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和知乎的内容为王:如何在知乎上鼓起勇气回答问题 2015-09-05

我第一次关注知乎,是在邮箱里收到一封莫名其妙的邮件。说莫名其妙,是因为我有个不好的习惯,有事没事,会去各大网站上订阅邮件,慢慢的积累下来,每周都会收到不少有意思的邮件。我想这是广告狗的恶习,这种恶习被带到微信上,也就变成众多的订阅号(刚刚又取关一些,微信提醒无法关注更多……)。或许你会问,这么多我看得过来吗?看不过来。虽然我不是每天看这些微信号,闲暇翻一翻,也是一种乐趣。

有时候关注是一种动力,有事没事去看一看,会潜移默化研究一些微信公众号的内容

今天不说微信,说知乎。我第一次收到知乎的推送,出于对一个问题的好奇,点开了邮件。那封邮件问的问题特搞笑,我当时心里就觉得这是几句话便能答完。谁曾想点开后,面对我的是一种很理性的,一层一层去把问题的剖析的答案。我一边看内容,一边偷笑,没想到一个搞笑的问题,还能如此一本正经的回答,并且还是那种有理有据的回答,让人佩服专业性回答。

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知乎,也慢慢了解到上面有许多专业权威的牛人在上面回答问题,有时没时的还能邀请到一些业内大咖,令人钦佩不已。

出于一种尊敬,或者说心里把知乎标榜的太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潜水状态,有时候碰上一些想回答的问题,又不敢,其原因不外乎我的回答只能是三言两语就能搞定,无法像许多业内人士去冷静分析,并给出有理有据的回答。

这是很残酷的问题,一个又臭又长,有理有据的长回答在知乎上会得到很高的评价(也有那种拥有众多粉丝后,为其点赞的大咖,这个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在不断挣扎的这段时间里,我是蠢蠢欲动的,其原因不外乎有二点:一、知乎上的回答,代表着我对一个领域的专业程度,也对我要负责的公司微信有一定帮助;二、个人喜欢挑战,尤其是写字儿这回事,我在运营自己微信时,每天1000字儿的训练已不能满足我,虽然我知道微信上面多是浅阅读,但我更愿意让自己的微信变成深度阅读,这对于我与关注我的用户来说,都是一种提高,我并不想让关注的我用户只得到一些很简单的知识,他们应该和我一同成长(抱歉,个人的微信运营的确实不好,没多少粉丝……)。

那是什么契机让我开始在微信上回答问题的?:工作。原因很复杂,暂时没办法展开讨论,也涉及一些工作上的问题和个人对行业的思考,以后有时间再吹牛逼。

说回知乎回答,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回答问题是走了次狗屎运,做了一次过山车似的行业体验。这一次让我鼓起勇气,写了许多关于微信运营方面的探讨(其实没啥用,事实已经证明了,只能用来吹牛逼),写完后我觉得可以发到知乎上,于是就屁颠屁颠、兴高采烈的发上去。当然这一条提问上有很多大咖,什么深夜发媸、奥美的萌面赵圆圆、岳樱樱等。回答完之后,我留了公司和自己的微信号,觉得就此石沉大海。

可没过多久,下面出现一条评论,说「都关注了,多向你请教。」我一想,有戏。就此踏上知乎答问之旅。

因为这位看了文章的用户的评论,我开始去回答问题,期间关注过一些知乎用户,看的多了,我也发现一些门道,有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东西方历史、艺术都了解得滚瓜烂熟……我这个人还有一个不好的毛病,就算不相信一个人能向东邪黄药师一样,无所不知。或许这世界上有这种人,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不正常的。出于好奇,我就去点开一些人的回答,这一看我才发现,其实许多提问是有门道和诀窍的,比如很多人会去当搬运工(知乎上面的搬运工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会标明出处。),会去收集整理资料回答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方式方法。勤快点,善于收集整理资料并不难。然而更进一步的,就是去分析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话说回来,刚开始正儿八经的回答问题时,我并未觉得这样做和做微信有什么关系,我想的只是引流,因为能耐心看完一长串内容的用户,除了微信,就是知乎。那些不看文章,直接跑进来就评论的用户我只在今日头条上见到过……

也或许是平生就爱瞎想,也或许是最近一段时间在频繁问答问题,也或许是那些点赞和评论不断出现,我忽然意识到,微信的内容和知乎的内容其实是可以相通的,比如曾有数据统计,微信上的长内容易于传播与转发,反过来,知乎也是这个道理(深层次的内容运营这里暂时不去讨论,以后有时间再说)。

