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日记:流浪猫妖妖(1)

养猫日记

今年二月二日,我回家取包裹,返回途中,在小区昏暗的灯光下听见猫叫,我唤了两声,一只小猫跑了出来。

猫很小只,屁颠屁颠地跑过来蹭我腿,我一只手抓起它,发现是只留偏分的长毛奶牛猫,腹部挂着些碎叶,脚沾过雨水,有些脏,像是刚溜出来,白毛发亮,很干净。
我放它在地上,走回家,转过身呼唤,它又跑过来蹭我。这么小,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我手里没猫粮,只好捉住它,放我家楼下,回家取猫粮,希望它不会到处乱跑。
拿好猫粮,我赶紧下楼,偏分猫不见了,我喊了两声,没多久,它钻了出来。我抓它到干净的地方,撒猫粮给它吃,这家伙饿极了,大口大口地吃。谁知道,这一下捅了猫窝,偏分刚吃,一堆奶牛猫突然跑过来抢食,我怕它吃不到,分开放了几堆,等偏分吃饱,我拍完照发小区的动物保护群,回家。
大家在群里讨论偏分,有人将照片发小区业主群,没有回音,看来是只新来的猫,可身上这么干净,真不像只流浪猫。我们在群里讨论,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发现猫掉了,领回去,结果令人失望,偏分要开始流浪了。
隔了一天,动物保护群里说,有人愿意领养,不过要过完春节才回来。这期间照顾好就行。

图片

事后我还见过一次偏分,记不得具体时间,动物保护群的 C 发消息,说「妖妖」,就是我发现的那只小奶猫在楼下,带点猫粮下来。我赶紧用口袋装点猫粮,匆匆出门,好奇它为什么叫妖妖。
我住的楼下猫很多,有一家子都是奶牛猫,它们常年驻扎。妖妖融不进去,我下楼,它只能在外围游荡,走来走去。我去捉它,还是不避生,随便怎么摸都行,流浪猫有这性格?不可思议。
喂完「妖妖」,上楼,自那以后,我和它再也没见过面,估计已经在领养人家里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几天前,C 给我发消息,说妖妖被人弃养,送了回来,叫我去帮忙拍几张照,好重新找人领养。我说好。心里不停琢磨,问号频出,又不好问,已经弃养,问再多问题也没用,还不如早点帮它找领养。
我和 C 约好时间、地点见面,这才知道她送妖妖去医院绝育。再次见到妖妖,我发现它长大不少,有些发胖,看样子伙食不错,我一只手已经抓不住它。
小家伙见我,不停刨铁笼,要出来,不知道是认识我,还是关太久憋坏了。
我打开猫笼,C 抱它到宠物医院的沙发,它又蹦又跳,我在旁边拍照,妖妖很高兴,估计它不知道我们正在给它找领养。
拍完照回家,我打开电脑修图,边修边想,当初捉它时,就琢磨着给它拍照,谁知道这愿望过了一个多月成真了。
修完图,我选了4 张发给 C, 希望它这次能遇上投缘的铲屎官。

图片

大病一场

去年底,我大病了一场。

我第一次发现身体异样,是在跑完步,回家洗漱,开空调睡了一晚,醒来喉咙痛,发干。我没有管,依旧上班。过了一天,身体发冷,去看医生,量体温,说发烧了,问我输液还是打针。我说,打针,拿药就行。当天打完两针,开了药,回家过元旦。

元旦三天,我躺在家里,病情反复,我又去小区的诊所打针,拿药,病情稍微好转,开始出差。

重庆主城和偏远地区的温差大,我出差回梁平,跑完一周,于星期四返回,回去只觉得浑身发冷,到家躺被窝,没有丝毫暖意。一夜过去,继续上班,打针、拿药,病情又稍微好转。

等到周一,我继续出差,当天计划到礼让镇、明达镇,返回时去聚奎镇,回家。到了礼让,刚下车,我觉得不对劲,头发昏,想吐。如果再坚持下去,估计要晕倒。我匆忙坐客车回家,到幺叔那里看病。我把开着车,带我到幺叔家,他量了体温,说,发烧引起的眩晕症,不过是小病,打针输液就没事了。

