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我居住地的哪个地方

书桌和猫

每天下班回家,忙完家务,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书桌前看一部电影。

我的书桌上有两层书架,上面堆满了书,每天我会在这两层书前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般来说,我会忙到半夜才会上床睡觉,这里成为我停留时长最多的地点。不过我这人不喜欢打扫,但每过一段时间,还是要做些扫洒除尘的活儿。

我会先整理书桌,边弄边纳闷,为什么书桌总能冒出书,明明清理完一堆书没多久,又会出现一堆,来来去去,总有新书出现在桌上。

书桌也会出现一些新的物品,买的喵喵打印机、手机支架、眼药水、电吹风等,这些物品会时不时提醒我,今年,或这段时间,有过怎样的变化。

清理完书桌,我会开始打扫书架,第一层除了堆有满满的书,还有日历、创可贴、笔等,时间长了,它们也会泛起时光的尘印。我会翻翻日历,清理书上的灰尘,每次做这事,会觉得愧疚,看着书架上的书很多没读,有多少次暗下决心要读,一觉睡醒,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角落的书。

清理完第一层,开始清理第二层,上面有许多书,有的已经跟我历经过一次搬家,有的套装书是我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收集来的,还有一些是学习写故事的书……我当初怕它们染上灰尘,故意在最上面一层放没有拆封的书。我看着这些书,再看看现在自己所读的书,两相对比,发现自己阅读的兴趣有所转变,以前读书,总是心急火燎地要找到一个唯一的能提高技能的秘籍,哪儿知道「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又怎么会懂得「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的道理。

忙完这一切,我的书桌整洁干净了许多,看看这些成果,一切有了新变化,不知道明年,书桌又会出现哪些改变我习惯的物品,又会有哪些我没读过的书放在书架上。我翻了页日历,坐在电脑前,点开一部老电影,再次进入另一个世界。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26 日。

我父母对我成绩单的反应

我记得读小学时,爸妈很看重我的成绩。他们在我面前时常说,受到时代的干扰,读完初中,就没有再读书了。

在我的成长里,除了爸妈,最看重成绩的还有一人,就是我的姥姥。爸妈之所以觉得读书重要,就是姥姥读了大学。我人生中最幸运的莫过于此。不过爸妈对成绩比较功利,有一个原因是姥姥读了书,靠着自己的本事,赚了钱,过上了很舒适的生活。家里人一直持这个观念,觉得读书是和赚钱有莫大的联系。

我小学成绩还不错,不算是冒尖那类,中等偏上。由于家里人看得紧,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分,决定了我寒假和暑假过得好不好。分数差了,暑假自由活动的时间会减少,成绩好,哪怕是夜里看电视到十二点也没事。

我记得小学姥姥还设有奖励制度,语文和数学拿了双百分,有一百块钱,单科成绩在九十分以上是五十块钱,八十分以上是三十块钱,八十分以下就没有钱。我小学拿五十居多,一百块钱从来没有,因为语文从来不会有一百分。我就是在这种奖励制度中,度过了小学。

到了中学,我的成绩开始逐步下降,初中还好,高中成绩一塌糊涂,现在写这篇文章,想了好久,已经不知道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过问我的分数。

成绩是否重要?面对这问题我今天思考了很久。忽然明白,其实自己从小在读书考试这方面,一直有一种不是为自己读书,哪怕是爸妈的鼓励,姥姥的金钱奖赏,心中还是有这样的观念。我没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以至于到后面滑向了深渊,如果我能在小学看见现在的自己,或许结果会不一样。

只是谁又能说的准呢?毕竟时光不会重来,我眼下的当务之急只有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走好接下来所要走的每一步。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22 日。