抛开这些问题,再说说知乎上的一些问题:知乎上的问题并非都是理性的。这并不是说非理性的就不好。比如上次我看一个评论全国的主持人的,完全可以当段子看,大家也乐于当段子,这是一种回答方式,挺有趣。还有就是生活类的问题,我昨天看一个提问是「流浪小动物刚进门时和现在有何变化」,这些在发生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它收集整理起来,都是一种很好的回答(其实我一直想知道回答此贴的人是不是早知道有这个帖子,拍照都已经拍好了,抱歉,我腹黑了)。

现在想想,大多数时候,并非我们不愿,或不敢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有可能是没找到方式方法,有可能对生活或身边的事、人关注度不够。当然,我想更重要的一点,其实是我们对一个行业了解的太肤浅,不够深入。

主要说最近的微信思考,附带跟个老罗的热点 2015-08-25

抱歉,爬上来更新一篇。群聊时,有死忠粉表示,如果我今天再不更新,就要「果取关」了。冒着各种混乱的思绪,我试着沉下心来更新一篇。这几天搬家,加之晚上在弄公司的微信,确实有些怠慢,再次抱歉。

原本今天想说说微信,不过刚看了一半老罗的发布会,我决定先说说锤子手机。对于这款手机的评价,从我身边的人来看,态度基本上是否定的,原因不言而喻。我是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没有用过,没有发言权。除非我有一天用过,能说出它哪里好,还是哪里不好,我才能有发言权。比如我用的魅族手机,我知道它外观可以,但系统做的太烂,用得我着急,且它在宣传过程中,用一些恶意诋毁的方式打广告,黑竞争对手。这种做法愚蠢之极。下一部手机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用魅族的。

如果可能,我会在苹果、锤子、一加三款中选择一款。我想这要等真正使用后才有话语权。

需要说明的是,从设计上来说,锤子(或者说今天发布的坚果)是一款值得拥有的手机,但从使用角度来说,只有去体验过才明白好与不好。最主要的问题是:说不好的人都用过锤子吗?你觉得锤子贵吗?它值得拥有吗?吃螃蟹的人之所以会成功,就因为他敢为人先。

扯远了,还是说说最近听过的一些课。运营公司微信号,我或多或少会去听或看一些大牛是怎样运营他们的微信号的。这两天听了两个,一个是广告文案的贰毛,一个是毒舌电影的小卷。听过后,我发现,不管是谁运营,他们的微信公众号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但这些方式方法,并非不可捉摸。说几个共同点:

1、社交互动

我以前在写微信运营的过程中,说过交朋友这一问题,从微信的根本上来说,它的本质就是一款社交类软件,要学会运营微信,就要学会社交。贰毛的社交是他有一个文案漂流的活动,毒舌的社交是它有一个毒Sir的专用私人微信。社交是微信中最重要的一环,学会社交,在运营过程中,用户会有很大的粘性,你以后做内容时,也会得到很多的帮助。当然这也是深夜发媸的徐妍为什么每一条留言都会亲自回复的原因。去试着做一遍,什么都会明白的。

2、定位鲜明

定位是一个看似很空,很难琢磨的一件事,什么叫定位,如果去翻一本教科书,或者百度,它会跟许多专业的名词。不过贰毛在访谈中的一段话,倒让我明白何谓定位。他大概的意思是,因为做了与广告文案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去写关于足球方面的文案时,发现有一大批人足球粉丝跑过来跟他留言,给他提意见;去写关于《花儿与少年》的文案时,就会有一大批湖南卫视的忠实观众跑过来,给他留言。在我看来,这就是定位,一个公众号,你做的内容,其实就已表明需要吸引什么样的粉丝,而越精准的定位,就越能吸引更多精准的粉丝。至于毒舌电影的定位,则定位在毒舌二字,用小卷的话说就是,爱憎分明,电影好看就是好看,不好看就是不好看。毒舌本就是个爱憎分明的角色。

3、拟人化

我以前对拟人化最大的一点感受就是客服之类的对话。我运营公司微信,加之在听贰毛和小卷的谈话过程中,发现拟人化最大的一点就是做自己。我跟微信后台运营的用户聊天,都向朋友一样,只要不涉及到公司话题,其他都是有什么说什么,很正常的交流。当然贰毛和毒舌在运营过程中,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一个好的、良性的互动方式,除了能增加粉丝的粘性外,更重要的是能有一个好的判断,尤其是当你在自动回复里设置一个需要人回复的问题时,有用户回答你,证明你们之间可以进一步增强关系。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用户体验,你也可以在他们身上,学到或得到更宽广的知识,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大家一起群策群力,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写到最后,我再说几个问题:

1、如果一篇十万加的微信文章出来后,你知道怎样提取关键词,或者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微信号吗?

2、毒舌老大小卷说,一篇十万加的微信,能吸引到大约1W左右的粉丝,这个定律是真还是假?有谁做过进一步测试吗?

3、在做微信的过程中,从一个阅读微信的人转变为公司编辑,在做每一条微信时,你是否都会收获知识,会不会有不得不割舍掉某些内容的时候,只因为它实在是太长太长?

