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日

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三岁看到小,七岁看到老。在我家,一个人最重要的岁数不以三和七作为判断,而是以十来作为依据。

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日是十岁。印象中,前九年的生日很简单,这一天我会得到,母亲给的一张十元的人民币作为零花钱,放学回家后,还会获得一个手掌大小的蛋糕,生日对我来说,就是这两样礼物,年年如此。

不过,偶尔也会有例外,记得有一年生日,我还遭到过一顿暴揍。那一次我自觉过生,能随意支配大人,要这要那。为此,我向母亲要了一辆将近二十块钱的四驱车,母亲看了看价格,直接拒绝,拉着我回家。回到家,还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我觉得很委屈,在家里闹脾气,谁能想到一个人的生日会这么过呢?我一边流泪,一边期望有人来拯救我。

别说,还真有人来拯救我,夜快要降临时,姥姥打电话,叫我和母亲去他家为我庆生。母亲为了让我开心,终于给我买了那辆四驱车。多年后我才明白,人生中所有的事情,光靠流泪和任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就这样恍惚过了九年,我的第十个生日来临,这一天忽然变得不一样了。那天我母亲特别允许我睡到十点。中午慢慢临近,家里人全来了,姥姥、奶奶、外婆、表舅、表姨、表哥、表姐……一家人全部来为我庆生,家里摆了三桌席。

我记得姥姥那一天特别高兴,为此还给我准备了一个特别大的蛋糕。这是我至今为止收到过最大的蛋糕。那一天一家人都很欢乐,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收到祝福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

这快乐过于短暂,十岁过后,学业繁忙,我的生日变成了一句问候和祝福。到了二十岁,我已经离开家人,到更远的地方学习,要再将一家人聚在一起,成为了种奢望。在我向三十岁靠近时,我姥姥、奶奶、外婆……家里的亲人相继离世,我知道,一家再也回不到十岁那般幸福的快乐时光。我的生日也变得越来越简单,连我自己也不太愿意去记住这一天。

我那关于十岁生日的美好时光,藏在我最深的记忆里,时不时短暂浮现在脑海,成为温暖的回忆。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21 日。

我所支持的公益事业

如果你经历过 08 年的事情,定会知道,在我们国家,支持一项公益事业是非常艰难的事。

我记得 08 年地震后,全校要求学生集体捐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每个人或多或少要捐一些。印象中,我记得自己找母亲要了五块钱,捐给了学校

这事以后,关于红十字会的恶劣行为不停被报道,我才慢慢知道,原来我国的红十字和国际红十字是两个概念。我自己也暗自庆幸,只捐了五块钱,损失不大。

从那之后,我一向对公益嗤之以鼻,不论谁在网络上宣传自己做过多少公益事业。有什么用呢?最后进了谁的口袋,还说不定呢,我如此想。可内心还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不管捐多少钱,总有一些人会受益。至今为止,这两个声音在我头脑里交战,打来打去,无法停息。

如果说学生时代,不是自己的钱,有理由不捐钱,情有可原。出来工作,钱难挣,不捐钱,也是很正常的事。然而我自己也无法预料的是,我在 2020 年前的很长一段里,每月给一些公益项目定期捐三块钱。

说起来我自己并不是一个真心实意做公益的人,只是出于好奇。腾讯公益刚开始那段时间,做了很好的优化流程,我尝试给一个乡村捐了三块钱。为什么是三块钱呢?因为宣传语里说,这三块钱是一个乡村孩子每天的午饭钱。而「三」又与我的名字最后一个字谐音(名字最后一个字是「山」),我觉得很有意思,定了这么一个项目。

捐完了,我没有把它当作一件事,心里冒出,你们拿去贪污吧,我只是出于好玩,测试新产品。没多久,腾讯公益的公众号给我推了一条消息,告诉我这三块钱他们花到哪里去了。我浏览了内容,内心一阵温暖。那之后,我陆续开通了一些项目,每月扣三块,不需要我自己操心,隔一段时间,又会收到活动进展,我和公益事业因为科技的便利有了联系。

去年疫情,我怕自己没了生计,取消了所有的月捐。写这篇文章时,忽然想起自己似乎有很久没有续捐,不免羞愧,赶紧翻开腾讯公益,重新开始自己的公益事业。

为什么我要做公益事业?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在《苏东坡传》里读到过这么一段话:

