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步

参与者:所有团体、个人(10-30分钟)。所有团体、个人(10-30分钟)

1. 去散步。绕着街区,绕着公园,或者如果你在学校,绕着操场或运动场。意识到你看到和听到的是什么。觉察你的身体在空间中的移动,你呼吸的方式,你脚下的地面,以及你周围的空气。你看到、听到和感觉到了什么?听到你脑海中的文字。让短语自己形成。让行走的节奏感染你脑海中词语的节奏。 如果你开始说出这些话,就让它发生吧。

2. 散步归来。

3. 写。

● 你看到的十件事。

● 你听到的五种声音。

● 你经历的三种感受。

● 有一个问题,是由你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引发的。


正  文

在家抄完经,我看了看时间,十二点,再看看窗外,阳光灿烂,出门吃饭。

出门前我按照老规矩,将闷墩儿关在厨房,自从离开了五天,它已经不认识我,一直对我发出「哧哧」声。

「叮」,电梯直接下降到一楼,转过楼角,听到吵杂的人声,快走几步,在明亮的阳光下有三五个老人,穿着厚厚的冬衣,抽着烟唠嗑。我不喜欢烟味,快速走过,直奔餐馆。

今天是初三,许多店铺没有开门,我要吃一顿热腾腾的饭只有两个选择:罗森或兰州拉面。我穿过公路,故意沿阳光照射的一面人行道行走。

街上几乎无人,车时不时从我身边跑过。我回家一直练车,现在看见这么空旷的路,不禁有种想要开车驾驶的冲动,毕竟我现在已经能在路上挂五档,开五十码。只可惜没有驾照,我只能在脑子里想想踩离合器、挂档和轰油门的感觉。

走了约十多分钟,我来到兰州拉面馆,点了份土豆烧牛肉盖饭坐下,开始刷手机。很多人判断一家兰州拉面馆是不是新疆人开的,多说从味道判断,其实人们忘了,新疆少数民族不过春节,一家兰州拉面馆是否在除夕到初七营业,才是正确的判断方法。

吃完午饭,我到街对面的罗森买了瓶饮料,付款时发现微信删过一次,没有开付款码,面露尴尬地点了「立即开启」。穿过红绿灯,我准备从重庆大学绕行回家。

保安在温暖的天气下昏昏欲睡,我测了个体温,顺利进入校园。

绿荫遮蔽的路面尽头,毛泽东雕像在阳光下挥手,绿色的植被盎然,点缀着组成「2021」字样的黄色灯球。我沿路缓步向前,走到雕像前,却被告示栏所吸引。

告示栏上面贴了一张讣告,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一位退休教师逝去,他是四川广安人,第二段有许多介绍,多是他的科研成果、奖项、所获荣誉等。我在这里看了许多讣告,第一次看见贴了将近半面告示栏,似乎还用了塑封的白纸,想必他有过很辉煌的一生。只是人已逝去,再多的荣誉与功勋,也没太多的用处。

穿过绿色的铁网,下梯阶,我走到操场,此时阳光有些猛烈,照在身上不免有些「刺」。饶是如此,还有人在跑步。我看他穿著厚实,步伐臃肿,估摸着一时兴起才会跑步。

我走到操场的正中心,身上已有些发烫,不觉后悔穿多了,只能往回走。

正上台阶时,听到一男人正大声呵斥,我往左一看,原来是刚跑步那男人,他对着一位小男孩,说些「跑步就跑步,不要耍小聪明」、「别以为你的那点儿歪脑筋我不晓得」之类的话。孩子低着脑袋,像是太阳暴晒下的一片绿叶。

我低下头,眼睛瞥过操场一角,风吹落的树叶在地上喘气。我不觉加快脚步,向光亮处走去。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2 月 14 日。

如何神采奕奕日更一百天

好中文第五期,王老师推出了「日更一百天计划」。昨天,我顺利完成了这一计划,按照以往的习惯,写完一个计划,会写一个总结,这次也不例外。

当初选择日更,我的心里有些忐忑,一是不知道写完这一百天会有什么结果;二是能不能坚持下去。面对未知,我一贯的做法是:要么毫不犹豫走下去;要么就站在门前徘徊。思考再三,这次我选择走下去。

为了降低日更的负担,我决定按照王老师给出的 100 个主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写。这样我就不必为写什么烦恼,只需要每天面对题目,思考写什么就行,省去一个创作路径。

