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的摄影大赛(中篇)|每日抄经:申命记10(一)

原计划昨天拍完全景模式的照片,因为没有手机支架,搁置到今天。

我早上起来把支架放包里,开完会,稍微准备,和于老师从楼上下来,和昨天的同学约好的同学在操场见面。

其实昨天我和骆老师拍了一位全景模式的同学,但那个太简单了,何况还是两人成像,一些肢体语言和表情也不太好。

我这人就这样,凡是要求别人做事,总下不了狠心,有些事明明还能做更好,但不太忍心叫人一遍又一遍来,只能做到一个大概就喊停。做出来的东西往往和自己想象中有所出入。

我就特佩服那些叫演员一遍又一遍来的导演,不做到满意的程度,绝不喊停。很多事就是这样,只要稍微咬咬牙,狠狠心,完全能做更好,出于性格原因,只能达到及格线。

今天和于老师合作拍摄,不好意思过于要求同学,尤其是在中午十二点,顶着烈日下拍摄,期间要换两套服装,试着过了几遍,觉得可以就行。

这次拍摄并不成功,有一个原因是全景模式如果开太久,再次移动,稍微不稳,照片就会出现抖动痕迹,别看两个人和三个人的区别,加上换装,拍摄的难度是成倍增长。

我回到家,从手机导出图片到电脑,由于拍摄抖动,学校的名字有一个出现晃影,我只能打开 PS,用我三脚猫的设计技术修图。

原本很快就能解决的抖动,我花了老半天才搞定。

做完这一切,赶紧打包交稿,至于结果如何,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新东方的摄影大赛(前篇)|每日抄经:申命记9(二)

学校举行摄影大赛,全国院校都要参赛。这是每年会举行的一次比赛,和以往比赛所不同的是,今年手机可以参赛。

不知道是为了炫耀我新买iPhone 11 的拍照功能,还是希望争一口气,上周开始,我就在思考拍什么。

手机和相机比,如果论专业角度,肯定比不过相机,但手机有一个好处是,在构图和技巧方面,我觉得延展的空间很大。怎么样让拍出来的照片和相机有很大的区别,这是我的思考点。

起初我希望拍细节,前段时间看《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里面有很多细节方面的图,也就是骆老师说的,摄影就是做减法。最后我放弃了这个想法。

有一个原因是,以往的参赛作品(虽然只看过去年的作品),写实得奖的太多了。何况比赛要求里写的是体现学校环境,老师教学和学生风采三大板块,细节是以点说话的艺术,拍出来不好展示。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看书里的作品,调色的要求太高,这违反了「用 PS 简单调色」的规则,除非真能搭建一个影棚去拍。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事。

那相机和手机还有差异化的方式吗?显然有。手机有一个全景模式,相机没有。

全景模式有一个特点,同一个人,在全景模式里,能拍出不同的动作。我思考的第一个创意作品就是体现学生报名,学习,毕业的三大场景。这里面能延展的动作就太多了,如果不是技术问题,理想状态自然希望同一个学生表现七八个动作。今天找同学试了试效果,到最后只能精简为三个动作,因为要换两套装,过于麻烦。

全景模式我以前看别人拍过,自己开始操作,才发现困难重重。iPhone 11 的全景成像,是利用拼贴的方式组成的长图,中途只要不移动相机,不按结束键,整个过程就在拍摄。拍摄过程中,相机何时记录,并不知道,所以在拍三个动作中,第二个动作经常把人拍模糊。

为了解决第二个人物的表现形式,我试过很多次,比如把物体移出画面,摆好动作再拍,从左边移动,或右边移动,不断测试,始终不行,第二个人物的成功概率太低,完全不可控。

就在我要崩溃,决定放弃时,一瓶水帮助了我。

星期一我和骆老师讨论拍摄问题,见他桌子上有一瓶水,我拿起再次实验全景模式。水经过摇晃,拍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晃动,就证明已经记录了这一场景的画面,我连续试了几次,终于成功了。后来我慢慢实验,发现全景模式中,在移动时,手机一直在记录画面,停止后,大约三秒钟,才会拍摄完成。第二个物体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一直以为只要相机移动到人物就算拍到,其实这只是在记录,要过几秒才算拍成功。

