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关注知乎,是在邮箱里收到一封莫名其妙的邮件。说莫名其妙,是因为我有个不好的习惯,有事没事,会去各大网站上订阅邮件,慢慢的积累下来,每周都会收到不少有意思的邮件。我想这是广告狗的恶习,这种恶习被带到微信上,也就变成众多的订阅号(刚刚又取关一些,微信提醒无法关注更多……)。或许你会问,这么多我看得过来吗?看不过来。虽然我不是每天看这些微信号,闲暇翻一翻,也是一种乐趣。
有时候关注是一种动力,有事没事去看一看,会潜移默化研究一些微信公众号的内容。
今天不说微信,说知乎。我第一次收到知乎的推送,出于对一个问题的好奇,点开了邮件。那封邮件问的问题特搞笑,我当时心里就觉得这是几句话便能答完。谁曾想点开后,面对我的是一种很理性的,一层一层去把问题的剖析的答案。我一边看内容,一边偷笑,没想到一个搞笑的问题,还能如此一本正经的回答,并且还是那种有理有据的回答,让人佩服专业性回答。
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知乎,也慢慢了解到上面有许多专业权威的牛人在上面回答问题,有时没时的还能邀请到一些业内大咖,令人钦佩不已。
出于一种尊敬,或者说心里把知乎标榜的太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潜水状态,有时候碰上一些想回答的问题,又不敢,其原因不外乎我的回答只能是三言两语就能搞定,无法像许多业内人士去冷静分析,并给出有理有据的回答。
这是很残酷的问题,一个又臭又长,有理有据的长回答在知乎上会得到很高的评价(也有那种拥有众多粉丝后,为其点赞的大咖,这个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在不断挣扎的这段时间里,我是蠢蠢欲动的,其原因不外乎有二点:一、知乎上的回答,代表着我对一个领域的专业程度,也对我要负责的公司微信有一定帮助;二、个人喜欢挑战,尤其是写字儿这回事,我在运营自己微信时,每天1000字儿的训练已不能满足我,虽然我知道微信上面多是浅阅读,但我更愿意让自己的微信变成深度阅读,这对于我与关注我的用户来说,都是一种提高,我并不想让关注的我用户只得到一些很简单的知识,他们应该和我一同成长(抱歉,个人的微信运营的确实不好,没多少粉丝……)。
那是什么契机让我开始在微信上回答问题的?:工作。原因很复杂,暂时没办法展开讨论,也涉及一些工作上的问题和个人对行业的思考,以后有时间再吹牛逼。
说回知乎回答,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回答问题是走了次狗屎运,做了一次过山车似的行业体验。这一次让我鼓起勇气,写了许多关于微信运营方面的探讨(其实没啥用,事实已经证明了,只能用来吹牛逼),写完后我觉得可以发到知乎上,于是就屁颠屁颠、兴高采烈的发上去。当然这一条提问上有很多大咖,什么深夜发媸、奥美的萌面赵圆圆、岳樱樱等。回答完之后,我留了公司和自己的微信号,觉得就此石沉大海。
可没过多久,下面出现一条评论,说「都关注了,多向你请教。」我一想,有戏。就此踏上知乎答问之旅。
因为这位看了文章的用户的评论,我开始去回答问题,期间关注过一些知乎用户,看的多了,我也发现一些门道,有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东西方历史、艺术都了解得滚瓜烂熟……我这个人还有一个不好的毛病,就算不相信一个人能向东邪黄药师一样,无所不知。或许这世界上有这种人,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不正常的。出于好奇,我就去点开一些人的回答,这一看我才发现,其实许多提问是有门道和诀窍的,比如很多人会去当搬运工(知乎上面的搬运工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会标明出处。),会去收集整理资料回答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方式方法。勤快点,善于收集整理资料并不难。然而更进一步的,就是去分析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话说回来,刚开始正儿八经的回答问题时,我并未觉得这样做和做微信有什么关系,我想的只是引流,因为能耐心看完一长串内容的用户,除了微信,就是知乎。那些不看文章,直接跑进来就评论的用户我只在今日头条上见到过……
也或许是平生就爱瞎想,也或许是最近一段时间在频繁问答问题,也或许是那些点赞和评论不断出现,我忽然意识到,微信的内容和知乎的内容其实是可以相通的,比如曾有数据统计,微信上的长内容易于传播与转发,反过来,知乎也是这个道理(深层次的内容运营这里暂时不去讨论,以后有时间再说)。
抛开这些问题,再说说知乎上的一些问题:知乎上的问题并非都是理性的。这并不是说非理性的就不好。比如上次我看一个评论全国的主持人的,完全可以当段子看,大家也乐于当段子,这是一种回答方式,挺有趣。还有就是生活类的问题,我昨天看一个提问是「流浪小动物刚进门时和现在有何变化」,这些在发生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它收集整理起来,都是一种很好的回答(其实我一直想知道回答此贴的人是不是早知道有这个帖子,拍照都已经拍好了,抱歉,我腹黑了)。
现在想想,大多数时候,并非我们不愿,或不敢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有可能是没找到方式方法,有可能对生活或身边的事、人关注度不够。当然,我想更重要的一点,其实是我们对一个行业了解的太肤浅,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