关于学历的讨论

从昨天起,看见这个题目,一片茫然,现在坐在电脑前敲字,思考半天,不知如何下笔。

回忆有过讨论的事,并不是没有,比如在写这篇文章前,我就在群里面以学历重不重要展开讨论,到最后胡搅蛮缠一顿,不了了之。

我个人的建议是选专业不如选城市,北上广深的哪怕专业再不好,当别人正在开共享汽车,二三四五线城市的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更何况在国家建设方面,一线城市抽调了我国绝大多数人力去做事,用一代人的青春,换来城市的繁荣。看看每年春运的人,来来去去,如同迁徙的候鸟,人类历史上大规模迁徙,到底是好是坏,他们所获得的满足感,有多少人能体会呢。

学历在这些人面前重要吗?我想起那早贪黑的外卖小哥,他们或许更为重要,毕竟他们靠着自身的努力发着微光,远比靠学历到某个地方学十步倒水法更为重要。

我觉得罗翔的话有道理,在学历面前,人们到底是做什么呢,如果只是为了过科,60 分就够了,如果是真心想把科目学好,那就好好学,学扎实。

拿我来说,前几天开会,领导说,提升学历每个月会多几百块钱,那我如果要考学历,找个轻松点儿,不花时间的专业,混一张学历是否可行?我的目的很明确,为了多赚几百块钱,没必要削尖脑袋攻读某一个困难的领域。

家人把孩子的学历看很重,有一股非 985、211 不上的气势,意思是毕业出来,去好点儿的公司,头条、腾讯、阿里巴巴等,也会先看学历。我就不解了,难道进去就能呆一辈子?或者晚几年,自己努努力再去会有什么变化?网络上有个很有意思的段子:百度的人才,不在今日头条,就在去头条的路上。可见削尖了脑袋进去,若企业不行,进去也白搭,打铁还得自身硬。

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能拿到好学历,进入体制,做十步倒水法的活儿,意义何在。

我就和他们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最后看了一个视频,终于明白了,原来好学历等于好待遇,视频的大致内容是:

1、2021 年一个研究生考上了公务员,直接有副科级待遇;

2、研究生从事教师工作,入编满一年,能直接升级为一级教师;

3、研究生能享受城市人才引进之路,包括:生活补助、落户政策等等;

4、90% 的企业给研究生的津贴高于本科生。

我忽然明白了,结合今年的经济形势来看,高校扩招之所以这么热,原来是一个俄罗斯套娃的游戏,当经济不好,就让人多读几年书,缓解就业压力,可人都是趋利的,为此出台了相关政策吸引人考研究生,一层层设定,多读几年,人生指不定就完美了。

这不就是众人过独木桥的玩儿法。我开玩笑道,如此下去,往后走在路上,一块砖头要从天上掉下来,砸中十个人,九个研究生,另外一个是博士生。

这要能培养出人才,那才怪了,还不如当年一考定终身,只考一门,至少落地的人能出一个李白、杜甫之类的人物。

今天闲话几句,算是成功打卡。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10 日。

推荐你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我昨天写完跑步,想起曾经模仿村上写过一些跑步的文章。

村上春树在他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写了他和跑步的事。我觉得在另外一部小说里他解释了这本书,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的身体就像是一尊佛龛,只有时时虔诚地敬拜,才会得到馈赠。

人的身体分为精神和肉体,村上知道这个道理,他在书里写为什么跑步,有一个原因是,开始正儿八经要靠写小说为生。那年他不听劝阻,关掉了经营的店,投入到小说的构思中。

写小说是很透支体力和精力的一件事,身体和精神会持续消耗。村上这段时间还吸烟,烟瘾很大。写到后来发现如此下去,身体会垮掉,开始投身跑步。

在书里他写得很轻描淡写,大致是,买了双跑鞋,几本关于跑步的书,开始跑起来。跑到后来上瘾了,连烟也戒了。

写作和跑步,精神和身体并行,成就了现在的村上。其实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拼的都是毅力。

在他的另一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也写道:

出一部小说并非多大的难事。写出一部上乘的小说,对某些人来说也并非多大的难事。虽不说手到擒来,也并非难以企及。不过,要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却难之又难,绝非人人皆能。正如刚才说的,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特别的资格。而它与「才华」恐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和太多聪明人不一样,跑步和写作从来不是这些人专利,要抵制诱惑,耐住寂寞,持之以恒,才能有所回馈。

