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我的工作是文案,自从踏进这个行业,每个月,我会读一本和广告相关的书。长年累月下来,许多书读下来,差不多已忘了,唯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本书是:《科学的广告》。

去年我打开手机阅读器,开始重读之旅,在最新的这本书的腰封上赫然写着「这本书如果不读7遍,任何人都不能去做广告。」

我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开始读第三遍,可以很肯定的是,前两遍的阅读之旅并不愉快,作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采用传记的方式回顾职业生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发现书有多少价值。直到我读到这其中的一段话,才发现这本书里全是做广告的重点:

广告的唯一目的就是销售。一则广告是否能够盈利,完全取决于它的销售情况。广告追求的既不是整体的效果,也不是让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更不是为了帮助其他的推销员。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和身边的从业者讨论广告,多从文案、设计、洞察等方面探讨问题,但一个好广告,是否有效,最终的结果还是销售。不论用什么方法,采取何种措施,在销售的数据面前,它才能算是有效。

商家永远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才会使用各种方式方法去验证一条广告的实效性。我读了很多遍才慢慢明白,我们以前所讨论的广告太理想化了,只存在于自己单方面的想象中,然而我们批评,甚至觉得低级的方法,其实是通过多方测试,从商业角度证明了它的效果。

在这边书里还提出了一个很经典的文案方法:数字+优惠。我将这个方法扩展为:品牌名+数字+优惠,而且用于工作中,有了很不错的效果。

做广告,最重要是知道常识,既然是常识,就应该用一种普遍认同的方法去做。比如我在写文案,会引用很真实的数据,且注明来源。至于优惠的花样,在科技进步的时候,那更是多种多样,拿现在直播带货来说,促使人下单的,难道不是空前的优惠折扣吗?当明白了这些常识性问题,再写文案,自然会无往不利。

我在阅读第三遍的过程中,仿佛一只迷途的羊羔,找到了心中的指引,也知道,所有的付出与收获,并不像行业内的人所描述的那么光鲜亮丽。我给这本书划了许多的重点,第一次如获至宝,再不像往常那般踩在轻飘飘的云朵上,而是很安稳地踏在地上,跟随它前行。

这本书不仅是文案宝典,广告销售秘籍,还教会我一个很智慧的道理:

诚然,人跟人之间在智力上会有些许区别,但更大的差距还是在于勤奋的程度。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时间是另一个人的两三倍,他的收获也会是另一个人的两三倍。他犯的错误会更多,取得的成绩也更多,无论成败,他都会有所收获。如果说我在广告界比别人爬得更高一些或者成就更多一些,原因并不是我在能力上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我比别人更加勤奋罢了。可以说我牺牲了生活中其他的一切才换来了自己在广告行业出类拔萃的地位,也可以说大家应该同情我而不是羡慕我才对。

如果你是广告从业者,或者还在写文案,请记得这本书要封上的忠告:这本书如果不读7遍,任何人都不能去做广告。

《汉字王国》:去源头学习

山的汉字
山的汉字

国庆节读完一本小书,很感慨,在朋友圈写了很大一段话:

是外国人写的,读完很惭愧,一位热爱汉字文化的人比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懂汉字。关于汉字的考究,有人喜欢根据音、形凭空捏造。其实汉字的源头是甲骨文,通过甲骨文去追本溯源才是正确的解释方法。

我读完终于明白为什么汉字是艺术了,古人完全是根据器物造字,将物品简化为线条,非常形象具体,现代汉字很多字看不出来,要去源头看才能明白。最妙的或许是「山」这个字,千百年来,从古至今,山未变,字未变,绵延起伏,高低错落,唯一变化的是一代代写字的人。

这本书还有一大优点,不局限字的溯源,还根据字介绍了我国的风土人情。既学了汉字,又明白物品器具,生活方式,文化根源,一举多得,省时省力。这种教授方法真应该大力普及。

