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看的一位新闻记者的稿件

这几天抽时间,断续看完《人物》杂志对老罗最新的两篇采访,由于文章太长,没有细看,有的甚至快速浏览了一遍。

最新的这几篇稿子是谢梦谣老师写的,他在微信公众号里发了出来,前前后后,总共写了六篇老罗的文章。

我看《人物》稿子其实是有私心的,主要是自己也会做一些简单的人物采访,看这类稿子就是学习。我和《人物》这类长期跟随一个人物采访没法比,我和人的交流时间很紧,差不多一天要采访 4 个人,采访完整理了就要开始写稿子,不过这不妨碍我学习他们采访的思路。

谢梦谣老师有个习惯,每次采访完一个人,会将自己的采访大纲发出来,给关注的人学习,我曾经看过他采访李宇春、李诞他们的采访提纲,有一万多字的问题,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仅这一项就已经很惊人了。至于后期的撰稿,那就更不必说了。

我个人的经验是,前期做好准备很有必要,不做准备,遇到话多的,喜欢聊天的人还好,要是遇到不爱说话,一问一答就很恼火。有足够的问题,一是做过调查,许多重复的问题不需要再问;二是别人会觉得做过了解,给人一种尊重感;三是自己不会慌乱,犯一些特别离谱的错误。其实我个人这些地方也做得不够好,采访过程明显能感到自己特别业余,但要做特别专业,深度的采访,时间上也不允许,只能每次看看《人物》杂志,学习他们的写作思路。

原打算写看老罗的一些感受,谁知道写到其他方面去了。今天吃多了,胃不舒服,明天再写吧。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6 日。

我所经历的独自一人的旅行

在我读大学时,有过一次独自去峨眉山旅游的经历。

那年不知道受了谁的蛊惑,或是脑子一时发热,决定要去爬峨眉山。

按照既定的方案,一个人出门前,要做些准备。我查了些资料,大致对峨眉山有过了解,于是买了张火车票,背上背包,胡乱塞了些衣物,踏上了峨眉山的旅行。

重庆到峨眉山没有直达的火车,要经过成都,再转一次火车才能到。我第一次去,一路新鲜,眼里看什么都是一副好奇的样子。

出发前,我预计峨眉山会走很久,到了成都转火车,才知道距离如此之近,后来听说,如果天气好,在成都就能看见峨眉山。

我到的第一天已是下午,看天色尚早,决定先爬一段距离,到中途再找一间住宿。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爬山路线。峨眉山分前山和后山,后山要比前山长,如果要看更多的风景,后山是必经之路。不过大多数游客并不会选择爬山,多是直接坐车到峨眉山的三分之二处(雷洞坪),由此开始坐缆车上山,直接到金顶看日出。

我出发前,已经计划走后山,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这条路到山顶有 43 公里,沿途不少寺庙,是上山最长的一条路。

乘车到峨眉山脚,看了看地图,才知道我的爬行路线是: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一线天、猴山、洪椿坪、仙峰寺、遇仙寺、洗象池、雷洞坪、索引殿、天子坪、金顶。至于怎么走,我还要问路,还好,山脚下人多,我找了个当地人,问了路,开始爬。原计划去报国寺转,到了才知道,要收门票,我对佛教由来没什么好感,没有进去。

对我来说,爬山的乐趣在于,能和许多不认识的人聊天,我边走边打听,有人说,伏虎寺也叫无尘寺,寺庙有一股很神奇的力量,终年没有尘埃,甚至连房顶的树叶也没有。还有人提醒,上山前要买一根竹棒,一是用来赶猴子,二是能用它当拐棍。我自认为年轻力壮,就没花钱买竹棍,跟随人流一直走。

峨眉山确实风景好,爬山的途中,随处可见几人怀抱的大树,时不时还能在路上看见不知名的昆虫,其中最惊人的还是蚯蚓,我第一次知道蚯蚓能长到大拇指粗。

报国寺到伏虎寺是段平坦的上山路,走在路上较为清凉,再之后是清音阁。从这里开始有了分水岭,往右边走是前山,往上是后山。这里人烟旺盛,沿途叫卖的人多。我不喜欢凑热闹,不由得加快脚步向前走。

我听人说,前面是一线天,名字来由是两座山峰笔直,只留有一条缝隙,到底如何新奇,我没有发现,走过后和路人聊天才明白,所谓的一线天,就是人挤人慢悠悠往前走的那条石板路。