这是很多教程里没有提到的细节。后来刘老师说,估计是苹果公司改变了算法,因为他以前拍过全景模式,并没有这么复杂。

单一个技术问题,我和骆老师就花好几天时间解决,今天拍摄遇到的困难,明天再说吧。

减肥实验|每日抄经:申命记9(一)

上个月末,开始做一个减肥实验,每天坚持跑 40 分钟,看是不是能燃脂。

下定决心,不论刮风下雨,晚上必出去跑 40 分钟,跑了将近半个月,一斤没瘦。

我的实验很简单,就是跑步 40 分钟,饮食和平常一样,该吃吃该喝喝。

这个实验失败,有一种可能是,我的身体已经适应如此强度的训练,跑这几公里,毫无影响,估计要按照十公里的标准计算,才会慢慢减下来。

还有一个原因,我这人不怎么控制饮食,做实验这半个月,有几天完全是放开了吃,和摄影老师跑去拍菜品,拍完就吃,学校做活动,还有教师节学生做的蛋糕,加上我喜欢喝饮料,每天中午必须买一瓶饮料喝,我觉得这样不长胖已经要谢天谢地,再奢求减重,真是有点儿得寸进尺的感觉。

只是不知道如果我控制饮食,体重会不会慢慢降下来,但我已经不打算继续做这个实验,现在转而训练臂力。因为长时间伏案工作,右手臂时不时会酸痛,跑步甩的那几下已经无法缓解酸痛,还是每天坚持做俯卧撑,把臂力练起来,这两天正在承受乳酸痛,好久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了。

骆老师的摄影课3|每日抄经:申命记8

今天听完骆老师的摄影课,后面讲了色温、构图、人像拍摄和风景拍摄。

色温这个概念我在看《小妇人》这部电影时发现了,在这部电影里,有两个很明显的色温,暖色调和冷色调。导演用这种方式控制故事的节奏,回忆儿时快乐的故事是暖色调,回到现实中残酷的事是冷色调。冷暖交替,双线叙事,这就是导演用色温讲故事的方法。

其实拍摄是一种叙事的表达,为什么要用这种色温,肯定需要思考。

构图十分复杂,别说摄影,就算是拍照的构图,几十种是有的,如果加上许多摄影器材的叠加,构图是千变万化的。其实单纯的构图在现今社会没什么意思,反而守正出奇,才是构图的方法,如何利用别人同样的构图方式,拍出耳目一新的照片,这或许才最考验摄影功力。

手机的构图和相机相比,其实很单一,我个人不太喜欢调焦距,只要调了焦距,拍出来的照片铁定会模糊,反而利用好当下的焦距,通过裁剪或移动拍摄出来的照片要好很多。

其实摄影对不少人来说,能拍清楚(手不抖),再掌握一些技巧(构图方法),学点儿光的运用(观察光的方向),学一学滤镜(冷暖色调),已经完全能应付日常生活。

总之,不管是摄影,还是其他什么技术,都需要先学习器材的使用,熟悉器材,再去思考怎么实现。好的摄影师不是有多少镜头,而是能根据当下所发生的事情,敏锐观察到独特的视角,并运用身边的相机记录下来。

骆老师的摄影课2|每日抄经:申命记7(二)

骆老师在摄影培训课上,讲了人类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李涛讲过,说如果仔细看照片的影子,会发现他们不是按照太阳升起的方向,反而是相互对折照射。

之所以会有如此效果,原因是摄影早期技术不成熟,曝光会花很长时间,我们看见的第一张照片,其实是长时间曝光的结果。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摄影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个问题太深奥,我不知道,只能说从我目前看的一些照片来说,大多数摄影还是主观意识居多,尤其是大师级人物照片,大多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尤其是现在,很多摄影还会进行后期处理,那就更不是客观去记录一些事物的发生。

我今天和骆老师讨论昨天的思考,说摄影拍不出绘画的笔触。他说,摄影是靠技术实现自我心中的想法,拍照只是一方面,拍完后,如何去表现,完全是个人的事,如果拍完,要在上面画画,或者进行裁剪也是可以的,只是更考验一个人的技术。

