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星 2015-02-04

S前天在网上跟我说,他快要失业了,其原因是公司即将倒闭,老板已经在商量着如何遣散他们这支队伍,用S的话说,老板这叫“杀驴卸磨”。

S是12年毕业的高材生,用他的话说,自己那就是随便去哪儿都能找到饭碗。可谁知当其他毕业生都在到处参加招聘会的时候,他却不慌不忙,总对身边的人说不着急,会找到工作的。等到6月毕业,当整个寝室的同学都找到工作,开始自己新的征程时,S看着人去楼空的宿舍,才发现是该自己行动的时候了。

起初S被一家销售公司看中,想招他进去,但S却瞧不上,按照他的想法,自己不是做这种工作的人,说白了,这份工作就是起点太低,他觉得不划算。第二份工作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一家很有文化氛围的公司。可当什么都谈得妥当时,S却不想去那家公司了。原因很简单,那家公司在一居民楼里,太安静了,不适合他跳脱的性格。

这之后S又跑了几家公司,都不如意,最后看中的,却是一家互联网编辑。这与他曾经的管理专业格格不入,但他却觉得是最适合自己的。可谁知这份工作做了不到一年,他就辞职了,辞职的那天他叫我出来喝酒,说现在才知道那家公司是有多么腐败,多么没有人性,说到最后语无伦次时,还把眼泪和鼻涕往我身上抹。

等到S找到第二份工作时,已经是年末,那年的冬天很冷,窗外飘起了白雪。谁知S在第二家公司没呆到一个月便回家过年。他说自己要好好回家想想,看看自己是不是适合呆在公司。

这之后一年,S都没了消息,仿佛消失了一般。到来年春天,我换了工作,搬离了自己曾经居住的城市,来到一片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启一段新的旅途。一次晚归,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穿过繁华的街道,远远地看见3位少年,一位唱歌,一位敲打着架子鼓,一位弹着琴,唱着郑钧的《流星》。我走过去倾听,那没有华丽舞台,只有背后商店招牌和路灯下微弱的灯光,一群行人偶尔驻足观看,之后匆匆走掉。少年们似乎已习惯这些冷漠的人,他们那差的不能再差的设备,传出来的歌声,是那样鲜亮欢快。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给这黑夜,带来一丝温暖。

我看着他们,想起了S,大学时我们最爱的就是摇滚,发誓毕业以后要组建一个乐队。可这誓言到毕业后都未完成。回到家后我打开电脑,点开S的头像,给他发了一条消息,消息的内容是:流星能飞多久,我们就幸福多久。

熬一熬 也就习惯了 2015-01-30

我从去年冬天开始,穿秋装过冬。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围着密不透风的围脖,惊讶地看着我,问我穿这么少,冷不冷。我笑说,不冷。他们很奇怪,问我为什么不冷。我无言以对,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生活中我是个怕冷的人,以至于偶有朋友叫我去北方旅行,我都会拒绝,总觉得去北方,我会被冻地出不了门。后来认识了一些北方朋友才知道,其实北方是干冷,南方是湿冷,两者给人的感觉不一样,或许南方的湿冷更可怕一些。不然为什么有北方的朋友,到了南方,都会哀嚎,说这里的冬天,比北方冷多了。我想这不是冷多了,而是他们在室内是有暖气的。

南方室内是没有暖气的,只有空调、电暖炉之类的取暖工具,一般人在冬天都不开空调,奢侈一点的就开电暖炉,但也只有那一小团地方暖和,其实还是冷的。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弄个电热毯,然后早早躺床上,这样就不冷了。

小时候我妈不让我睡电热毯,说小孩子睡多了不好,容易得软骨病,会长不高。可冬天真的很冷,总不能让我冷着过冬。我妈就想了个办法,给我弄了个热水壶,红彤彤的热水壶,有一角凹进去,像是被人踢的。