那天下午,我挂着吊瓶,输完液,屁股挨了两针,昏沉沉的睡去。

第二天醒来,身体开始回暖,不过没什么食欲,继续输液,打针……从元旦节前,我屁股不停在挨针,这两针下去,已经有些承受不住。我幺叔一般用药量大,他这几针,比外面诊所的痛太多了。

他拿药也和其他诊所不同,外面诊所三四颗算一包,幺叔的药十颗起,足足的,一般喉咙小的成年人,还需要分开吃。

输了两天液,挨了三天针,吃了五天药,我的病情日渐恢复,屁股上的针眼不知道有多少,反正走路有些轻微的疼痛。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得如此严重的病,没有重视前期的病症,以至于拖成重病。庆幸我家有医生,幺叔也是乐观派,不停说:「没事儿,这不算什么病,我这里一堆药,没有治不好的。」

确实,幺叔常跟我炫耀他的医术,说年轻时看病,别人看十人,他看一百人,很多病症的经验,就是如此积累起来的。大多时,病人告诉他哪个地方痛,他反问两句,基本上就能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中医说,望闻问切,我幺叔只需要问,已经能诊断出病人所患的病。

每次生病,我会庆幸家里有医生,姥姥从泸州医学院毕业,再到幺叔、大姑,到我弟弟,他们都是医生。原本姥姥对我的期望是考上海复旦大学,但分数太高,加上我高中自暴自弃,无法实现他的愿望。

现在想来,如果高中努力,考医科大学,人生或许又是不一样的路。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3 月 29 日

外 外

外婆

我妈前两天拍了段视频,画面里,一只飞蛾贴在老家门角,没多久,它扑进夜色消失了。她说,「这是我妈回来了。」我心想,看来外外又走错了屋。

我家和外外家紧邻,一前一后,小时候,读书放学,我常从她家穿过。很早前,外外家的地是土路,凹凸不平,每次从她家经过,会穿过长长的弄堂,走到底,左手边是柴房,右手边是灶屋。外外时常在灶屋忙碌,家里人喜欢吃她蒸的烧白,熏的香肠,我喜欢吃她煨的红苕。

我没见过外外蒸烧白,反而每年会看她制作香肠。在没有全自动绞肉机的年代,外外使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她家有条长凳,腿部有个手摇式的搅粉机。机器原本用来搅胡椒粉,经过改良,用来绞肉。

春节前外外最忙,她会在农贸市场精挑细选上等的猪肉,剁成条状,回家放木盆,撒调料,配比只有她知道,做完这一切,开始搅匀。

搅匀是制作香肠最痛苦的程序,调料里放有花椒、辣椒,赤手伸进去,火辣辣的疼。每次我准备伸手,外外会打手。多数人搅拌会戴手套,外外不戴,她怕塑胶制品不合格,影响肉质,宁愿忍受疼痛,也要保证香肠干净、卫生。

一切完毕,开始灌香肠。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外外绑好猪肠,我会抢着疯狂转摇杆,几分钟后,手臂酸痛,逐渐失去耐心,外外笑着叫我休息,她不急不缓地摇,很轻松。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边摇边说,不能猛摇,力要均匀。我似懂非懂,直到爱上跑步,才明白她话里的含义。

摇杆手酸,还能做什么呢?外外说,来帮我扎针。她拿出根细针,边灌香肠边扎。这活儿简单,我接过针,开始扎。「为什么要扎针?」我问外外。「放气,以免香肠裂开。哎,山山,不要扎这么密,要有间隙。」灌香肠还真有讲究。

香肠灌好,进入最后一道工序:熏香肠。外外会在灶屋横搭根竹竿挂香肠,用砖砌炉子,塞进松树枝,点火,薰烤。此时最难熬,要确保松树枝不冒火,烟不熄灭,外外常拿把扇子,坐杌子上看火,偶尔轻轻扇火,太累了会点头似地打瞌睡。