4、我只提供分享和思考,还是那句话,如果真要做一个微信,就去做。获得的经验,远比看成千上万篇干货来得有趣的多。

生活中做什么才对你的工作有莫大帮助 2015-07-03

一年前的今天,我坐在办公室,无聊地刷着微博,想看看网上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在胡乱翻阅中,我无意间发现一则关于美术的测评。其目的是看你能否猜得出这些画哪些是艺术家画的,哪些小孩子画的。

我记得当时我只答对了一道题,那一刻,我永远不知道这一测试题对我有什么影响。

一年后,当我接手公司的微信时,我脑海里想到的第一个点就是那一系列的画。由于年岁太久,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好在天不负我,最终被我找到,并稍加改良投入使用。

我做出来的这个版本因各种技术和设计上的原因,有些粗陋。幸运的是,它是我到现在为止吸引用户最多的一个创意。

这之后我总结了一下,如果有一些技术和设计上的支持,这个创意改一下还可以再用。

为什么我要讲这件事,因为我最近发现自己在最近不断透支着以前的工作、生活经验。这正如广告界大师大卫·奥格威说的那样,我前30岁在是靠学习积累经验,后30岁完完全全在靠经验工作。

以前我读这句话时,不以为意,觉得靠经验工作是件挺惬意的事。到现在我明白了,如果一个人的经验不够撑起后半生时,你会变得困惑、无力。这如同水龙头放水,一开始工作中流出来的水很细微,可以靠学习充实自己。可越到后来,你会发现水龙头拧得越来越松,那些曾经我储藏过的水,正在快速流逝。等到哪一天没水可流,或许也只能如同行尸走肉般混日子。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把自己变得平淡的。

我觉得靠经验吃饭不是件靠谱的事儿,毕竟年限摆在那里,你如何好好想想,会发现自己的经验根本就不足以撑起整个工作生涯。唯一能不断汲取经验的办法,唯有学习,不断的学习。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不学习的人,做事时无法快速地掌握要领,一件事情想不出来,而别人想出来了,只能是你的经验不足。永远不可能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来源于他们在生活、书本上的经验积累。如果你能每天吸取灵感,真会发现一个别样的天空。

可怎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受到上帝的眷顾?唯有一种办法,保持敏感性。要去热爱你的生活。生活中永远有令人惊奇的地方,哪怕你刷微博,在上面看见一些令你新奇或印象深刻的事物,如果你把它抓住,或者记住,就算是有一点点的印象,说不定就会对你以后的工作有莫大帮助。

不过在这之前,你还要学会看书和思考,把别人的,转化为自己工作中能用的东西。我之所以在工作中总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是因为我总是能在一个犄角旮旯里看见一些东西,比如我今天给公司做的一条微信,其来源不过是轻轨报上一条无关紧要的新闻,我把它记住,并且化成我自己能用的东西,仅此而已。

去吧,去热爱你的生活,去寻找书本带给你的快乐。唯有这样,你才能过上你想过上的幸福快乐的日子。

用户不愿到微信上来是怎么回事 2015-07-02

如果你在运营从0起步的微信时,或许会遇到这么个情况:把一篇文章发到某个平台,当它的平台的阅读量、转载、收藏、评论等各项数据都很高时,却没多少人能通过你的指引,关注微信公众号,成为你的用户。

我六月份写总结时,想到这个问题。那时我想到一个办法,但没确定,没检验过,所以没说。

第二天我为了这个办法跑去做试验。可惜试验的结果很不好。

这个方法很简单,我把微信上的文章,如果有3000字儿,我只发2000字儿,如果有1500字儿,我就发1000字儿。总之,我不让人看完整个内容,只在文章的末尾写上一句:以下部分为微信内容,扫描微信二维码,可继续阅读。

经过几次试验,我失败了,发了几篇文章后,尤其是我的空间(空间熟人多),我发现他们根本不会在意是否会看完整篇文章,或许他们根本就从未看完过我写的每一篇文章。当然有可能是我写得不够牛逼。没有人通过我的指引,到微信上关注我。

这之后我负责公司的微信也发现这个问题,无论你怎么引导,大部分用户不会通过一个平台,保存二维码或者复制你的微信号,跑到微信上关注你。如果你有好几万的阅读量,浏览人数也客观(今日头条上的测试结果),每天能来十几个用户就赶紧谢天谢地吧。

当这一条路行不通时,我就去混圈子,在仅有的时间里去混圈子,加QQ群。等到你混进去后,会发现群里面的人和其他平台上的人一样,他们只喜欢在自己圈子里混,并不会受你的引导到微信上去。

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并不是没有收获,在我看来这其中最大的一点困难就是社交能力不够。

