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安传:十年一觉电影梦》有感

读完的第一想法是,真要去好好看一看李安拍的电影,尤其是《卧虎藏龙》前面几部。现在的李安已经开始走上技术流,探索新的电影方式。

回看这本书,发现他真是那种天生能拍电影的人,书里写了他的童年,看过许多导演的电影,写他青年,不得意时,除了拍电影做其他事会浑身没劲儿。到了快中年时,才有机会拍人生第一部电影。

王老师说,导演只有两种,一种天才,一种平庸,没有中间派。判断一位导演会不会拍电影,看他拍的第一部电影就知道了。纯女作就是导演的敲门砖,会拍就是会,不会怎么做都不行。

李案写他拍第一部电影,砸锅卖铁才拍出来,到后面拍《卧虎藏龙》,已经有了不小的野心。毕竟要讲东方的武侠世界介绍给外国人,让他们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是不小的挑战。这调整在于文化观念的碰撞,怎么让西方人明白东方世界。

这部电影的剧本来回不知道改了多少遍,东西方人都有参与。拍摄难度,尤其是竹林打斗那场戏,更是惊险之极。至于其他挑战,更是艰难重重。

李安是偏执的,是幸运的,是成功的,更是一个反叛者,他没有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事,而是始终知道自己做什么有劲儿。看他起初学电影的不被理解,到最后拿到奥斯卡回台湾。这种艰难险阻,能一路走下来,真不容易。只是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成功了的人才会叫别人慢一点,没成功的人都是在披星戴月地赶路。

你懂了这么多道理 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2015-06-01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刚看了一段成功人士的演讲视频,他说这辈子失败是有道理的,我问他有什么道理,他说从那些人身上看到了他们的成功大多是性格原因,他的失败恰恰是性格所限。我问他,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却不想着去改变。他说,太懒了。我笑笑,没说话。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说自己不成功,在我看来,他很成功。我刚出来工作他便结婚了,现在有房有车,工作也是闲一阵忙一阵。双休和节假日都有,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过下半辈子。可他却跟我说,如果一天没有人来光顾他的店,便心浮气躁。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导致他认为自己不成功。

可话说回来,既然他懂了这个道理,知道自己的性格有缺陷,为什么不去试着改变呢。后来读书,我发现许多人都有这种毛病,比如孔子、老子、庄子。

先说孔子,《论语》上下万余字,每一条都可谓是至理名言,可他这辈过得并不好。

在我看来,孔子对他生活的时代是不满的,其实依着他的能力,对这个世界不爽,随随便便召集他的三千弟子自立为王,不在话下。要知道自贡、子路、冉有……这些都是个顶个牛逼哄哄的人。不说统一全国,圈个地,弄个乌托邦是没问题的。可他没去,偏偏跑去著书立说,讲一些到现在人还学不会的道理,吃力不讨好,弄了半天,三千子弟,达者也就区区72人。

再说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也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别人求他留下的,不然依着老子的脾气,我估摸着没人求,那五千字他都懒得留。

老子最后的归宿,到现在还是个谜。有人说他是去化胡,有人说他去成仙。反正这是个倔老头,就像他留下的《道德经》一样,倔得你现在都不知道自己读对了没(道可道非常道,有的书是“道可道,非常道”,有的书是“道,可道;非常,道。”)。

至于庄子,就更是违逆世道。妻子死了还能敲锣打鼓地唱歌。自己死还不允许弟子埋葬,就这么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除了一本《庄子》,什么都不留下。你能说他不懂道理,明明可以活得人模人样,非要活得像条狗。

你看,这些大人物是不是懂很多道理,但他们也没过好这一生。当然你可以说他们品格高尚,已然超脱,对俗世不关心,不在乎。但没过好,没活好却是真的。

他们或许是追求精神,而不是物质。我想我们现在说的道理,确切的说是实用价值。这道理有没有用,能不能用才是我们所寻求的。可很多人懂了道理,确定都用过吗?

