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以和为贵” 2014-12-14

我把今天一上午的时间用来睡懒觉,等到清醒后发现,时间已经跳到十点。起床后我随手点开一档综艺节目,之后便是漫无休止的洗漱、吃早饭、洗衣服、扔垃圾之类零零碎碎的事情。除去工作时间,我每周一天的休假时间,都会有半天时间处理家务。当然不是很仔细的处理,只是做些简单的洗刷和分类工作。

当时间跳到中午,我习惯性地浏览微博,顺便在固定的群里聊聊。微博上到处都是“南京大屠杀”的新闻,群里也有人在讨论,问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在说,为什么不能和日本和平共处,为什么要有仇恨,为什么不能忘掉。我在键盘上迅速地敲上一行字,发送出去,内容是:

因为国仇家恨不能忘;

因为日本人不承认这段历史;

因为日本不忏悔;

因为日本还在祭拜靖国神社……

结尾是省略号,有太多太多的因为没办法述说。当然除了这些,给我最强烈的,确是日本传达给下一代坚定的信念与固执。这是我从一档节目中的一个日本人中发现的。

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我当时无意间翻看到一档节目,节目是以三人访谈形势出现的。节目的内容我已经记不住了,他们好像是在讨论张艺谋拍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原本节目是在讨论电影拍得好不好。可后来,随着越聊越深入,作为嘉宾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便开始针锋相对。话题进行过不断地转换,一位是在说日本为何不承认这段历史,一位则是在旁敲侧击地为自己国家辩护。我深深地感受到节目中紧张的氛围,感觉一言不合,就要吵起来。最后节目已无果结束,至于后面的事情,我无法得知。

整个节目中,我仔细地观察这位日本人,比如他在回答日本的的历史课本时,说南京大屠杀是以标注的形势出现的(并没有写明有多少人死亡);日本的书店关于二战的分析,都是以战争如何打败而撰写的……我不知道节目中那位日本嘉宾说的多元化的声音是怎样的,可从他的据理力争来看,似乎仍然有一部分是坚持着自己固有的思维,很难想象日本是如何将他的思想培养成这样,在面对层层的强压,仍然在顽强地进行争辩。这一幕令我很震撼,想想我们从小受到“凡事让三分”、“委曲求全”、“和为贵”之类的词语,总觉得太过和善,并不是好事。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让,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忍,更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和解的。小节可以不去计较,然而大节上,一定不能马虎。

可什么才是大节?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说“忠、孝”才是大节,“忠”就是尽忠爱国。想想真没有什么能比爱国更高层次的大节。不过可惜的是,我们是一个多元化声音的国家,有了网络后便更是出现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想想为什么有人会问中国和日本不能和平共处。我只能说,不了解历史的人,自然无法明白这里面的仇恨有多深。

“手撕鬼子”的电视剧虽然是假的,但这段历史,却无论如何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