我很早,大约是13年左右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小伙子做微信,每天就发些肌肉照、风景照、瞎写的文章等粗鄙不堪的内容。我看完他的微信后很惊讶,完全不知道他做的个人微信点在哪儿。

不过这还不算最令人惊讶的,惊讶的是关注他的用户很多(为什么我会知道这些?因为他把后台的用户增长数据截图给我看了)。

那他是怎么把用户做起来的呢?说得简单一点儿,在网上的社交能力强,13年那个时候,各大论坛、网站等还未全面封杀微信,加上他在贴吧、天涯等各大论坛上有很强的号召能力,能很快把粉丝吸引过来,说白了,意见领袖,你花时间去混一个论坛就会知道这有多么重要。

出于年轻,我那时对这种很强的社交能力不是很感兴趣,只觉得他发的那些在我看来乱七八糟的东西简直不值一提。

很多时候,你努力做一件事,或许真不会有太多人买账。可思前想后,你发现自己做的真不比别人差,但就是做不起来。

那能怎么办呢?放弃吗?肯定不行,如果你认怂了,那些在背后嘲笑你的人,就会更加肆无忌惮。

道歉:我错了 2015-06-11

昨天微信上有这么一段话:

“总的来说,她的内容粘性度不够,不会让人有阅读的欲望,且杂乱无章,毫无章法可言。如果我没记错,有的内容我还在其他微信上见过。”

这段话的后面一句因我没去找文中的小姑娘核实,出现了错误,今天早上她告诉我,说自己的微信内容都是原创的。在此我对于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不严谨深表歉意。由于微信发出去的文章无法修改,我只能在今天做一个错误更正。

对不起。


回到正题,说说昨天那条微信。这条微信除了内容方面,我加进了一个互动模式。就是文末回复后看一篇十万加的互动。这个互动的灵感来源我准备从“罗辑思维”这个公众微信号说起。

我最早关注“罗辑思维”时,一开始只觉得挺好玩。因为这是我关注的第一个发语音的微信公众号,每天早上六点半,我会花一分钟听“逻辑思维”,至于末尾“回复XX,给你看一篇文章”,我很少去回复。

听得多了,我就觉得没劲,很多话题我不感兴趣,反倒觉得每天这样说话挺烦的。为什么不直接发文章就好了,非叫人去回复。

厌烦后我就很少听“罗辑思维”,最近一次还是因为他和小马宋老师他们一群广告人搞了个《甲方闭嘴》的活动。

在这期间我已经做了约半年的微信。一开始没几个人,什么阅读来源、阅读量之类的我都不怎么看的。可随着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我就开始想,到底有多少人每天都在看我的微信。他们都在关注些什么呢。

虽然我大多数时间是在写自己想写的,但有一群人关注我时。我偶尔会想,他们会对我写的什么内容感兴趣。

这个想法持续了有一个月之久,因为我想不到什么办法会让人主动跟我互动。我可以在结尾留言,叫大家回我一下,可我始终觉得大多数人是不会留言的。

好在这时我看见冯老师(小道消息和坏时代的运营者)发了一条微信,他在文末附了一个“回复XX,给你看我的想法”的内容。他到现在为止发了三个回复:有赞打广告、如何增粉、推荐一本书(最后一个是他今天发出来的)。

这三个问题我都回复了,因为我都关心。回复的过程中我脑子一热,觉得自己也可以这么做一下。于是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对康夏的看法;另一篇就是昨天关于如何做十万加微信的文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在写第一篇文章时,设置的关键词没有一个人回复我,我当时就惊呆了,甚至有些心灰意冷,心里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回事。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

好在我没轻言放弃,选择继续设置关键词。这篇文章发出去后就有了反应,可见很多人对我写康夏的那篇文章不感冒,对如何做十万加的微信感兴趣的多。

我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明白“罗辑思维”每天都在那儿发一条语音,要关注他的人回复的理由:他希望自己的用户一直活跃着。

那除了活跃,还有其他意思吗?我姑且一猜,“罗辑思维”的关注人群很广、很杂。说实在的,我觉得一开始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谁喜欢什么类型的文章,只有一个个的做测试,比如今天发创业的,明天发微信的,后天来篇心灵鸡汤等等,这样不断地试验,顺便收集数据,给每个用户贴“标签”,看谁喜欢什么样类型的文章,这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

当然这样做有一点不好,只能分享文章出去,语音无法分享。

可写文章就不一样了,写文章时,你可以把自己的文章链接发出去,如果别人阅读后,觉得不错,自然会来关注你(关注才可以回复)。

好了,道理我都说明白了,如果可以,各位从今天开始就想想怎样去做这个互动体验,让你那些用户都活跃起来。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一想到增粉就是做活动,那么活动后能留下多少粉丝呢?他们是你的需要关注的对象吗?这两个问题我就不回答了,大家自行思考吧。