我妈给水壶灌满滚水,在我上床前半个小时,塞进被窝里。我临睡前都会想,万一热水壶坏了,水洒出来怎么办。就这样想着,还是能安稳入睡,只是清早起床后,热水壶变成了冷水壶,脚碰到后会自动收缩。人,也就这样清醒了。那热水壶一直没坏,后来不知道去哪儿了。

现在是看不见热水壶的,想来是产品更新换代,有其他替代品,这类产品,我也没再关注过。因为我读大学后就没再用过取暖设备,到冬天,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有的人在冬天就是这么熬过去的。我每天上下班,路过三峡广场,都会经过一报摊。一年四季,摆摊的人都在那里,夏天的时候,骄阳酷热,地被烤地滚烫,熬一熬,也就过去了。冬天的时候,风吹雨打,刀似的风,刺骨的雨,熬一熬,也过去了。只有春天和秋天不用熬,但是重庆的春天和秋天都很短,短到一个夜里,就会完成一个季节的转变。

我看那报摊每天都定时定点的在那里,像长在那里一样,有时候会看见一个老爷爷坐在那里,有时候会看见一小孩趴在那里,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大妈。你若是买的报纸、杂志之类的多,她会附赠你一份当天的报纸。若是只买报纸,她会时不时的向你推荐最近有趣的杂志。当然也有在她那里订阅报纸的人。

可若是没有人买报纸、杂志怎么办呢。她会坐在那里,捧一本感兴趣的刊物,自己品读起来。想来闹中取静,她是已经习惯了的。

我想,我也是这么习惯过来的。

珍爱生命 远离“安全” 2015-01-02

我家乡有一条乡镇小路,自从被铺上水泥路以后,每年我爸回家,就得吐槽一次。这不是因为路修得不好,而是这条路修得太窄。用我爸的话说就是,只要两边各扩宽半米,很多问题就解决了。因为这一点距离,这条路上的车在超车和避让的过程中,会很小心。

这条路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拓宽,倒是隔那么久会来一次大的整修。我总觉得从这条路的整修情况,是不是可以看出镇上领导是何时换届的。

后来我开始明白,并不是我家乡那一条乡镇的水泥路是这样,不管城市的大小,都是这样。没事就来个整改,治理,翻新之类的花样,可不管怎么弄,有问题的,始终是有问题。想来都是些纸上谈兵之类的操作,混一混,等时间到了,便到下一个地方,继续整改。

我就说个最简单的,路标,我最近看一本设计书里面,设计师讲如何设计医院,在转弯的时候怎么指示,在十字路又是怎样指示的。甚至连医院怎样测试干净程度,都考虑在内了。想想我去医院看病的那次,找个药房,还要跑上跑下,问东问西,弄得上气不接下气,实在是让人郁闷。有时候想想,如果真出了什么紧急情况,指示标示不明显,会酿成多大的灾祸。

当然不止医院是这样,其实仔细观看我们的道路标示,很多都有问题。我在重庆这座城市,如果乘坐地铁到了另一个不曾去过的地方,都会在出站口时询问工作人员。比如我在大坪石油路下车,找一家商店,导航上写的是长江二路,可地铁标示上面没写,地铁站墙上地图也没标记长江二路在哪儿。要知道如果转错一个出口,那可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不得不询问工作人员,才知道该怎么走。

我觉得很多人在设计的过程中,肯定会以为,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很多人都知道,只是设计的那个人知道。有时候想想,现在我们太多的东西追求外观,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实用性。东西出来了,能不能用是次要的,好看才是最主要的。想来不少工程会出现诸多的毛病,就是这个原因。吃饭的碗不做成圆形,非要做成椭圆形;墙上醒目的位置不贴标示和注意事项,非要弄些高大上的艺术作品在上面。这些原本是配菜的物品变成了主菜,真有些喧宾夺主的味道在里面。

你看,每到高峰时期,轻轨挤地像锅粥,到最后只能用几根栏杆和三三两两的工作人员来维持秩序。人们从轻轨站出来的时候,又蜂拥地跑到原本狭窄的扶梯上“拧麻花”,感觉真是别扭。

