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召开一场活动策划会议

学校双十一要做活动,和线上活动不同,我们的活动是线下,这意味着需要咨询师邀约人到学校。和往常初高中生不同,这次活动,我们邀约的是希望开店创业人群,大多数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和同事讨论,针对开店人群,多数围绕怎么学技术,如何开店这两个关键点进行,细分下来,如何落地成了很大的问题。

会议初,小组成员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大多是些没边的话。我因还有其他工作,不能让这场会议浪费太多时间,恰好小组组长有事走开,我自发组织召开这场会。

既然是双十一活动,那活动就要有个主题,我的思考是:要先定主题。我随便想了一个主题,大概是:双十一学厨日,校园开放等你来。一般来说,主题在写活动方案时修改最好,讨论时,用不着纠结,文字要去死扣,是件很花时间到事。

主题定了,就开始思考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我找到对创业版块熟悉的于老师,先和他讨论活动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再讨论针对创业人群所要实施的活动流程,以下是我们讨论的要点:

一、大多数开店的人到校时间是下午,活动如果要开始,再怎么也要安排在十点半以后;

二、签到时间为 20~30 分钟,学员陆陆续续来,可以先放上一些小吃,卤菜、烧烤之类,或者让咨询师去引导,活跃气氛,大家相互认识。

三、活动第一个环节设置为 20 分钟左右(理论讲解多数人没兴趣),主要是由创业老师讲如何开店。这里可以分两个板块分别讲解:1、针对有店铺的学员;2、没有店铺,完全的新手小白。

四、活动第二个环节差不多是在中午进行,这时由实操老师,亲自教学生如何学厨艺。大致分为三个板块:1、老师讲解;2、学员动手制作。3、老师点评。

五、活动第三个环节,咨询师带学生参观校园,讲解教学优势。

六,活动结束,送学员回家。

为什么活动要这么设计,我和于老师讨论,有如下考虑:

一、安排培训在前,动手教学在后,有一个原因是将重要的内容放在后面,否则活动开始即结束。

二、学员到校,活动期间,咨询师要全程和自己邀约的学员进行沟通,进行转化报名。

三、活动期间,不论是培训创业开店的老师,还是实操教学的老师,要和咨询师共同引导学员报名。

四、活动的目的很明确,对学员进行报名转化,从到校、开店讲解、实操教学、参观校园,学员只要多在学校一分钟,转化的机会就多一分,多数人肯花时间来学校,已经成功了一半,其余的只是想办法让学员吃一颗定心丸。

五、双十一的活动是星期三,按照以往的情况,多数学员周六才有时间,活动可以设计两轮,第一轮实战练兵,总结经验;第二轮根据第一轮活动效果进行评估,进行优化升级(做一个类似于电商的返场活动)。

活动讨论到现在,差不多一个能落地的方案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内容撰写。

关于这场活动讨论会,我个人的总结如下:

一、开活动会议,尽量找呆在前线,对业务了解的人,比如这场会议,其余成员并不负责创就业板块,所思考的活动形式,不符合人群属性。

二、要有一个牵头的组织者,重要的不是把活动完全想出来,而是引导。这场活动大多数是于老师根据以往观察到的创就业活动说出来的,我只是给了一个框架,往里面塞内容。

三、讨论时,如果跑题,要学会及时拉回来,多数情况人说到兴奋处,会越跑越远,这时不管如何,要学会拉回来。我的方法是直接打断,让讲话人回到讨论的主题。

四、活动讨论尽量由大到小,流程大致是:先定主题,再定时间线,继而根据时间拟定活动内容,安排人员,准备设计物料,前期宣传预热等等,大方向定了,剩下的内容自然会浮现出来。

一场活动,就是一场战役,重要的是执行力和细节,希望双十一当天能打个胜仗。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08 日。

随思录(52) - 2016-04-17

写下这些字的时间是2点11,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走着,我的眼皮也有一搭没一搭的跳着。工作的繁忙已使我生活节奏完全紊乱,导致不得不花更多自己休息的时间在上面。这周也不知是第几次失眠。

今天原本是星期六,可惜上午贡献给了一群小屁孩,二年级,有钱人的孩子,屁颠大小,调皮得很,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脑子里全是十万个为什么,一到高尔夫球场就问个不停,为什么两个球上的标记不一样啊,这个球上面的标记能不抹去(于是就用手去抠),教练讲的高尔夫球知识我们都学过了……一副趾高气昂,了不得的样子。所以说鲁迅先生说得好,孩子是别人家的看着好看,自己养着受罪,可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个看着好,一群看着遭罪。

我一向是与孩子保持着距离,最大的一点原因就是不可控,你完全不知道他们下一秒要做什么,问什么问题,胡搅蛮缠些什么,有些孩子情绪极不稳定,我又是个不喜欢吵闹的人。小孩子就如同定时炸弹,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一点就爆。今天这些小孩子就在公司组织的活动中爆得彻彻底底,我管不住,只有齐经理管得住,连高尔夫球教练都管不住。

