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文字

参与者:所有团体、个人

音乐和节奏可以为写作过程提供很好的刺激。

1.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片刻。

2.让音乐继续。就某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战争、和平、爱情、足球等。不要提前计划。让音乐过滤到你所写的内容,你所使用的词语等。


 正 文

写给曾经的自己

此刻我正坐在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屋里满是忙碌而吵杂的声音。和多年前的你一样,每天清晨醒来,我依旧在不停为了生活而奔波,前往我不得不前往目的地。如果说现在的我比曾经的要好一些,或许是我更明白,忙完白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白天对我来说固然重要,它是一段经历,在这段时间,心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起伏,高兴有时,难过有时,开心有时,愤怒有时,说谎有时,违心有时……多数时刻,我的心情和你相比,没有太多变化,唯一明白的是,不管怎么变换工作,这些糟心的事情一样不会少。

到了夜里,我回归自己的生活,更能沉淀。你或许不知道,正在寻求快速成功方法的你,还有很多弯路要走,跌跌撞撞后才明白,人生所欠下的一系列债,迟早要偿还,哪怕是身边人的友情提醒,对于性格倔强的你来说,只会是耳旁风。

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分不清楚往后会有怎样的变化。我时常觉得白天的我有一种特别不真实的存在,有一部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每当做一些违心的事,内心会不停的弹出警告。然而到最后却要一遍遍去说服自己做这些事。

这就是为什么每天到了夜里,我的心情会归于平静,躲在屋里成为真正的存在,因为不需要去说服谁,不需要和谁争辩,更不会做许多无畏的妥协。你知道自己有很多无奈,可谁又没有呢?如果要我告诉你一件事,应该是:每个人要学会在不停的妥协中生存。每天会有许多激烈的对抗,但更多的是在对抗之时,站在各自认为正确的一面,不停磨合,人与人的相处用刺猬来形容特别适合,寻找不相互刺伤对方的点,有的人刺太长,你就要学会收一点,甚至偶尔还要学会拔掉一些身上的刺。

我时常回顾你走过的路,到现在发现,小时候过得太幸福并不是件好事,在社会上不停经历磨难与挫折未必是件坏事。但随着年龄日渐增高,开始明白在走的这些路中,无非是要找一个看起来不那么糟的环境。无论在哪里,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始终会遇到问题,如果要我现在提醒你,那或许是:要早点承认这个世界非常糟糕,明白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是常态,学会去寻找一个自己能承受的糟糕状态与环境。更重要的是:无论如何,必须有一个能慢慢学习和成长的时间。

我现在常常告诉自己,白天跑出去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到夜里会慢慢释放,一天又一天,直到我有信心,有力量找到夜晚的光亮,跑到一个明亮的地方,能坐在干净的地方写作。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2 月 23 日。

音乐的灵感

村上春树曾经在文章里提及音乐,说自己很多的小说灵感正来源于音乐,而写作时会常常反复听一首歌。他甚至是黑胶唱片的发烧友,家里收藏了许多唱片。

我有过一段尝试听音乐工作,却发现自己无法适应。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音乐在我的工作中,很少能帮助我,对我来说,没有音乐的环境,反而能使我安心工作。

我观察过身边人,发现不少人有听音乐工作的习惯,而我一旦戴上耳机,意识会随着旋律飘飞,从而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忘了工作。

音乐是否会有助于一个人创作?我去查过一些资料,有效果,音乐有些神奇的功能,能安抚一个人创作的情绪,影响脑部神经,调节情绪。

我个人唯一靠音乐作为陪伴,还是早先跑步,为了适应延长跑步的时间,会听音乐。每次到操场,我点开一张动感的歌单,反复听,在音乐的帮助下,逐渐适应了跑步。

后来有一天,我发现音乐会影响跑步时的心绪,扰乱跑步节奏,身体会跟随音乐的快慢起伏,影响我的运动状态,为了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我开始逃离音乐。现在已经摆脱音乐,独自享受跑步的乐趣。

我从来没有在音乐中获得过灵感,更没有如同村上春树那般,能靠音乐写一本小说。我听音乐,似乎有些功利,有时候是赶潮流,听听当下的网红歌曲;有时候是音乐人推荐,想知道那位音乐人的好;有时候是看完一本歌手的传记,打开歌单听听;有时候希望弄明白一首音乐为什么好听……

总之,我对音乐的欣赏,似乎并不纯粹,这或许是我到现在没能领略音乐之美的原因,它是我生活的背景,可以有,但不是必需品,这也是我不会在音乐 APP 付费听音乐的原因。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有机会在一首音乐里找到灵感。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4 日。

