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思录(9) - 2015-11-15

这段时间忙于微信,没空写日志,今日得空,写上几句,我心中有许多想写之事,无奈许多事情与微信的定位不符,只能舍弃,想来只能丢在这个日记微信里。

先说今日之事,法国巴黎被ISIS袭击了,死亡人数上百,当全世界人民都在以各种形式声援法国时,我们国家除了声援,还有就是一些借势营销的微信号。今天刷朋友圈,发现一些在借势营销的账号,明明是搞经济的微信号,却发些ISIS的内容,还是在知乎上面抄袭的一篇文章。另外就是一些打情感牌的微信号,看得我厌烦之极。唯一能看到一些客观中立的文章,不外乎界面和知乎上的文章,分析为什么ISIS如此残暴,其他的,不知道搞些什么玩意儿。

其实我也曾想过,要不要更新一篇ISIS的微信,毕竟这些王八蛋除了杀人外,还没事就去破坏文物。想想算了,不更,没必要,以后有时间再说。这并不是说我有多高尚的人格,只是我不屑做这种事,还有就是大多数人借势营销,都是跟风吃屁一类的,完全没有掌握技巧,人家写什么,就直接去抄过来,这算是借势营销吗?只能怪我们国家对版权保护不力,如果好好管管,或许就不会出现这些莫名其妙的情况。

不过从ISIS那里,我也看见信仰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而我也一直在思考,人到底应不应该有信仰,有时候想想,有信仰是一件好事,比如那些信佛、信基督的人,一生就按照教义和方式生活,挺好。可若是进入了一些错误的信仰,比如什么气功、歪七八糟的邪教之类,便如坠入地狱般可怕,如果自己作死还好,关键是有些教义不是自己作死,而是要找垫背的,实在是可恶之极。

我自是不懂这些,只能胡乱说说,权当笑话。

今日原本想写写美术,无奈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想想还是对现代艺术不了解,我对于美术也是一知半解,到底是自己功力不够,还需多学习。

现代艺术之所以难理解,在我看来就是没人去深入了解,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在绘画上,讲求的是真实,繁复。可到了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现代艺术后,追求的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感受,画家画一幅画,不在乎看不看得懂,只在乎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是说,以前画画时,是在讲故事,宗教故事,现在完全抛弃这一概念,直接进入内心、风景的探索。如果说以前的画是画给别人看,希望达到传教、记录历史的目的,然而现在,或者说摄影技术出现后,绘画变得不可捉摸,令人迷惘,如果不去看画家身处的历史背景、绘画技法、表现手法等,完全就像是看无字天书一般。我学美术,最最想的就是弄懂一幅画,而大多数画家不会说自己的画,只管画,你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如果没看见,或者看不懂,与他无关。

这实在是两难,我也没办法明白,算了,能懂就懂,不懂就算了。明天去川美看展。有时间再写其他的。

卖套套的都有节操 你呢? 2015-07-15

这原本是愉快的一天,大家应该像平常一样上上班,聊聊最近火热的《大圣归来》,之后在一阵忙碌的工作后下班,回家,傻呵呵的看国产电视剧里面的娱乐人物搞笑。可这一天却因一件事变得不平常起来。

除了工作,我是很少去跟热点的,因为那确实没什么用,尤其是今天我休息,本想好好的看本书,看看电影,谁曾想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关注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的这件事被人们一种欲求不满的饥渴度快速刷屏。我也在这浪潮里刷,刷一些我自认为是对的。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不按常理出牌,喜欢去把这件事用一种丑化和恶搞的形势推出来,如果你的朋友圈够广,现在还能看见一些后知后觉在求小视频的人,就为了看那不知道是多少分钟的私密视频。

其实草榴上面那么多小视频,为何非要去看这小视频?我承认我看过这小视频,但我并没有欲望去分享转发它。至于转发分享的,或许是为了一时兴起,或许是为了好玩儿,但总的来说,这些都侵犯了人家的隐私。且不论传视频或者在背后的操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但转发一些不良视频,本身就触犯法律。

大多数人在娱乐的过程中,企业也会凑跟风凑热闹,想要去快速的上个热点。可等到别人在议论时,都是在问:为什么卖套套的没有去跟风。我就纳闷了,人家为什么要跟风?你确定自己熟读了广告法吗?我想不会,至少我现在能看见的,胜者还是老金、奥美和一篇名为《我们都可能像XXX那样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的文章。至于那些如同搅屎棍一样跟风闻屁的企业,只不过是给他们送炮灰。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底线,也不知道什么叫节操。只懂得跟,只要有热点就跟,你确定跟风就是真正的社会化营销?你确定这样做对你的企业形象有提升吗?

很多时候我想不明白,大多数团队不去好好的做自己的产品,反倒对于一些营销宣传的事情特别热衷,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要去上一个,上头条真那么爽?你想上,可以,但不妨用一种正确的,合法的方式去做这件事。广告这一行到现在本来就被搞得乌烟瘴气,被那些段子手冲得七零八落,可大多数人却还在做一些没品的事儿,乐于去分享或者被逼着做一些没品的事儿。

有时候想想,或许正因为身为广告狗的我们太容易卑躬屈膝与甲方,反倒给了那些段子手们机会?可好好想想,当那些段子手在做一些很丢人的事情时,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反击一下,还要去跟风吃屁,去做他们做的没品的事儿。

要知道,机会是留给少数人的,热点营销也不会因为你跟风吃屁而改变。若下次有这件事(最好是没有),希望能换一种有节操的方式,赢得堂堂正正。

我是如何向冯老师学习的 2015-06-06

如果我记得没错,冯老师的微信号是我程序猿朋友推荐给我的。当时他对我说四个字:这人很牛。之后便离开代码界,开始自己的修道之路。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加他,也没想着会通过验证。毕竟曾有过被大咖拒之门外的情况。谁曾想没多久冯老师便通过我的申请,让我可以近距离与大咖交流。