严格来说,写完推荐,已经够了。这几天思前想后,觉得还应该多写写,主要是现今中文的教学方法问题很严重,多数人学不好中文,很大的问题是方法不对。

古人学字,会花很长时间,现代教育走了许多捷径,从而导致人们的识文断字能力下降。识字怎么学?《汉字王国》给出了方法:从源头,一个字一个字学。

我相信这时有人会说,汉字上万,学完要何时?看似数量多,我们生活中能用到多少?一个人能认识三五千字已经很了不起,一天一个字,从孩童算来时间绝对充足。

怎么学呢?古时人们通过《说文解字》去学,苏东坡学古文,从抄写、断句开始,既学了汉字,又练了书法,何乐不为?现代人完全可以根据古人的方法去学。不仅如此,由于考古学的新发现,我们还可以更深一步,从甲骨文起,不求速成,点滴进步,追求长远的收获。

为什么要如此认真学汉字?我个人的体会是,简体字做了极大的简化,看不出字的形态样貌,比如「豕」(猪的意思),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去看甲骨文、金文才会明白,古人在造字时,将原本横着的形象竖着放置,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字与物的关联,又如何真正明白汉字的精髓在哪儿?

豕字的演变

古人造字,从来不是凭空设想,而是根据一个物品形态,进行模拟,先有物,再有形,最后才有字,这也是为什么书法是一种艺术,就像毕加索画牛。汉字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

另外,通过对「豕」的了解,可以衍生出动物的习性,圈养方式以及白猪黑猪等问题,顺便可以过渡到「家」的学习。一个字连一个字,趣味与娱乐性兼具,有何不可。

最后需要说说,花时间去学一个字,值得吗?我觉得非常值,如此学习,培养了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艺术鉴赏和文学修养,对以后的写作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哪怕不是从事文字工作,每天也要和文字打交道,可以说,一个人生活在汉字的世界里,没有办法脱离它而存在。

总之一句话,汉字是伟大的,值得它付出毕生的心血。

文中图片来源:https://www.zdic.net/

推荐你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我昨天写完跑步,想起曾经模仿村上写过一些跑步的文章。

村上春树在他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写了他和跑步的事。我觉得在另外一部小说里他解释了这本书,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的身体就像是一尊佛龛,只有时时虔诚地敬拜,才会得到馈赠。

人的身体分为精神和肉体,村上知道这个道理,他在书里写为什么跑步,有一个原因是,开始正儿八经要靠写小说为生。那年他不听劝阻,关掉了经营的店,投入到小说的构思中。

写小说是很透支体力和精力的一件事,身体和精神会持续消耗。村上这段时间还吸烟,烟瘾很大。写到后来发现如此下去,身体会垮掉,开始投身跑步。

在书里他写得很轻描淡写,大致是,买了双跑鞋,几本关于跑步的书,开始跑起来。跑到后来上瘾了,连烟也戒了。

写作和跑步,精神和身体并行,成就了现在的村上。其实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拼的都是毅力。

在他的另一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也写道:

出一部小说并非多大的难事。写出一部上乘的小说,对某些人来说也并非多大的难事。虽不说手到擒来,也并非难以企及。不过,要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却难之又难,绝非人人皆能。正如刚才说的,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特别的资格。而它与「才华」恐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和太多聪明人不一样,跑步和写作从来不是这些人专利,要抵制诱惑,耐住寂寞,持之以恒,才能有所回馈。

村上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书里,并没有介绍如何跑步,怎样不伤膝盖,但他透过文字,传递了一种生活态度,告诉读者要知道生命短暂,哪怕是非专业的赛道,做好自己,不用管别人如何,因为只有自己通过汗水得来的馈赠,自己才会珍惜。

推荐你读吴军的书

计划今天读完吴军的《态度》,读了一大半,没读完。

我发现今年变得很忙,很多书无法在一天内读完,只能拆分时间去读,这不是一种很好的状态。

教师节那天一口气买了好几本吴军的书。起初还是读他写的《文明之光:精简版》,一读不可收拾,甚至连他在得到的专栏《硅谷来信》也追着看完。

我对吴军本人的了解不多,知道他曾经在谷歌、腾讯工作,现在投资人。这些都无关紧要,我惊叹的是他在文化、艺术上的修养,单单是他去看过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美术馆看过,已经令我很羡慕了。

吴军是我的启蒙老师,尤其是在这个喊打喊杀声的社会里,让我明白,拒不服兵役是正常的事,他曾经在书里写过美国一所大学,学校允许不服兵役的学生读书,因为这不是逃兵,而是一个人在面对战争时应有的态度和表现。