我记得第一个题目是:我所经历过的最迷人的冒险之旅。我每天的习惯是抄完经再写,第一天开始,写了很长,写到后面实在困了,决定第二天醒来再把另外一半写完。写完之后发出来,王老师提醒我「记住一位英国爵士说的话:原谅我没有很多时间,把信写得更短一点。」我忽然从梦中惊醒,的确,一百天的时间,我除了工作,还有许多事要做,每天只能找一个固定的整块时间完成日更。至此以后,如非必要,我会将日更的字数控制在千字以内。

即便有了题目,字数压缩,在日更中还是会遇到不少问题。起初我以为写「命题作文」是件很简单的事。写了几天,我发现自己会受到限制,谁一辈子会记得这么多事呢?我每天要潜进内心深处,不停打捞生命中所经历过的事,一次次下潜,回忆越来越深。有好几次我坐在电脑前,每天新建一页白色屏幕,呆呆地看着它,偶尔拿起手机刷一刷,再一看时间,看看电脑,屏幕一片空白,我一惊醒,立刻疯狂敲字,进入毫无意识的写作状态。

在不断下潜上浮的状态中,我发现自己原来有如此多的经历,这些原本躲藏在脑海里,已经完全忘记的经历,随着我每天去打捞,成为我完成日更的动力。

如此坚持更新了很长一段时间,越到后面,我发现自己在死亡线上交稿(我的规定是两点前必须睡觉)的次数越发频繁,有一次甚至眯着眼,手不由自主的在写,实在是太困了。直到 2020 年过去,我决定做出一些改变,这样日更的方式不对劲,写到最后会心力交瘁。

此时,王老师讲了如何记笔记,提到「一元笔记法」。2020 年初我尝试过一段时间,没坚持下来。这次听了课,决定再试一试。当天晚上,我找出扔在书堆里的笔记本,开始记录每天的所思所想,将自己当天所写的内容的用笔记的方式进行思考。谁知道,拿起笔,开始列提纲,我找到了被动变主动的方法。

简单来说,每天睡觉前,我会围绕题目写一点儿相关的笔记,第二天下午找个时间,快速将笔记所记的内容写下,晚上回家进行修改。在这过程中,第一个步骤尤为关键,笔记是一种网状的思考方式,我拿起笔在纸上随意写,思维不停向前伸展,我不知道自己会伸向哪里,但有了一个点,我会牢牢抓住,进行话题延伸。

我发现拿着笔不停写,思维会不断跳跃,连带出现一些额外的馈赠。偶尔第一天所想的内容,会慢慢延伸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的内容,这时候我会赶紧记录下来,等到更新那一天,翻阅前面的内容即可。自然也会有许多暂时用不上的思考,我会时不时翻一翻,看能不能从里面发现一些相关性。

为什么笔记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我个人的感受是:人的思维是网状的,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思考什么,文章是串联思维的方法(或工具),不停思考,思维会不停跳跃,雪球就会滚起来。写作就像跑步,会不停冷启动,写笔记就像是在热身,热身完,跑起来自然会很顺畅。

后面的十几天,我并不是越写越累,挣扎着到终点,反而神采奕奕,仿佛有无穷的气力,甚至希望一口气写完一百天的内容。但我并没有这么做,反而一直保持日更的习惯,不停记笔记,不停往前堆雪球。因为我的脑海里始终回荡着村上春树的话:

……我规定自己一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用我的苹果电脑来说,大概是两屏半的文字,不过还是按照从前的习惯,以四百字一页计算。即使心里还想继续写下去,也照样在十页左右打住;哪怕觉得今天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

日更也如此,这是一项长距离的跋涉,需要持续输出。我在这一百天里,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还能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事?

这就是我能神采奕奕走完全程的秘诀。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24 日。

音乐的灵感

村上春树曾经在文章里提及音乐,说自己很多的小说灵感正来源于音乐,而写作时会常常反复听一首歌。他甚至是黑胶唱片的发烧友,家里收藏了许多唱片。

我有过一段尝试听音乐工作,却发现自己无法适应。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音乐在我的工作中,很少能帮助我,对我来说,没有音乐的环境,反而能使我安心工作。

我观察过身边人,发现不少人有听音乐工作的习惯,而我一旦戴上耳机,意识会随着旋律飘飞,从而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忘了工作。