再往前走,我看见沿途有许多竹棒,估计是爬山的人累了,拿在手里不方便,丢弃在路上,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在往前是猴山,沿途会有许多猴子在路边拦截。

过猴山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走到这里,天快要黑了。此时没多少人路过,据说要结伴而行,我等了好久,没有人,只有一个当地人守在路边,拿着棍子,要价二十块钱才带我过去。我往前看了看,一条路,猴子随地而坐,毫无顾忌,我不敢硬闯,只能和当地人讲价钱,最后花了五块钱,才走过猴山。

小时候看《西游记》,非常喜欢孙悟空,走过那条猴子霸占的路,从此再也不喜欢猴子,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猴群聚集在一起,会有难闻的屎尿味儿。

猴山上面往前,爬过一段陡峭的阶梯,到了洪椿坪,天色将晚,今夜我在这里入睡,这也是我毕生难忘的夜晚。

我走报国寺到伏虎寺那段路,曾被人带着,走过一条岔路,无意间往山的另一边走去,在这条路上我得到一条爬山的重要信息:在峨眉山,除了农家乐能住人,寺庙也可以。

我之所以记得洪椿坪的名字,来源于这里有成片的洪椿树,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寺庙里有四个字:洪椿晓雨。夜色降临,白昼渐暗,成片洪春树里会升腾起细细的水雾,寺庙笼罩在一片雨雾,如梦似幻。

寺庙的价钱不贵,我记得住了一个两人间,才六十块钱。这对于动不动就上百的农家乐好多了。我交了钱,拿了门牌号,去吃斋饭。兴许是很久没有吃东西,连一碗粥吃起来也格外香甜。

住宿的房间在寺庙左面一排房的背后,要过去,需要走一条长廊,长廊左转,就是住房,右手边是临空悬崖,远处绵延起伏的群山,水雾弥漫,如同一幅翠绿的山水画。我到这里才有些后悔,这半天只顾爬山,没有好好去这些寺庙转悠。不觉对古代先贤们能找到如此地方,修建一座寺庙满心佩服。

就这样,我在一片水雾弥漫,微风吹拂,甚至有些微微潮湿的木质地板的房间里,度过这凉爽的一晚。

记不得是早上五点还是六点,一阵敲钟声响起,我从梦里醒来,脑子有些迷糊。原准备继续睡,但钟声不绝,没办法,只能起起身。

寺庙的僧人有做晨课的习惯,我洗漱完,来到寺庙主殿,见有僧人跪在蒲团上念经,声音轻微,听不清楚,四周除了火光,一切昏暗,肃静。整个空间在佛像的笼罩中,变得如此庄重。我第一次觉得佛像有威严的气势,很不习惯,转悠了几圈,退了出去。

等到天微亮,我吃完早饭,看了看行程,还没有一半的路,和沿途的人一起爬山。从这里,还在向上爬的人没多少,走起来也轻快。

不知道是我体力好,还是怀着满满的兴奋劲儿,我就像放飞的笼中鸟,不停向上,不断超越人群。我听人说,前面的路很陡,有条山道叫:九十九道拐,还有名叫:钻天坡的陡坡。至于怎么陡,大家都第一次来,没有印象。不过要打退堂鼓已经不行了,沿途没有索道,没有公交车,要么两条腿向上,要么向下。我在路上,还见过有男生带女生来爬峨眉山,走到半路爬不动,蹲在地上哭,更有人带着小孩来爬。估计他们和我一样,对后山的 43 公里没有概念,仿佛一下午就能到。

我事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泰山、华山、青城山,在古书里描写壮丽,但要论上山的路程,没有一个能和峨眉山比的,这些山大多半天就能到,峨眉山哪怕说体力再好的人,也要花一天时间登顶。

我此行的目的是爬山,由于时间紧,担心爬到半途天黑,没有找到寺庙,一个人落单,遇到猴子会很惨,而我也不知道一座寺庙和另一座寺庙相距多远(忘了在山下买地图),只能跟着人快步走,每到一座寺庙,抬头看,确定位置,继续向上。以至于九十九道拐不觉爬过去了。