忙完,春节已至,全家老少会围坐在四方桌前吃年夜饭。

一年又一年,冬去春来,日子仿佛永远在循环,仿佛外外永远会准备年夜饭,直到她变成一只飞蛾,朝着明亮的光飞去。这一切,戛然而止。

注释:

外外:外婆

三人行

瓜儿是我的老友,初中认识,高中熟识,距离和他上次见面,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时间了。小莫今天打电话给我,说约着见过面。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的新鲜事,不知是人到而立之年,还是胆子肥了,总之,他终于肯和我见面了。

为什么说终于,自然是以前我老说他不作为,成天东想西想,不去踏实地做些事。一个人说多了,反而反感,一来二去,哪怕知道我是真心实意,也会有些生疏。

我上次和他见面,还是在他的婚礼上,一转眼,他已有了千金(女儿),近些年身体有些微恙,需要好好调理。

接完电话,我从床上起来,开始洗漱,等一切完毕,他已到了我住所门口。他进屋,给家里人汇报情况,给我满屋的书录了一个视频发过去。小莫和我俩约好在三峡广场碰面,闲聊几句,我和瓜儿下楼,慢悠悠往目的地走。

路上我和他闲聊,谈了他的病,他说,慢性病,调理得当,活几十年没什么问题,「每两个月复查一次,拿一大包药,天天吃。」到底是什么原因得的病,我不清楚,反正不是 007,也不是 996。或许一个人不该太闲,老人常说,闲着闲着,没事儿生病。

我发现他还是很喜欢聊社会性的话题,比如:口罩的形式主义,中美和谈的必要性等等。对于不对,我不清楚,反正脑子没有经过绿色网络的净化,还算不错。每当他聊这些话题,我会不由得想起《人生七年》里的 Neil,他的人生前四十八年在迷茫中度过,到了后面,当了英国的议员,逐渐有了好转。如果瓜儿生活在英国,或许有机会去做个议员,可在现阶段没有博士毕业文凭,他能做的事,实在是太少了。

到了三峡广场,小莫还在路上,行至鲍师傅,依旧有人排队。我想到小莫会带小瑜儿出门,决定去排队买点吃的,顺便自己也尝尝这家店的糕点为什么将近两年时间还会有这么多人排队去吃。做这事我忽然发现自己的心变得柔软,按照我以往的性格,肯定不会顾及小莫带着孩子这事儿,也不会去思考要买点儿零食哄哄他。

重庆这几天在降温,出门时飘着零星的雨,风很猛,买完糕点,见到小莫一大家子,我们决定去新开业的金沙天街一馆转悠。

进了商场,明亮的灯光,身体开始回暖,我们不买东西,随意闲逛。我去过二馆,对比之下,一馆所卖的物品,和教育相关,玩具、零食、幼儿教育等,从幼儿到高中,完全囊括,无怪乎亲子市场火爆。

小莫近日有了第二个孩子,现在满心思想着赚钱。瓜儿似乎决定永久性地呆在小镇,不考虑其他。我依旧过着我行我素的生活。人生很奇妙,一切仿佛没有变化,但在生活的逼迫下,要往前走。

以前我总觉得小莫是我们中走得最远的人,甚至和他商量过去外面的城市看一看,今年他为了赚二娃的奶粉钱,已经在谋划。大环境不好,如果再往外面走,开始全新的生活,是好是坏,无人知道,小莫说「准备孤注一掷,赌一赌。」我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现阶段似乎稳扎稳打要好得多。可如何稳扎稳打,没有商量出个结果。

瓜儿到现在也没有个目标,以前我总说他贪生怕死,瞻前顾后,现在我已经不说了,我知道,一个人用言语教育没什么用,如果找不到目标,最好的方式或许是找个有成长空间的事去做一做,谁也不清楚未来会怎样,至少有事做会好过游手好闲一辈子。