这几天我就被技术所困扰,到现在只能勉强解决问题,希望这周完成拍摄再做分享。

最后再说说我培养摄影的习惯,其实我的习惯很简单,每天坚持看一些摄影公众号的图,不管是艺术类、纪实类还是设计类,坚持天天看。有的号会写许多文字,我基本上不看文字,因为摄影是视觉的表达,如果能写出来,那拍照的意义何在。

不看文字,只看图片,哪怕看不懂,看多了会形成条件反射,有益于自身的工作。

骆老师的摄影课|每日抄经:申命记1(一)

学校的骆老师开了一趟摄影课,讲了一小时四十七分钟,讲了一半,大概梳理了摄影的基本知识。

这堂摄影课他准备了很久,有段时间我看他一直在写 PPT,怎么也写不完的样子,就很纳闷,一堂课怎么会准备这么久。我问他,他说,我的大学专业是摄影,工作这么多年,拍了这么久,一堂课要讲好,不是件容易的事。

确实,单拿《纽约摄影学院教程》,随便一章也是好些知识点,更别说两百多年的摄影史,要学摄影,还真是一辈子的事。

摄影并不是凭空而来,它的出现和技术的发展有关系,这就如同绘画的原料,印象派以前画一幅画,要自己调颜料,印象派时有了现成的颜料,画家才有机会携带方便的颜料出门画画。颜料技术的发展,使得绘画不断变化,摄影也如此,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相机能被发明出来。

我在课堂上提过一个问题,摄影能拍出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吗?骆老师说,可以。这问题的来源有两个,一是陈丹青曾经说过,我们国家画画的学生太多了,其实哪儿需要培养这么多画家。还有就是李涛在讲 PS,也提到,许多玩儿 PS 的设计师走火入魔,明明现实中能拍出来的东西,非要花时间去 P,除了显示出技术比别人牛,没太多用处。

我反而觉得,相对于画画,摄影拍不出笔触的质感,比如梵高的画,欧洲湿壁画上随时间出现的纹路,这些美感,摄影是无法达到的。

或许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需要摄影,但看摄影史,仿佛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尽头,再也创造不出过于新鲜的东西,不知道是技术限制了摄影的发展,还是现代人没有古人做事那么纯粹。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对美的追求有待加强,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每日抄经:申命记5(二)

我读中学时有位语文老师姓王,戴一副茶色镜片的方框眼镜,长得有点儿像于谦。

我之所以记得他,主要的原因是他上课不会叫学生认真听讲,也不会抽人回答问题,下课还很准时准点。在准时这方面,他和英语老师是两个极端。英语老师属于四十分钟课,能当作一个小时来讲的人。为此英语课和语文课排在一起,准会闹矛盾。

王老师脾气好,他上课,只要不打扰其他学生听课,做什么都可以。他的粉笔字也写得好,教课认真,一般不怎么看课本,不过备课是有的。我有次上课,无意瞥到过他的书上有笔记。

按照王老师的年纪,教了很多届的学生,不备课也没什么,但他依旧老老实实备课。

王老师有一个孩子,听说成绩也好,读大学考了一本,好像是人民大学,具体的我忘了。其实他原本已经退休,但教惯了书,闲不下来,教我们不为赚钱,无非是热爱教师这份职业。

我听同学说,王老师年轻时脾气也很大,有学生不听话,还动手打过学生,和现在儒雅的气质完全不同。

他教我们那些年,上课时我没怎么听,语文倒也还过得去。由于他不是班主任,上完课就走了,课后作业也不怎么安排,所以我们班都很喜欢他。

现在想来,年轻时读书没有自觉性,王老师提倡学习靠自觉,我们哪里懂这些呢,只觉得好玩,没有作业,没人管就行,不知道这对以后会有什么影响。

我初中毕业,就没有和王老师联系,现在也不知道他身体怎样。他虽然教过我,但我到现在却不知道他的名字,或许有人说过,我已经忘记了。

时光匆匆|每日抄经:申命记5(一)