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向富人捐钱,请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我不是一个佛教徒,也不是有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但我是一个喜欢通过阅读去践行自己生活行为的人。我读书,是希望能将书里所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毛教员也曾说,理论联系实际。一个人可以从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自然能从理论中去实践。

无论我做公益事业的目的如何,我总觉得,行动起来比空想更有意义。我现在还不是一个如同苏东坡有心头喜事的人,关于公益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17 日。

独自生活的要点

崔健在《蓝色骨头》里有这么一句话:「我一周三次跑步加上一次游泳,在运动中想事儿,是越想越起劲儿。」工作至今,我一直尝试独自生活,前段时间读《孤独的价值》,作者在书里写道,所谓的独自生活,较早时代很难实现,但现代生活却能很容易就能满足。

这里所指的独自生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跑到深山老林居住,而是建立在现代便利的社会环境下的一个人生活。每个人在生活中,有自己的领域,独自生活,能保持自己的私有领域,从而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是为什么从古自今,许多人在独自生活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我是独自生活的践行者,从个人感受来说,独自生活并没有妨碍我的行动,反而使我获得更为丰富的生活。如果你想要尝试独自生活,我可以提供以下建议:

1、身体健康。无论如何,身体的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独自生活尤其如此。我不建议一个人在身体糟糕的状态下独自生活,毕竟谁也不知道,疾病与明天谁会先来。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一切白搭。

2、学会自律。独自生活会时不时有孤独感,好的办法是给自己制定详细的计划,任何计划都可以,哪怕是早起打卡,每天拍一张风景等,这些是建立自律的前提。一个人有事做时,不会胡思乱想,反而沉浸下去,不会觉得时间在流逝。不过也有人说,许多事是喜欢才坚持,其实人生并不知道自己会喜欢什么,那些能持久保持事物兴趣的人很少,多数人要试着坚持一段时间,积累一段时间,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从小事做起,阻力点会很小,慢慢成长,学会自己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3、丰富精神:《圣经》里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一个人外在的物质享受是有限的,穿着得体,饮食健康即可,物质的享受只是当下片刻,而精神的富足会使人变得越发充盈。如果说有什么丰富精神世界的秘诀,我个人的建议是:保持好奇心。

4、输入与输出:阅读和看电影能培养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是输入。通过文字写下内心的感受,这是输出。人类花了很长时间建立文字系统。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又要花很长时间去学习。花这么长的时间,如果不试着用起来,实在是非常浪费的事。通过文字,能抚慰心灵。如果不知道写什么,那就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写。别忽略记录,任何记录都是有意义的,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身边的人会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而不会问你飞得高不高。

5、与社会保持距离。人是社会性动物,现代的科技走太快,而社会结构和人的思想还需努力。学着一个人生活,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成为奇怪的人。多数人会觉得家庭式的生活才是很好选择,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一出身社会,看似输了,但在家人和身边人眼里,他结了婚、有了孩子,反而成为了人生赢家。有人努力奋斗,持续学习,保持独立,反而输了。社会是一种会将人同化的熔炉,不与其共存的生物,总会活得那么不自如。学会适应是终生需要学习的一门课程。我也如此。

最后,我要提醒的是,选择独自生活,并不是一个人如同自闭般将自己关起来,而是在吵杂的环境里,拥有更多私人的领域,许多事在离开人之间面对面交流,通过互联网能做更多事。生活中保持一种独立性,才能拥有更自由的精神空间。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14 日。


如果我有一百万可以花,我会做什么

如果我有一百万,那我就是百万富翁,要将这笔钱合理的花掉,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思前想后,我决定拿这笔钱去换时间

我会先拿三十万,在重庆找一个房子付首付,房子最好是两室一厅,一间自己住,一间放书。之后我会存二十万到银行,在接下来的时间,用这笔钱去付每个月的房款。

剩下的五十万,按照我目前的消费进行合理缩减,以每年不超过五万元进行消费,这意味着我有十年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在这段时间里,我准备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事,脑子里已经浮现出不少的专业:写作、英语、摄影、设计、程序、编剧……我会在这段时间给自己定一个学习计划,在互联网上找到行业内最好的大师,向他们学习。感谢互联网,让我能省下高昂的学费,也不用非要通过考试才能报某门课程,更不用早早到教室和同学抢座位。