我喜欢的摇滚乐队

表哥写了一篇《别穿你不听的那些乐队的 T 恤》的文章,看完有些惭愧。有一个原因是,我买了很多件摇滚乐队的 T 恤,目前真正喜欢的两支乐队是:皇后乐队(Queen)和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前者还是因为看了纪录片,受到感染。

我的音乐启蒙和多数人一样,听周杰伦、S.H.E、孙燕姿……一路走来,再到现在的抖音神曲。摇滚乐对我来说,是一种很遥远的存在。

很早前听崔健,身边人说那是摇滚。原来所谓的摇滚就是要大声吼,我心里这么想。后来看魔岩三杰在红磡体育馆的演唱,有人在咿咿呀呀的唱歌,下面人如痴如醉,原来呻吟也是摇滚,我心里这么想。

摇滚对我来说,实在是件难懂的事,更何况许多摇滚乐队,队员的生活习惯又很糜烂,这样的人,怎么能唱好歌呢。毕竟我所接触到的音乐,所塑造的明星,电视上看去都是伟光正的路子,唱的歌也是小情小调,温温柔柔。

我这人什么都好,唯一的不好是:好奇心太重。要是没弄明白摇滚乐队怎么好听,就非要去弄懂。

我去找啊找,后来找到了表哥,这之后更迷惘了,他推荐的摇滚乐是:平克.弗洛依德(Pink Floyd)、齐柏林飞艇(Led Zeppelin)、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知识的盲区,一会儿听这,一会儿听那。有时候会觉得他们有一两首歌好听,但大多数听下来,还是没有引起共鸣的时刻。

去年,我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看这支乐队在摇滚乐中融入古典音乐,那种为了一首歌疯了的状态,再加上音乐串联起他们的生平事迹,到最后参加 Live Aid 演唱会,我整个人不由得随画面燃起来,心中仿佛有什么被触动了。

看完后,我那年往后的时间,每天上下班听皇后乐队的歌,如痴如醉,我并不清楚到底是纪录片影响了我,还是原本他们的音乐使我欢喜,反正每天上下班,最快乐的就是能听他们唱歌。

去年,我有一件表哥家名为 The Tasters 的 T,那是四个游戏、电影里的人物,他们模仿甲壳虫乐队过人行横道。今年我翻出来穿,一时好奇,搜索了这支乐队,听的第一首歌是《In My Life》,当音乐的旋律一出来,我内心就无比喜悦,听完一遍不够,再听第二遍,第三遍……甚至分享到朋友圈,希望身边人都能听一听。

这之后我再听《Hey Jude》,旋律一响起,才知道曾经听过的歌是摇滚,我没弄明白,一直将它归于流行音乐。

我或许无法像很多资深乐迷那样,数出许多摇滚乐队的名字,知道乐队的生平故事,对音乐知识也不了解,但怀着一颗好奇心,遵从内心,慢慢走入摇滚乐的世界,也不失为一件幸福快乐的事。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09 日。

黄色歌曲开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2015-07-22

知乎上有一篇很有意思的帖子,说的是世界上都有哪些奇葩的书,其中有一本我很感兴趣——《怎样鉴别黄色歌曲》。我一直想知道书里面写了些什么。

昨日有幸,参加一流行音乐课,有幸见到了这本书。谁曾想就这一本薄薄的书,确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开端。书里的内容是在批评邓丽君的歌曲,说其是黄色歌曲。演讲的老师为此还特意放了一首《香港之夜》,据说这首歌之所以会被批判,只因里面出现「拍拖」二字。老师打趣的说,如果黄色歌曲能唱得这么动听,那也是可以的。当时我就想,不知道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常说的《十八摸》否也有这种韵味在里面。

我平生有几大爱好,看书、看电影、写字儿、听歌。书,我喜欢看最好的,电影,我喜欢看好的,当然剧情扯淡,如果视觉效果做得不错我可以勉强接受。写字儿这事我一直没做好,到现在为止都在不断的练习,文字的追求永无止境,能找到自己合适的表达方式已实属不易。至于音乐,我很喜欢,我手机里曾最高存过一千多首歌,这还是因为手机容量不够,妥协所致。

如果这几种要排序,我听歌或许真不行,没什么档次,基本上是朋友推荐或大街小巷上面常放的歌曲。有时也会有事没事下几张港台很红的音乐听。可听得多了,会觉得腻味,没意思。好在最近几年音乐节目很火,倒是把一些老歌翻唱得有意思,可是也不耐听,能听的歌又开始减少,有时候能听到一些小众歌曲,倒会奉若珍宝,放在手机里一直听一直听。