一篇好的内容在微信上会有怎样的影响力 2015-06-10

工作以来,我很少失眠。我原以为这个记录会一直保持下去,谁曾想昨天晚上我失眠了。

这不是伤心或无聊产生的失眠,而是高兴的失眠。原因很简单,我微信的半年增粉计划已经实现,我可以早早为下半年拟一个计划。在这里先不说我有多少粉丝,以后做总结再说。

很感谢那些一直陪伴我,看我坚持每天写字儿、不断成长的每一个人。谢谢你们。

话说回来,虽是老生常谈,但我还是要善意的提醒下各位,在看我默默坚持与努力的同时,也请你能跟我一起努力,哪怕每天读10页书,这也是一种进步。

我最近在看王小波和周国平的书,推荐给你们。周国平每天也在更新微信,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


言归正传,说说微信内容的事情。

偶有人来请教我做微信的事,我大多数是拒绝的,一是我对于微信也是一知半解,二是我除了自己的微信,还未实际操作和运营过一个企业的微信,所以没有经验的事除非必要,我不会去做,那样真会误人子弟。

不过我能想到,如果你在运营公司微信,遇到最大的阻碍可能就是你的顶头上司。我猜想你做微信的情况会是这样:你绞尽脑汁地想了一个牛逼哄哄的创意,觉得它屌炸天,并且预感它会围绕地球转三圈的覆盖。可当你把这则微信做好,拿给你的领导看,你领导却对你说,不行,你得怎么怎么做,于是你只能灰头土脸的按照他方案修改,最后通过,发出去,石沉大海。

我以为今天来找我的小姑娘(我看她微信是女)就是这种情况,实则不然。

她今天来加我,说是我的读者,向求助我,问我如何增粉。我当时很想让她看看自己运营的微信号,有多少粉丝是从会话阅读里来的。可这句话到了嘴边没说出口。

我先问她是做哪方面的,她发了一个公众号名片过来,我看微信号,当时就以为是那种帮人发布活动的微信,点了一个历史消息,发现确实是做第三方活动宣传的。我原本是想退出,可多了个心眼,多浏览了几个历史消息,发现有的消息只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

总的来说,她的内容粘性度不够,不会让人有阅读的欲望,切杂乱无章,毫无章法可言。如果我没记错,有的内容我还在其他微信上见过。

我不好意思跟她说实话,觉得太伤人。于是我灵机一动,发了一篇如何做到超过10万阅读量的干货文章给她,想让她看看人家是怎样做内容的,发完之后我就屁颠屁颠的跑去当一个愉快的码字狗。

等我把字忙完已是哈喇子遍地(抱歉,中午睡觉我做的梦都在码字),醒来后快到上班时间,我趁机出来上厕所,晒太阳,刷微信。我那些女同事们总说我比她们长得白,害得我最近都在晒太阳。

在太阳下刷微信,我无意间浏览到一篇《重庆无人岛》(是上午请教我那小姑娘发出来的)的文章。这篇文章有两点吸引住了我,一是地域性,因为我就是重庆人;二是无人岛。要知道我对于神秘气息的标题很感兴趣,反倒是那些一来就感叹号、干货、一惊一乍之类标题党的文章点击的次数越来越少。

这篇文章内容不容说,写得很有诱惑性,摄影拍照方面也是杠杠的。我稍微浏览了下,觉得不错,脑袋一热便转发了,转发过后我就后悔了,因为如果重庆有无人岛这个事儿,我那些喜欢吃喝玩乐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我本想删了,想想算了,留着吧。

由于这篇文章有地域性,我那些刷朋友圈的朋友就问我,是不是真的,最近正好没事,去转转。更有甚者跑去百度,结果没找到,一点儿关于重庆无人岛的信息都没有(我刚查了下,其实是有的,但不是文章上说的无人岛)。

我看到这篇微信,就跑去跟那小姑娘聊天,她说,这篇微信是他们总监写的。我听后很惊讶,原来她身后已经有位高手在指点她,倒是我太过于上心这件事儿了。我向她笑笑,善意地跟她说,多向你们总监好好学习。说完后我便回到电脑上,安静地当个愉快的码字狗。

一个五级县城是怎样把微信做到万人阅读数的 2015-04-12

这两天在研究一个微信,我老家——一个五级县城的微信。朋友刚开始介绍给我这个微信公众号时,我还不屑一顾,后来在他的手机上翻了一下,瞬间眼前一亮。几分钟后,我便关注了这个微信公众号。

定位:直白+清楚+明确

如果说按照一二级城市的标准,这个微信号可能入不了人们的法眼。但若你用一个在五级县城土生土长了二十几年人的眼光去看,你会发现许多亮点,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接地气。做微信号,特别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集民生、娱乐、新闻资讯为一体的微信号,最重要的就是接地气。这个微信号无疑是成功的。

说到定位,不得不说这个微信号的名字:梁平万事通。名字定位就很清楚,梁平县城的大事小事,偷鸡摸狗,掩耳盗铃的各种事情它都知晓。

再来看介绍,介绍很直白:拼车+聊天+新闻+人事任免咨询+QQ+电话。介绍一清二楚。

微信公众号截图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排法就很有讲究,想想,为什么聊天、新闻之类的会靠后,而拼车排在最前面?

