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为什么要先飞(随笔) 2015-03-13

这是我年前在办公室加班时,忽有一想,遂然成文。原本是想清理一些书,写写读书感悟,可写着写着,就飘到其他地方去了。请允许我偷个懒,看《超能陆战队》忘记了思考。


过年回家,我必带的两样物品就是书和衣服。书是今年看完的书,衣服是回家换洗的,其他的东西对我来说,可带可不带。我工作到现在为止,每年都在进行这繁重的体力活。

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我整理出来一堆书,放进箱子里,打包好,想想,明年又会是这样的工作,只是书已经重新换过。

有人曾问我,你怎么这么爱看书。我说,没有啊,其实我不喜欢看书。后半段话我没好意思跟人说,因为自己太笨了,除了看书能帮助我所提升,其他的真帮不上我什么忙。

我生平是不喜欢看书的,我看书的习惯是被培养出来的。人太笨,没有别人聪明,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也没有别人多。后来听人说看书会使人聪明,于是我就跑去看书,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

那我是怎么看书的呢?一开始我看网络小说,后来有人说这不行,让我看武侠,我就跑去看武侠,说也奇怪,大多数人看武侠都是先接触金庸、古龙,我一开始接触的是步非烟、苍月、凤歌他们,后来才去看的金庸和古龙。这些书都是朋友推荐我看的,不是我自己找来的,所以一个朋友看书的品味,有时候会决定你一生。中学时期尤为重要。

这之后读大学,室友有一个也喜欢看书,但是他看书跟我不一样,我贪多求全,他只喜欢看哲史类的书,文学类也看,但看的不多。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知道李泽厚之类的人,也因为他买了一些哲学书。

可哲学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看懂的,我一直觉得需要从入门开始学,还得有老师手把手教。我是看个热闹,确实没有仔细研读过,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了。但你要说没有汲取到什么,可脑子里总会时不时的冒出些东西,会让你变得通透,想必这是有原因的吧。

工作后看书就变得更加频繁了,基本上每天都在看书,涉猎也就更广泛了,除了文学、史学和哲学内的书,我还会看一些科技、营销、文案写作之类的书,也就是这段时间,我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人不是生下来就会看书,因为看书就得学会识字,识字的过程,就是学着去看书。现在很多人不喜欢看书,觉得看书没劲,喜欢看图片,看奇奇怪怪的图片。我想这或许是人回归到幼儿时期了吧,不喜欢动脑子,因为看图片省时省力,只需要乐呵呵地盯着就行。

图片和文字一结合,于是就有了广告、漫画之类的产品出来。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项很伟大的结合,不喜欢看字的,可以看图片,不喜欢看图片的,可以看字。这两项东西的结合,于是就产生了脑洞大开的组合方式,也就有了创意、趣味这些词语的衍生。

创意和趣味是人一生都在寻找的东西,人活着除了最基本的温饱外,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比如看一张激发你想象的图片(内涵图什么的),读一段让你感悟的文字,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这些都是在寻求内心的温暖。图片让你有了视觉感,文字让你有了想象力。生活如果再增加一点儿音乐、光之类的,就有了质感。

质感产生影视作品,这就更先进了,五花八门的东西全都出来,一下子让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这过程经历过不少的演变,到最后人们接受到的,都变得越来越简单,只需要享受投影到屏幕的作品就行。

影视作品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但奇怪的是,它始终无法变成文字,它被定死了。因为没有想象力,被束缚了,很可怕。要知道没有想象力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世界上伟大的产物,似乎都先是在想象中形成,再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想想,人们总是在寻求最简单,直观的办法吸收知识,可到最后,却总觉得什么都没学到。我想大概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做了许多偷工减料的事情。

生活和工作就是这样,你觉得越想用简单的办法做好一件事,就得下最笨的苦功夫。这就像郭靖练降龙十八掌一样,如果当初他稍不专注,能迎娶白富美,打败欺负他的小喽啰,走上人生巅峰吗?

如果你总想着琢磨成功的捷径,还不如好好想想,笨鸟为什么要先飞。

离职的诗和远方 2015-03-06

做了不到三个月的小伙伴离职了。他是年前离职,比我预料的时间要晚,当然并不是我知道他会离职,而是他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孤独到没有同事和他做朋友。

这是个很奇怪的家伙,喜欢一个人独处,工作上也很沉闷,没有生气。我也第一次见到比我还沉闷的人。听同事说他比我长几岁,且刚从广东回来,准备在重庆发展。虽然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了三个月,可我对他并不是很了解。

他是个不合群的人,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感觉,而是大家都这么觉得。我们去吃饭,聚会什么的,他都不参加,就算是迫不得已参加,也是急着想走的那种。