每天早上起床,我会去跑会儿步,回家时吃完早饭,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学习。

如果我有一百万,那么我就不需要在轻轨上读书,不用每天在上班期间,悄悄地在记下我随时要消失的灵感,更不用隔三差五被人呼来唤去,尤其是你正在很兴奋地写作……

如果我有一百万,我每天能看书、散步、逗猫、养鱼,对了,我还准备养一条狗,这样我就能过上猫狗双全的生活。

如果我这十年里花掉了这一百万,那么我会将现在自己住房子卖掉,这样我又有一笔钱开始计划一段新的旅程。

可是我没有一百万,因为上帝不喜欢坐着空想的人。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11 日。

当我母亲「欺骗」我的时候

每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我有时候说谎,那是为你好。我也不例外。

我父亲是驾驶员,常年跟随公司去各地修路。小时候,大多数时间由我妈带着,只有每年暑假,才会和她一起去看父亲。

我父亲常年在四川修路,去过无数地方,记忆中他们每年会换一座城市。我喜欢去他那里,在工地上有许多小朋友,不用一个人每天在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

有一年,我读小学,母亲为了锻炼我,说这个暑假不带我去父亲那里,要自己一个人去。我在家信誓旦旦的向她保证,确保一个人呆着没问题。

不过她走了,我没地方吃饭,外婆要帮忙照看我妈的生意,没有办法照顾我。思前想后,母亲决定送我去幺叔家。

幺叔是村里的医生,距离我家有三四公里。我在他家习惯了几天,母亲见我玩儿的很开心,和幺叔商量,悄悄走了。她一走,当天晚上就出事了。

白天,我有幺娘家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们陪我,到了晚上,他们回家去,我只能一个人在幺叔家看电视。我以前没在幺叔家过夜,这是生平第一次,我有点儿害怕,但不敢和幺叔说,只希望找个机会溜回家。

到了深夜,幺叔和幺娘睡熟了,我一个人关了电视,悄悄地打开门,偷跑了出来,沿着来时的路跑回家。

我一个人在黑漆漆的乡村路走,很怕,心咚咚直跳。夜漆黑一片,时不时跑过路边的房子,外面掉出一只灯泡,亮着灯。我每经过一个,就盼着那是我家的灯。这一路,我最怕遇上恶狗跑来咬我。村里人为了看家,会养许多狗,到了晚上稍微有动静就会狂吠。

我不知道走了多久,快到镇上,看见温暖的路灯,不禁加快脚步。当我踩在了水泥路面,看见沿途一排房屋向前延伸,暖黄的路灯向前,心中的恐惧慢慢退去,盼着母亲在门口等我。

要到家时,我看见外婆正在收摊,走近时,我叫了声「外外」。她一愣神,回过头看,是我,再看了看,没有其他人,问我怎么回来的。我说是跑回来的。她再问,幺叔幺娘呢。我说,没告诉她们。我问她,我妈呢。她说,妈妈去爸爸那里了,你知道的呢。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妈说的是真话。眼泪不觉流了下来。

我外婆在一旁安慰我,等我的心情平复,赶紧打电话给幺爸。原来幺叔幺娘醒来,见我不在,吓坏了,满村找我。接到外婆的电话,风风火火的赶来,左哄右劝,我不听,外婆只能留我在家,决定第二天再送我到乡下

第二天,我回了乡下,幺爸幺妈吸取了经验教训,让他们和我一起玩儿,到夜里我和表哥表弟们一起睡觉,内心的恐惧也消失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我已经喜欢并爱上了村庄。白天我们一起去小河里摸鱼,抓泥鳅,夜晚去捉青蛙,讲鬼故事。等到大家困了,我们伴着溪水的「叮咚」声入睡。此时的月光明晃晃地照在床边,躲在草丛里的蟋蟀唱着摇篮曲,青蛙在田间此起彼伏地伴奏。我对母亲的思念,变成了一种快乐的力量。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10 日。

重庆轻轨二三事

去年我在 B 站上传过一个视频,拍摄的内容与轨道交通员的指挥手势相关。视频发出去,隔了一段时间,有人留言,说标题错了,重庆的轨道交通应该叫「单轨」,不应该叫「轻轨」。我回了几句,就没理他了。