村上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书里,并没有介绍如何跑步,怎样不伤膝盖,但他透过文字,传递了一种生活态度,告诉读者要知道生命短暂,哪怕是非专业的赛道,做好自己,不用管别人如何,因为只有自己通过汗水得来的馈赠,自己才会珍惜。

整理书

十月第一天,从做家务开始。

我原计划去电影院看《菊次郎的夏天》,谁知道没有排片,只能在家里看《惊魂记》。中途上厕所,闷墩儿直接钻进了床底。前几天她挨揍,也是钻进了床底。我到现在也没明白她从哪个地方钻进去的。

我花了很大力气弄她出来,为了防止她钻进厨房的隔层,这次我关上了卧室门,她没法逃,只能任由我揉捏。

其实她不是记不住事,我每次揍她,等她再次犯,我稍微一动,她就知道错了。无奈她像个小孩子,要不停犯错,或者说,她的脑子里认为做任何事都对的,并不会挨了揍就不再犯事。

为了把她弄出来,我已经把床垫立了起来,还原时,床边的书倒了不少,只能重新整理。

我床边堆了不少书,为了规整好,要重新摆放。我看了看床下,还有空间,只能往里放。我先把牛皮纸箱包好的作家全集放进去,剩下的书规整到阳台。

阳台原本堆了不少书,今年夏天我主要是看这些书,看了一块地方,没看完,这一堆,又要重头开始,书真是越读越多。

一来二去,规整好,一上午的时间过去。我不喜欢做家务,有一个原因就是一小块地方,会花不少时间,神奇的是,许多地方哪怕是没有动,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地出现变化,这实在是难以理解的事。

做完这一切,我吃完午饭,睡个午觉,终于能安心看完《惊魂记》。

推荐你读吴军的书

计划今天读完吴军的《态度》,读了一大半,没读完。

我发现今年变得很忙,很多书无法在一天内读完,只能拆分时间去读,这不是一种很好的状态。

教师节那天一口气买了好几本吴军的书。起初还是读他写的《文明之光:精简版》,一读不可收拾,甚至连他在得到的专栏《硅谷来信》也追着看完。

我对吴军本人的了解不多,知道他曾经在谷歌、腾讯工作,现在投资人。这些都无关紧要,我惊叹的是他在文化、艺术上的修养,单单是他去看过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美术馆看过,已经令我很羡慕了。

吴军是我的启蒙老师,尤其是在这个喊打喊杀声的社会里,让我明白,拒不服兵役是正常的事,他曾经在书里写过美国一所大学,学校允许不服兵役的学生读书,因为这不是逃兵,而是一个人在面对战争时应有的态度和表现。

他让我看见这个世界上,很多的科学研究得来的那点运气,其实是无数人努力之后换来的成果,随着科学不断发展,这种运气需要更多人团结一致,才能有所收获。

吴军对孩子的教育很看重,在《大学之路》这本书里,他谈到成书原因,就是他带着自己的女儿去选学校,通过不断走访,让子女能更好明白大学的优劣所在。

我读的这本《态度》,就是他写给女儿的四十封信。他提到教育,上好大学有一个原因是能和优秀的人一起共事,一群优秀的人才能做成一件事,这使我想到原子弹的制造,正是因为有一群各学科优秀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本书揭开了我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在做计划的过程中,我常常高估自己,其实按照读书来说,如果要考一百分,应该做好考一百五十分的努力,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人类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冒险,但做好充足准备的冒险和毫无准备是两个概念。这是我读这本书才明白的道理。

今天困了,余下的内容就摘录书里的内容吧:

《态度:好运气背后是三倍的努力》

有时,我们看到某些人有一些运气,似乎偶然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其实,在这些运气背后,可能是30分的努力。我也不是从小就懂这个道理,而是经过了一些失败和挫折才理解的。直到今天,我在做事情前,都是先假设自己将遇到比别人更坏的运气。