小莫和瓜儿现在对我未来的寻求很是担心,我不说找,也没说不找,毕竟像我这么龟毛,浑身带刺儿的人,要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太少了。我自然知道装作糊涂过一辈子,可往往到了一定程度,自己会很讨厌如此过活。我就喜欢自在点,舒服点,没有人没关系,我还有求知欲,还有无穷无尽的精神世界去追寻,还有星辰大海等我去遨游。再不行,等以后小瑜儿长大点,我将自己所学所知教给他也行。我带他读好书,求真知,健体魄。

午饭我决定请他们到近年很火的网红串串店吃,瓜儿不能喝酒,少了一个人,兴致去了三分之一,我和小莫边吃边聊,再后来聊到家庭问题,他和家人为去哪里的事有些意见。瓜儿和我不知道如何帮腔,毕竟外出打工是大事,马上二娃又要出生,小莫现在出去,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我听他妈的意思,似乎远方的那位亲戚对人并不好。

饭后下起了大雨,我们到重百超市转悠,小莫一家去看了看电器,我这才发现市面上卖的冰箱全是双开门,一个个做得硕大无比;燃气灶还带吸烟装置,能不跑油烟。回想百年前人们的生活,再看看如今,说不幸福,那是没有对比。

回家的路上,瓜儿和小莫一家人去轻轨站回家,我打着伞返回,中午喝了酒,风一吹,脑子疼起来,人反而清醒,隐隐地找到了如何给小莫解围的方法。等他明天酒醒,再和他讨论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3 月 21 日。

姓名与性格第一部分

参与者:小学

你要为一个故事创造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和你认识的任何人都不一样。你要开始为他们找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可能是你以前听说过的,也可能是以前从未听说过的。

1.写下自己的名字。

2.分别在小方格纸上写出自己名字的字母。

3.将任何一个字母重新排列成新的名字。

4.写出新名字的名单。

5.为你要写的人物选择一个名字。选择一个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名字往往会更有趣。

6.通过练习16-18查找更多关于这个人物的资料。


正  文

罗列名字:

徐志摩、张涵予、孔二狗、梁萧、李小路、易中天、周润发、刘德华

组合名字:

徐涵、孔路、易华、刘路、张天予、周二

选择名字:

易华

第一次听见这个名字,见其人,他是位脸白,身材修长,四体匀称的人,身体不健康,仿佛经过一场大病,一看便是那种不怎么运动的人。他衣着得体,穿九分裤,脚踝裸露,是当下流行的时尚打扮。

和他接触久了,发现他做事较为扭捏,推诿,并不是那种愿意去做事的人,内心仿佛有一种很厌烦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清楚他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

生活中的他喜欢去咖啡馆,坐在靠窗角的一个位置,点固定的咖啡,看人来人往的人群从眼前走过,不知道他是在等人,还是希望出现一些偶遇。

他不合群,或者说,他只是喜欢一个人呆着,这么呆着能呆一整天。

其实也难怪,我之所以能注意到他,正是因为他的特别,而这种特别与他独来独往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至于为什么会和他成为同事,还是要问领导,或许他在财务方面有特别厉害的地方,又或许他是一个能恪尽职守的人。

总之,他在公司的存在感很低,属于默默做事,可有可无的类型。

思考:

刚开始写下自己的名字,进行第三步时,发现无法组合,想了想,才知道英文和中文名字不一样,英文是单个字母组成的词,中文是字组成的词。英文能随意组合,中文的姓氏却不一样,比如:孔二狗,有孔姓,没有二姓。要组合名字,还是要多用几个人名才行。于是我用了一些明星、文人、小说人物的名字,这么一组合,忽然发现完全能有无数个名字组合。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易华」作为练习,还是觉得这个名字特别,我根据名字赋予他们特性,如果选择:徐涵,会觉得是个有内涵的中年人,当然也可以塑造成伪君子。如果是周二,一看就知道文化水平不高,要么当作创作的配角使用。张天予一听会是女性的名字,或许可以塑造成一位美女。