他让我看见这个世界上,很多的科学研究得来的那点运气,其实是无数人努力之后换来的成果,随着科学不断发展,这种运气需要更多人团结一致,才能有所收获。

吴军对孩子的教育很看重,在《大学之路》这本书里,他谈到成书原因,就是他带着自己的女儿去选学校,通过不断走访,让子女能更好明白大学的优劣所在。

我读的这本《态度》,就是他写给女儿的四十封信。他提到教育,上好大学有一个原因是能和优秀的人一起共事,一群优秀的人才能做成一件事,这使我想到原子弹的制造,正是因为有一群各学科优秀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本书揭开了我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在做计划的过程中,我常常高估自己,其实按照读书来说,如果要考一百分,应该做好考一百五十分的努力,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人类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冒险,但做好充足准备的冒险和毫无准备是两个概念。这是我读这本书才明白的道理。

今天困了,余下的内容就摘录书里的内容吧:

《态度:好运气背后是三倍的努力》

有时,我们看到某些人有一些运气,似乎偶然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其实,在这些运气背后,可能是30分的努力。我也不是从小就懂这个道理,而是经过了一些失败和挫折才理解的。直到今天,我在做事情前,都是先假设自己将遇到比别人更坏的运气。

《态度:上帝喜欢笨人》吴军

……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致不断犯错而不自知,而错误带来的结果,就是各种惩罚,包括很差的考试成绩。反过来,如果觉得上帝比自己聪明,自己不过是在上帝划定的范围内做事,这样看起来自己显得比较笨,但是,事实上由于自己兢兢业业,诚惶诚恐,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同时避免了很多导致失败的意外,反而可能会取得一个好结果。也就是说,得到了上帝的垂青。具体到考试上,老老实实写步骤,就是承认自己没有上帝聪明,这一方面避免了很多错误,另一方面有错误也容易发现,最后反而取得好成绩。

随思录(72)- 2016-05-23

读大学时,读过两本剖析人性丑恶的书,一本是《人性的弱点》,另一本是《丑陋的中国人》。比较抱歉的是,这两本书我到现在还未读完。没读完原因有二,一是两本书写得太片面,不够中立,负面信息爆棚。二是我个人很不喜欢那种去计较人细枝末节的书,似乎在挖人弱点时,会显示出作者的人格魅力,作者在写书时,有种睥睨天下的感觉,文字中透出天下人全是傻逼,只有我最高尚的感觉。

出于各种计较,这两本书我未读完。对于人性,尤其是中国人的人性,始终捉摸不透。

我读书有个不好的习惯,越是捉摸不透的,越喜欢去探究,比如有人说他叫外卖,喜欢用这款APP,而不用那款,然而他所用的APP前几天已被央视曝光,说是黑餐馆,地沟油做的。工作中也会遇到些人,明明在设计上,某些地方用紫色的会好看,可偏偏因某些人不喜欢用紫色,改换成其他颜色。这类事很多,也很复杂,我觉得上帝估计也没办法弄明白人类的所作所为。

还好,上帝弄不明白,有人喜欢弄明白,我多年来寻寻觅觅,通过人引荐,认识了林语堂,翻阅了他写的《中国人》。

林语堂是何人想必不用太多介绍,单他的座右铭: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可看出他学识之渊博。这位大师既能用汉语写作,也能用英文写,我所读的《中国人》便是他用英文写来给外国人读的书。

我手头现有两本林语堂写的书,一本翻译本,名为《My Country and MY MY people》翻译后是《吾国与吾民》,一本是翻译版,书名为《中国人》。出于英文渣的人来说,只能读后面一翻译版本。

林先生在写书的过程中,角度并非写给自家人看,而是外国人看。以前外国人看中国人,就像我们看西洋镜一样的看他们。林先生要想写好这本书,则必须本着客观、中立、公正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是要做到真正的客观、中立、公正,是很难的一件事,好在就目前来看,关于我们我们国家的评析,林先生是相对公正的。

如果你读过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可以试着对比下林语堂的《中国人》。从个人角度来说,柏杨所写,出发点是丑陋,负面,所写内容浮于表面,看问题不深,无非是中国人公共场合喜欢大声说话,毫无秩序,交往没有隐私行为,喜欢背后议论人等等细枝末节的问题。试想一下,柏杨所写,是整个中国人都有的现象,还是基于一定人口比例所反应出来的现象。我相信是基于某种比例反应出来的现象。