与其说交流,我想这是单方面的,因为我找冯老师聊天的机会到现在只有一次,就前两天,他的微信公众号被封了,当时有些气愤,问他怎么会这样,他笑笑,没说什么。为此我还跑到腾讯交流群里找他们的工程师,后来证明这事儿与他们无关,其他的,你们懂的。

我一直很珍惜和冯老师聊天的机会,大多数 时间他很忙,没空跟我瞎BB。想想,除了找他们要快速走上成功巅峰的办法,还有什么可聊的呢?其实谁都不是速成的,就拿冯老师写字儿来说,如果真要追溯,就我在他的“闲思录”上看到的最早时间是2004年,这意味着他到现在为止写了15年。

什么叫喜欢写字儿,那些写三五年的,或许是在和文字耍流氓,只有那些一直在写,并坚持下去的人才想着和它结婚。想把微信做好,先下苦工,不是富二代,就别做那些早日成名的梦。多想想为什么冯老师每篇文章至少检查20遍,想想他有时候找一张图花的时间比写字儿的时间都长。这比你做任何事情都管用。

如果你常看冯老师的朋友圈、公众号和微博的内容,会觉得他语出惊人,可仔细一想,确实是那么回事。很多时候我都会看见冯老师犀利的语言,但他朋友们却说在现实中是个安静内向的人。我觉得他的犀利是对真的追求,无论是对各种产品的改进上,是对摇滚狂热的喜爱,亦或是对中医的据理力争,都在追求一个真。似乎为了一个真,便可以得罪全天下所有人。

除此之外,那在向冯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于我而言,什么最重要呢。我觉得是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现在很多人在一遇到问题都只求干货,不求方法,想要锦囊妙计却不去求学问道,人这一辈子想要成功,除了下苦工外,更重要的是动脑子,整天想着吃和睡的那是猪,想着蹦上蹦下去玩儿的那是猴子。这些原本就只占据生活中一小部分时间的事情却成了许多人生命的全部。想想我们这个民族似乎一辈子都挣扎在饥饿线上,从未远去。

相对于独立思考,冯老师也会不时地推荐一些好书,比如:《新经济 新规则》、《创业维艰》、《文明之光》等等。我和冯老师第一次在朋友圈互动也是书,当时我在二手书市场淘了几本金庸全集(后来证明是高仿版)。他说家里有两套全集,不知这是气我呢,还是逗我,反正我是挺难过的。

冯老师还是一个有江湖气的人,是那种会对朋友肝胆相照,会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人,会做好事不计回报,如果你经常关注小道消息就知道,冯老师会时不时无偿地推荐一些微信公众号,我也通过他的推荐、转发等关注了不少有意思的微信公众号,这些,我想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现在小道消息的解禁遥遥无期,冯老师又新建了一个坏时代(微信号:TheBadTime),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也可以点击原文阅读,跳转坏时代。

刷屏:洗刷刷 洗刷刷 2015-01-18

我在网上游荡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刷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凡事发生一件颇具话题性的事情,人们都喜欢刷屏,似乎除了刷屏外,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不过可惜的是,在我的记忆力,每一次刷屏,我都不曾参与,想来是我太过追求于与众不同。

其实我个人是不喜欢刷屏的,刷屏对我最大的干扰就是信息同质化。毕竟微博、朋友圈和QQ空间被所有的同质化消息霸占,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这就像一个女人第一次问:你爱我吗?男的会非常温柔地对她说:我非常非常爱你。如果你每天不厌其烦地问:你爱我吗?估计没人不会产生厌烦情绪。想来人天生对同一种表达方式有厌烦的情绪在里面。看第一条消息会觉得新鲜,但是多看几次,就会变得疲倦。

我天生对一件新鲜的事情变得很敏感,但凡一件有趣的事情,我看第一次会拍案叫绝,可是如果有媒体在不断地转载,我的兴趣点和敏感度便会不断地下降,直到最后变得麻木,甚至会变得极端。想来这种心理是不好的,可人们在网上表示自己的情绪,那是他们的权利,我作为个人,无法左右他们的情绪。幸运的是,我虽然被动地接受这些扑面而来的同质化信息,但还是有选择的权利,毕竟主动屏蔽是我所擅长的技能。

我之所以不喜欢刷屏,其实还有第二种原因。大多数的刷屏,似乎除了狂欢与哀悼外,便没有其它的。微博的产生让消息变得快捷,人们产生的情绪很容易就被一种情绪所捆绑。狂欢的事情与我无关,我不管在现实中,还是在虚拟中,都不是很喜欢跟一群人狂欢。至于哀悼,我总觉得表达悲伤的方式有许多种,然而人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种表现方式,说大相径庭的话,好像除此之外,便没有其他表现方式。

很多时候我对于刷屏是一种很的淡然的感觉,当然如果是媒体刷屏也就算了,毕竟这是他们工作的职责所在。但是作为个人,忽然之间对一件事变得莫名地有兴趣,我就觉得有点儿不正常了,很多人在自己的微信、微博和朋友圈从没有提过对某件事感兴趣,忽然因为舆论的导向而变得对其事由衷地亢奋,我总觉得有些不舒服。这种暂时性的亢奋,我倒是觉得符合运动场的兴奋剂效应,想来人总有一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种效应。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刷屏的热度不会持续太久。毕竟回归正常生活后,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不是事件的主人,也不是谁的某某某。我们只是为了狂欢而狂欢,为了哀悼而哀悼。想想,这样活着,最大的价值或许是证明自己曾经在这个世界留下点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