想来安全只是放在每个领导嘴上的戏言,当不得真。只有真的出事儿了,才会有一些镇痛。不过这种痛会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毕竟我们关心自己胜过别人,这世间的安全问题,还真不是像在网上点蜡烛那么简单。

寻觅茶之道 2014-12-29

小时候

茶是一种苦涩

说起茶,便有一种久远而肃静的气息扑面而来。中国人爱喝茶,老老少少,这似乎是一种传承。小时候我常看父亲喝茶,那兑着滚水咕噜噜在打转的叶子,随着水的沉静,慢慢躺在杯底,逐渐安静下来,待到水温,父亲便会端着茶杯,小小地嘬上一口,回味良久。这是我对于茶最初的印象。

犹记得第一次喝茶,是父亲泡的盖碗茶,当时刚运动完,跑到父亲的桌前,揭开杯子,如牛饮水般将茶倒进嘴里。喝完后,那种苦涩,瞬间觉得嘴巴发干。这是种与香甜可乐、汽水味道完全不一样的饮品,以至于很久,我都不再喝茶。对于父亲那种喝完后悠闲、宁静的神态,我是无法理解的。

茶,似乎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让我这对新鲜事物好奇的人,不断充满了想象,父亲每次远归,带回来的茶都不一样,有花茶、绿茶、红茶,这对于我是一种诱惑。在经过那一次苦涩很久后,我开始尝试着喝茶,慢慢地,忽然发现茶的味道,开始在嘴里扩撒开来。花茶是清香馥郁的,绿茶是淡雅幽香的,红茶是淳厚甘甜的,每一种茶的味道都不一样,但每一种茶,都有种苦味。这种苦,让人留恋,喝过之后,会留在心里。

历史说

茶是一种文化传承

长大后,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上看见关于茶的介绍,茶的历史、文化、生活,将这原本普普通通的茶,铺上了一层层厚重的神秘感。我沿着这条线,开始追寻那遥远的茶声。

相传,茶起源于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最早关于茶的文字记载,是出现在西汉时期,当时的茶叫“蔎”,寓意为香草。而茶成为饮中圣品,还得归功于唐代的陆羽,他的《茶经》将茶与禅融为一体,形成了禅茶,茶与佛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后来日本人东渡,将茶树引种回去,便开始出现茶道,最出名的还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

到了宋代,饮茶成为一种时尚,宋朝皇帝赵匡胤,更是举全国之力,从器物、环境、水质、茶叶、水温等,再次将茶推向最高处。明清时期,皇帝崇尚节俭,废除了一系列宋朝饮茶时的风气,于是慢慢形成现在的饮茶方式。

都说茶喝的是一种醇厚甘甜之感,我想从历史上来看,这种味道,除了茶匠人们千辛万苦的采摘、翻炒,或许更多的,是经过火炒手撵后,留下来的厚重感。人,如茶,经过苦涩,方知甘甜,回味无穷。

茶叶说

我只是飘荡在水里的一片树叶

历史的河流在一片树叶的飘荡中前行,没人会想到一片树叶的无心之举,会成为人们心灵慰藉的饮品。

关于茶的道,不同的人有不同说法,有的人说,中国无茶道;有的人说,中国茶道是茶人的认识论,也是方法关与世界观;更有人说,中国的茶道,就是自然万物的和谐。我想,茶道,或许是《老子》里所说的:上善若水,也或许是《论语》里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亦或是佛家所说:众生皆平等。

其实茶道,只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云南深处哈尼族所谓的传承,是祖祖辈辈留下的茶园;是驰骋在蒙古草原马背上香甜的奶茶;是沿着石梯不断托运出来的黑茶;是赤水江边一家人温馨的环绕……

茶,是自然的馈赠,亦是上天的恩赐。

那个说谎的领导 2014-12-25

老张如果不说谎,其实是一位很好的领导。虽然他长得很像《哈利波特》里的家养小精灵多比,但仍不失为一种可爱,至少波特和他的小伙伴们都非常喜欢这只淘气又活泼的小家伙。

要追溯老张说谎,我想应该从我进公司培训开始,他总是不断强调,如果这行每个月做得好,你就会月入过万,然后习惯性地拍拍胸脯,指着隔壁的办公室,叫我们不妨去打听打听,那些进的部门,哪个的钱包不是鼓鼓的。我就这样,一股脑地钻进了他指的办公室。