林语堂怎么写中国人呢,全书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背景》,也就是性格、心灵、理想等方面入手,写写我们国家的从古至今的现状。之后第二部分从生活入手,写我们国家吃喝玩乐、艺术、艺术、文学、妇女等方方面面进行阐述,把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化整体梳理一遍。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从头至尾,客观公正的书里,至于如何梳理,明天再好好说说,今天想睡觉,困死我了。

夜读古诗文有感

我上学那些年,很不喜欢读古诗文,老师会要求背完古诗文才允许回家。更令我头疼的是文章后面的解析,总觉得古人写文章,哪儿有这么多需要表达的意思呢?从上月起,心血来潮,我每天睡觉前会读一些古诗文, 近日才慢慢明白,那些所有关于风花雪月的句子里,实则有许多的大悲大苦。

我以前很喜欢古人骑马仗剑走天涯的句子,读来豪情壮志,热血冲头。等我看多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影片,不免悲痛,当一个人真正奔赴战场,明知是一去不归的路,在生死之际即将来临前,又有什么值得豪情的呢?这些诗句,或许是他们保家卫国不得已的职责,又或是在死亡来临之际,给自己一个潇洒的理由,至少不让后人知道,一个人在死亡来临前有多么的恐惧。谁不想在史书上留下一个令人敬仰的美名呢?这些关于战争的诗句,兴许不是壮志豪情,而是一种反战的悲悯。

古人写诗文,喜欢寄情于花鸟山水。我以前走马观花,自觉诗句漂亮,读来令人向往。现在细看那些诗句,方才明白,诗文背后的人,或被贬,或流放,或生离死别……人生悲欢离合,常在一瞬之间。他们在人生遭难之际,一反常态,没有大书特书自己的悲苦,反而用一种难以言说的心境,寄情于花鸟山水。

一个人在人生的逆旅之中,难免遭遇困境,很多人面对境遇,会选择出游。苏轼曾经过屈原庙,写过一篇《屈原赋》,这篇赋读来慷慨激昂。我去查背景资料,苏轼这篇赋写于父亲去世,两兄弟送父亲之柩回乡途中,可见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苏轼才气横溢,常不得志,一直遭贬,四处飘零。他的笔却流露出一派天真,许多的诗文是在仕途失意、妻子离别、兄弟诀别、贫困交迫时所作,这时的悲凉心境有多少人能明白呢?苏轼写的诗文,如果不去查一查他生平之际遇,很难体会。

我常听人称颂古诗文,从遣词造句方面去解析,我不知道这有没有问题,但我更愿意相信,好的诗文,或许是它将一个人的感情藏得深。旁人看见秀美风景,壮丽山河会为之心旷神怡,只有少数看见内心悲苦,明白人生艰难,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人生多悲苦,周遭境遇不如意之时,读读古诗文,遥望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依旧释放豪情,寄情山水的人,他们才是值得结交一辈子的好朋友。

秒赞:不满意,不买账

读完林桂芝的《秒赞》,看整本书完全处在一种不敢相信的状态。看到书后面的一段话忽然明白了:书中的观点并非全为我个人所创,特此感谢快手、抖音、B站的各位UP主,淘宝、京东及其他电商平台无数的卖家和买家的启发……

我第一次得知林桂芝,还是她写出了“别说你爬过山 只有早高峰”这句文案,后面去看了才知道,那只是她给 MINIi系列创作的文案中的一张,后来去听了她讲的喜马拉雅音频课,她谈自己如何看一个品牌,讲了一个国外著名的品牌。我才知道,文案这活儿,不是写文案,而是对一个品牌的全局观。

既然这本书是《秒赞》,还结合了这么多人的启发,倒真算不得她的创作,只能说通过吸取不同人创作经验,从而合力写出这么一本书。任何文案如果按照这本书,或许也能提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但关于方法论的底层,还是一个人对品牌的认识,人生的阅历,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这些才是创作文案的活力源泉。

我不是一个好文案,至今也没写出多出彩的文案,但这本书我很不满意,至少不应该是一位给 MINI 写文案拿得出手的作品。

读《红楼梦》,知人事|每日抄经:民数记㉜

上周开始重读《红楼梦》,选了脂砚斋的甲戌版。这个版本应该是现目前最早的一版,书里是文言文,章节也不全,只有十几章,可见《红楼梦》在后面经过大幅修改,但是谁修改,就不得而知了。