爬山除了体力和毅力,如果在峨眉山,我要推荐你到陡峭的山阶时,往后看。我在爬到钻山坡,有点累,不觉回头,望见远处一条瀑布,从山间流出,直坠入地,顿时响起李白所写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原来所谓的银河落九天,不是存在于李白的诗里,而是真切地存在于这大山间。

往后我再往上,会时不时回头,看看远处时而雾气笼罩,时而金光闪闪的丛林。只是到这里,我的登山之旅已将近终点。

从雷洞坪到金顶,差不多已爬完峨眉山的后山,再往上就是金顶,只有一条路,大多数人会在这里乘坐缆车上金顶。我依旧往上爬,但为了看日出,必须要找个地方休息,还好,距离金顶不远的地方有个天子坪,寺庙已几近拆毁,正在新建,临时搭建了几间客房,没什么人住,我就在这里住了一晚。

看日出,就要赶早,但金顶的日出不是天天有,还要看运气。我第二天醒来,天还没黑尽,继续往上爬,到了金顶,一片迷雾笼罩,风伴着浓重的湿气,不一会整个人便浸泡在了浴缸里。

我心情有些低落,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日出,站在山顶,一片迷惘,我知道计划落空了。转而一想,我这一天半的爬上经历,所见过的景色,是许多人未曾见过的,不觉心情又好起来。我随意在金顶上转了转,见游客慢慢增多,知道这片难得的清静即将不在,不觉慢悠悠往下走。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5 日。

【好中文】寻找一条通向光明的路

古文浪潮来势汹涌,学好困难重重。在我人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古文有过不少的误解,总体来说,分为对外和对内两种情况。

对内的误解源于长期的学习和生活,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古文到底应该怎么学?从小到大,没有人给我指明方向。老师传授的一些背诵之法,似乎并不是学习的正确路径。进入社会,工作中我会时不时写些文绉绉的字句,这些如同绣花枕头的词句,读起来别扭之极,久而久之,我对古文心生厌倦。

面对古文,我又不得不读,如果非要我给出读古文的理由,或许是我崇敬的那些民国大家,他们接受过古文的训练,有很好的文字功底,为此,他们能写古文,白话文写起来也别有韵味。每读一位民国大家的作品,我会恨自己没有好好学古文,但古文确实艰深难懂,否则也不会有五四之后的白话文革命,更不会有今天的白话文写作。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白话文成为主流有一定的道理,抗战时期,我党用白话文写出的文字,通过浅白的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宣传效果。国民党的文章却没有此类优势。从一定的角度来说,白话文帮助我党在宣传战中取得了不可磨灭的胜利。

由此可见,白话文浅白,古文艰深。那么古文到底难在哪里呢?

首先难在不好学。古人学文字,要下苦功夫。传统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背书,书没有标点符号,学生要自己去断句。更有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一遍。如此做法,对书本的理解,绝非走马观花读一遍所能比的。学古文,自然要按照古人的方法去学,我们现在读古文,走了捷径,省了许多的时间和功夫,自然学不好。

其次,古文是字与字的意思,而不是白话文字和词的意思,要弄懂古文,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稍不注意,便理解不到古人的真意。更别说字的读音,通假字等等,甚至一些文字记录过于简单,不了解历史背景,查阅资料,完全不明白一篇文章在讲什么内容,至于一些形而上,玄而又玄的文字,那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

最后,古文的难还在于字型复杂,许多字现代人几乎用不上,更谈不上意思是什么,如若不信,你可以翻翻《古文观止》,浏览几篇文章,看看你能读懂几篇文章。

总之,学古文,除了决心与毅力外,方法尤为重要,只有找到那把通向古文的钥匙,才能真正领略古文之美。

说完对内,谈谈对外。白话文盛行的时代,人人都在用白话文,学古文有必要吗?答案不言而喻。古文虽难学,但学好会受用终生,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白话文的写作,有百利而无一害。

不过随着外来语言的侵入,掌握古文的同时,还应该向西方语言看齐。语言是一种表达的工具,相互结合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这里需要提一句,我不是说古文一定好,白话文一定差,它们各有劣势。古文相比白话文,无法精确描述一些文字,尤其是外来语种,要将其翻译成更精密的文体,白话文在这方面,发挥了先天的优势,例如《资本论》里,有一段关于钟表工艺的翻译,为了追求准确,我们马列编译局的翻译家们有了以下的译文:

……钟表从纽伦堡手工业者的个人制品,变成了无数局部工人的社会产品。这些局部工人是:毛坯工、发条工、字盘工、游丝工、钻石工、棘轮掣子工、指针工、表壳工、螺丝工、镀金工,此外还有许多小类,例如制轮工(又分黄铜轮工和钢轮工)、龆轮工、上弦拨针机构工、装轮工(把轮安到轴上,并把它抛光等等)、轴颈工、齿轮安装工(把各种齿轮和龆轮安装到机芯中去)……最后是装配全表并使其行走的装配工。只有钟表的少数几个零件要经过不同的人的手,所有这些分散的肢体,只是在最终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机械整体的人的手中才集合在一起。

试问,如果上面的文字,用古文表达,应该怎么翻译?学好中文,只有明白优与劣,好与坏,善与恶,真与假,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多年来,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是喜新厌旧,便是因古废新,其实学写作,不仅要爬东方的险山,还要攀登西方的峻岭,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墨守成规,要用西学的基础,国学的精华,让文采熠熠生辉。

文字是工具,也是一种武器,「我们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一个人的力量是抵挡不住的,但是借助背后强大的西方文明,我们就能抵挡这些黑暗。在洗脑的时代,反洗脑。在愚弱的时代,保持智慧与刚强。」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如何走这条路,欢迎你和我一起加入好中文第六期

在这里,让我们「西学为体,国学为用」。

在这里,让我们用挖煤的技术,深入地层深处,寻找一条通向光明的路。

(完)

参考资料:

1、《苏东坡传》·林语堂

2、《资本论》·马列编译局

3、好中文往期课件·王佩

如何用热水壶煮螺蛳粉?

昨天写了吃螺蛳粉,今天写写煮螺蛳粉。

螺蛳粉怎么煮,简单来说就是直接把粉和调料放锅里煮就行。如果这样,那我何必写这篇文章呢。

我煮螺蛳粉,不是用的锅,而是电热水壶。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清楚螺蛳粉需要自己煮,买来的时候,还以为只需要像方便面那么泡一泡就能吃,谁知道打开包装,看说明书才明白,原来还要自己动手,才能吃上臭烘烘的粉。

没办法,买来了,不吃浪费,送人舍不得,只能研究怎么煮。说明书写的很简单,煮粉分三步:

第一步:粉放进开水煮。

第二步:十分钟后煮好换冷水再煮。

第三步:水开,放调料,和粉一块煮一会儿起锅即食。

说明书上写的是用锅,我只有热水壶,不知道行不行,在网上搜索,发现有人用热水壶煮过,我大致看了教程,再看说明书,开始煮粉。

其实煮粉不难,难的是怎么判断粉是熟的。在说明书里写着:用筷子夹粉,稍微用力,能断就是熟了。

如果你煮过螺蛳粉就知道,买来的包装里,粉有些黄,硬邦邦,像石头一样。能解决熟的问题,其余的不过是味道好不好,至少吃了不会拉肚子。

我第一次煮,等水开,直接把粉丢进热水壶,泡二十分钟,泡完了,粉变成乳白色,也变软了。看样子似乎能吃了,不过为了谨慎,我还是倒掉水,换上冷水再煮一次。这过程我一直在想,万一煮化了怎么办。

还好,我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这个步骤顺利完成。按照计划,还应该放调料煮一会儿,不过这样煮了,估计热水壶没法用,只能简化。

我将调料全部倒在碗里,冲开水泡,再放粉进去,搅拌,开始吃。

我刚开始吃,觉得粉没有入味,吃到后面才慢慢入味,这才明白,原来调料和粉一起煮的过程,就是确保能入味,省去这个步骤,只能多泡一会儿味道才会出来。

这是我第一次用热水壶煮螺蛳粉,能煮熟,吃了没拉肚子,唯一的遗憾是不入味,后面按照表嫂的方法试了试,才知道煮粉也是有讲究的,她的方法如下:

冷水和粉一起下锅,煮开之后关火,焖十分钟左右,捞出,重新和干净的水还有汤料一起,基本煮开就OK了。

可见不同的煮法,螺蛳粉的味道也不一样,有机会再买几包,尝试不同的方法,争取成为煮粉小能手。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4 日。