名字是人的第一印象,要让人物立起来,取个名字还真不容易。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3 月 10 日

内外篇二

参与者:小学(3-6分钟)

1.画一个人的大轮廓。这就是你现在正在编造的一个人物

2.利用「内情」清单,写下这个人有什么想法,是什么让他有不同的感受。

结果:

「外在」的东西给出了一个人的描述,但「内在」的东西却能告诉我们更多关于一个人可能是什么样的。当我们为一个故事或一出戏塑造人物时,我们需要从外部想象他们,但更重要的是从内部想象他们。


正  文

「内情」清单:

1.她总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

2.她是位工作狂,常常忙到夜里。

3.当朋友需要她的时候会陪在朋友身边。

4.她喜欢睡懒觉。

5.她特别喜欢小动物

6.她争强好胜,不服输。

7.她做事细致。

感想:

忽然发现今天是妇女节,回顾我工作至今所接触过的女同事,慢慢罗列了一些清单。说来也怪,我所在的行业,几乎是女性当我的直属领导,男性反而少很多。比如我现在的直属领导,完全是靠个人能力提拔上去,而部门领导,从早上六点半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每天如此,令人敬佩的是,她还是两位孩子的母亲。

我常听一句话叫:认真的男人最帅。其实女人又何尝不是,不过大多数人聊天,还是会为减肥而头疼。我之所以有减肥的念头,正是在乙方工作时,听女同事讨论减肥有多困难。然而真正的问题是,一个人瘦了十斤,想瘦二十斤,瘦到双数,要变成单数。至于体重和身高比例是否正常,倒不是所考虑的范围。

除此之外,那就是化妆品了。事实上大多数人在工作时并不化妆,唯一例外的是要去见客户或者和朋友有约。我常常通过她们化妆与否,判定这是公事还是私事。正如职场上的一句玩笑话:「女人化妆是给人看,同事不是人。」

或许正是如此拼命,好强,才会上班时匆匆忙忙,无一例外。为什么不给自己提前设置半小时的闹钟呢?我常看见她们风风火火跑进办公室,至于优雅的姿态,美妙的身姿,早已抛诸脑后。

正是身边有这么多优秀的女性,我才对网络上的女权不解,或许重庆是一个神奇的城市,除了雾都、火锅、小面、山城和网红,重庆的女性也很优秀,重庆怕老婆的男人叫「耙耳朵」,重庆的首富是位女性。她们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女人能顶半边天。」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3 月 08 日。

内外篇一

参与者:小学(3-6分钟)

1.想一个你认识和喜欢的人。写出对他们的身体描述,这样如果我见到他们,就能认出他们。试着使用所有的五官。他们是大还是小?他们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他们穿什么样的鞋子?他们是怎样走路的,等等。

2.画一个人的大轮廓。这是一个想象中的人物。在轮廓的周围,尽可能多地写出身体的描述。尽量写得非常详细。如果他们穿着蓝色衬衫,是亮蓝色还是深蓝色?如果他们的头发是黑色的,是黑色的短发、卷发还是黑色的长发、瘸腿?对声音的描述有哪些不同的方式?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那个人的外貌是什么样的。这告诉我们他们是谁,他们可能是什么样子。

3.现在在人的轮廓里面写。在头部的空白处,写下所有描述"思考"的不同词句。

4.在心的空白处,写下所有描述"感受"的词句。


正 文

描述一:他有一张圆脸,眼睛眯成一条缝,身体肥硕,胖乎乎。

描述二:疼老婆,数学好,理科生,程序员,情商高。

描述三:爱,暖,善良,包容,乐观。

今年和小莫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春节前,我们有一种默认的默契,到了年底要聚一聚,俗称:团年饭。不过这次我还想去看他的减肥成果。

去年他买了新房,在过渡时段,重新租了一间房。我乘坐轻轨,边走边打电话,在他的指示下,走过过一条狭窄的楼梯,在一群低矮的破碎建筑中,绕着小路前行,最后在四十五度角的居民楼里看见他向我招手。

