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引用功能

微信有许多隐藏的小功能,多数没有人使用,偶尔有人误触,才会打开彩蛋。

我个人很不喜欢的一个功能是 @ ,这种群提醒对方注意的方式,会心里别扭。遗憾的是,工作上会用到很多 ,偶尔在群聊过程中,也会有人喜欢用 @,特别是聊天,讨论,多数的话题根本没必要引人注意,更何况是闲聊,能产生多大的价值呢。

或许是艾特功能简单方便,只需要长按住对方的头像,便能很准确发送消息。相比之下,引用没有这么便捷,多一个步骤,少很多人使用,这是设计中的大忌。

微信引用功能最初的版本,可以进行多次引用,比如有人在群里发了许多段消息,要回复,可以整合成一大段进行。我第一次使用,有些兴奋,觉得这是微信最牛的设计,堪比 Mac 的磁石插头。

多次引用很好,唯一的不足是,引用过多,会占用很大一片位置,几乎不会有人通过阅读上下文再次回复。估计微信团队发现这一问题,进行了改进,改变之后的引用,只允许引用一句话,并且位置和颜色也有调整。引用的文字在下,浅灰色,回答的文字是黑色。改进后,节约不少篇幅,更具有针对性。

我在群聊天过程中,很少使用 @,多用引用,如果是闲聊,没人回,也不介意,重要的聊天内容,自然会有人看见,通过引用的方式再次回应。聊天互不打扰,随聊随走,无伤大雅。

促使我思考引用功能,有个特别的原因是,最近在和学生单独聊天时,发现他们特别喜欢引用功能,一些重要且密集的对话,他们会用引用回复,每次我看见有学生引用,会下意识觉对方是一位很懂礼貌的学生,至少会关注对方说话的重点,并进行回应。

还有一点是,引用功能需要学习。我第一次看别人使用引用,琢磨了半天才知道使用方法。喜欢用 @ 的人,有一定的可能性是并不知道引用功能怎么用。

相比之下,孩子们的学习力旺盛,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不管遇到什么,总是要去试一下,每次看见他们使用引用功能,我脑子里会浮现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话:「错了,大不了道个歉,又不会损失什么。」正是他的话,使我每次遇到困难险阻,会告诫自己: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

永远别忘了: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 虚怀若愚)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4 月 03 日

解答一朋友的微信问题 2015-03-18

加班,晚归。我昨天和今天心情很好,兴奋地只睡了五个多小时。昨天兴奋,是因为做了一次非常满意的总结,写完后身心舒畅,太过激动,久久不能入睡。今天兴奋是因为我的关注上升到215,其关注人数(每天)是我做微信这半年来,增长人数最多的一次。很感谢大家的支持。

言归正传,说一些事儿,是朋友启发我思考的。


今天下午一朋友看了我的总结,跑来问我做微信的诀窍。我当时正在被领导摧残着做事,没顾得及跟她聊天。打发性地帮她解决问题,顺便帮她想了几个题目(传说中的标题党),就早早地撤了。

等到忙完后我再回过头看聊天记录,发现这个做微信的家伙,居然连最简单的导出文章链接都不会。还大言不惭地说:没有我那么喜欢钻研……就凭这一点,我就觉得她不称职,这也产生了我和她做微信的不同。

自从我做微信以来,基本上把腾讯的“公众微信平台”,“腾讯开发者”、“微信派”之类的公众微信都关注了个遍(公众平台就不说了,除了开发者中心,其它的都点了个遍)。每次这些公众账户发布一个功能开放的消息,我都会密切关注。之后我就会想,这个功能开放后,我可以做些什么。比如年前,微信动作频繁地开放了一系列权限。我现在能用到的就是“自定义菜单”和“投票管理”(其实我最想要的是原创标签,哎)。

这两个功能我都做了测试,比如投票管理,我就开发了一个很好玩儿的点。记得曾经发布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上下班所花时间的事情,我分了四个选项:A.1个小时左右;B.2个小时左右;C.3个小时以上;D.妈蛋,我直接住公司的。原本我只做了三个选项,D选项是灵机一动加上去的,因为觉得很逗比,很好玩儿。

现在想想,其实大部分的测试还是太过平淡,毕竟有意思的点很难想到。我喜欢那种给人搞笑或者恍然大悟的感觉。当然,如果你能善用此功能,且用户群多,可以做许多行业调查(废话,这本来就是做调查的功能,只有我才拿来玩儿)。

玩儿了“投票管理”没多久,“自定义菜单”出来了。这是我盼了好久的功能,估摸着从知道这个功能后,就在想着弄一个,觉得很牛逼,很高大上。可真正等到时,我又后悔了。因为想要把这个功能开发出来,很难。如果是一个公司,就可以依着公司自身的需要来做。不过大多数公司的自定义菜单太没意思,没有令人点击的冲动。曾经我看见好几个微信公众号,做的真不错,就几个字,真让人眼前一亮,恨不得把屏幕戳破。我到现在都没把这个栏目规划好,因为我太懒了。

还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微信“自定义菜单”是可以做点击测试(一个子栏目点击频率)。其实这对于想要开发APP的公司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前期先把一个个功能拿去做测试,看看是否是用户需要,这样在做APP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哪些是用户需要的,哪些是完全没必要保留的。

和朋友的交流不止于此,她截图给我看的微信是连发三条图文,其实大多数行业都是这样。总觉得发得越多越好,用户不点这个,就点那个。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但我总觉得内容和图文的多少没关系,与标题和内容的关系最为密切。你发多条微信内容,还不如集中一条。贪大求全未必是好事,尽全力攻击一点,或许会更好。并且这样也不会给用户造成选择恐惧症。

当然,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大多数的微信大号最主要的还是做内容。就像我跟朋友推荐的那个公众号一样,好像也只有一个人在运行,只是内容比我们做得更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