等到我进入办公室时,才发现事情并不像老张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是月入过万。我所看见的是每个人都在中午默默地点着十块钱的快餐,躲在办公室像围墙一样的方格子里吃午餐,之后精打细算地想着这个月如何过日子。至于他说的一年后可以买车,我估计这种情况是他杜撰的。

其实我一开始发现老张说谎,并不是在培训的过程中,而是在一次全员大会上。我们每周都会开一次会议,老张总是在会上很有底气地说他除了几个主要成员外,其他人都记不住名字。后来我才明白,这是公司的流动性太大,因为曾经在培训的过程中,他随便指着一位老员工,中气十足地说他表现好,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靠自己完成指定任务。然而等到一周后,我开始发现,曾经和我一起并肩培训的成员,都悄无声息地不见了。而老张指着我,给新来的员工进行培训时,把给上一位同事说的话,又重新加在我身上说了一遍,让我浑身不自在。

这之后的两周,老张又招进了一批貌美如花的新员工,或许他认为男生待不住,女生比较呆笨,能留住一些人。就在经过几番培训后,他在周会议上,将我因为物质而走进这家公司的理由,完全说成是梦想,还说我是经别人介绍进来,其它介绍进来的人扛不住压力都走了,只有我坚持了下来,并且做得非常不错。我心想,要是为了梦想,或许我会有更好的地方去。

后来我才明白,老张这种说谎的方式已经蔓延到一种习惯,他不光是对员工说谎,还对客户说谎。明明对客户的公司不了解,却总能理直气壮地说人家公司的不是,这让很多客户都大为头疼,如果不是因为他在媒体圈上有一些朋友,能帮到客户,我估计很多人都不会对他这么客客气气。

过了十天,老张新招来的一批貌美如花的女员工们,一个都没留下,他总觉得自己为她们提供的岗位,都会让她们满意,并且认为每个人都像他那样物质。我不知道他是否想过用谎话去把每一个员工留下,但我想他的脾气是不会去留人的,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种降低身份的做法。其实如果可以,我倒真想让他做一只家养小精灵,给他施加一个咒语,让他在每次说谎的时候,都会拿头不停地撞墙。

注:本文刊登于腾讯·大渝网《渝人记》栏目——第一百二十六期

我变成一条多余的鱼 2014-11-13

一觉醒来,我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鱼,一条红中透白,尾巴长且宽的鱼。

鱼缸里有三条我最喜欢的金鱼。只可惜黑色的那条死了。它现在躺在五彩的碎石子上,圆鼓鼓的肚子,圆滚滚的眼睛,侧躺在上面,仿佛睡着了一般。这一觉,看来是永远都不会醒的。剩余的一条白色的鱼,在我身边游弋着。

黑色的鱼是昨天晚上死的,我忘记将它捞出来,谁知这次再也没有机会将它捞出来。因为我成了一条鱼。

看看四周,都是我熟悉的布置,整个屋子透过鱼缸看起来放大很多,以前20平米,现在变成了40平米,这是很奇特的视角,我以前未曾发现。我问身边唯一会游动的鱼,以不友好的口气问它,为什么不告诉我,原来我住的房间可以这么大。他睁着圆鼓鼓的眼睛,用一种斜视的眼睛盯着我,不说话。哦,我忘了他是一条鱼,鱼不会说话,只会张嘴闭嘴地呼吸。

鱼缸里有一只海螺,我以前在鱼缸外看它是一只很大的海螺,现在看来,不过是只小海螺,海螺靠着鱼缸,斜插在石子里,竖立的姿势像比萨斜塔,我在它周围游了两圈,想把它推到,结果没推倒,蹭掉我身上几片鱼鳞,这脆弱的身体,真不好使。