我承认在活动前就预感会出问题,因为活动前期的筹备太草率,结果不出所料,活动各种混乱,原本是将孩子带到会议室的,结果临时改成户外授课,打高尔夫球也没个温馨提醒,告诉孩子们要站在黄线外,甚至有的小朋友还把玻璃敲碎了(后来他们陪了,好险没被伤到)……各种意外频出,混乱不堪。我能忍受活动不完美,但无法忍受活动出现不能按照流程走,随心而为的行为。

欣喜的是,这次活动算是完结,下星期五还有一场,不过我逃过一劫,那时的我远在云南,天高皇帝远,估摸着又是一团乱。

这一群孩子们都是些什么模样,我觉得不要紧,只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孩子这么野。我在活动过程中观察了一下,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父母完全不会教孩子。说个最简单的,孩子做活动,我们有义务帮忙看管孩子,但是作为父母的,难道就是双手将孩子交给我们,交给教练就不管了吗?有的孩子本来就不会听我们这些工作人员的话,父母呢,乐享其成,高高在上,双手叉腰的看着,不闻不问,似乎到这里来就是买享受的。孩子不听话,这在公众场合父母不应该管管吗?这不说丢人的问题,至少该保持安静的地方,应该做到,任由孩子胡作非为,又不好说这些父母,只能看着,看得我头疼。

很多父母都有这毛病,也不只是我们做活动这些父母,而是大多数父母,孩子生下来,不会教,要么吼,要么打。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听不进话正常,觉得孩子就应该这样野,觉得就是个小屁孩嘛,胡闹点,出了事赔点钱就行。我觉得这样教孩子很有问题,至少我今天看现场的父母都是这样,没有一个会教的,尤其是一到比赛时候,巴不得自己孩子天下第一,得个头彩回来。我们安排的比赛环节每个孩子都有奖,何必从小就培养这种争胜之心呢?至于有的父母在私下里讨论这个那个的,更是不得了。

还好这事已过去,下次做活动,一定要提醒父母,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孩子,我承认有的孩子很野,但至少能配合下把活动完成总行吧。

上午做完活动,我就在反思整个活动。其中最不解的,便是父母如何教孩子。说来也巧,和同事吃完饭,我等车回家这段时间,碰到一对母女,孩子4岁9个月(她告诉我的),她们也在等车,期间一直在做游戏,母亲循循善诱,很有耐心的教她,告诉她许多知识,我在等车的时候,女孩的妈妈就在循循善诱的问女儿,手里这张卡(公交车卡)能做什么呀?女儿说,可以坐公交车。妈妈温和的问,除了坐公交车还能干什么呢?女儿想不出来。妈妈就引导她,你看见那很长的列车,在轨道上奔跑的是什么。女儿说火车。妈妈摇摇头说不对,叫她再猜。女儿猜了好几个,最后终于猜出,说是轻轨。就这么简单的对话,母女俩一问一答,像是在做猜谜游戏,很有耐心的进行交流。我能感受到那位妈妈的睿智、聪明与耐心,引导孩子去思考,让她想事情,这并不是直接硬生生的灌输给她,告诉她答案,而是叫她想,不断想,一直去想。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还教给了孩子什么是“怪相”这个词。我发现她很善于从中发现女儿好的,不好的地方,去让她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真是位聪明的母亲。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带孩子是件非常需要智慧的事情,这中间耐心是最重要,因为没有耐心,是教不好孩子的。至于有没有耐心,或许看看孩子的品德与品性便知。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的人,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撒野打的是上梁的脸。说到底还是父母没教好的原因,至于老师,那在孩子人生中能起多大作用?再说现在的老师哪儿会教孩子,还不是威逼利诱,恐吓加大吼大叫,和父母没什么两样。

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每日抄经:利未记⑭(中)

200520

520 是发红包的好日子。

我做文案工作,最怕搞活动,这意味着活动流程要新颖,送出去的礼物要符合消费者的心意。

不管做什么,新意很重要,这意味着企业在消费者身上花了多少心思,同理,人们表达爱意也是如此。

多年前读欧·亨利的小说,有一篇名为《麦琪的礼物》,讲圣诞节男女双方互赠礼物的故事。

这对爱人并不富有,甚至有些贫穷,但圣诞节的重要性,就如同我国的春节,谁会愿意一个人冷冷清清地度过呢?何况这又是一对爱人。

我读完这篇小说,起初并没有明白送礼物的重要性。

直到后来,王老师知道我读《圣经》,亲自挑选了一本送给我。我很高兴,那几天一直盼着收到书,又猜,王老师选的和我在市面上所看的有什么不同?