我以前读《红楼梦》,会掉进人物角色评定的陷阱,这次重读,读至王熙凤一行人到铁槛寺,她在里面为了三千两银子,拆散人婚姻,弄得一对情人殉情而死。写完这事,有一笔很细,写她胆子越发大起来,以后所做的事,不表。可见她在背地里还做过许多伤天害理的事。

我读到这事儿,忽然明白,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和我们一样,一个人在遇到麻烦时,通过正当途径未果,会寻求人情关系帮忙。正是铁槛寺的老尼所求,通过王熙凤的家族关系,才将这事闹到这地步。

《红楼梦》整本书看下来,大多还是复杂的人事关系,关上门是一家人如何处理关系,打开门是如何处理外部事物的关系。贾家是名门望族,许多事必须处处妥帖,看秦可卿的死就能明白,要将葬礼办得隆重又不失礼节,必须处处周全。

从人事关系去看《红楼梦》,对照我们所处的社会,会发现关系层面大过制度(这里不讨论制度是否合理的问题),难怪要多读这本书,别说一家子如何处关系,我们和人打交道,哪里不是所谓的关系,至于职场和官场,那就更是处处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周做活动,采访回校的成功学子,原计划是希望做一个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采访。结果学子有事,走了,我原本打算不采访老师,行政的老师听完,有些不乐意,再三问我,是不是不采访,甚至要我亲自和老师说。我没明白她意欲为何,过了半秒钟才明白。我们留下的老师获得过许多奖,带出许多优秀的学生,刚留下他要采访,临时改主意不采访,他心里作何感想?我赶紧告诉行政老师,叫老师来采访。

采访完视频到后面用不用是另外一回事,但老师接受了采访,体现了学院对他的重视,他的面上有光。

这就是为人处事的关系,如果我不明白,说不定会得罪人。不得不说,《红楼梦》还要一读再读,用心体会。

随思录(30) - 2016-01-25

这两日在读老罗的《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这本书,书很好,老罗想站着把钱挣了,我很支持。他在书里所说的医疗行业和教育行业的现状,是实话,我在这两个行业都呆过,很清楚他们在做什么。老罗说的很对。

看书过程中,也收了不少商业上的书,顺便学到一些营销方面的技巧。只是我很想弄明白的是,老罗为什么不做英语培训教育,转而做手机。或许是做教育行业太多潜规则受不了?还是行业不盈利,投资方跟不上?我看网上的帖子说他似乎只有一年盈利过,后面基本上都在亏损,不知是否。可想想一个营销天才,把自己打造成明星一般的人物,为什么不坚持把一件事做下去呢?不清楚。

或许我也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一直以来工作,都希望能站着把钱挣了,可惜我身不由己,在医疗行业时,按照上面写软文,每天想怎样让病人来看病,只要来了,就高兴得不得了。后来实在是受不了内心的煎熬与折磨,离开那个鬼地方,当然我这里还有一个原因是,人往高处走。如果现在医疗行业给我的工资能达到我的预期,我或许还会回去,可仍然会熬不过内心的煎熬离职。说真的,受不了那种坑蒙拐骗的行当,到处瞎吹牛,什么技术,治愈率,机构名称都可以瞎搞,医生也昧着良心做事,骗财害人,这些都是非常无耻的行为。可国家要包庇这些行为,比如乱发传单,上面错误一大堆,但是只要交钱,工商局就不会管。我能容忍骗钱,但不能容忍骗钱害人的行为出现。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我是有原罪的。

而教育行业我也不待见,这是很奇怪的问题,因为最近我越发觉得教育培训行业,像一个传销组织,把孩子哄骗进学校,承诺学艺术能考大学,然后就不断给你洗脑,动不动就开大会,考试喊什么誓师口号云云,真是可怕之极。至于在营销宣传上,也是混乱得一塌糊涂,就像老罗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信息都往上放,换个学校的名字,照样能用。我一直觉得教育行业,其实是服务行业的一种,应该想办法把家长和孩子哄好。让他们在学习之余,能变得有趣一些,快乐一点。可事实上现在做的事情,完全是本末倒置,瞎搞一通,基本上都是在服务上级,有没有效果,反正没有数据追踪,只要会吹牛逼就行。我和朋友聊时,他就对我们SEO这一块嗤之以鼻,直斥当局者领导傻逼。我也跟着骂。现在发展到在办公室也骂,同事听到也无所谓。