外地人肯定不清楚,我说个数据想必大家就明白了:重庆这个奇葩的山城,每年过节回家,尤其是过年,除了万州坐车回家的人多,排第二的就是梁平。身为本地人肯定是有切身感受。乘车难是头等大事,运营此号的人想必是知晓其困难,于是将这些有车有空位,没车想回家的人聚集起来,帮他们解决问题,搭顺风车回家,既解决了别人的问题,也顺便推广了自己的微信,喜欢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我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当我翻看这个微信号13年(微信号是13年开始运营的)的第一条微信消息时,居然是拼车,并且一连好几条拼车的消息,说来我是很佩服运营这个微信号人的敏锐。

内容:新闻不仅有速度 还出奇招

让我关注这个微信号的原因并不是拼车,最主要的一点原因是里面的新闻。我以前在家看县城的频道时,总觉得新闻为什么都是些歌功颂德之类的东西,就觉得这个县城好小,这么多人都没事儿发生。后来在老姐的超市里,发现有梁平报这个奇葩的产物,我当时就震精了!赶紧拿来翻了两下,结果大失所望,想来我们县城确实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我原来多次强调,做微信最重要的就是内容。优质的内容+勤奋的更新+一定的推广,你不火都难。梁平万事通的新闻让我瞬间看见了这个县城的另一面,也就是无法上电视台的另一面,人就是这么好奇,对凶杀、暴力、性和政治这些玩意儿真的没什么抵抗力。

微信公众号截图

作为一个定位于万事通的微信号,没有点儿新闻爆料是不行的。据朋友说,这些新闻都是找人爆料得到的,爆料的运作模式就是发奖励,比如钱,奖品之类的。不过我是不相信的,个人觉得前期肯定有一些支持,就从宣传上来说,必须有支持才能有新闻。

照现在这个微信号的阅读人数来看,爆料的人会越来越多(我朋友说很多消息官方没播出,这里就有了,我想是官方不敢上,存疑),到时候新闻资源也会越来越多,这也是我希望看见的。

除了平常的新闻外,微信运营者会有意地用接地气的重庆话播报一则新闻,声音会让人有亲近感,这更会拉进人们的距离。顺便再说一句,微信的每个功能都是有用的,别一天傻傻的发文章。

推广:网络+报纸 有钱就这么任性

我一直觉得微信推广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尤其是你去研究的时候。我发现梁平万事通推广,是看他的阅读人数(如果他没刷阅读人数)。我在网上能查到的推广模式有:报纸+论坛+微博(腾讯和新浪都有)+第三方微信平台,地面推广我不知道有没有,想必是有的,毕竟找商家拉赞助是可以顺便为自己做推广。

我通过现有的信息看了一下,微信号的微博(腾讯+新浪)2013年做了几个月就没做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估摸着是效果不好,或是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打理。不过个人建议新浪微博是可以持续做的(哪怕把微信上的内容复制粘贴到微博也是好的),腾讯微博就算了。

这之后再说说报媒,14年7月到10月这段时间梁平万事通的微信阅读量从几百,猛地增加到几千。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我不清楚,但根据现有的数据来看,这时候梁平万事通在重庆晨报上打广告,写软文。我估计这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报纸截图
报纸截图
报纸截图

最后做个总结,清晰明了的定位+接地气亲民的内容+有力的推广方案。作为一个五级县城的微信公众号,就在这慢慢探索的过程中,越做越大。我只能说一句:高手在哪儿都会发光,不管你是在一级城市,还是五级县城,勤奋与坚持,才能创造奇迹。

当然,这个微信还有许多其他瑕疵和用心的地方,但微信号和人一样,只能力求完美,不断改进,才会一直前行,没有谁能一步就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惊呆了!微信数据居然是这么看的! 2015-04-06

这两天没更新,其一是我妈清明节到我这里,没办法好好码字。其二是得益于robbin老师(有兴趣的可以加他的公众微信:robbinthoughts)的一篇微信文章,在做数据统计方面的事情。当然这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可我做得兴趣盎然。现在我将关于一些微信数据做一个详细的解答,如果有人看过robbin的文章,那么恭喜你,你只需要去照做就好,不需要再看我的分析。

错误

1、没有求转发

这是最大的失误,我隐隐中也在思考这一件事。我是个追求排版美感的人,不希望在用户还未阅读时就要求关注。还有就是我希冀着人有主动转发的本能,现在想想,其实是没有的,这两天整理的数据已支撑了我这一想法。