不觉九月已过去三分之一,重庆的气温陡降,晚上凉爽,估计过几天就不能洗冷水澡了。

我最近抄经有些昏昏欲睡,仿佛天气冷,脑子就犯困。自从我喜欢上跑步,发现夏天挺好的,睡眠时间少,跑步练肺活量,跑完直接冷水冲凉,不像冷天,做事情缩手缩脚。

近来我改变了写笔记的方式,开始连续性创作,比如看完诺兰的电影,就围绕电影写了四天笔记,谈死亡,就一直连续写。我发现按照这种方式,写起来更丰富,从而知道自己的知识边界和盲区在哪里。这是锻炼写作很好的方法。

今天就写这么多吧,实在是困,准备早点睡。

教师节谈教育|每日抄经:申命记4(三)

今天是教师节,收到校长的红包,一位同学送的花。去年这位同学有困难,我帮了忙,她时不时会做些食物给我吃,教师节会送我礼物。

对我来说,这只是微小的举动,甚至不是太大的事,却得到如此多的回报,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是职业教育的工作,和不读书的学生交流比较多。我采访的学生中,没有谁是喜欢读书的,这有自身的原因,有家庭环境问题,也有老师的问题。我在采访过程中,常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来学这门技术。他们的回答是,喜欢。

学技术到底好不好,我并不太清楚,从现今的教育来看,正规的渠道自然是认真读书,考大学。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只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适合走这条路,如果不喜欢读书,要么早点外出打工,要么就像我们学校的学生一样,学技术。

我始终觉得,我们国家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划分方式过于单一,其他国家,有特长的学生,会有特定的大学,并不是谁都要去考清华北大。

我们国家有没有?有,艺考就是这条路。但艺考分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过了专业,文化分数线过不了,照样会被卡死,转来转去,依旧要过文化分数线。

教育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我们学校的老师能带好这些不喜欢读书的孩子,真是费劲了心。

我曾经和一位西点老师聊过,她告诉我,一个班能不能带下来,前三个月是关键,这三个月要和他们多交流,彼此敞开心扉的聊天,这段时期,她会和孩子们聊到深夜。和他们相处的方式既简单又困难。只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得到认可,就会很听话。

我觉得我们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公立学校有很大的区别是,我们学校培养孩子,要给家长一个结果,孩子们来读书,一学期下来有没有改变,家长能感受到。公立学校的教育是,爱读不读,不读拉倒,毕竟学生的流失率没有考核标准,对学生的用心程度还是差很多,更何况现在的老师,已经把辅导孩子的问题,交给家长,自己要轻松太多。这样的教育机制,能遇到认真负责的老师,是件不容易的事。

我读书时遇到的老师认真负责的多,成绩不好,只能怪自己自控力不行,如果当初有现在工作时的自控力和执行力,也不会落到如此处境。

人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年轻时欠下的债,经过时间的累积,会堆积成一座山,迟早会在某个时刻叫你还的。

不点外卖真有那么难吗?|每日抄经:申命记4(二)

我从 18 年后就不再点外卖,主要是看了一篇新闻报道,说外卖每天会产生巨大的白色垃圾,非常不环保。

这两天看人物的报道才知道,原来外卖小哥跑这么快,是有系统从中操控,忽然觉得这个世界人正在被智能系统绑架。

很多人点外卖,主要是方便,能直接送到家门口。我个人很不喜欢有人敲我的门,始终觉得如果一个陌生人能随时敲自家门,是件很可怕的事,这意味着有人能随随便便掌握我的行踪。

我以前点外卖,没有催单,没有给好评,更没有遇到很气愤的事,晚送来的情况有,但也没有新闻上说的延迟那么长的时间。我和外卖小哥就一个雇佣关系,交易完成就再无任何交集。

我发现不点外卖,将近两年的时间,并没有多少不方便,如果是上班时间,我顺路到一家店里吃饭就行,如果有家店排队,我就找不排队的店,我这人对饮食没有太大的讲究,所以也不需要非哪家店不吃。

如果是周末休息,我会选择出去吃。这段时间我可以用来思考问题,工作的很多问题,其实就是在我步行过程中想清楚的,散步有助于我思考,顺便也锻炼一下身体。

大多数人点外卖节约的那点时间完全没有必要,工作已经很忙碌了,连吃饭也要赶时间,真是件非常无聊的事,更何况我们国家很多科技的进步,还是建立在压榨廉价劳动力完成的,并不是多光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