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中我最喜欢的三个故事 2015-05-06

梁文道先生曾在一访谈节目里说,如果这世界上还有文化学者,我心目当中只有两位,一位是周国平,另一位就是余秋雨。我听过此话,便把藏在手机里许久的《文化苦旅》拿出来读。

这原本是高中就该读的一本书,我没读,那时完全沉浸在武侠世界里无法自拔。现在亡羊补牢,每天翻开此书时,我都心有愧疚。好在余秋雨先生是不知有我这么个不识货的家伙,依旧用一种谦和的语调,向我讲诉着他心中,关于文化的事。

这本书我是站着读完的,每天上下班,在拥挤的轻轨上,从手机里打开这本书,我自然而然便沉浸在书中所描绘的世界。那时的我会屏蔽这人世间所有的吵杂,畅游在山川江河之间,游荡在诗书笔墨之间,就这样跟着文字,走走停停,不觉烦累。

《文化苦旅》可以说是一本游记,也可以说是一本随笔集。书的前半部分讲游历,将文化山川,讲历史典故。后半部分写作者生活间的一些琐事。我喜欢后半部分更胜于前半部分,毕竟那太过高远的历史只能让人企及。

夜航船

我第一眼看见此题目时,眼前一亮,心中欢快不已。余秋雨先生在写此篇前,提到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夜航船》。这本书我是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得知,并在网上购得。

买回来时欢天喜地,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书的前言曾写道,此书为天一阁稿本,经整理校对后得以出版。我当时对天一阁不知,以至于走马观花般把前言翻过,看序。

序里写了作者写此书的目的,讲了个故事,两人问答,一问,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一答,两个人。问者笑曰,且待我伸伸脚。我看到此处,哄然大笑,瞬间觉得此一问一答颇为有趣,心中直骂,连姓氏都搞错,真没有常识。

看完序言,我直接跳到正文,翻到第一页时,我瞬间傻眼了,书中所写“二十八星宿”、“纳音五行”、“九天”之类的常识我是一个不懂,再往后翻几页,勉强知道“日落九乌”、“夸父追日”之类的词语。其余的完全是两眼一抹黑,背后忽汗涔涔,倒觉有人耻笑我没有常识。赶紧掩卷,将此书搁置,未敢再翻。

天一阁

读《天一阁》此文时,我脑海里一直出现凤歌《沧海》里天机宫的影子。我不知道凤歌写这本书时,是否读过天一阁的记载,倒觉这两者有相同之处。天一阁在鸦片战争时期遭受过一次大难,书籍被偷过,论斤卖,后被商务印书赎回,却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焚毁,损失上千本书。余秋雨先生写到此处痛心不已。天一阁原本取自易经“天一生水”,旨在用水灭火,可惜到最后还是未能免于火灾。

我读到此处,脑海中天机宫历代守护他们的藏书时的情景又出现在脑海里,花无媸为了书,宁愿死也不肯走。到最后还是梁萧说了一句:“书不在了,天机宫不在了,又如何?只要人还活着,天机宫的智慧便不会失传。”

我想,天机宫的智慧或许不会失传,但那些列祖列宗的心血,以后只能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里,颇为可惜。

藏书忧

每个读书人似乎都有藏书的癖好,余秋雨先生不例外,我也不例外。读书人看书,藏书是个好习惯。我朋友到我家里来,都像炸毛一样说,家里面书太多了。说着说着,他们就开始打主意要借我的书,我知道他们是不读书的,只是看见我这里有很多书,突然来了想读书的兴趣。我不会像余秋雨先生那样客气,任人借书。我是不会借书的,当面说明,书不借,要看书自己买。朋友听过后都说我小气,实不知我内心也很纠结,因为我也不知道哪天一时兴起,忽然想读一本书,找不到,失魂落魄的样子很是痛苦。

我能体谅余秋雨先生的难处,但我却不会像他一样,做一个客客气气的和事老,若为了书,有时候得罪朋友也是没办法的事。

我想,若有一天,人们会为了一本书发动战争,那或许是文明最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