这堂课与其说是在讲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在听一首首经典的老歌。老师算得上流行乐坛顶尖的人物,讲课的过程中,不断地放歌,我则借着书店里的WIFI把那些好听的歌一首一首地存进手机,下到没容量时,一狠心把以前那些大众的音乐删除,把更多的位置留给这些被掩埋了的好歌。

听歌有趣,上课也很有趣,你可以看见中国这些年来在音乐上摸爬滚打的走过来,可以知道郭峰在那个没人会玩儿摇滚乐器时,创作出很优秀的音乐。程琳因一些原因错过了她的黄金时代。崔健曾经也参加过选秀节目,因嗓子问题被首轮淘汰。李亚鹏也曾是个摇滚爱好者,为此四处借钱请乐队去新疆开演唱会。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的演唱会,让那些曾经坐着的人站起来High……这些都是很有趣的事儿。我到现在才知道,真遗憾。

好在这些尘封的历史,虽会被人抹去,但总有人会去悄然发掘,细心呵护着它们,并告诉那些喜欢音乐,想要了解流行音乐的人。

不过在这流行音乐发展的30年里,也有许多无奈,你会发现一切的音乐,它只能够在饥饿与贫穷中才能变得动听,但凡与商业挂钩,就会变得粗糙不堪。乐队聚散、歌手耍大牌、制作团队相互猜忌等等,一旦出现这些苗头,音乐创作道路就会一直走下坡路。迄今为止在音乐这条道路上还未有一种方法去平衡这两者间的关系。

或许这里有一些原因,但我不知。我想大多数关于流行音乐的话题,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去解答,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只能享受这些好听,但很难被大众发现的好音乐。它们被所谓的主流音乐淹没,这不应该。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更显示出它们的珍贵与不易。

且听且珍惜吧。

村上春树的唯美细致风 2013-10-27

当我将《海边的卡夫卡》最后一页合上时,时间已过去两天,这原本花一天时间便能看完的书,我零零散散的花了两天时间,实在是奇怪之极。

不过奇怪到也罢,可村上到底是要表现什么意思呢?我不懂。他在自己的文字王国中,用大段的,极其细微琐碎的事情,之后加上那带有小资情调的字眼,将整个故事讲完。

这里面我觉得很奇怪,回望本书,15岁少年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遇到姐姐樱花、之后在图书馆遇上大岛和佐伯,与之相对应的一段故事是一位曾经在小学因一次奇怪事件而丧失阅读能力的60岁大伯。这是故事的两条线,如果从逻辑上来说,是有很多地方不对头的,当然我们可以将一切归于超自然现象。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由实入虚来说,也完全不对。

故事最初是从卡夫卡离家出走写,是一种现实终于的笔法来描写。这过程中,慢慢进入到一种对哲学、音乐、文学的探讨上来,这种探讨,在我看来是贫瘠的,也可以说是大量引用而不成体系,且较为生硬的东西。最后故事进入到精神,卡夫卡与60多岁的中田相互进入的,一种超越肉体的超自然现象,如果硬要加一个词,那可以成为心灵感应。

可卡夫卡与中田的心灵感应是如何而起,我们不得而知,难道他们之间有种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说,中田在中学时代失去记忆时,那我中学老师是佐伯?可60岁的中田与50岁的佐伯在逻辑上完全不对等。所以这一切,我们只能归之于巧合,当然这里面村上春树并没有交代到底那次孩子集体失忆是怎么回事,最后那老师交代的那段自己性幻想后,又是怎样一回事。

从结构流派上来说,很多学者将村上春树归为后现代主义基调的笔法,其意再为小说的人物不再追求单一的人物性格,从而向多元方向发展。可在我看来,卡夫卡并没有太多的性格表现,从开始到最后,性格都没有多大的改变。过多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似乎弱化了主人公的性格。这些生活的细节,从房间的布局到研磨咖啡的过程,无不让整部小说变得慵懒松散。村上春树似乎在用这些细节去填补一些在人物性格上的缺陷。可更加说不上来的是,他却很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化的刻画,然而性格却无法加以细致描写。对话中的交流,也仅限于迫不得已,似乎沉默是最好的方式。

我不懂村上春树在写些什么,也不知道他在由实入虚时,究竟想表达一些什么。是少年的忧郁、无奈,还是坚强、勇敢;亦或是他根本就不是在描写少年,而是在用自己唯有的,如同他的生活一般,将各种细微琐碎的事情,不断地放大、唯美,最后演变成另一种精神价值观的输出。

如果这是村上春树,或许他还会继续在诺贝尔的冷板凳上坐一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