《态度:上帝喜欢笨人》吴军

……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致不断犯错而不自知,而错误带来的结果,就是各种惩罚,包括很差的考试成绩。反过来,如果觉得上帝比自己聪明,自己不过是在上帝划定的范围内做事,这样看起来自己显得比较笨,但是,事实上由于自己兢兢业业,诚惶诚恐,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同时避免了很多导致失败的意外,反而可能会取得一个好结果。也就是说,得到了上帝的垂青。具体到考试上,老老实实写步骤,就是承认自己没有上帝聪明,这一方面避免了很多错误,另一方面有错误也容易发现,最后反而取得好成绩。

随思录(67)-2016-05-17

我学会读书以来,遭遇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也不是身边的人,而是我的家人。这家人包括我的爸爸妈妈,姥姥奶奶,幺叔幺姑等等。在这些人里面,除了我姥姥是真正读过书的,其他人都没怎么读过。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有个习惯,不读书人的孩子,喜欢让孩子读书,读得不好,就可劲儿的打,孩子的成绩也在打中忽高忽低,有的莫名其妙的打成才,但大多数孩子还是成不了才。以前我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现在倒觉得这事儿不能怪孩子,要怪还是家里没有培养孩子的土壤。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父母不读书的家庭,是个什么情况?上小学三四年级,爸妈还能帮忙做点简单的算术、教教如何写字,到了五六年级以至往后,教不动了,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力不足则看电视。一般的情况是孩子抓耳挠腮的闷在房里做作业,父母在电视前焦虑的看电视,电视的声音还不能太大,要比蚊子声音小,或者干脆不开声音。就这样,随着孩子学识见长,父母不思进取,原地踏步,孩子和父母间关于读书的话题就越扯越大,以至于往后孩子长大后,继续重演父母的过程,就这样周而复始下去,除非有什么奇迹发生,否则只能如此循环。

我家人常说,我是这个家庭里面的奇葩,整个家庭,现在没一个看书的,就我还在看。他们现在想的,不是以前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类似的语句,挂在嘴边的,是怎样赚大钱,怎样比别的孩子牛逼,怎样找个媳妇生个孩子给他们带等等话题。

说实在话,我至于以是家里面的奇葩,最主要得益于我妈,其次得益于我姥姥和家里其他人。

我姥姥是读过书的,有本事的人,现在还是我家里最佩服的人,无论是学识、涵养还是气节,我这根软骨头可能终生都比不过他,至少在病痛面前,他能在癌症的折磨下一声不吭,临死也不让我们知晓。我就不行,有事没事头疼脑热,会哭得死去活来。做事也不坚持,没有毅力与耐力。

姥姥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和“养儿不读书,当喂一头猪”,有事没事,还会念叨自己的名字,说当初祖祖(我姥姥的爸爸)给他取名为:书田,意思就是书读不好,便回家种田。这些话我从小听到大,现在他走了,我们家也没人说这些,不过我现在都还记得他这些口头禅。

得益于我姥姥读过书,有本事,我生下来后,家里人就叫我多读书。只是这书应该怎么个读法,是全没人教的,我妈在读书这件事也不知道,她只知道学校教的是好的,分数考得好是好的,能上大学是好的。好在这些全是好的,可惜也不怎么对。我觉得最对的事儿,就是她小时候给我买了许多故事书。什么海的女儿,孙悟空大战葫芦娃,葫芦娃大战变形金刚等等。等到年纪大后,就读十万个为什么,世界未解之谜等等杂书。我一直觉得现在之所以对这个世界保持足够的好奇心,是因为读过这些书。而我之所以喜欢写日志,也得益于以前看过一本日志书,至于书名叫什么,我记不清楚,只晓得是位六年级的学生写的,所记录的事情也没什么稀奇。

一本书能记得多少,在我看来并不重要,毕竟读书不是背书,也不是写什么议论文,非要引经据典,更不是做什么学问,要查询详实。读书就是读书,小孩子读书,能不能读懂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养成勤学好问,勤于思考的方式方法,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要做到这些很难,毕竟孩子是十万个为什么,不明白的太多,很多问题父母都没法回答,至于什么启发,引导,那就更谈不上。