网友说的对吗?按照严格的定义来说是对的。不过问题在于,他们只在网络了解重庆,脱离了实际生活语境。如果到过重庆,随便走走问问,不难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将单轨称作:轻轨。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我在网上查资料,有人写道,重庆的轨道交通从 2004 年开始修建,先将 2 号线作为观光线开始试运行,由于媒体、建设单位等一系列错误引导,促使「轻轨」一词植入进了市民的心中。这期间官方也曾纠错,明确表示重庆没有轻轨,但许多已经深入人心的事,要更改可不简单。近年重庆轨道修建迅速,现在不仅有单轨(2、3 号线),还有地铁(1、4、5、6、10号线),以及正在修建的都市快轨(主城区至璧山、铜梁、合川、江津等城市间之间的轨道交通),如此复杂的轨道系统,远不如统称为「轻轨」简单。

除此之外,快速修建,没有统一规划,轻轨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标识,从 04 年规划至今,不少出入口标识,一会儿是数字,一会儿是英文,常常分不清楚。一些换乘地指示也不明确,大多数换乘是面对面,然而有些地方却是上下换乘。我曾经乘坐10号线到龙头寺站,由于指引不清楚,站了半天,一位好心人跑过来提醒我,方才知道这站是上下换乘。

我每天乘坐轻轨上下班,中途会经过两个重庆北站,其中一个站名叫:重庆北站南广场。一个叫:重庆北站北广场。自从用了这两个站名,闹出了不少事,以前只有一个北站,人们出行只需要前往一个站,现在分成了南北两个站,一字之差,误使许多人常常坐北站的高铁,跑到了南站,南站跑到北站。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分清楚北站北广场和北站南广场的区别是什么。每次去成都,取票时会再三确认站名。

网友在互联网上称重庆为「魔幻城市」,其实他们哪里知道,重庆人只要出门,一路上会遇到不少「魔幻」的事。如果你来重庆旅游,问当地人去某个地方,他没有告诉你,不要怀疑,因为他真不知道。重庆的发展实在是太快,快则生乱,乱则无序。从来没有谁真正将这座城市梳理清楚。

人和城市的连接,随着路的改变而消亡。贺知章曾写《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忽然觉得他是幸福的,毕竟多年后,他还能沿着故乡的那条路,找到回家的方向。重庆人现在有了路,却看不见儿时的故乡。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8 日。

我感到最自豪的时候

几天前给我妈打视频电话,谈及考驾照的事,我爸听说,拿过我妈的手机,和我通话。话没说多久,我爸就抱怨我妈的手机不好,扬声器声音太小,叫我等他换自己的手机再说。

我妈现在是手机的重度用户,每天在抖音、微信上面极度活跃,最近还开通了视频号,没事就给我点赞。前些天她自行摸索,在网购平台买了箱橙子寄给我。

从她使用手机以来,只有一次用支付宝时吃过亏。支付宝有个非常具有欺骗性的功能,为了强行推花呗,会在付费时诱导用户默认开通花呗。别说我妈,有好几次连我也会中招。

和我爸聊完,我估摸时间,我妈的手机有一年多了,差不多可以给她换部新手机。在网上选来选去,最后给她买了部 5G 手机,产品介绍说是有一亿像素,应该够她拍照、拍视频了。

我人生中所积累的财富并不多,多数情况是自己花光,由于天生没有理财观念,到月底会所剩无几。

我努力创造财富,出自己外,更多还是希望家里人能过上好日子,需要买什么就买什么,更何况我爸妈他们一辈,不少人会有攀比的迹象,我自身虽不在意,但他们怎么不希望有人称赞呢?

物质的重要性在于,能用肉眼可见的方式展示生活,而非夸夸其谈。从个人角度来说,我非常反感这类做法,但现实生活如此,我也只能向其妥协。一个人内心的愉悦何其重要,又怎么是物质能衡量的?如果物质能衡量一切,那为什么不能解决跑步过程中精神所创造的快乐?

现在回想,我从工作至今,从领取温饱般的工资到打白条买手机,从给自己全款买手机到给我妈买手机,人生最自豪的莫过于过好这一生的同时,让我爸妈有了骄傲的资本。他们的骄傲,就是我的自豪。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31 日。

我如何装饰我的房间

工作以来,我很少花时间装饰房间,如果非要说装饰,或许应该是用书堆。

我妈每次来我的租所,会很头疼书的问题。她常说,我住的地方,什么都好,就是书多。确实,由于常年购买,我的住所除了床,其余地方已经被书塞满。每年我会花时间搬一搬,清理下灰尘,其余时间它们就静悄悄地堆在房间的四周。