音乐是否会有助于一个人创作?我去查过一些资料,有效果,音乐有些神奇的功能,能安抚一个人创作的情绪,影响脑部神经,调节情绪。

我个人唯一靠音乐作为陪伴,还是早先跑步,为了适应延长跑步的时间,会听音乐。每次到操场,我点开一张动感的歌单,反复听,在音乐的帮助下,逐渐适应了跑步。

后来有一天,我发现音乐会影响跑步时的心绪,扰乱跑步节奏,身体会跟随音乐的快慢起伏,影响我的运动状态,为了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我开始逃离音乐。现在已经摆脱音乐,独自享受跑步的乐趣。

我从来没有在音乐中获得过灵感,更没有如同村上春树那般,能靠音乐写一本小说。我听音乐,似乎有些功利,有时候是赶潮流,听听当下的网红歌曲;有时候是音乐人推荐,想知道那位音乐人的好;有时候是看完一本歌手的传记,打开歌单听听;有时候希望弄明白一首音乐为什么好听……

总之,我对音乐的欣赏,似乎并不纯粹,这或许是我到现在没能领略音乐之美的原因,它是我生活的背景,可以有,但不是必需品,这也是我不会在音乐 APP 付费听音乐的原因。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有机会在一首音乐里找到灵感。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4 日。

【好中文】经史子集,译、影

好中文写作营
好中文写作营

写完第六期「好中文写作营」(以下简称:好中文)总结没多久,王老师在朋友圈宣布,第七期将在十二月中旬开营。这是好中文有史以来开课最快的一次,往期结束,要等三五个月。

开营前,我有幸看了书单,王老师在古人「经史子集」的基础上,增加了两项:译、影。

经史子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译」是什么?自然是翻译、译本。重要吗?拿我自己来说,以前做文案,每月会读一本营销类的书,读久了,我发现营销类的书,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如果没有译文,按我的英文水平,一辈子也读不完一本。

市面上的书也如此,除教辅类,现今国内写书出书的人,能看的太少,书店转一圈,国外译文占大半壁江山,如果没有古人的书撑场面,真是件非常危险的事。

外国书多,译者多,译本难选,要找到好版本不容易。王老师喜欢买书,常会一本书买好几个版本,为学员们挑选最好的版本。如果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国内翻译最好的几个人是:荣如德,耿济之,臧仲伦,其他人的译本,无需理会。

这些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有些书会篡改。我曾买过一套国内知名出版社的《莎士比亚全集》,王老师看完,说,这是洁本,莎士比亚剧本里有些人物会说粗话、俗语,洁本经过修改,已丧失人物性格。我这才明白自己走了弯路,「洁本最讨厌,总是将成年人当作小孩。」

可见「译」,不单是学外语,翻译,还要在众多的译文里,选到媲美原文的书,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接下来谈「影」。王老师教中文,还教编剧,我跟随他的脚步,花三年时间看完《伟大的电影》里一百部电影,现在正在《伟大的电影 2》的路上前行。

好文字,自带画面感,好故事,要让导演读完,有种迫切拍成电影的冲动。电影包含商业、娱乐元素不假,但真正的电影会激发民族情绪,看看韩国电影近年来的成就,有多少案子由一部电影重新启动;有多少法律法规由一部电影做出修订;又有多少人想写出《鱿鱼游戏》的剧本……电影是人类文明前行的基石,没有电影,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有了电影,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你可以不上战场,但《辛德勒的名单》会告诉你战争的残酷无情,一旦发生,一切都会被剥夺,就算是镶了金子的牙齿也会被人抠出来。

你可以学习如何成为高尚的人,《第三人》里,警察抓捕女人时,会允许她打扮好再走,有哪个女人愿意别人看见自己灰头土脸的相貌呢?

如果有一天你想堕落,想尝试吸毒,可以先去看看《猜火车》,了解毒瘾患者们的真实生活场景,再决定要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

人生很多事不需要经历,电影里会找到答案。学会看电影,拉片子,分析镜头,找到正确的观影方法也是一门必修课。

最后,我要透露一个在上学期好中文里学到的习惯。

第六期好中文,王老师说,自己有发短信的习惯,招待朋友们看他编写的话剧《项链》,离开时,他曾写道:

亲爱的朋友们,我已经踏上了返回魔都的高铁,昨天的匆匆一聚时光虽然短暂,但是足以勾起我们那些美好的回忆。谢谢你们放下千头万绪来看戏,《项链》的故事在今天依然具有冲击力和启发性,我们剧中的人物尽管渺小卑微,但在项链丢失后却空前一致,毫不犹豫地说:必须归还一模一样的项链;必须清偿一切债务。当然,债务逻辑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于友谊它就不适用,否则我欠你们的何止一条项链!昨晚目送你们远去,愿你们脚踪平安,背影佳美,愿我们债务得免,心无挂碍,被祝福的同时也成为别人的祝福。下次再见。

工作原因,我现在要和许多人打交道,以前我学习西方人那一套,生活和工作严格分开,后来发现,这不适用,工作有交集的人,如果合拍,也可以成为朋友。前些天有朋友告诉我,她的女儿正在发高烧,很担心,我家有医生,询问过后,给她发了条信息:

***,昨天得知您女儿发烧,我问了下我幺叔(医生),他说,如果体温在持续降低,不用担心太多,做好物理退烧就行。如果一直高烧不退,就要考虑送医院去看。切记:孩子身体发育未完善,尽量不过多用药。祝您女儿早日康复,活力满满。

你看,如果我没有上好中文,不会写这条短信,哪怕写,也不过是从网上随意摘抄些句子,哪儿有如此真切实意的关怀更能抚慰人心?

好了,暂时就写这么多,好中文里发生的故事,写这一篇文章远远不够。

如果你想报名,请记得我的提醒:好中文的学习,不求速进,只求复利,写作如同练字,这是一辈子的事。

如果你真心喜欢写作,欢迎加入,让我们一起西学东渐,东学西传,学好中文,手握译影,无问东西。

参考资料:

好中文往期课件·王佩

好中文写作营第七期报名地址

好中文写作营第七期开放招生


【好中文】我是如何坚持日更的

今天的题目是:你是如何克服巨大的障碍,在你实现某件事情的路上。这题目太长,我作了修改。

从去年 12 月抄经,到现在,我每天抄完经,会写一些笔记。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天会写 741 个字(灵感笔记是 2 月发布的产品)。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每天写作不是件容易的事,写到中途放弃是常有的事,我也如此。

刚开始,抄完经,我会写抄经感悟,坚持一段时间,发现难以继续。如果你读过《圣经》就会明白,在经文中,有的章节是密密麻麻的人名;有的章节是记不住的诫命律法;有的章节是船只、约柜的建造说明……我对经文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如此深的造诣,如果强行写经文笔记,会走入死胡同。

到后面,我做了转变,从生活和回忆入手,思考当下我怎么活,以前怎么过,从而迸发出无穷的写作灵感,就像王老师在好中文课上所说,当一个人写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时,怎么写怎么别扭,但是叫一个人讲自己熟悉的事,嘴边的话就如同水龙头般,不停地流出来(大意)。

我的日更经验就是:写自己熟悉的事,写自己知道且明白的事。

除此之外,一旦坚持日更,还要忘记一件事:追求完美。

我每次写完自己的文字,会读一遍(如果太累也不会读),读的过程,会发现瑕疵,发现小瑕疵,会稍作修改。若是太大的问题,我会放在那里,从内心告诉自己,这是前进的动力。为了不追求完美,我甚至将每天的写作换了个不正式的词:笔记。日更就是记笔记,用「笔记」来替代正式的「写作」,这样心里变轻松,每天写才不会觉得累。

回忆我从去年到今年的日更,对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我慢慢给自己定了主题。以前写,只是胡乱写点儿流水账,没有聚焦。现在开始有了主题,再往后,就是怎么能围绕写一本书的动力,完成每天的写作计划。

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有勇气日更,这是我在好中文课上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现在我将它送给你:

……在我的好中文课堂之中,大家会发现,我更强调的是,写作的思想,文体/风格,对于遣词造句并不在意。

好的文章,不惟胜在炼字造句上,还胜在布局谋篇上。它像一张波斯挂毯,近处看只见花花绿绿的线条,远处看才见到叹为观止的画面。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妙手偶得之。妙手,并不是工程师之手,它超乎设计之上,游走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可训练但不可速求,可吸收而不可摹刻。

如果你热爱写作,别犹豫,拿起笔,开始写吧!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9 日。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写什么

好中文写作营第六期

我们一起用 100 天

见证复利的奇迹

报名地址:

好中文写作营第六期开放招生

【好中文】寻找一条通向光明的路

古文浪潮来势汹涌,学好困难重重。在我人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古文有过不少的误解,总体来说,分为对外和对内两种情况。

