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读书人的姿势,你都见过吗?(一) 2015-10-11

2015年9月初,我买了两本影集(特别喜欢的书我都会买两本),影集汇集了世界上成千上万人看书的姿势。有的人站着、有的人趴着、有的人躺着……我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看着这些阅读的人,产生了某种不可言语的感觉。


我不知道他们读的什么书,也不知道他们为何读书,只知道在那一瞬间,他们与书发生了联系,变得异常沉浸。


鉴于我在微信上会不时分享一些看过的书,以至于有位朋友在收到一张书签时,特意拍了张照给我。


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她眼中的我,是这么一种读书的样子。

说来惭愧,我读书正襟危坐真是少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或是手捧着书,或是把书放在桌子上,或是双脚放在桌上,把书放在腿上阅读。当然,也有在厕所看书的姿势。

书读得久了,对于不时乘坐交通工具时看见捧书的人,会格外欢喜。我见过有人从包里拿书出来读,也见过用kindle、Ipad、手机等阅读的人。

每每这时,我会去仔细观察他们,发现每个人在看书的过程中那种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甚至还有一点点的虔诚。

看得久了,我就想知道这世界上所有的人,在触摸一本书时,都是这样的吗?如果有一天,电子书完全取代了书本,会有人怀念这么一个捧着书阅读的姿势吗?

今天分享这本书的前15张照片。如果你喜欢,可以去读库商城买一本,现在做活动,可以比我少花20块钱左右拿到手。说实话,我有些肉疼,并且因为喜欢,我还买了两本……

读书人的样子
这是二战时期的英国,在大轰炸之后,一位绅士拿着书走在街上。

读书人的样子
1943年,意大利那不勒斯

书里常常出现士兵读书的样子,我一直想弄明白,一位捧着《圣经》的士兵,在开枪的那一瞬间,都在想什么。

读书人的样子
1944年,意大利蒙特卡西诺

这是一名神甫手,西方教堂结婚时,站在中间的那个人。他的手里拿着的是一部书,在战争后,他觉得修道院唯一重要的物品。

读书人的样子
1946年,德国哈勒

每当看见一个人,在战后安详的坐着,手捧着一本书,就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仿佛外在的炸弹,无形的穿过他,他却与世无争。喜欢读书,有什么错呢?

读书人的样子
1947,美国芝加哥

初看不以为意,以为就是位小女孩在看书,后来发现这是一本杂志,小女孩不识字,把杂志拿反了。想想小时候的我们,也有被爸妈提醒书反了的那一刻。

注:杂志名叫《BEONY》,意为乌木,非洲裔美国人约翰·H·约翰逊创办,专注于非洲裔美国名人和政客的报道。这应该是摄影师所要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当然被拍摄的小女孩肯定不知道这些。

读书人的样子
1946年,美国维克斯堡

读书人的样子
1948年,耶路撒冷

一直很想知道他读的什么书,他是否还活着,杀了多少人,在端起机枪那一刻会想起什么。

读书人的样子
1948年,匈牙利

原本是一次温馨的阅读,男孩女孩在听身边的女人讲故事,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只有一位小孩子忽然发现记者在偷拍,瞄了一眼。

读书人的样子
1948年,中国北平

那一年,北京还叫北平,那一年后,新中国成立。想想,文革也在不久后发生了……

读书人的样子
1948年,芬南「圣诞老人的故乡」

阅读使人温暖。

读书人的样子
1949年,意大利罗马
读书人的样子
1949年,中国上海

我小时也有这种书,读小学的时候,拿去班上炫耀,同学们都借来借去,后来少了很多,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读书人的样子
1950年,德国慕尼黑

事实证明,多看书长得瘦,O(∩_∩)O哈哈~

读书人的样子
1950年,耶路撒冷

这老头一直让我想到姜子牙,不知道为什么。

读书人的样子
1950年,美国加州

这张照片很美,一开始看,我一直在看那失去光彩的眼睛,之后发现阳光照下来,有一种圣洁的力量。现在再看她身边的两个孩子,尤其是左边那个孩子,歪着头,盯着书,他想知道些什么呢?

注:部分文字来源于《读》

图片来源:玛格兰图片社

莫言 萧红和我妈的童年 2015-05-31

1.

《哆啦A梦》出来的第二天我跑去看了。这是我对童年仅有的一些回忆,看完后我发现自己已不喜欢这部动漫了,不过这并不代表我长大了,是我回不去了。

看这整部动漫的过程中,我不会因为那些稚嫩又生硬的剧情和对话感动,只会用一个大人的眼光去评判它,心想,拍得好假。似乎那些有关童年幼稚而单纯的记忆成了一种耻辱。

2.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关于儿童的节日还未到,那些有关怀旧的话题又被提起。网上的这些怀旧,是一个时代——80后集体的怀旧,至于70后、60后或更久以后的人们的怀旧,有的被他们写进书里,成了饥饿和痛苦,但大多数都是被人遗忘的。

我最初看大人写他们童年的第一本书是莫言的,书的名字叫《我的高密》,一本散文集。他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大多是吃煤球、炸蚂蚱、啃树皮之类有关饥饿的故事,书里写尽了他童年的饥饿。可你在阅读这本书时,会发现他所回忆的,那些关于童年饥饿痛苦的文字,在他笔下是看不见的。他用一种很神奇的笔法,将它们都转换成了快乐与美好。我时常在想,一个把小说写得如此深刻的人,是用一种怎样的胸怀,把那些痛苦转化成快乐的。我觉得他是幸福的。

这之后看萧红的《呼兰河传》,发现她的童年是痛苦与快乐交织的,在她的小说里,呼兰河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有她的大花园、有她的家人和一些奇奇怪怪的街坊邻居。她写到自己的大花园,会说,“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写到团圆媳妇时,会说,“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挂着窗棂。鸡在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这个睡着了的城和城里的人,眼巴巴地看着团圆媳妇被迫害致死。

写她的二伯,会说他性子古怪,喜欢和天空说话,喜欢和大黄狗聊天,但一和人在一起,就一句话都没有。

萧红的童年除了快乐外,又夹杂了清醒与痛苦,就像那半部还未写完的《红楼梦》一样历经沧桑。

3.