我觉得拥有了书,再加上现代科技的加持,我就拥有了全世界,就像前几天在群里和同事聊天。如果真想学知识,先学英语,再打开电脑,连接互联网,学会科学上网的方法,这个世界就为你敞开。疫情期间我看许多大学的公开课对外开放,这是多好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年代?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财富,且最便宜的学习方法,很简单就能获取。

前几天看《全球「猎身」》,里面探究印度的 IT 行业,提到印度 IT 之所以发达,其中就有两个原因,一是学习费用低,二是课程对标美国,美国只要一更新的 IT 技术,在印度就能学。学完就能直接去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的科技公司,印度人会担任不少重大项目的原因。

那我如何装饰我的房间?其实我的房间没有任何装饰可言。我很早出门,很晚回家,一年有大于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四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我毫无装饰房间的想法,除了书,还是书,如此而已。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25 日。

从小到大一直保存的物品

我家里有一张书桌,那是很久前,爸妈为了让我安心学习,特意定制的桌子,在这张桌子上有块蓝色的透明玻璃,玻璃里面放着一页纸,这是我很小时,二姨爹亲手写给我的一封赠言。

我二姨爹是军人,具体做什么工作,到现在我也不清楚,听家里人说,他是部队里的建筑师,负责给军队里画图纸。听爸妈说,我家修房子就是找的二姨爹帮忙画的建筑图纸。

二姨爹是很有文化的人,待人接物,非常妥帖。从小到大,我每次去他家,他都是很温和的样子,脸上保持着微笑。

不过我很怕这种随和的样子,令我很拘谨,从个人角度来说,这使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毕竟我在家,爸妈不会这样对我,可转念一想,二姨爹的家里似乎从小都是这种军队式的管理,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我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没有天生的幽默细胞,性格拘谨,内向。好在他的成绩很好,当年如果不是高考前发烧,上清华不会有什么问题。

二姨爹对孩子的教育很好,二姨爹也很厉害。听爸妈说,二姨爹当年家境贫穷,许多亲戚不和他家来往,反而他靠自己的能力,当了兵,重新苦读,辗转进了大学,当了军队里的建筑师。他是真正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人。

小时候,从成都回我老家要走很远的路,二姨爹一家人很少回来一次。有一次他回来,自己一个人到处转悠,来到我的书房,拿起我桌子上的钢笔,随意找了张纸,写下了对我的鼓舞,希望我能好好学习,如果有机会考上成都的大学(二姨爹家在成都),必定会倾尽全力帮助我。

我很久没有回过自己的老家,写这篇文章,思前想后,忽然发现自己家里从小到大保存的物品,竟然会是不到一毫米厚的纸,不知二姨爹写给我的那封赠言,是否还在。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22 日。

钱在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赚的钱在生活中扮演了三种角色:物质角色、学习角色和宠物角色。

物质角色是我的最底层结构,这意味着每个月发工资时,我首先要做的就是一日三餐、付房租、水电气以及购买当月所需的生活物品,最底层的逻辑使用完毕,余下的钱我会用来学习。

学习的费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买书和知识付费。工作出来,我几乎每个月都会买书,到了 618 和 双十一之类的节日,除了物质角色,基本上当月的工资会拿来买很多书,对我来说,买书的重要性有时候甚至会大过物质,而我少吃一顿饭,就意味着除了节省费用,还有时间去读更多的书。

除了买书,知识付费也是一个板块,我记得知识付费刚出来那些年,我在知乎、得到、豆瓣、中读、极客时间等 app 上买了不少的课,有的到现在还没听完,除此之外,我还在知识星球加入了一些付费圈子,促使我付费的原因,或许是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为强烈,不过这也导致我过于消费,许多知识完全没有办法很好的吸收。

好在经过一些时间的冲动消费,我现在对于知识付费这一消费变得理性,如非必要,还是决定先学完当下的内容。

最后我的钱会用来给闷墩儿买猫砂、猫粮、驱虫药等物品。我以前很单纯的认为,养猫是件很简单的事,但看过《猫咪物语》这部纪录片后,发现在养猫这件事上,付出的消费和时间,会随着喜欢逐渐增加。因为喜欢,在她的生活方面,会尽量满足她,尤其是她时不时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更会令我担忧。

总的来说,钱在我生活中多数情况下物质角色是最底层的需求,更多的还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要多一些,我人生的目标是把家变成图书馆,生活对我来说,吃饱穿暖,足矣。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