我读书是读不好的,一是到现在都是自我摸索,无人引导。二是好奇心太重,不成体系。三是略有浮躁,无法沉下心,所以每每有人叫我分享什么读书心得,我是很自卑的,至少从我内心来说,是抗拒这件事,且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去做这些事。

不过现在想想,读书这事儿,现在最后悔的,还是把以前那些书卖了,送了。以前不觉得这些书留着有什么用,因为留着也没人看,我也不善保管,每逢看完书后,也随意丢弃,那些灰尘就一层层的爬上去,等到想起它们,因为太脏也不愿去碰。

也不知是哪年,我妈就翻出小时候看的书,问我说这些书还要不要。我一看,都是些什么海的女儿,孙悟空大战葫芦娃,葫芦娃大战变形金刚等幼稚得可笑的书,没怎么想,说送给妹妹吧。就这样,我那些杂七杂八的书,随着我这句话飘到了妹妹家。

这是好些年前的事,现在想想,颇为后悔,因为那些书虽则不好,好歹陪我走过童年,有我深深的印迹在上面。偶有夜晚,我翻着从旧书市场淘出的老书,会想起此事,只是不知那些书,现在散落在何处,他们在我妹妹家过得还好吗?那些书,说不定就是父母省吃俭用给我买的。

我啊,还真是个混蛋呢。

人还是要有些恋物癖才美好。

注:有感《罗辑思维》卖旧书。

我的精神孤岛

书桌

五一节来临前几天,我在网上分批次购买了一些纸箱,准备在节日期间整理房间里的书,为搬家做准备。

我的房间塞满了书,借用我妈的话说,以前姥姥当医生,喜欢买整箱整箱的药放家里,现在我买整堆整堆的书。她看见我的书很多没有拆封,会觉得这是浪费,「如果不买书,完全能在重庆首付一套房。」

想来也是,我试着做了个估算,如果我每年存三万元,工作这些年,哪怕按照如今重庆的房价,真能首付一套房。别看一个月存两三千块钱并不怎样,积少成多,省吃俭用,买房对我来说,确实不是件难事。

我个人的生活消费很低,除了买书,日常几乎没什么开销。或许在别人看来,书似乎并不贵,如果每个月保持买书的状态,再加上读书日、618、双十二这些节日,一年下来,这是一笔相当惊人的开销。我不停买书,花掉了工作赚来的绝大多数钱。

我自然会有贫穷的念头,年龄增长,也会担心老了犯病没钱治疗,只是买书这事儿,形成习惯,反而难戒。买书,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我没有买房,却获得了许多精神的快乐,我在租所里建立了一座精神孤岛,每当我心情烦闷,上班疲乏,焦虑不堪,躲进书堆,会获得无穷的乐趣。阅读还使我成为更好的人,我也在不停反思己过,修正自己的观念与言行。

如果要说买书有什么不快,或许是房间里的书越来越多,我读书的速度有减无增,出版商出书的速度之快,我哪怕用一百辈子,也追不上他们的脚步。

这个假期我在家里整理书,把原本堆积的书放进纸箱,每次要花将近两个小时,往常我很讨厌做家务,可整理书却不觉得累,看着自己一本本买回来的书很亲切,时不时在书堆里找到一两本绝版的书,发现一些藏着的签名书,再看看每本书的价钱,对比旧书网的售价,有种赚到了的愉悦感。我始终觉得书不会白买,花出去的钱,迟早会通过另一种方式赚回来,我获得的,又岂止是一本书而已?