第一次吃螺蛳粉的经历

我吃螺蛳粉,还是一些同事的带动,后来才知道,许多人,尤其是女生,特别喜欢吃螺蛳粉。

我个人对食物没有太大的挑剔,只要不是太难吃,味道好坏,并不重要,吃螺蛳粉也是好奇,希望知道它有什么魅力。

很多人觉得这道食物是臭的,说实话,我闻起来倒不觉得,不知道是不闻过臭豆腐臭的原因,反正螺蛳粉还不算臭。

说到臭,我看陈晓卿的《风味人间》,里面提到鲱鱼罐头,镜头里有人为了吃这道菜,还要把鼻子夹起来,我都想试一试。

螺蛳粉是什么味道呢?我去的那家店不大,每次去,还没走到门口,就会闻到一股浓浓的酸味。店的招牌是黄色的,名字记不起了,反正是有「螺蛳粉」三个字。

这家店是先付款再上粉,我一般去,除了点一碗螺蛳粉,还会点一根广味香肠,我觉得没有什么会比它更配这道菜。

重庆的其他食物不一样,螺蛳粉最大的味道除了酸外,还有辣。重庆的辣混合有麻的口感,但螺蛳粉是单纯的辣。我起初只能吃微辣,到后面能吃中辣,特辣只能望而却步。

我个人喜欢吃螺蛳粉上面黄色的脆皮,每次吃,我会泡在酸辣汤里,等软了,混合酸辣味,吃起来很有嚼劲儿,还有就是油炸花生米,也是调味的极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螺蛳粉里面的粉,熬过之后能入味,这才是这道美食的精华所在。

至于为什么螺蛳粉没有螺丝,我前段时间写文章,查了一下资料,介绍说螺蛳熬过汤之后,丢弃了,只留下汤汁。

本来今天想写煮螺蛳粉,累了,明天再写吧。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3 日。

搜索的一点思考

今天和同事聊天,谈及搜索引擎的使用场景,忽然发现手机搜索的频率在降低。

我觉得除了某度不努力外,还有就是使用场景消失,人在电脑前搜索,会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有的是默认),之后输入关键词,开始搜索所要找的内容。

其实在手机上,这个步骤可以简化为打开搜索引擎app,用语音输入,从而找到内容。我不觉得打字搜索是件简单的事,尤其要在手机屏幕输入文字,更费劲儿了,最好的方法还是引导人们用语音,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家搜索引擎弄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微信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用微信和人聊天时,默认的就是语音输入,不多语音到现在还有一部分人不习惯,所以场景建立很难。还好,随着语音转文字的技术越来越好,这场景迟早会来到的。

我个人对搜索引擎的建议是,如果要往移动互联网发力,最好的方式不要让人输入文字,尽量提示用语音输入,简化人们的操作成本。

这是我的一点思考,不一定对。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2 日。

把猫养胖

重庆的天冷起来是从看不见太阳开始,我差不多有十天没有见到太阳了。

天一冷,身体变懒散,像只猫一样不太愿意动。今天早上跑完步,洗漱完毕将近中午,吃完饭,继续睡觉,不觉一下午时间过去。

闷墩儿似乎也来不起精神,趴在我脚边呼呼大睡。天气变冷,她最近不停找温暖的地方睡觉,一会儿跑到我床上,一会儿趴在电脑机箱上,我写笔记,她会时不时爬到我的肚子上,很舒服地取暖,看来是把我当成了暖手宝。

我发现她长高了,长胖了不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食量,以前两碗猫粮足矣,夏天天气热,吃一碗就行,进入冬天,每天能吃三碗猫粮,肚子圆鼓鼓,看样子增肥不少,估计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囤积脂肪。

要再这么长下去,她再踩我身上,怕是承受不住。

近来她倒是真随意,只要我一换完被单,她就会跳上面踩,接着就趴在被子上睡觉。

今年春天我捉她回家,一眨眼,不觉已到年底,我的生活因她有了不少改变,增加不少烦恼,家务活也日渐变多,还好,她健康成长,无病无灾。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1 日。

养猫的「智商」税

我给闷墩儿买过很多物品,目前觉得最有用的两样是:猫抓板和逗猫棒。

说起来,给她买这些物品,主要是我希望测试下网上介绍的产品是否真的有用。目前来看,所谓的猫薄荷,只要一吸会立刻上瘾,在闷墩儿的身上毫无体现,起初我买的是粉末,买来她毫无反应,后来我换了一个球,买来她闻了闻就走开了。