过不多久,我听到门被打开的声音,想看看进来的人是谁。等走进我的视野范围,看见来人是我妈。她手里右手提着刚买回来的菜,左手不断地给自己扇凉,鬓角上几根白色的头发随着手掌的高低起伏。我想叫一声妈,可惜她听不见,我只能看着她,不闭眼地看着她走进厨房,开始做饭,那原本就是我的早饭。现在却不知道是谁的早饭。

等早饭做好,她进了我的卧室,我想她会惊声尖叫,因为我不在房间里。谁知我预料的事情没有发生,在她出来几分钟后,一个人,穿着我的衣服走了出来。和我一样的面皮,他坐在饭桌前吃饭。整个身形和动作与我丝毫不差,我听着他跟我妈聊天,想听清楚他们在聊什么,可惜距离太远,我只能模模糊糊地听到那像我的人说:他不想养金鱼了。我妈说,不养也好,不然一条条的死去也怪心疼的。

吃完饭,那长得像我的人走过来,我在鱼缸里不停地游动,想求救,却没人听见。他端着鱼缸来到厕所,像往常我仍死金鱼一样,将我和身边这条金鱼扔进厕所,之后按下按钮,随着哗啦啦的冲水声,我被卷进暗无天日的下水道。这里的水是肮脏的,我的生命在黑暗冰冷的水里浸泡着,那条死了的黑色金鱼,想来已经沉入了泥泞里。白色的鱼早已不见了踪影。这里只剩下我,在这无人知晓的黑色的下水道里等待死亡……

我翻腾着、挣扎着,用尽了所有力气。感觉自己就要死去的那一刻,我拼命张大眼睛,想要在生命的最后时间留一道人间的光在瞳孔中,却在此时听见远处想起熟悉的声音:

“小山,吃饭了!还在睡……”

注:这篇文章刊登在腾讯·大渝网的《渝人记》版块,也是我第三篇收录文章。

幸福水晶 2014-11-06

04年的春天我去成都游玩,无意间进了一个叫“送仙桥”的古玩市场,在那里我认识了小冉,一个卖水晶的女孩。

小冉本名李冉,重庆人,不过从她黏黏的口音当中,已经听不出一丝锵锵的重庆味儿来。我第一次见她,还问她是如何学得这么正宗的成都口音,她告诉我,说读小学的时候便和父母来到成都,至此以后,便在这里落地生根。我笑她挪了窝,橘子也就变成了枳。可她却一脸不服气地说自己是重庆户口。我不信,结果她把身份证递给我,上面果然写的是重庆。

对于我的惊讶小冉一脸不屑,还问我到底买不买她的东西,不买就不要影响她做生意。我讪讪的在她的摊子前扫了一眼,看中了一颗菱形的黑色水晶。付了钱,之后便去了其它地方转悠。等到把整个古玩市场转完后,我又回到小冉那只有十几平米的店里看了看。没想到这家伙眼尖,一眼就看见了我,问我是不是对她有意思。我落荒而逃,其实我是想问问她卖的水晶是否保修。

“送仙桥”的旁边有一所公园,名叫“浣花溪公园”,和杜甫草堂仅一墙之隔,挨着成都博物院的。吃过晚饭后我到公园闲逛,没曾想又遇到了小冉。她问我是不是一直跟着她。我义正言辞地告诉她,没有。她不信,凶恶地盯着我。我这次没有退缩,也凶恶地回敬她。盯着盯着,我俩就笑了。从那以后到现在,每次我去成都,都会到送仙桥看她,给她带重庆的特产,她也会回敬我一些她的水晶。

我常问她为什么不到重庆去转转,她说没时间。可我看她做生意,似乎并不是很顺利,周围几乎都冷冷清清,就算是来买水晶的,也都是那些多年的老熟人。现在的年青人,已经很少到这种充满浓厚历史气息的地方来了。这里不是卖古董字画的,就是一些卖旧家具的。没人分得清真假,我要不是在成都只有小冉这一个朋友,也不会经常到这种地方闲逛。我跟小冉提议,叫她改行做其他的,她不肯,说这工作挺好的,基本可以一直做到自己老去。我听了直摇头,想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整天呆在这种老人扎堆的地方,严重怀疑她脑子有问题。她对我说,想不明白就不要想,就像橘子为什么会变成枳一样,不也没人明白是为什么吗?