整理书的过程中,我妈问我,买这么多书,怎么不叫人来参观。我说,千万不要来,家里的书太乱了。她又问我,这么乱怎么睡得着?我说,乱归乱,每天看着这些书,我睡得比谁都安稳,这是我的精神孤岛。

或许我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内心的丰腴,又有几人能比呢?买书,读书,真是人生的两大乐事。

秒赞:不满意,不买账

读完林桂芝的《秒赞》,看整本书完全处在一种不敢相信的状态。看到书后面的一段话忽然明白了:书中的观点并非全为我个人所创,特此感谢快手、抖音、B站的各位UP主,淘宝、京东及其他电商平台无数的卖家和买家的启发……

我第一次得知林桂芝,还是她写出了“别说你爬过山 只有早高峰”这句文案,后面去看了才知道,那只是她给 MINIi系列创作的文案中的一张,后来去听了她讲的喜马拉雅音频课,她谈自己如何看一个品牌,讲了一个国外著名的品牌。我才知道,文案这活儿,不是写文案,而是对一个品牌的全局观。

既然这本书是《秒赞》,还结合了这么多人的启发,倒真算不得她的创作,只能说通过吸取不同人创作经验,从而合力写出这么一本书。任何文案如果按照这本书,或许也能提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但关于方法论的底层,还是一个人对品牌的认识,人生的阅历,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这些才是创作文案的活力源泉。

我不是一个好文案,至今也没写出多出彩的文案,但这本书我很不满意,至少不应该是一位给 MINI 写文案拿得出手的作品。

随思录(48) - 2016-04-12

今日是王小波的忌日,距离他去世多少年,我已记不清楚。很多人都在纪念他,我没有,虽然看过他几本书,但是对他生平所知甚少,对他的喜欢也仅限于文字,谈不上有多少的感情。

一个作家被这个世界所惦记,想必是件好事,但凡被惦记,在他的生前经历中,必定命途坎坷,不知是幸事还是不幸。如若我被这么多人惦记,只希望是在生前,而不是身后,至少生前我还能虚伪的欢喜,死后能否有人记得,已无关紧要。

昨夜无意间浏览网页,有意识的找到和菜头的个人网站,从第一页开始,一直搜寻他最后一篇文章,发现越到后面,越多日记,现在我能看见的,是他03年时期所写的日记。倒是个坦荡的人,能把日记留在网络上供人阅读。或许他也曾想过,网络世界是自己的精神所在,写上去无所谓,毕竟不会发展到相互认识。

可惜他算错了一点,就是他会如此出名,还有就是网络世界发展到现在,已变得无隐私可言,若再继续以日记的形式更新下去,必会对自己造成困扰。

现在想想,我以前之所以喜欢网络,不外乎是在网上能以一个新的身份出现,我不喜欢爆照,不喜欢跟人说我的真名,不喜欢谁知道我在什么城市,做什么工作。这些的一切,与我而言,只是驱壳中承载的极为渺小,且我本人并不喜欢的一部分,网络世界的虚拟,以其独有的精神空间存在,我觉得才是真实的我。我之所以爱表达,也是如此。

很多人在网上爱表达,多少是谩骂,理性的讨论是无法建立在聊天的过程中,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自然是人们对专业知识的全面读所知甚少,多数是在瞎扯淡。无论是一对一还是多对多,都是这样。

我现在也变得不爱在网上交流,一则浪费时间,与人撕逼是件痛苦的事,况且我也是爱较真之人,许多问题无法简单的叙述清楚,不如多花些时间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想办法把文章写好,或者看看对自身有益的书。这对于自身提高,是具有很大帮助。

不过我现在倒觉得,自己所学太多,根基太浅,需要强化锻炼的地方很多。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最近才发现的,是太过于看别人的意见,忽略自身思考。尤其是写文章,我不知是否是广告文案方面的书对我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为写文案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说,我写文章总是在思考别人怎么写。这大大造成了我的困惑。好在现在我发现这类毛病,正在试着改变自身想法。

毕竟写文章这件事,是自我思考,反省之事,他人写得怎样,别人怎样思考,全与我无关。就正如别人都在怀念王小波时,我却在看和菜头的日记和书一样。

人生就应该放开各种束缚,坦诚的面对自己。文字是最接近上帝的工作,人不是上帝,他人也不是,只有上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