对内的误解源于长期的学习和生活,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古文到底应该怎么学?从小到大,没有人给我指明方向。老师传授的一些背诵之法,似乎并不是学习的正确路径。进入社会,工作中我会时不时写些文绉绉的字句,这些如同绣花枕头的词句,读起来别扭之极,久而久之,我对古文心生厌倦。

面对古文,我又不得不读,如果非要我给出读古文的理由,或许是我崇敬的那些民国大家,他们接受过古文的训练,有很好的文字功底,为此,他们能写古文,白话文写起来也别有韵味。每读一位民国大家的作品,我会恨自己没有好好学古文,但古文确实艰深难懂,否则也不会有五四之后的白话文革命,更不会有今天的白话文写作。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白话文成为主流有一定的道理,抗战时期,我党用白话文写出的文字,通过浅白的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宣传效果。国民党的文章却没有此类优势。从一定的角度来说,白话文帮助我党在宣传战中取得了不可磨灭的胜利。

由此可见,白话文浅白,古文艰深。那么古文到底难在哪里呢?

首先难在不好学。古人学文字,要下苦功夫。传统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背书,书没有标点符号,学生要自己去断句。更有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一遍。如此做法,对书本的理解,绝非走马观花读一遍所能比的。学古文,自然要按照古人的方法去学,我们现在读古文,走了捷径,省了许多的时间和功夫,自然学不好。

其次,古文是字与字的意思,而不是白话文字和词的意思,要弄懂古文,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稍不注意,便理解不到古人的真意。更别说字的读音,通假字等等,甚至一些文字记录过于简单,不了解历史背景,查阅资料,完全不明白一篇文章在讲什么内容,至于一些形而上,玄而又玄的文字,那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

最后,古文的难还在于字型复杂,许多字现代人几乎用不上,更谈不上意思是什么,如若不信,你可以翻翻《古文观止》,浏览几篇文章,看看你能读懂几篇文章。

总之,学古文,除了决心与毅力外,方法尤为重要,只有找到那把通向古文的钥匙,才能真正领略古文之美。

说完对内,谈谈对外。白话文盛行的时代,人人都在用白话文,学古文有必要吗?答案不言而喻。古文虽难学,但学好会受用终生,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白话文的写作,有百利而无一害。

不过随着外来语言的侵入,掌握古文的同时,还应该向西方语言看齐。语言是一种表达的工具,相互结合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这里需要提一句,我不是说古文一定好,白话文一定差,它们各有劣势。古文相比白话文,无法精确描述一些文字,尤其是外来语种,要将其翻译成更精密的文体,白话文在这方面,发挥了先天的优势,例如《资本论》里,有一段关于钟表工艺的翻译,为了追求准确,我们马列编译局的翻译家们有了以下的译文:

……钟表从纽伦堡手工业者的个人制品,变成了无数局部工人的社会产品。这些局部工人是:毛坯工、发条工、字盘工、游丝工、钻石工、棘轮掣子工、指针工、表壳工、螺丝工、镀金工,此外还有许多小类,例如制轮工(又分黄铜轮工和钢轮工)、龆轮工、上弦拨针机构工、装轮工(把轮安到轴上,并把它抛光等等)、轴颈工、齿轮安装工(把各种齿轮和龆轮安装到机芯中去)……最后是装配全表并使其行走的装配工。只有钟表的少数几个零件要经过不同的人的手,所有这些分散的肢体,只是在最终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机械整体的人的手中才集合在一起。

试问,如果上面的文字,用古文表达,应该怎么翻译?学好中文,只有明白优与劣,好与坏,善与恶,真与假,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多年来,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是喜新厌旧,便是因古废新,其实学写作,不仅要爬东方的险山,还要攀登西方的峻岭,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墨守成规,要用西学的基础,国学的精华,让文采熠熠生辉。

文字是工具,也是一种武器,「我们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一个人的力量是抵挡不住的,但是借助背后强大的西方文明,我们就能抵挡这些黑暗。在洗脑的时代,反洗脑。在愚弱的时代,保持智慧与刚强。」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如何走这条路,欢迎你和我一起加入好中文第六期

在这里,让我们「西学为体,国学为用」。

在这里,让我们用挖煤的技术,深入地层深处,寻找一条通向光明的路。

(完)

参考资料:

1、《苏东坡传》·林语堂

2、《资本论》·马列编译局

3、好中文往期课件·王佩

写作否定论 2015-05-23

每当坐在电脑前,开始写字儿时,我都会想,自己还能写多久。

我习惯在电脑面前思考一会,直到那些字儿从我的脑子里不断冒出来,才感到欣慰,心里像有一个包袱落了地,原来我还没被上帝这个给我灵感的人抛弃,他会在我敲下第一个字时,眷顾着我,使我挥洒自如。

我最近一直在想,自己还能写多久。会不会哪一天便写不出。会不会上帝哪一天就不再眷念我。每逢我带着这种感觉去写字儿,心里面仿佛有一种声音在跟我说,要相信自己。

就这样,我在这种挣扎与彷徨中一步步走过来,直到现在。

我并不是一个文思如泉涌的人,我身边有太多人在写作上面失败,很多时候我在写字儿时,都会想,为什么他们会失败。为什么他们就坚信我不会成功。为什么就认为我会在某个地方跌倒后爬不起来。想来想去,那些关于失败的讽刺与劝诫的对话就开始浮现出来。

有人跟我说,写作这条路现在已经被网游小说搞烂了,你再投身其中,是自寻死路。我跟他们说,写网游的那些人,只能说他们生在一个能挣钱的好时代,并不能说明他们有多厉害,他们能带给这个社会的只能是垃圾(绝大多数)。再说,写作就只有写小说这一条路吗。

有人跟我说,这个时代写字儿已经没有出路,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做一些其他赚钱的事儿。我跟他们说,写字儿本来就不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他只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那些关于物质的东西,是加诸在写作上,或是人们自己愿意赋予它的,写作原本就是一件关于记录与思考的事情,与其他事情无关。如果你已温饱,有些闲时,写写又何妨。

有的人跟我说,出名要趁早,你看你现在都多大年纪了,已经来不及了。我跟他们说,那些关于年轻出名的人,你们去好好读读他的作品,再去看看那些笔力深厚的人再说吧。

还有人跟我说,写这些东西赚钱不,不赚钱写个毛。我跟他们说,赚钱的那是做文案,不是写作,伟大的作家从不迎合别人的口味,只写自己关于这个社会、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感悟,当然,如果你愿意去跪舔,当我什么都没说。我并不觉得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去迎合着谁,背向黑暗和心向光明的人,永远在自己的道路上探寻。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在这种混乱的秩序里,以至于很多时候想去写一些东西时,脑子会不断的打架,写还是不写。后来发现,这不应该是我的错,而是许多人爱过文字之后,变成恨。他们把那种恨强加给我。我觉得应该逃离,不应该沉陷其中。

我开始逃离,不断的远离那些负面的讯息。如果一个人总带着私心杂念去写作,而不是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文笔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我想上帝是不会眷念着他,失败也是注定的事情吧。

我现在坐到电脑边写字儿时,脑子里就会不断地思考,从浮躁变得安静,变得沉静。可我依旧会问自己,还能写多久。三年、五年、十年,还是一辈子。我一次次的在脑海中找寻答案。直到昨天在朋友家吃饭,一做编辑的朋友跟我说了一件事。

她告诉我说,身边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每天都坐在她旁边写东西,他把这种事情当成一份爱好而不是责任,以至于到现在都有充沛的创作力,无关其他。我听后,心想,像这样纯粹地活着,真好,能写一辈子,而把任何事情看淡的人,值得敬佩。我跟那朋友说,如果有可能,真希望能去见一见那位老人,听听他对上帝赐予他这种能力的看法。

朋友听后,对我说,估计他不会见你,因为你太想成功,到最后一定不会成功。

我想也是,都说文人相轻,不见也好。至于那些关于“写作否定论”的事儿,还是等我停笔后再让人讽刺吧,现在,谁都没那个资格对我说三道四。

村上春树是如何教会我写作的 2015-05-19

看的第一本村上春树的书——《海边的卡夫卡》。说实在话,没看懂,只觉着文字绚烂,隐喻颇深。书里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年轻人,一个老人,到最后他们纠缠在一起。看完这本书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里想的是,村上春树坐诺贝尔文学奖的冷板凳估计还会有很多年。

我不否认村上春树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然而对于他的文学,我始终觉得是小文艺青年们喜欢的调调,关于善恶美丑的界限太过于模糊,飘渺的让人分不清界限。他的文字就像一只高冷的猫,充满神秘色彩,无论你怎么看,它就是趾高气昂地在那儿摆着。或许这是吸引许多小文青们喜欢的理由,迷幻,朦胧。

