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这个带坏我的老流氓 2015-04-08

洗完澡,肿胀感消。脑子里一直在想写些什么,最近能引起兴趣的话题太少,思前想后,还是写写冯唐吧。最近在读这个老流氓的书。

冯唐最近的火想必跟李健是有关系的。李健说过一句话: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句话是冯唐说的,原话是: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我至今没看到这句话的来源,想必是才看两本,第三本《万物生长》才开始看。同事今天看到这句话,瞎了狗眼的读成: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曰你。我黑线直冒,这首诗的清新感瞬间被破坏了。我没有揍他,因为很有趣,虽然不雅。

看书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冯唐的微博和微信,刚关注冯唐微博,看见介绍写的:诗人。我差点一口水吐在屏幕上,觉得这家伙真自恋自大地没脸没皮。不禁想起柴静在他的书下写的评语:文字上嚣张得厉害,怪力乱神。这两个字就看出来怪力乱神了。

微博上都是电影宣传,没啥看头,转战微信,微信他也不怎么写东西,基本上都在读诗,读得太难听,我一首都没听完过。最近再听时,发现他在纠正口吃的毛病,练绕口令,读的诗更加听不明白了。

听得多了,就觉得这么牛逼的人读诗都这么差,为什么我不能读。于是我读了一首诗,诗太长,读完55秒,通过微信发出去后,得到的反馈是:1、普通话该好好练练了;2、老子今天晚上失眠了。

我回了一个词和一句话:1、我靠;2、你去听听冯唐都读的什么gui。我是不怕的,下次再读,顺便也练练我的大舌头,吓死这些家伙。

聊冯唐离不开三件事:妇科、性和金线。妇科和性不好聊,聊得好就很有趣,色而不俗。聊不好就成了下流胚子。金线是冯唐提出来的,大意是:文章给门内人看,一清二楚,给门外人看,若隐若现。如果按照冯唐小说的标准,他是到了这条金线上的。不过在我看来,他却不是伟大的小说家。他有了自己文字的笔法,但缺了一些厚重感,现在只是在玩儿文字,而不是在凝练文字。想必是性格原因,也或许是因为屁不大股不沉,不能长时间伏案工作。不然为什么整天到晚读诗不码字。

喜欢冯唐,并不是因为那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而是他在《万物生长》的自序里写过这么一段话:

写完寄给我的医学院时候同宿舍的下铺,他当地时间早上五点给我打电话,说,看了一晚,决定留到女儿长到十八岁给她看,原来老爸就是这样长大的。寄给我过去的相好,她打来电话,一句话不说,停了一晌,挂了……

我很喜欢这段话,这也是我的想法。仓颉造字,就是这个道理。我为什么坚持写字,其实就想记录些什么,哪怕这不是最好的方式,哪怕我写得不够好。

这些奇奇怪怪的书和观点 2015-02-07

无意间点击了朋友圈一文,标题是:你看过最奇怪的书是什么。出现在我眼前的第一本书是《塞拉菲尼抄本》。我惊呼,这本书其实是我梦寐以求想要购入的,只是书的价格太过昂贵,不得不让我一直垂涎。

这之后在办公室和同事们聊,我说我看过的最奇怪的书是《尤利西斯》,这本书我曾经咬着牙看了四分之一,放弃了。完全找不到主线在哪里,很难想象译者是花了多大的精力去弄懂这本书,并将它成功翻译。意识流的作品,我到现在都不敢怎么碰。

另一同事说,《尤利西斯》还好,应该去看亨利·米勒的书,那才叫奇怪,我们就这样一直聊。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冯唐的书,我是没看过冯唐的,只知道他很牛逼,于是在他们的强烈推荐下,我打开冯唐的博客,看他的随笔。至于为什么不先看小说,我想是跟我喜欢读短篇有关系吧!小说太长,一不小心看进去,就无法自拔了。

我最初知道冯唐,是他写的《三十六大》和《活着活着就老了》,这两本书一直在各大电商网首页,火得一塌糊涂。我一向不是很喜欢推荐,就算是看见,也总是忽略。后来和朋友聊天,再看他的随笔,倒觉得这家伙写的东西还挺有趣,有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我权且说说看他的随笔之感想。

《鹿鼎记》给了冯唐生命的感动

金庸的小说,我看的最多的就是《射雕》、《神雕》、《白马啸西风》、《雪山飞狐》。《鹿鼎记》我也看,但只看过一遍。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最喜欢的还是《白马啸西风》,《鹿鼎记》是除了《书剑恩仇录》最不喜欢的一本书,金庸写得入世太深。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出世一点的小说。

近来是想再重读一遍《鹿鼎记》,总觉得当你入世越深,就更应该看这本书。无奈被一些书阻碍,只能把计划往后延。如果真要说生命中的感动,我耳边会有一句话一直萦绕: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古龙的《大人物》是有魔力的

我朋友很看不起古龙的《大人物》,说这本书一般。可在我看过之后,觉得这本书很不错,里面有诸多古龙妙趣横生的笔法,很值得玩味儿。我是觉得《大人物》是一本好书,没有朋友评价的那么差。当然我最喜欢的不是《大人物》,《欢乐英雄》才是我的最爱。读这本书,真的是“开心开心极了”。

迄今看古龙为止,还没有看见能超越《欢乐英雄》的书,就算是《陆小凤》、《楚留香》、《边城浪子》也要靠后。如果真要说魔力,我只能说《欢乐英雄》看一次,就会笑一次。

中国人不适合写小说

中国人写小说的问题,我以前和朋友争论过。我围绕很简单的点切入:外国的小说和中国的小说,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不在一个等级。冯唐在他的文里除了写到这个点外,还说了两点:第一是中国文字太清通简要,难负重。第二是中国文人外儒内庄,不吃苦。在这上面,我是很赞同冯唐的观点。

小说是不是牛鬼蛇神都能写的,但迄今为止小说的数量,每天都在成倍增长,但是质量上,却不敢苟同。我不知道这些小说在后世会得到怎样的评价,也不知道这个时代是如何产出这样大量的小说。唯有一件事我能肯定,那就是这个时代的小说,能留下的,屈指可数。如果一本也没留下,我想那是最好的结局。

韩寒的小说没入门

记得第一次看韩寒的小说,是《三重门》,那时候看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谓,看了一半后就没看了,直接打包,邮寄给我远方的朋友,我是在她的建议下看韩寒的,可惜的是他的小说真没法看。

这之后过了很多年,我看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本书我看完了。或许是我才看完《陆犯焉识》,等到看韩寒的这本书,真觉得太过小儿科。

我一直都觉得韩寒不适合写小说,适合写杂文。冯唐给了韩寒精道的评价:韩寒的小说不入门,杂文小聪明。小说不入门我觉得是恰到好处,至于杂文小聪明,我觉得有些过了。

想必每个人对每本书,每个作者都有偏颇,说实在的,我并不是很喜欢冯唐的风格,唯一能让我佩服的,就是他随文里写的,文学的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