我走近楼道,上了一楼,看见他站在门口向我招手,一年不见,他依旧戴黑框眼镜,穿有衣领的格子衫,身体胖乎乎,手指粗短,微笑时眼睛眯成一条缝。我知道,他减肥失败了。不过还是问了下他的体重,他说减下去的肉又恢复了。

我走进他的房间,像是熟门熟路绕了一圈,看了看他的租房,干净、整洁、宽敞,看样子没住多久。问他,果然如此。

小莫心地善良,我和他有一种很默契的互补,他善良,我记仇;他包容,我狭隘;他乐观,我悲观;他爱笑,我严肃;他对人友爱,我对人冷淡;他好客,我喜欢独处;他情商高,我不近情理;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单身至今……我家里人常拿他和我做对比,有些「为什么我的儿子不是小莫」的感觉。

高中至今,我看着他成家立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以前总认为依他的能力,必定会做一番伟业,谁知道他为了追求爱人,抛弃了原本顺遂的前途,重新学了代码,当了一名程序员。

每次见到他,我心里会不自觉翻出往昔的日子,定格在高中那个年少,真诚,善良的少年。最后是他借了上千块钱给一名外号叫 tiger 和见儿的两个人的画面。很多次我叫他直接通过互联网找到他们,去把这笔钱要回来,他总是推脱。我慢慢看多了这社会上欠钱不还的人,也忽然通了,他在高中花钱买教训,所以往后和钱打交道的日子较为顺遂,而我也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借了我书不还,借了钱不还的人,一律绝交。

团年饭吃火锅,我们点了两桌,一桌是小莫、他室友们和我,一桌自然是他们各自的妻儿。无论高中,大学还是出生社会,小莫身边总是会交到些知心的朋友,他的身上似乎有种莫名的亲和力,能让人信赖。记得有一次我拿他的身体开玩笑,他说,之所以要长胖点儿,就是因为圆滚滚的生物会给人可爱的感受,比如:猫、狗、猪、大熊猫……古人也以胖为健康的表现。

不过现在他因为过于肥胖,身体出现了各种警报,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如果再不控制自己,怎么能照顾好家庭呢?

团年饭上我们喝了很多酒,酒足饭饱,我和小莫作别,我沿着来时路回家,希望年底再见面,他不再为减重苦恼。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3 月 05 日。

大黄的小彷徨

今年初,大黄从另一部门调过来,坐在我的左边工位上。没来之前,我和她不熟,只通过微信简单沟通过一些工作方面的事。

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她调过来,我反而和她很自然的熟络起来,仿佛许久未曾见面的老友,内心会产生奇特的好感。这是我第一次发现人与人之间会有纯粹且自然的熟识感。

大黄调到我们部门,我和她的交流也不多。有一个原因是她的工作时间和我不太重合,她是早晚班倒,要么早上出现,要么下午出现。我则永远保持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如同一块走时精准的表。还有一个原因是,她的工作是客服,每天要打很多电话,按照规定的数量,打完也差不多下班了。

我坐在大黄旁边,常听她用很温柔,糯糯的声音和用户聊天。有一天,我问她是哪里人,她说,自贡的。我一愣,这答案我没想到,原以为她会说德阳或绵阳。自贡人是这种口音?在我的印象里,自贡产盐,当地人说话会有很重的卷舌音,大黄却没有。

做咨询师有件事很麻烦:不能擅自离开岗位去吃饭。为此,只要大黄上早班,我会帮她带午饭。我记得她很少吃饭,常吃面食。如果吃面,会要求多加点醋。至于为什么喜欢吃醋,而不是加盐,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我帮她带面加醋,才知道重庆小面不会放醋。以前我还奇怪,为什么我妈煮的面汤是漆黑的,店里却黄澄澄的。