我和他的工作没有多少交接,但听同事说他的反应很快,能举一反三,只是性格有些傲气。从他喜欢看李敖的书就可以看出,他总是一个人在中午默默地捧着书看,不像我,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然后醒来继续看,我看书是没有毅力的,吃完中午饭后就更没有了。

我曾经在回家的路上还看见他手里拿着一本书,想来是在上班期间看完后,顺便带回家,那本书好像是周国平的,书名我早已忘记,反正我是没看过的。

我能感觉他对于成功有特别强烈的渴望,只是他没弄懂一件事,不合群是职场工作的大忌。我不知道他在外地工作的这些年是否感觉到自身的缺陷,但想凭一己之力而达成目的的人,或许更适合当老板,不适合混职场。职场是团队协作的地方,并不是单打独斗,靠勇气取胜的地方。还有就是一些微妙的人际关系,这是很难说清楚,道明白的。

我跟他的谈话次数不多,偶尔碰上,也就随意说几句话,聊得最起劲的,或许就是他对于现代作家的评判。他喜欢冯唐,估摸着说说里的粗口是受到了他的影响。我是看不下去的,当然文学成分的人物性格塑造除外。故意把自己弄得下里巴人,就有些过了。人还是得活得文雅,《论语》里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冯唐在现实生活中想必也不会骂脏话,只有在写文章的时候才会用到。不然为什么他老在自己的微信里读诗,而不是骂人。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他离职的时候第一个跟我说,想来是有意征求我的意见,或许不是。我问他下一步准备做什么。他告诉我说想去学设计。我心里有点儿不屑,现在去学,不觉得有点儿晚吗?如果以前学过,那另当别论,现在半路出家,或许真有些困难。我没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太伤人,只是旁敲侧击地告诉他先呆着,或者找到工作后再说。他不听。我也就保持沉默。

后来他真走了,如同一个过客,来去匆匆。我看着,想着,慢慢的也就习惯了。毕竟我也曾任性过。

老爸读书 2015-01-20

今天下班回家,我发现老爸在读书。

他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这本书写得真好。我看他手拿着的那本书,居然是我买的《厚黑学》。这本书我有两本,一本是高中同学送我的,一本是我自己买的,同学送我的书被放在一堆书的高处,我自己买的则被一堆书压着。不知道他怎么翻出来的。想来是黑白色的书皮更吸引人吧。

吃饭的过程中,我爸一直在聊这本书的内容,说这本书把历来做官的心得讲得头头是道。还叫我多看几遍。我笑,说这本书我高中的时候看了一部分,就是因为觉得不错,所以才再买一本(高中同学送我那本是盗版,我现在买的这本是正版)。说着,我拿出一本破破烂烂的《厚黑学》,递给他。这本书有一角已经被老鼠啃得破破烂烂,想来它也觉得这本书不错。

这之后我爸一直在聊《厚黑学》,一边聊,一遍感叹。说这书太具有现实意义了,真值得多看几遍。不知不觉地就过渡到这里面的一些口诀,比如“空”字诀,说他曾经的一个同事,以前没事就往公司总部跑,去陪那些领导聊天、吃饭和喝茶,这之后官职越做越大,到后来平步青云,原来这本书里面写的“空”字诀就是“空闲”的意思。说着,还把这一页翻来,自己重新看了一遍,又硬让我看一遍。他好像找到什么可以回味的玩物一样,乐不可支,一边看还一边说,古代的那些人真是聪明,把这些道理都说得头头是道。

我笑说,这世间很多的道理,古人本来就说了很多遍啊!不然为什么会有“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他听了,对我说,你既然懂得这些道理,怎么不照做。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很多东西我都懂,但我的性格不会依着去做。我跟他说,姥姥当年经常在我们面前说《增广贤文》里面的句子,那他也没有完全按照那本书里做嘛。我爸一想,也是。姥姥的性格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比如去买菜,说是一斤,少了五钱都不干,非得足足的一斤才行,这种性格,肯定不适合混官场的。

这之后聊开了,加之喝了点儿小酒,他便滔滔不绝地说书,不断地感叹《厚黑学》的精妙之处,临睡前还特意翻来看几页,就差抱着这本书睡觉。想来他是喜欢读书的,只是曾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

话说回来,我到现在之所以惊喜我爸看书,是因为很多人我自发地叫他或推荐他看书,他不会去看的。毕竟这时代有电脑、手机、互联网等一切可以寻找到知识的地方,这种随手可得的知识,似乎成了人们不看书的借口。我爸因为不会电脑、不会上网,手机现在也只会打接电话和发短信,业余时间的活动除了走走逛逛,就是下象棋,无奈我这里能陪他下象棋的人没有。想来他是实在是找不到事儿可做,便只能在我堆的书里,找一本,打发时间,这样看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希望他能坚持下去,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