或许,一年前我曾觉得自己真心能干一番大事业,在这里站稳脚跟。可事实上我错了,这里根本就没有适合我生长的土壤。

今天电暖炉也坏了,冻得我缩手缩脚的,这个电暖炉是我第一份工作在年会上领到的奖品。现在它坏掉了,我在网上重新淘了一个。想想明年也要重新去淘工作,但愿如意。

做一个有爱的人|每日抄经:利未记㉒

200605

又到了一年里繁忙的日子,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今天晚上回家已十点过。完全是超负荷运转。不过这还不是我最忙的时间,最忙的那段时间,差不多和住公司没什么区别。

明天星期六,还要继续上班,休息了。

200606

忙完一天的活动,我焦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

前一秒,我还举着话筒,采访两位领导。后一秒,我已经站在一边,看操场忙碌的人群,脑子里没来由出现《天生有罪》的画面,第一次觉得人生糟糕的事太多,但我可以换一种心情去生活。

《天生有罪》是余晟以为公众号推荐的书,是特雷弗·诺亚写的回忆录,他是一位有色人种。整部书里,他用很幽默的方式叙述了生活在种族歧视地方的经历。

读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黑人和白人所生的孩子,会成为有色人种,在种族歧视的环境里,这类人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处在非常尴尬的灰色地带。特雷弗·诺亚找到和他们建立关系的方式是语言。一旦他同族群人的语言和对方交流,对方会表现出不少好感,就像我们在外地,忽然听到有人说家乡话一样。

特雷弗·诺亚遭遇过不少性别歧视,但他始终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们所表现出的态度,所有的一切,源于她有一位虔诚信仰的母亲。她的母亲是基督徒,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每周日必须要去教堂。书的第一节就写了母亲为了去教堂,回家路上和他所遭遇的危险。他怪母亲不听劝,才将他们置身于危险之中。母亲却是一个豁达的人,原谅他对神的冲撞。

我站在活动现场的一瞬间,脑子里就出现特雷弗·诺亚母亲所发生的事,忽然明白,原来她的母亲在用爱去化解身边一切糟糕的人与事。

《圣经》里时常叫人要做一个有爱的人,要去爱别人,不求回报的爱。试问有什么无私的爱能超越母爱呢?当一位女人决定成为母亲的那一天,注定要学会爱人。特雷弗·诺亚有位好母亲,会为他找很多书给他读:

……我妈妈常常带着白人捐赠的盒子回家,里面装满了图画书、故事书,任何她能找到的书。她还报名参加了一个订阅会,我们经常能收到邮寄过来的书。通常都是那种指南书籍。譬如,如何成为好伙伴,如何变得诚实。她也买了一整套的百科全书……

他的母亲也是一位勇于反抗体制的人:

至于女人要向男人鞠躬的传统,我妈更是觉得荒谬至极,不过她也不完全拒绝,而是把这个动作做得很过火,以达到嘲讽的目的。其他女人会在男人面前很有礼貌地微微屈膝行礼,而我妈则会直接趴倒,蜷起身子,匍匐在地,好像在拜神一样,而且她会在地上一直趴着,趴很久很久,久到让所有人开始感到不适。那就是我妈妈。她不对抗体制,她嘲讽体制。

更是一位有爱人:

我发现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并非暴力,而是爱。爱是有创造力的行为。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就为他创造出了一个新世界。我妈就是那样对我的,然后我用我所有获得的进步,所有学到的知识,回过头来为她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给她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爱是什么呢?《圣经》里面一直在提倡:要爱人。怎么去爱呢?必须要去接受、忍受和承受,去关注、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因为爱是相互的。

我觉得生活一团糟,有一个原因是工作的混乱,所遇到的人,经历的事,严重干扰到我的生活。我一直希望离开人群,独自呆着,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然而整个社会却总有一股力量,拉着我融入。

因为过于自私,忙于奔跑,我时常忽略身边的人,甚至变得异常暴躁,完全无法适应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其实去多帮助、关心身边的人,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害呢?

要做一个有爱的人,尽心尽力去帮助人,自己也会获得幸福。这是特雷弗·诺亚母亲教给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