万幸我不是生活在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两天后,我收到包裹的第一眼就傻了,和我想象中的《圣经》不同,那是本很厚,绿色硬壳外包装的大书,内页是中英双语,无论是重量还是精美度,已不是我在二手书店买的小开本所能比拟。

送礼物,贵在惊喜,王老师总有一种魔力,哪怕我知道他要送什么,也会有不同的地方。

记得去年,他读完《认识神》,发了个朋友圈,我看见,收藏了图片,评论留言,要买一本。在网络上搜,特殊情况,买不到这本书。恰好王老师有多的一本,送给我了。书收到,我打开翻看,见内页里有一张他亲手写的信。我读完,莫名感动。

慢慢地,我明白送礼物是件需要花心思,甚至酝酿惊喜的过程。

无论是王老师送的礼物,还是欧·亨利小说中双方互赠礼物的温暖瞬间,不管贫穷还是富有,礼物是体现了解对方,爱的表现。

一个人在漫长的一生中要收到数不清的礼物,印象中深刻的礼物是什么?520 送红包是体现一个人爱的表现吗?或许是吧。如果是,那送红包的人对另一个人的了解有多少?一切能用红包解决问题的爱情,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吗?

答案在风中。

手抄经
手抄圣经
抄圣经

用点儿脑子 别总被骗好吗 2015-01-05

原本以为55°杯子的谣言被冲淡了,可还是有人中招。我弟今天给我发了一条消息,叫我去点赞,我打开朋友圈一看,原来这家伙还沉迷于点赞中无法自拔。我什么话都没说,直接去翻了一条打击谣言的文章给他。想来这种利用人投机取巧的心里搞营销的点子真让我头疼。不过说起来,我家商业街上的珠宝商们倒是把这点运用得很好。

元旦节那天,我和老妈在商业街闲逛,走到不远处的闹市区,一大波人就堵在一家店门口。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家珠宝店在搞活动。门口放了一个转盘,旁边是一个小丑在捏气球。就这样再弄一主持人,搞一话筒和音响,直接站在板凳上开始唱戏。这戏唱的既非川剧,也非京腔,只是扯着嗓子叫嚣着。

那些早已在商店外聚集的人就等着主持人开嗓,之后便一个个走上去转那幸运盘。我站在旁边看了一下那幸运盘,上面大多数都是可乐、口袋、抵扣券之类的产品,我都不知道排队的人搞清楚没,一个个在那里等着。等轮到自己,一转,指针停,要么可乐,要么口袋之类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送,有孩子的倒是能捞着一个小丑捏的气球,那些拿到抵扣券的则被人乐呵呵地请进珠宝店去购物,出来时一脸的晦气。

等到看得差不多时,我原本想拉着我妈走,结果她趁我不注意,早早地在后面排起了长队。没办法,我只能在她前面插队,顺便参与了下活动。巧的是我和我妈都中的是100块钱抵扣券,这下倒好,被工作人员乐呵呵地请进去。我妈则笑嘻嘻地走进去。等到拿着抵扣券进去时,工作人员带我们到指定购买珠宝的地方,说是这些珠宝能抵200元钱,意思是1000的珠宝800就可以拿到。

我心想,这种把戏倒真是幼稚可笑。想来是有用的吧,只是用在我身上是没有意义的。我妈则挨个地看价钱,一心想要买一个便宜点的珠宝,可上面的珠宝价格摆明了是调高了不少价格的。我妈在转了一圈后,终于放弃,到这时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在离店时,不甘心的她顺手在门口顺了一个口袋,倒像是捡了便宜似的。我扶额,摇头叹息。

原本以为这事儿过了,却没曾想,我妈在买围巾时,又差点儿被珠宝商骗了。

一开始我们只是想在一家店里买围巾,当付完钱时,店员告诉我们可以抽奖。我心想,买条围巾还能抽奖,倒真是一件好事。于是赶紧来到抽奖台,店里的工作人员拿来抽奖箱,我先把手伸进去,随便掏了一张,打开后是“谢谢惠顾”,原本我们是准备走的,谁知店员说可以抽两次。这一次我妈来抽,打开后是“一等奖”。我心想,这么容易就中了,不知道是啥奖品。

可没想到的是工作人员居然比我还高兴,乐呵呵地跟我们说恭喜,告诉我们可以在店里买珠宝,享受一折的优惠。结果我一看那价格,瞬间吓得魂不附体,拉着我妈连连告辞。一边走我还一边想,好久没有在实体店购物,都不知道商家什么时候与时俱进,把这些骗人的勾当玩儿地这么变幻莫测,真让人猝不及防。

这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如果说做活动是为了吸引顾客,并达到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那为什么商家不把活动做得有诚意一些?想来营销的本质在他们看来只是吸引顾客的诱饵,只想着怎样把人圈进店里,却没想过怎样有效地转化他们。

我不知道打着活动外衣的欺诈行为,还能持续多久。想来地面与互联网上的区别便是如此,只是互联网上的诱骗行为是有人打击的,地面上的活动却少了这一环节,想来这也是传统商业衰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