后来的几年我毕业工作了,去成都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到后来几乎和小冉断了联系。等到我今年有时间再去成都的时候,才发现她卖水晶的地方换了人。那也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姑娘,我问她是否认识小冉。她看了我一眼,递给我一封信,信里面有一颗菱形白色的水晶。信上面写的是:水晶唯有一对,才能幸福长久,只是我没有时间再等待了,祝君幸福。

画家的画 2014-10-08

他是位画家,是我在古镇游玩时,无意间碰到的。初见时,他躲在一家画店里,背对着一堵墙,墙上是一张白纸。我从侧面看他,蓄着长长的胡子,干裂的手里握着一支毛笔,不知在想些什么。我猜他是睡着了,却从他眼镜片反射过来的影子看见他亮闪闪的眼睛,深邃,如一汪泉水。

卖明信片的老板娘是位中年妇女,在装裱着一副刚画好的山水画。这已不知是画家的第几幅画了,或许连他自己都忘了。因为房间里挂满了画家的画,唯有屋的一角,放着两把斑驳的太师椅,看上去比画家的年龄大。老板卖画,画家画画,也不知这日子过了多少年岁。

画家最开始是不会画画的。好读书的他,希望自己在仕途上能有所建树,于是在其20岁时离乡背井,独自走上仕途,经过30年拼搏,有所小成。然天有不测风云,因一次行贿事件画家锒铛入狱。在监狱里呆了10年,画家学会了画画。出来后的他,寄情于山水,在他的画里,多是吊脚楼式的房屋,灰瓦白墙,青石板的小路,雾蒙蒙的天,春天碧绿的小草,秋天枯黄的树叶,都是他笔下的风景。只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他喜欢把房子画成灰白色。

老板娘曾经是某公司的高管,因一次旅游,来到古镇。那时的画家已有65岁,每天都开着门,但不做生意,屋子里乱得一塌糊涂,没人整理。老板娘走进来时,恰巧碰到一小偷偷画,原本想将小偷送进公安局的她被画家制止了。就这样,老板娘留了下来,帮画家看店,顺便卖画。她没再回去,父母双亡的她已生无可恋。

寒来暑往,画家每天都会到店里去,晨起会泡一壶清茶,在太师椅上静坐,闭着眼,等着老板娘的到来,老板娘总是在古镇里卖早餐的吆喝声中走进来。手里提着黄灿灿的油条和雪白的豆浆。画家吃过后便开始一天的绘画,老板娘则继续未装裱好的画,如有人来,则热情地招待他们。

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老板娘开始变得忙碌。画家的行动却变得越来越迟缓,毕竟年纪大了,加之久坐,疾病缠身。身体的不适倒让他越发醒的早,到画店的时间也逐渐延长。可老板娘却来得越来越晚,有时甚至得等到中午才来。附近街邻都说老板娘想趁画家死了侵吞他的家产。画家却微微一笑,不说话,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画里。

没人知道画店是何时关门的,等到画店再开的时候,只有老板娘一人,画家去哪儿了,无人知晓。再后来,画店不再卖画,变成了一所旅游驿站。人们走进这家驿站,看见墙上挂满的,是画家的画,这些画后来变成了一张张明信片,游客们将相思写在上面,老板娘将他们寄往不同的地方,让收到的人,都能看见画家的画。

花开在春 2014-10-06

如果不出意外,这周末,小X会在乌镇见到他梦寐以求的女神。他每次说起女神,不是抱着一种炫耀高傲的姿态,就是浮现出莫明的花痴样。我说他傻,告诉他,和女神在一起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他不信,像极了那勇往直前犁地的牛。