这之后我买过不倒翁的玩具,看介绍说猫能自己玩儿,我平时太忙,不用逗猫棒,就希望在家里放一个不倒翁,她自己抱着玩儿。买来拆开,我知道自己上当了。头一天刷短视频,里面介绍这个玩具的头很尖利,弄不好会戳伤猫。我安装好,试着摇了摇,发现如同天线的球很容易掉下来,露出针尖,果然不是好产品,没几天我就把不倒翁丢外面了。

为了防止她往外面跑,我买了好多个项圈,起初是能包裹前腿的,这类产品换不下四种,到最后才买到满意的,但现在看来,发现在家里并不实用,只有带出去,配上绳索才好用,不过除了打疫苗,她就没怎么出去过,只要不发情,基本上到门口,听见外面有响动,就会往屋里钻。

考虑到舒适性,面料最好是布,还要有伸缩性,选来选去,买了四五款,选了一款比较中意的项圈。

至于其他我现在叫不出来名字的物品,实在是太多了。反正不管怎么,只有逗猫棒和猫抓板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其他物品差不多都是交智商税。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0 日。

不觉夜深

不觉夜深,路上已有人穿棉袄,现在我坐在屋里,还能听见楼下蟋蟀声。不觉记得前段时间在江边夜跑,蟋蟀躲在黑暗里鸣叫,不知道它们是否知道凛冬将至。

自从六号喝过酒,身体便有些恍惚,那天晚上回家,隐约记得开门听见闷墩儿站在橱柜上「喵喵」叫,我醉昏昏的,听到她叫,去抱她,谁曾想刚抱到身上,她如同炸毛般在我怀里折腾,硬生生蹬腿,从我怀中溜走,钻进厨房隔层,消失不见。

我看了看手,朦胧中看见一点血红色小眼,似乎破了皮。我没理她,打开卧室的门,拿了两张创可贴,胡乱贴在手背,脱掉鞋,胡乱睡去。

半夜里我时不时醒来,有时想呕吐,起来蹲在厕所,吐不出来;有时想喝水,才发现回家忘了烧水,等烧开又昏沉沉睡去;睡久了头开始痛,起来半躺在椅子上……不管我做什么,闷墩儿像见了煞星般,只要我在,必定跑远,要么站在栏杆观望,要么钻进隔层,要么弓背炸毛。我心里不舒服,没心情理她。

等酒彻醒,已是下午一点过,稍微吃了点饼干,喝牛奶,开始收拾家务,忙来忙去,闷墩儿从疏远到亲近,慢慢回归正常。到现在为止,我还不清楚那晚除了抱她,还发生了什么事。

虽说酒已醒,但身体似乎没有状态,时不时发昏,脑子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气力不足,浑身发软,看来六号酒确实喝多了点。

不知道窗外鸣叫的蟋蟀是不是喝多了,或者是我酒还没醒,寒冷的天气里,听见了蟋蟀的悲鸣。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9 日。

如何过好一个假日

国庆八天,上班三天,原计划看完四本书,七部电影,跑八十公里,每天抄一节《圣经》,每天发布一节,有时间就学学 DW,打扫家务。

八天结束,看完两本书,四部电影,跑了三十八公里,每天抄一节《圣经》,每天发一节,打扫家务。算下来,还没有完成计划的一半。

按照原定计划,不算上班时间,应该能完成百分之九十以上。其实我还可以完成更多,比如跑步,今天勤快一点,再跑十公里不是问题。减去考驾校做题的时间,读完三本书不是问题。零零散散的时间一凑,还是能完成时间。

每到假期,我的自律性会大打折扣,上班时间,再怎么熬夜,也要在两点前睡,因为六点要起床上班,再熬下去身体会受不了。

上班的唯一好处是,如果不加班,作息会非常规律,只要身体掌握好节奏,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就怕突然一阵猛攻,忽然拼命加班,忙完又立马松懈,人会在反复颠倒的过程中,疲惫不堪。

对我来说,上班有一个好处是能培养自己的自律性,放假人会变懒散,这并不是很好的状态。

现在回想,国庆八天能做什么呢,其实能做的事很少。还好,我有了足够的休息时间,可以走接下来的路。

不写了,闷墩儿一直在捣乱,打乱我好几次思路,实在扫兴。这家伙最近食量惊人,今天吃了两碗猫粮,还不够吃,恐怖如斯。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