱的事,仿佛我从来没有偷拿过钱。我如同做了一个梦,但钱我确实拿了,而且花完了,这事儿不停在我心中打转,无法释怀。

再后来,我妈为了防止我玩游戏,叫我爸买了一个小霸王学习机,做完作业可以玩一会儿。她也用学习机衡量我的考试成绩,成绩好怎么玩也没事,成绩不好就严格控制时间。

为什么我会这么痴迷于游戏呢?小时候是兴趣,容易对其着迷,到了中学;开始厌学,希望到游戏里寻求快乐;等到大学,人生一片迷惘,不知道做什么,似乎除了游戏也没啥感兴趣的事。

回首往事,发现自己浪费太多时间在游戏上,做了不该做的错事。等到工作才知道,自己还有比游戏更重要的事要做,已无心游戏多年。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12 日。

当我母亲「欺骗」我的时候

每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我有时候说谎,那是为你好。我也不例外。

我父亲是驾驶员,常年跟随公司去各地修路。小时候,大多数时间由我妈带着,只有每年暑假,才会和她一起去看父亲。

我父亲常年在四川修路,去过无数地方,记忆中他们每年会换一座城市。我喜欢去他那里,在工地上有许多小朋友,不用一个人每天在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

有一年,我读小学,母亲为了锻炼我,说这个暑假不带我去父亲那里,要自己一个人去。我在家信誓旦旦的向她保证,确保一个人呆着没问题。

不过她走了,我没地方吃饭,外婆要帮忙照看我妈的生意,没有办法照顾我。思前想后,母亲决定送我去幺叔家。

幺叔是村里的医生,距离我家有三四公里。我在他家习惯了几天,母亲见我玩儿的很开心,和幺叔商量,悄悄走了。她一走,当天晚上就出事了。

白天,我有幺娘家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们陪我,到了晚上,他们回家去,我只能一个人在幺叔家看电视。我以前没在幺叔家过夜,这是生平第一次,我有点儿害怕,但不敢和幺叔说,只希望找个机会溜回家。

到了深夜,幺叔和幺娘睡熟了,我一个人关了电视,悄悄地打开门,偷跑了出来,沿着来时的路跑回家。

我一个人在黑漆漆的乡村路走,很怕,心咚咚直跳。夜漆黑一片,时不时跑过路边的房子,外面掉出一只灯泡,亮着灯。我每经过一个,就盼着那是我家的灯。这一路,我最怕遇上恶狗跑来咬我。村里人为了看家,会养许多狗,到了晚上稍微有动静就会狂吠。

我不知道走了多久,快到镇上,看见温暖的路灯,不禁加快脚步。当我踩在了水泥路面,看见沿途一排房屋向前延伸,暖黄的路灯向前,心中的恐惧慢慢退去,盼着母亲在门口等我。

要到家时,我看见外婆正在收摊,走近时,我叫了声「外外」。她一愣神,回过头看,是我,再看了看,没有其他人,问我怎么回来的。我说是跑回来的。她再问,幺叔幺娘呢。我说,没告诉她们。我问她,我妈呢。她说,妈妈去爸爸那里了,你知道的呢。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妈说的是真话。眼泪不觉流了下来。

我外婆在一旁安慰我,等我的心情平复,赶紧打电话给幺爸。原来幺叔幺娘醒来,见我不在,吓坏了,满村找我。接到外婆的电话,风风火火的赶来,左哄右劝,我不听,外婆只能留我在家,决定第二天再送我到乡下

第二天,我回了乡下,幺爸幺妈吸取了经验教训,让他们和我一起玩儿,到夜里我和表哥表弟们一起睡觉,内心的恐惧也消失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我已经喜欢并爱上了村庄。白天我们一起去小河里摸鱼,抓泥鳅,夜晚去捉青蛙,讲鬼故事。等到大家困了,我们伴着溪水的「叮咚」声入睡。此时的月光明晃晃地照在床边,躲在草丛里的蟋蟀唱着摇篮曲,青蛙在田间此起彼伏地伴奏。我对母亲的思念,变成了一种快乐的力量。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10 日。

一台电脑 2015-08-04

读大二那年,我爸给我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电脑,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要如此贵重的物品。为什么要买电脑,现在想想都听无厘头:为了学习。对于赚钱概念很模糊的我,并不知道买电脑的的重要性。说学习,可学习哪儿用得着电脑,我到现在除了写字儿,都没怎么用电脑正规系统的学过什么。

我想当家长的最怕,也最高兴听到孩子说「学习」二字。孩子一说学习,就证明你得往口袋里掏钱,可这又是偏偏无法辩驳的理由,只因为:学习是好事。我从小就深谙此道,且屡试不爽。

要电脑,就得买电脑。虽读大学,我对电脑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尤其是硬件方面的知识,我更是两眼一抹黑。为了买这台电脑,还请我舅舅帮了不少忙,也就是在大二上学期毕业,我跑到自贡,在舅舅的家里拿到我为了「学习」买到的电脑。

电脑是黑色的,黑得发亮,唯一的不足就是难看。说实话到现在我也没发现这台电脑在设计上有哪些地方令人赏心悦目。可在下单时,舅舅就跟我说过,这台电脑其他的都好,就是外观不行。我说,外观不重要,只要性能好,用着爽就成。这句话一语成谶。