在我看来,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在懂了道理之后不知如何去运用才是真的,这有一部分是自己的性格原因,有一部分是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态度的原因。

你永远知道领导能力强,但就不去学。你永远知道别人写字儿比你牛逼,但就是瞧不上。这便如同别人唱歌好听,你唱歌跑调。别人字儿写的好,你写得丑一个道理。不去试着唱、试着写,你永远在那个地方徘徊。

所谓的道理其实除了懂,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去做。这是两件事,非一件事,重要的不在懂,而在实际行动。

莫言 萧红和我妈的童年 2015-05-31

1.

《哆啦A梦》出来的第二天我跑去看了。这是我对童年仅有的一些回忆,看完后我发现自己已不喜欢这部动漫了,不过这并不代表我长大了,是我回不去了。

看这整部动漫的过程中,我不会因为那些稚嫩又生硬的剧情和对话感动,只会用一个大人的眼光去评判它,心想,拍得好假。似乎那些有关童年幼稚而单纯的记忆成了一种耻辱。

2.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关于儿童的节日还未到,那些有关怀旧的话题又被提起。网上的这些怀旧,是一个时代——80后集体的怀旧,至于70后、60后或更久以后的人们的怀旧,有的被他们写进书里,成了饥饿和痛苦,但大多数都是被人遗忘的。

我最初看大人写他们童年的第一本书是莫言的,书的名字叫《我的高密》,一本散文集。他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大多是吃煤球、炸蚂蚱、啃树皮之类有关饥饿的故事,书里写尽了他童年的饥饿。可你在阅读这本书时,会发现他所回忆的,那些关于童年饥饿痛苦的文字,在他笔下是看不见的。他用一种很神奇的笔法,将它们都转换成了快乐与美好。我时常在想,一个把小说写得如此深刻的人,是用一种怎样的胸怀,把那些痛苦转化成快乐的。我觉得他是幸福的。

这之后看萧红的《呼兰河传》,发现她的童年是痛苦与快乐交织的,在她的小说里,呼兰河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有她的大花园、有她的家人和一些奇奇怪怪的街坊邻居。她写到自己的大花园,会说,“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写到团圆媳妇时,会说,“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挂着窗棂。鸡在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这个睡着了的城和城里的人,眼巴巴地看着团圆媳妇被迫害致死。

写她的二伯,会说他性子古怪,喜欢和天空说话,喜欢和大黄狗聊天,但一和人在一起,就一句话都没有。

萧红的童年除了快乐外,又夹杂了清醒与痛苦,就像那半部还未写完的《红楼梦》一样历经沧桑。

3.

说完萧红,再说说我妈,在她的记忆力,童年最快乐的是和我姨们为了五分钱的瓜子打赌,在她们那个年代,和莫言有些交织,都是饥饿的代名词,这些饥饿在我妈的故事里,也是快乐的。似乎曾经一切的痛苦,都在这个物质充实的生活里得到满足。她常跟我说,要开心,知足常乐。

那我的童年又是怎样的。我觉得是不开心的,现在想起来,虽然每天有《哆啦A梦》、《神奇宝贝》等一系列动画片有所期待,但这些都必须在做完作业后才可以看的。从小到大我都不喜欢做作业,许多知识也是被老师强塞进去的,太没有意思,生活也单调乏味得很,不知道是因为我是独子的原因,还是我们那个小镇太小,没啥乐趣。

我的童年是被书本和电视填满的,没有经历过太多起伏。也零零散散的跟同学打过架,吵过嘴,谈论班上那个女生好看……可这些都不是我所向往的,我总觉得我向往的快乐都被一道道试题和一张张试卷所掩盖,让我沉重地喘不过气来。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童年缺失了什么。直到我看见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道这么一段话,“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是自由生长的万物,他们都是自由的,我未曾得到过,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