重庆小面加多了醋好不好吃,我不清楚。我却知道大黄挑食确是真的,不过这似乎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我观察过身边绝大多数人,不挑食的人几乎没有。我不会做饭,所以在饮食方面不讲究,别人做什么我吃什么,而且我向来把时间看得很重,认为花时间在这方面是件不值得的事。如果大黄看见这里,肯定不会同意我的论调,她会用那糯糯的声音说:「你吹牛,人活着就是要吃东西,为什么会不值得?」接下来她会顺带反驳说自己不挑食,只是吃不下。

除了带饭,工作中大黄和我常聊的话题是:不做咨询师要去做什么?她经常问我文案好不好做。这是非常难回答的问题,至少在我看来,国内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谁能做一辈子文案,而文案在一家乙方公司,常常做到创意总监的位置已经是极限,再往后要么呆着,要么自己开公司,更何况现在的大环境对文案这一岗位很不友好,很多人做着做着换了职业,要能做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黄要时不时和我讨论这个问题,我问过她,得到的答复是:咨询师压力大,太累了。或许吧,其实我一直觉得她挺适合做咨询师,而且每次我在网上留的信息,全是她帮我要到的电话号码。有时我听她和客户聊天,会想,如果是我,肯定很愿意和说话这么温柔的人聊天。或许她自己没有发现,做咨询师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能看见明显的业绩增长。比起文案、设计这些无法直接体现价值的岗位来说好太多。还有就是说话是我的短板,我家里人常说我嘴笨,如果当初我找工作,不是进入文案圈,而是投身咨询行业,估计路会好走很多。

大黄在我们部门呆了三个多月,最后调回了本部。我在她调离一个月后,换了工作岗位,也离开了原来的部门。

我记得最后一次和她聊天,还在探讨学什么技术。我说了一堆自己很喜欢的,她反而不感兴趣。聊到最后也没有结果。

大黄离职那天,我正在办公室贴发票,听说她下午离职,也不管手里的活儿,跑出去找她,看有没有办法留住她。我最终在食堂找到了她,一问才知道离职手续已经办完,下午就不用来了。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前几天她为什么要和我探讨学技术的问题。拐弯抹角了半天,我真是后知后觉。

我很想问她为什么要离职。想了很久,还是没有问,就像杨绛在《围城》后记里写的那段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惟愿大黄不再彷徨,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童话姑娘」袁小慧

袁小慧是我在新东方的同事,工作中,我叫她袁老师。第一次和她聊天,我发现她说普通话,声音轻轻的,像一阵轻柔的风,误以为她是外地人,和她说了很久的普通话。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

重庆人说普通话不稀奇,稀奇的是把普通话变成自己主要的交流工具。我很少听袁小慧说重庆话,也只有在工作着急时,她才会冒出一两个发音别扭的重庆话。

为什么会这样?我花了好长时间,一点点地套她的话,才拼凑出她的语言轨迹。据袁小慧自己坦白,她出生在重庆,生活在云南,工作原因,又回到了重庆。老话常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谁能想到一位山城的辣妹子,喝过玉龙雪山的泉水,性格会变得娇滴滴,声音变得甜美了呢?如果说,重庆的火辣养育了一群脾气火爆的山城人,那云南的山水孕育了一位秀外慧中的袁小慧。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会有属于那个地方的生活习性。

知道袁小慧从小生活在云南,我没事儿会和她聊云南,聊的时间多了,发现她似乎也不怎么熟悉。有时我不免怀疑,她到底是不是在云南生活过。直到有一天,我说出了内心的想法,袁小慧反问我,身为重庆人,有多了解重庆。我不免愣住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或许一个人对远方的熟悉远胜过自己的家乡,对于外在的向往与憧憬,远大于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这就如同外地人喜欢到解放碑打卡,喜欢到李子坝轻轨站拍照,喜欢到磁器口排队买麻花,我几乎不怎么去这些地方。

我唯一觉得袁小慧生活在重庆,有些吃亏的地方是她不吃辣。想想在满是火锅、小面、烧烤、卤菜、钵钵鸡……的大街上,有什么是不会放辣椒的食物呢?很难想象她是如何熬过这些美味食物的诱惑。不吃辣的她生活在重庆,真挺吃亏的,说这是人生一大憾事也不为过。我一直想弄清楚袁小慧吃什么,平时一起去食堂吃饭,也没见她怎么动筷子,大家一起团建吃火锅,她也只是稍微吃了点清汤里的食物,总觉得她活成了童话里的仙子。