2、话题无法产生争论与共鸣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无法引起争论的话题都是失败的。热点的产生大多数还是需要极端一点的看法才行。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的文章大多数是写自己,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比如最近写的关于尿毒症和自闭症的文章(其实是在借势,但话题太偏),阅读量就很低。人们关心自己多过关心别人,就像喜欢喝鸡汤的人和喜欢干货的人,说到底都是自己爽。

3、标题党的重要性

标题党最重要的几点:凶杀、八卦、揭秘、暴力和性。这几点如果在你的标题上凸显出来,你的阅读量肯定不低。我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标题党的时间很少,我耻于这么做(下图的分享率就能判断标题党),这毕竟是非正统做法。

4、文章质量问题

迄今为止困扰最大的一点就是文章质量,我无法控制自己文章质量的好坏。当我写了一篇自认为牛逼的文章时,那篇文章的阅读、转发和关注度基本上不会很高。我写的不好时,那篇文章的关注度却高得吓人。这是不可估量与预测的,我相信很多写字儿的人也会有这种感觉。

数据挖掘

微信运营统一表

很多人在做微信时,最关心的就是粉丝数量,认为得粉丝得天下。其实我并不看好粉丝数的累计,我最为关心的是阅读人数。我最自豪的就是有多人阅读过我的微信文章,哪怕只有一个粉丝,但是能引来巨量的阅读量,那也是值得的。从初次打开人数来说,可以看见,订阅过我微信公众号的人打开人数很少,其实订阅号折叠以后就已经出现这个问题,我通过robbin老师的数据统计分析证明了我这个想法。

如果robbin老师说初次打开率低于3%算是不好的现象,或许我应该沾沾自喜一下,我的初次打开率还是比较好的。

从这里也可以看见为什么大多数公众微信号会留下自己的私人微信(还不检查下自己留了没有),我最近就喜欢加牛人的私人微信,去看他们整天在做些什么。据我观察,大多数大咖都是在别人晒自拍,卖面膜,搞代购时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顺便将公众号的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做宣传。

再说说各项数据,我表格上比较好点儿的数据是初次打开率、分享率和二次传播率。上面这些数据是依照robbin老师所说的百分比来衡量的,这里面最令我惊讶的是二次传播率,我刚开始统计时,以为自己算错了,后来去自己重新算了一次,确实是这样的。我估计是自己分享转发到许多微信群所致,这是我的一个猜测,八九不离十,毕竟我最常用的宣传推广方式就是豆瓣、微博、博客、朋友圈和微信群。朋友圈和微信群分享后总阅读人数确实上升很快。

分享拉粉率是我数据最难看的一点。我想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求转发和文章的质量不是很高,前者只有死皮赖脸的求转发,后者我正在努力的道路上,希望大家能多担待我文章质量不高的毛病,用冯唐的话说,我写不过《红楼梦》,写不过《金瓶梅》,难道写自己的故事还写不赢他们吗(大意是这样,原话记不住了)?

生活就是一本小说,写作促使我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去看这世间百态,这是我的感悟,不需要辩证唯物主义之类的东西。

再说说时间问题,微信的数据统计里面有24小时阅读时间统计,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的阅读时间从发出文章那一个小时里是高峰。之后到早上七点又是一个高峰,其他时间段就表现平平。看来夜猫子和晨读的人还是很多的,这也让我明白,为什么有的公众号早上六点半就起来发一条语音,想想还是有道理的。

robbin老师说他写的那两篇文章由于数据太多,很多人都不愿意阅读,我感觉就像最近读《上帝掷骰子吗》一样,每次看见公式和数字类的东西,就直接跳过,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一知半解地看物理学家的“八卦”史。很多人都不喜欢数字和公式符号,其实我也不喜欢。但比起这些,我更痛恨那种使用歪门邪道来达到目的的人,这和百度搞竞价排名一样令人恶心。莆田系已经和百度闹掰,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得不偿失,还是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功。

你真相信90后年入百万? 2015-01-26

我今天去试着去做了下微信推广,到现在为止,引来一个微信粉,这个粉不说也罢,意图太明显了,名字上直接写的就是互推。后来我想了一下,这样弄下去可不是个办法,搞不好一堆死粉过来,那我可就得不偿失了。

说来也真巧,我去做微信推广的时候,发现一个微信大号,这个号我曾经关注过的,现在取消了,因为很烦,推的内容都是些情感方面的,我不喜欢。这种婆婆妈妈分析女人心理的微信,在我看来就是有病,可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关注这些,想来是时代产物,随他去好了。不过从推广这个角度来说,就算是再大的微信号,也要去寻找渠道做推广,死粉或活粉有什么区别呢。

