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本山一说东北话就想笑 2015-07-26

读了两天诗,掉粉不少。还好,悲中有乐,每次发语音我的后台都挺热闹,不少沉默的人都跑出来,有对我声音表示喜欢的,有表示不喜欢的,更多的则是想帮我纠正语音问题。我也试着去改变,可惜这事儿由不得我。

我曾咨询过播音老师,很遗憾,她告诉我嗓子的问题短期内无法改正,学播音腔,至少要3个月左右才有些变化,至于要学得更牛,需要进行长期训练,不是我花十天写字儿,拿一天读诗就可以解决的。

所以最后比较折中的解决办法——用方言读诗,这样读的效果就和「艳照门」后陈冠希出来道歉说英文一样,听不懂的人不知道如何评价,乐得欢喜。

用方言读诗的这两天,我惊奇的发现读诗的过程中脑子和语速变得快很多。如果用普通话,语言在组织上会有转化,我会重复录好多次。因为脑子会经过一系列处理再说出去。其原因或许是一直生长在被重庆话包围的地方,我方言虽不是特别标准,却因时间关系,被同类人一点点同质化掉。这样挺好,我很喜欢重庆话。

相比之下,对于播音腔,或者说普通话,我不是很喜欢,因为当声音被固话以后,你会发现那只是在为满足一些人的享乐服务,会因此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正如一本书中说的那样,「要是有一天,全中国所有人都说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毫无疑问,它意味着方言和文化多样性的湮灭。」这并不是说我反对说普通话,我只是反感因为一些不必要的原因强制学习一类话,至少在我看来,「普通话只是人学习的权利与义务,而非义务」。当年毛爷爷们打江山那个年代,个个都是一口浓重的方言,也没见谁跳出来说不好。现在倒有些本末倒置的意思在里面。

我喜欢方言,除了它能让你很快找到自己的同类外,更多的是开心。你不得不否认如东北、天津、湖南等地的方言,天生带有一种喜感。只要当地人开口,不管说什么,都会令人开怀大笑。而相对于普通话,是远远达不到这种天生幽默的效果,它最多会在遣词造句上令人发笑,无法完成这种骨子里就存在的开心血液。

说来说去,好像我很讨厌普通话。其实不然,我只是反感因为某些看似必要,实则未必的普通话。在我看来,普通话不过是为了规范人们语言,能方便人沟通的一种规范性语言,天南地北的人聚在一起,总得有一种共同交流的语言。可这与说得好不好,说得正不正确无关。大多数人不需要从事播音主持方面的工作,只要不影响双方的沟通即可,有一些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无伤大雅。

可惜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明白方言的重要性,孩子一出生就要求说普通话,如果生在北方某些省市,这样要求或许没太大问题,可生在南方,面对着全是东南西北方言的人,这样做,我想是在被动的让他们被疏离,若以后他们长大,事业有成,回到自己的家乡,却连方言都不会说,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儿童相见不相识」吧。

其实人在少时,可以同时学多种语言,越是年少,人对于语言的把控能力就越强。不信的话,你可以去看看一本叫《回锅肉与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的书,一位科班出身的语言观察者会告诉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