小X的女神姓花,叫花春,是花开在春的意思。他们认识的时间很长,但却没有在一起过,因为他们是异地恋,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南,就这样来来往往地联系着。没人知道他俩是怎么认识的。这秘密只有小X一人知道。只是他不肯说,我每次问他,他都支支吾吾。后来久了,我也不问了,任他上课的时候躲在小角落里给花春写信。

那些年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通信,小X和花春的交往,都是靠一封封信件来回。几乎每两周,小X都会收到花春的来信,拿到信的他就像现在我们收到邮递员的包裹一样地开心。不过除了小X,没人知道花春都写过什么。他总是在背地里拆信、看信、写信,最后将他写的信小心翼翼地放进学校的邮筒里,等着两周后的回信。

就这样过了三年高中时光,小X和花春的信也写了三年。高考后小X考到了东北一所大学,想想一个身在火炉、火锅之城的小伙,就这样飘到东北那冰天雪地的地方,真让人唏嘘不已。毕业那天我叫小X复读,别去想花春了,他不肯,说这辈子,就认定了她,眼睛里是喝过酒后那种迷醉的坚定,发着光,像个男子汉。

原本以为到了东北,就能见到花春,没曾想花春却到了浙江乌镇,小X扑了个空。当他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就跟他说,放弃吧,花春在逗你玩儿。谁知我这句话又点燃了他的斗志,他对我说,等到明年春天,一定要去浙江找她。

那年的春天小X果然去了乌镇,用他存了一学期的生活费,加上兼职时挣的钱,买了一张到乌镇的票。他俩约在乌镇的一座桥上见面,花春说她当天会穿一身淡蓝色碎花连衣裙。他俩的街头暗号是:花开在春。

再后来,小X见到了花春,他没有和我说见面的细节。只是在五年后的高中同学会,带来了一名女子,她的名字叫花春。

巴甫洛夫追女法 2014-04-10

吉姆、露西和芭比是我买回来的三条小金鱼,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不能经常给它们换水,好在近来气温较低,我就算一个星期不给它们换水,它们也能在水里游得畅快。我时常想自己长时间不给它们换水,它们会不会闹情绪。可有一句话却提醒了我,那就是“金鱼的记忆只有七秒”。

我不知道关于金鱼记忆的问题是谁研究出来的,可我的吉姆、露西和芭比的记忆倒是很长久。因为刚开始我给它们喂食时,它们看见我靠近鱼缸,总是会迅速往缸底游。不过随着时间的演变,它们从一开始往缸底游,变成了我还未走近,它们便浮上水面准备迎接我给它们喂食。这倒是让我想起上大学时学的“巴甫洛夫的狗”。

学过生物的人们都知道“条件反射”这一概念。说是当一个人每次在喂狗食物之前,都摇摇铃铛,到后来,人只要摇铃铛,不给食物,狗都会分泌唾液,这就是著名的“巴甫洛夫的狗”。

记得我读高中时也遇到这么一件事,隔壁班的一位女生,在我上早自习时给我买早餐,每次我都想问她为何这样,可奇怪的是,她总是在送早餐的过程中不讲一句话。久而久之,我便习惯了她这种做法。不过一个月过后,她突然中止给我送早餐,导致我那天一上午都饿着肚子听完老师讲课。当中午吃饭时,我跑去问她今天为什么不给我送早餐,她斜视着看了我一眼,一言不发地走了。后来我读大学,老师讲了“巴甫洛夫的狗”,我才懂得隔壁班女生的做法是有多么地聪明。只是我到现在还未曾明白当年那隔壁班的女生,在我跑去找她后,为何会对我不屑一顾。

无独有偶,毕业后我去了北京找工作,与当年这位女生偶遇。我怀着一脸兴奋与喜悦的心情想从她那里得到答案。却发现原来她早已成家立业,做了别人的媳妇,当了孩子他妈。我想,或许她曾经给很多男生都送过早饭,只是到最后,她选择的不是我。

或许我的金鱼也是这样,等哪天我只想养一条金鱼的时候,说不定会将其它金鱼丢进下水道,让它们随着管道,游进大海,只是不知道那时。它们会想起曾经喂食给它们的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