别看袁小慧吃得清淡,工作起来却很执着,她是我在学校里见过对专题文案最认真的人,和她对接工作,没有三个来回,这事儿完不成,哪怕完成,她依旧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努力追求完美是一种认真工作的表现,这样的人多吗?还真的很少见。

这个月我调岗去了其他部门,每天忙来忙去,也没个闲。好不容易有时间在学校吃午饭,饭后袁小慧告诉我,她提离职了,等休息过一段时间,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再开始新的旅程。那一刻,我不知道是该祝贺,还是伤感。我回头看了看刚经过的那段路,眼睛不免模糊,仿佛看见一位抱着小橘猫的姑娘,正向我告别。我向她挥了挥手,遥祝她过上童话般幸福快乐的生活。

祝你平安回家

放假头天,我去医院做完核酸检测,踏上了回家的路。在去医院前,对于做不做核酸检测,我心里有过犹豫,按照政策的理解,从重庆市中心回成都,不需要做,因为这不符合「返乡人员」的规定。买票时,也并没有弹出需要出示核酸检测证明的提醒,更何况每天从重庆往返成都的人如此之多,也没有任何规定出台。为了不被遣返,我还是决定去医院拿张证明。

当天回家的路上,异常冷清,三三两两的人坐在大厅候车,和往年热闹、吵闹的场景截然相反,哪怕是去年的大年初二(我初二返回),也比现在热闹。上了高铁,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站起来看了看,四周空空荡荡,零星几人。许多人已经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回不回家,我内心也有过纠结,如果不回去,会面临天天去吃罗森便当的局面。回家,能过上顿顿鱼肉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不回家我能自己安排时间,看书、看电影,随心所欲。到家会有许多事无法进行,书没办法读,抄经要找一个安静的场所,看外国电影只能等自己一个人时打开电视。因为这些需要独自做的事,会成为家里奇怪的存在。一个人回家不多和家人聊天,做这些事干嘛呢?

回家对我来说,会从独自一个人生活,退化成为小孩,躲进温暖的房间,吃喝不愁,衣食无忧,唯一所需要做的是多些耐心,听爸妈念叨。因为我爸妈眼里,只要没有成家,还是一个孩子。可他们没有看见我一个人独自生活和工作这么多年,所经历复杂的社会关系,依旧能尽全力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已经是成年人的表现。我的独立与坚持,正慢慢获得正面的回馈,然而他们始终用不去变化的眼光看我。

为什么选择回家?有一个原因是,我在公司的餐厅里有一个河南师傅,他说,不论如何也要回家,钱可以以后再赚,但一年见家里人一次,见一次就少一次。这句话在别人听来并没有特别之处,我却如梦惊醒。不论外面有多艰难,世事如何动荡,在多数中国人心里,家是一个温暖的归处,在没有信仰的国度,和家人团聚就是中国人心里最深的信仰。

我在回家期间一直在看《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导演找了英国各个阶层的孩子,每隔七年会采访他们,我看着纪录片中的人从孩子变成父母,人生在长大的过程中,不停为工作和家庭奔波,直至老去。多年来,我受到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许多人告诉我,西方人对家庭非常淡薄。我看过这部纪录片才明白,在维护一个家庭方面,西方人所付出的并不比我们国家的少,他们也会如我爸妈一样,为孩子们付出一切。

我在这部纪录片里获得巨大的冲击,并决定做出些许改变,试着寻找和家人为之相处的方法。

不论如何,今年过年对我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并不是疫情而特别,反而是我慢慢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家。

如果你还没有回家,或者不想回家,希望你记得:家是一种信仰。不远万里也要奔赴的信仰。那些早已回家团年的人,请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光,记得:少耍手机,多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