吃午饭的时候和朋友聊到推广的问题,我跟他们说,我昨天去看《霍比特人3》的时候,看见我最近玩儿的游戏在做推广,那游戏放到大屏幕上确实震撼。我朋友笑说,现在很正常,做好一款产品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找到最好的推广方式。这时他就举了个例子,说一款手机网游,50W就能做得很好。但是要推广,说不定就要500W的费用,并且还不一定成功。我很惊讶,说这也太恐怖了。他说,现在的市场就是这样,你不使劲儿砸钱做推广,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你做了些什么。我感觉这纯粹就是本末倒置,并且还是亏本赚吆喝,像淘宝上一年一度的双十二,就算是亏钱,也要使劲儿投钱。

这之后聊得深了,不知不觉就聊到版权问题、抄袭等市场不规律现象。我总觉得这种近乎野蛮的扩张方式是我们国家互联网所独有的,这就像最近轰轰烈烈的封VPN一样,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被管制,好点儿的产品想卖到国外去,没有门路,在国内,又只能被现在的各大巨头瓜分,有点儿创意的,直接抄袭、剽窃是很正常的事。

我觉得这种低门槛人群的产品,现在已经被市场完全玩儿坏了,且不说电视电影,单就游戏行业和文学行业,就很难被清理掉。我不知道电视电影到现在为什么打击盗版唱地这么响亮,其他行业却一直隐忍不发,偶有发声,也会被各种势力打压。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喜欢走捷径一样。想必跟我今天看见的一则情况又十分雷同。

我今天看见一篇微信推送,第一篇文章是《失控》里面的节选,看的人不多,第二篇文章看的人却很多,只因为标题取的好:怎样快速做出一百条广告。人们习惯性地被标题吸引,而忘记了最经典的其实是第一篇。

想想,这世界上哪儿有捷径可走,那些一天就几万,几十万粉丝的微信,不知道它们的阅读量是多少;那些一天就能上头条的,又不知花了多少钱被顶上去;至于那些关于90后从白手起家,一口气就年入百万的,如果你还相信这些神话,我觉得你真的不适合活在当下。

我总觉得这世界太过浮躁,能静下心来好好做事的人,太少太少。希望春天能快些到来吧。

和高人聊微信 不如听听旁观者怎么说 2015-01-07

我一直认为交流能碰撞非常强烈的火花,特别是在网上非正式的交流。闲来无事,我和群里的小伙伴聊微信,倒是给了我一些启发。

说实在的,这算不上是干货,就是两个不懂微信的人在群里随便唠嗑,没有观众,更没有花生瓜子啤酒。因为我的圈子里面对微信感兴趣的人本来就不多,我属于少数几个里面的先行者。当然这与我喜欢第一个吃螃蟹有关系,比如看到一个好的论坛或者网站,会先注册,然后看看微信、QQ群之类的相关信息,看能不能关注,最后再把它保存下来。

我最近受到外界的干扰,对于做微信有一些思想上的动摇,和朋友聊起,大多数持反对意见,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做一件事,一定要有回报,比如写东西,首先就问,有没有稿费?有就写,没有就滚蛋。这是很自然的反应。我与他们不同的一点就是,喜欢才写。这其中也收到过地方性网站给的稿费,但那不是我最主要的目的,毕竟在我看来,稿子被刊登比收到稿费更令我兴奋。当然不是说我不在乎稿费,而是目的性不一样,就像很多人朝着稿费去写作,但是我确朝着喜欢去写作。当自己喜欢的事情获得肯定,这种幸福的感觉,是能超越一切物质上的奖励。我说不上为什么,但就是这一点,或许便能决定你的成功与失败。

说完这些,再转回微信,我这两天的公众后天开始热闹起来,开始有朋友与我聊天。为了运营好我的微信,我去向朋友请教,朋友不是做微信的,只是从我提供的一些信息帮我分析,说我应该做得更精准一些。像其他微信一样,选择定位,把一个话题持续下去,然后聚拢粉丝。我一想,这确实是个好主意,可我应该怎样定位我的微信?

这个问题今天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跑步的时候都在想。现在想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困扰吧!就像我前几天去听一美术老师教学生画画,我想知道他怎样教导学生,能让他们画得越来越好。可是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因为理论性的知识大家都懂,都知道怎样去做,但是手和脑子的相互配合,是很难去把控的。有的孩子一点就透,但是有的就要反复的练,不断地去把线条朝着圆满的方向前进。我发现自己现在就是这个画画的孩子,怎么画都画不好。这不是不懂,只是还没有想透。

想来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今天比较困惑。等我想到那个点时,或许就明白了。

可该如何去想,美术老师最后给了我一点启示,他说如果有的孩子实在是做不到,就叫他反复去练,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他看画,让他在练习和思考之间不断地重复,这样潜移默化地就会画地精准。

想来笨鸟,就该先飞,趁着别人都自认聪明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原点,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