我对村上春树感兴趣倒不是在文字上,而是他惊人的创作力。在我所得知的信息中,村上春树在写作时,会在固定的时间写字,这种上帝赐予的能力一直是我所追求的。想想一个人若一直拥有这种能力,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当然在众多的访谈中,村上春树并没有说这种能力是如何得到的,他说的最多的,是30岁后,忽然有了创作的灵感,因为在30岁之前,他确实写不出来任何文字。

无独有偶,在看过村上春树的书后,我又看过一本书,教人如何写作的书,书里面提到一句话,练习写作的方法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坐下来,把文字写上去。一开始会写得不是很好,先不去管它,把它写完,之后再去看,如果觉得不好,就再修改。

这本书似乎给我打开了一扇打门,也让我明白,所谓写作,并不是神赋予的天赋,那是诗人才有的能力,写作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在写小说的过程中,被赋予某种能力,因为小说是从一堆写出来的垃圾中,不断修改出来的文字。它不是天赋,是勤奋。这勤奋靠的是坚持写、勤阅读、多思考。

坚持写是完成一件事的标准,就如同人们在上学和工作时完成任务一样,没完成的肯定会留下来,到完成为止,写作也是这样,写完它便是完成任务。

勤阅读便是多读书,读好书。我并不认为一个人读现今的网文能对写作有多少提升,反倒是不断地向上阅读会对人有巨大的帮助,读书和写作是并行的,我提倡纵向阅读,反对横向阅读。

至于思考,我觉得是区别人是否有天赋的唯一标准,《论语》里有一段记载,我很喜欢,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就连孔子也承认人有天赋这一说,对于颜回的喜欢,确实胜过子贡。这就是所思所想的问题。写作也有天赋一说,但不去写,谁知道你的天赋在哪儿,上帝不会白白赐予没有思考过的人技能。

反过来说,每个人写作,都希望去获得那最无上光荣的诺贝尔文学奖吗。我想不是的,有的人为了混口饭吃,有的人出于热爱,有的人则喜欢记录……每个人对于写作都有不同的要求,未必都是为了得到些什么。

村上春树身上所谓的天赋,我觉得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坚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写字儿。如果你明白这件事,并且去坚持着做这件事,我想会比通读他所有的作品,记一些心灵感悟类的句子,要好很多。

这世界上就不该有主流文化 2015-05-07

第一次听到主流文化之争是看一篇文章,关于中国民谣的争辩。文章里各种撕逼,讨论谁是主流,谁是非主流,弄到最后也没达成一致意见。文章的作者在最后做了个结论,这世界上就不应该有主流艺术,所有的艺术应该是和而不同,可以允许一大部分人喜欢,但不能排斥一小部分人的爱好。我看后,颇为赞赏此人言论。

音乐是这样,我想文学也应该是这样。

小时候老师教我写作文,喜欢对我说,写东西要讲逻辑,要有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不要颠倒顺序。这些话我全听了,到后来所看书,都觉得要有逻辑,于是每本小说,都觉得必须要有理有据才行,这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喜欢金庸多过古龙,总觉得古龙写得再好,都不如金庸正派。毕竟金庸的武侠世界是能忽悠人的,一招一式,一笔一划都写得淋漓尽致。古龙就不行了,写打斗,直接一笔带过,不留痕迹。其实一个是写实,一个是写意,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我是受了主流文化的影响,非要比个高低,到最后是自讨苦吃的。

我第一次发现所有的小说不能用主流文化来区分并不是金古之争,而是看一本书——《尤利西斯》。这本书我到现在都没看完,看了四分之一,看不下去了,书里面的字儿我全认识,但是那种意识流的笔法,实在是太伤脑筋,你永远不知道这本书的下一句会是谁出现,也永远无法摸透这本书的主线及脉络。我看书的过程就在想,书怎么能这么写,这算什么。其实这是作者故意为之,倒是我大惊小怪了。

这之后看王小波的小说也是这样,这家伙故意把历史改成一种具有讽刺性,且毫无逻辑可循的荒诞小说,这是一种近似于黑色幽默的写作笔法,偶尔还会夹杂一些现代人的自我评述,令人忍俊不禁。

我看他的小说,总在想,若这家伙现在还活着,看见这个社会这么乱糟糟的,会用何种笔调来写这个社会。可惜他死得太早,我也只能在字里行间努力寻找着他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共同点,聊以慰藉。