人生有时就像买电脑,有钱人只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没钱人只能去追求性价比,外观好看的,性能不好。性能强劲,外观丑陋。有钱人之所以能泡到美妞,是因为不在乎钱,因为好看的都是天生或后天底子好。没钱人只能半推半就的取个性价比高的,能过日子,持家有道就成。这就是所谓的选择。无论怎样选,喜欢就好。

到现在我都还喜欢我爸给我买的这台电脑,因为它只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都没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现在确实有些跟不上时代,玩儿不动了。

我记得读大学那阵,没事就把它拿来装机,装系统,搞得电脑里面的硬件死命的发出「呜呜」声,生怕一不小心就掉链子,可每次弄过之后,没事儿,正常使用。就是这样不断倒腾的过程中,我成了寝室里的电脑小天才,当时能用U盘、光盘、下载软件安装的人只有我一个。能用修复数据软件还原资料的也只有我一个。能把学校网速慢得如蜗牛,下载速度弄到50M/S的还是我……现在看来,这些在不少人看来都是雕虫小技的能力,有一段时间撑起了我的自信心。

那是一段关于浪费青春与时间的年华。那时心里最大的美好,要么是在装电脑系统上,要么就在想办法为了节省学校里那点网费上去钻漏洞。我在这黑不溜秋的电脑上装过不下五十次系统,大部分时间是因为不好用,用着不爽,或者就是开机慢了。总之有一点不称心的地方就装系统。而学校的网络,始终是有漏洞的,为了节省费用,我一直在想办法钻漏洞。现在想想,这都是两件极傻的事情。因为浪费了我太多时间和经历,这在我出生社会后深有感触。

在学校,除了考试和新学期报道,我是感觉不到时间是在流逝的。只有站在社会上,随着它快节奏的向前奔跑,而我不想被它落下,就只能紧跟节奏,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安排地满满当当。这样恍恍惚惚的在社会上晃了多年,我发现原本大把倒腾电脑的时间,到现在也只有写字儿、听音乐和看电影能用上。就连聊天,都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至于花时间去装系统,破解上网漏洞的事情,是一件不划算的买卖。

现在看来,这台在我大学时代不断被折腾的电脑,到我进入社会,也只装过2次系统。现在它的开机时间长达2分多钟,看720P的电影开始顿卡,无法打开PS等各种设计软件……我开始明白事实上所有的事情都能迁就,你可以去迁就它,并不需要去努力改变它。除非它真任性到让人无法开机,不断蓝屏、黑屏。其他的,都能忍受。

不过人的忍受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一件物品能伴随着人生走过一段距离,很难得。我总觉得以旧换新是件残忍的事,因为那些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似乎被换掉了。我很固执的对一些毫不起眼的东西抱有感情,尤其是它陪我走过的青春年华已到尽头。

我想,是时候用自己在社会上积累下的财富,买一台电脑,接它的班。不为其他,只因我这已没有青春年华的人,浪费不起太多时间。

父母在 可远游 2014-12-03

  朋友在网上艾特我,问我《论语》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是怎么理解的。我看了之后心里咯噔一下,内心升起一股难以名状之感。

  在众多的翻译版本里,大多数都把这句话翻译为:父母若在,就不要走太远,如果要走,就一定得告诉父母要去哪里。我读来,总感觉是一位老人在对他的儿女们说:孩子们,要乖些,听话一些,我已经在倒计时了,你们就不要走太远,让我这个老人家牵挂担忧了。

  想想这句话真应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从现实生活中来看,这句话似乎并没有多少人放在心上。就像每年春运时节,全国各地的人们,蜂一般地往回家的路上赶,为的只是回家看看父母,和他们坐在一起吃顿团年饭。在这短暂的相聚以后,又开始踏上茫茫的工作之路。关于“父母在,不远游”的意思,似乎已经在这场因生活而不断奔波的游动中变得无力。这怪不得谁,年轻人要工作,自己的所在地赚不到钱,上要养老,下要哺小,实在是没有办法。

  当然除了春运外,孩子们和父母之间的代沟也在我们这一代之间加深。我在网上总会看到许多人抱怨与父母之间没什么话说,呆在一起时,有父母管着,会觉得烦,可一旦离开了父母,又会觉得别扭。或许是出于内心的矛盾,无法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与父母和睦相处,毕竟上一辈人的生活方式和年轻人的生活不一样,我们可以因工作或聚会而彻夜不归,也可以因晚上熬夜而白天晚起。父母总是觉得无序的生活方式对身体不好,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住地唠叨,年轻人会因为受不了这种唠叨而出现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父母的“关爱”上我们很难去评判对错,故而只能想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有时候想想,很多人对于父母的感情,深受《论语》这句话的影响。或许很多人说自己没怎么读过《论语》,但并不代表你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自古以来,孝之道,是传承与维系整个民族的血脉。可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时,或许不应该以字面意思来解。南怀瑾老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里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个“方”并不是方向,而是方法的意思。我在读到此句时,豁然开朗。忽然觉得这种解释活脱脱地是现实生活人的写照。

  我们在生活中,会因为学习、生活、工作等各种原因与父母分开,异地而居,这是无奈,是不可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通电话,告诉他们,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当我们真的想回家看望父母时,也可以选择一次说走就走的回家之旅。所谓方法,就是选择自己与父母最恰当的生活方式,父母老了,可以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赶回家照顾,自己又能选择自我的生活方式。

  血浓于水,我想不管怎么走,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分割的。父母在,可远游,游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