说完萧红,再说说我妈,在她的记忆力,童年最快乐的是和我姨们为了五分钱的瓜子打赌,在她们那个年代,和莫言有些交织,都是饥饿的代名词,这些饥饿在我妈的故事里,也是快乐的。似乎曾经一切的痛苦,都在这个物质充实的生活里得到满足。她常跟我说,要开心,知足常乐。

那我的童年又是怎样的。我觉得是不开心的,现在想起来,虽然每天有《哆啦A梦》、《神奇宝贝》等一系列动画片有所期待,但这些都必须在做完作业后才可以看的。从小到大我都不喜欢做作业,许多知识也是被老师强塞进去的,太没有意思,生活也单调乏味得很,不知道是因为我是独子的原因,还是我们那个小镇太小,没啥乐趣。

我的童年是被书本和电视填满的,没有经历过太多起伏。也零零散散的跟同学打过架,吵过嘴,谈论班上那个女生好看……可这些都不是我所向往的,我总觉得我向往的快乐都被一道道试题和一张张试卷所掩盖,让我沉重地喘不过气来。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童年缺失了什么。直到我看见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道这么一段话,“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是自由生长的万物,他们都是自由的,我未曾得到过,你呢?

笨鸟为什么要先飞(随笔) 2015-03-13

这是我年前在办公室加班时,忽有一想,遂然成文。原本是想清理一些书,写写读书感悟,可写着写着,就飘到其他地方去了。请允许我偷个懒,看《超能陆战队》忘记了思考。


过年回家,我必带的两样物品就是书和衣服。书是今年看完的书,衣服是回家换洗的,其他的东西对我来说,可带可不带。我工作到现在为止,每年都在进行这繁重的体力活。

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我整理出来一堆书,放进箱子里,打包好,想想,明年又会是这样的工作,只是书已经重新换过。

有人曾问我,你怎么这么爱看书。我说,没有啊,其实我不喜欢看书。后半段话我没好意思跟人说,因为自己太笨了,除了看书能帮助我所提升,其他的真帮不上我什么忙。

我生平是不喜欢看书的,我看书的习惯是被培养出来的。人太笨,没有别人聪明,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也没有别人多。后来听人说看书会使人聪明,于是我就跑去看书,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

那我是怎么看书的呢?一开始我看网络小说,后来有人说这不行,让我看武侠,我就跑去看武侠,说也奇怪,大多数人看武侠都是先接触金庸、古龙,我一开始接触的是步非烟、苍月、凤歌他们,后来才去看的金庸和古龙。这些书都是朋友推荐我看的,不是我自己找来的,所以一个朋友看书的品味,有时候会决定你一生。中学时期尤为重要。

这之后读大学,室友有一个也喜欢看书,但是他看书跟我不一样,我贪多求全,他只喜欢看哲史类的书,文学类也看,但看的不多。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知道李泽厚之类的人,也因为他买了一些哲学书。

可哲学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看懂的,我一直觉得需要从入门开始学,还得有老师手把手教。我是看个热闹,确实没有仔细研读过,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了。但你要说没有汲取到什么,可脑子里总会时不时的冒出些东西,会让你变得通透,想必这是有原因的吧。

工作后看书就变得更加频繁了,基本上每天都在看书,涉猎也就更广泛了,除了文学、史学和哲学内的书,我还会看一些科技、营销、文案写作之类的书,也就是这段时间,我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人不是生下来就会看书,因为看书就得学会识字,识字的过程,就是学着去看书。现在很多人不喜欢看书,觉得看书没劲,喜欢看图片,看奇奇怪怪的图片。我想这或许是人回归到幼儿时期了吧,不喜欢动脑子,因为看图片省时省力,只需要乐呵呵地盯着就行。

图片和文字一结合,于是就有了广告、漫画之类的产品出来。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项很伟大的结合,不喜欢看字的,可以看图片,不喜欢看图片的,可以看字。这两项东西的结合,于是就产生了脑洞大开的组合方式,也就有了创意、趣味这些词语的衍生。

创意和趣味是人一生都在寻找的东西,人活着除了最基本的温饱外,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比如看一张激发你想象的图片(内涵图什么的),读一段让你感悟的文字,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这些都是在寻求内心的温暖。图片让你有了视觉感,文字让你有了想象力。生活如果再增加一点儿音乐、光之类的,就有了质感。

质感产生影视作品,这就更先进了,五花八门的东西全都出来,一下子让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这过程经历过不少的演变,到最后人们接受到的,都变得越来越简单,只需要享受投影到屏幕的作品就行。

影视作品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但奇怪的是,它始终无法变成文字,它被定死了。因为没有想象力,被束缚了,很可怕。要知道没有想象力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世界上伟大的产物,似乎都先是在想象中形成,再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想想,人们总是在寻求最简单,直观的办法吸收知识,可到最后,却总觉得什么都没学到。我想大概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做了许多偷工减料的事情。

生活和工作就是这样,你觉得越想用简单的办法做好一件事,就得下最笨的苦功夫。这就像郭靖练降龙十八掌一样,如果当初他稍不专注,能迎娶白富美,打败欺负他的小喽啰,走上人生巅峰吗?

如果你总想着琢磨成功的捷径,还不如好好想想,笨鸟为什么要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