说文学,不得不说诗歌,这种曾经辉煌,现在成为一种边缘,偶尔会惊起波浪的文学。许子东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国家的文字,唯有诗歌是走在众多文学最前面的。可惜它走得太远,成了一种高远的,让人敬畏的文字。我想并不是它走得太远,而是我们没有用一种善意和朴素的眼光去看它,每每有新诗人出现时,要不就惊呼,这也能算是诗。要不就是用一种极端的批评来否定别人的作品。我迄今为止未曾见过有谁对不好的诗歌进行过善意的分析与讨论。想来落井下石,讽刺,挖苦与不屑,都是人内心所无法掩盖的阴暗面。为什么我们在批评别人的诗歌时,不先去尊重别人的作品。

随着年岁的增长,每每读到一本非主流的书,我都会陷入一种困惑,总觉得这个世界被主流文化统治,是毫无生气的。那曾经百家争鸣,流派对立的文学时代似乎变得那么遥远。

想来这个时代是太和谐了一点,我不禁开始怀念那口诛笔伐的年代,虽伤和气,但却推动着文化向前进。不知在这有生之年,我还能否看见那欣欣向荣的场景。

完美等于什么事都不做 2015-01-06

在微信公众后台和一朋友聊天,被问到,我每天写原创是构思过的,还是想起来就奋笔疾书。我回答说没有,只是到点了,便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我想她估计听完我的回答会觉得不可思议,想来是我回答得太笼统了。

说实在的,关于写作,我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法,有的人喜欢打腹稿,比如在心里面把内容想好,等到基本上成形时,便自然而然地写出来。有的人喜欢写大纲,先把大的框架拟好,再跟着框架在里面填充内容。这是种很难描述的内心活动,想来我只能根据自己的一点经验,说说写原创所需要些什么。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是没有想过今天晚上会写什么,当然这次是个例外,因为我昨天聊过天后,便知道自己今日要写作的内容的大概方向,这可以说是一个写作方向。通常情况下我是不知道每天晚上会写些什么内容。那我是怎么酝酿内容的呢?想来跟跑步有关。

我通常情况下会在夜里跑完步后回来码字,在跑步的时候我会想当天晚上的写作内容,有时候能想出来,有时候想不出来,这不是绝对的事情,我只能说运动对于思考与写作确实有一定的帮助。可更多的是要努力的去思考怎样把内心所思所想写出来,比如近段时间你观察到好玩儿或有趣的事情,亦或是工作、生活上的困惑等等。如果你不限题材,生活中就会有许多能给你灵感的事和人成为你笔下的内容。

有的人并不是写不出,其实在我看来,是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我近来读莫言、萧红、福楼拜的书籍,深深地感受到一位作者,如果不是对其事物观察够细致入微,根本就写不出那样鲜活的人物,描绘不出那旖旎的风景,至于故事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那更不用谈。

写东西,不管写什么,都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像记者、广告从业人员,他们为什么能写好文章,就因为对一样事件,一样物品的观察够精准,能够用不同的角度与思维方法去描述这件事情和物品,等到了解后,便能写得游刃有余。

我到现在为止,都有看一条新闻多种写法的习惯。没事的时候还会买几份地方性报纸,对比着看,看看他们都是如何把一条新闻,变着花样的写出来,看多了,思考的角度也不一样,对写东西有巨大的帮助。

其实很多时候,写东西并不是多么高尚的事情,它如同我们说话,只是把自己内心要说的话,用文字转化出来,在这转化的过程中,就是思考的过程。逐渐地便形成一种风格,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当然这需要长久的练习,但这种练习也有技巧,比如每天强迫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坐下来写东西,这样坚持一个月左右,你到点了,会养成习惯,有时候不想写都不行。

最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质保量。其实这是很难协调的,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做到的,但在我看来,迄今为止还没有能每天都保质保量地产生高质量文章的人,包括我现在都做不到。每个人都有发挥失常的时候,坚持写下去,只会让你慢慢地开始向高质量的文章不断靠近,到最后积累和写作的经验多了,或许能成为伟大的作者。

现在想来,很多人写不出来,我想是太过于追求完美。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句话:完美等于什么事都不做。

其实这世上完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至今还没弄懂。是设计上的黄金分割比例,还是诗歌上的字字珠玑。我想用乔布斯的一句话,或许更能说明问题:If you do something and it turns out pretty good, then you should go do something else wonderful, not dwell on it for too long. Just figure out what’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