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文人风骨

重温电视剧《走向共和》,看前四集,有一幕讲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没有钱,有商人死了,请他的幕僚汤生写篇悼文,出价八千。汤生不肯,自觉有辱斯文。张之洞来写,八十个字,写完拿去换钱,汤生自觉惭愧,张之洞没有怪他,到是非常欣赏他,知道他的气节,文人风骨。

国家疲敝,贪污腐败盛行,再看朝中大臣为了振兴国运,许多不齿的事,不做也不行。李鸿章的海防捐,张之洞的卖字求存。宁愿背上后世的骂名也要去做,只要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牺牲小我也是甘心情愿的。更难得的是,许多事明知是错的,还要想办法周旋,权衡,保大舍小,只可惜忠诚烈士不生在一个清朗的盛世。

3 月 19日

《走向共和》第六集,李鸿章整顿北洋水师,一杀,一赦,一奖,一激,办事果敢老练,不愧是从戎马过来的人。事后幕僚杏芳问他,为什么不查走私军舰的事,他说,牵涉面太广,追查会乱了军心。

幕僚觉得这事事关国体,不能视而不见。李鸿章说:「要杀人,没人比我更便当,北洋在手,军权在握,想杀谁使个眼色,就会有人忙着帮我去杀。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为官者,不可不戒。倘若有了杀生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比如说啊,县衙的差役、收税的小吏、官员的随从,如果把权力都用得无所不用其极,那真是国将不国。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是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也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呀。」

这番言论,可以说是为官用人的法门,事后他还平价,张之洞人文锦绣文章能救苍生,但干干实事的人,不能一手遮天。随后追忆他的恩师曾国藩,锦绣文章,经世致用,能影响的也就几个人。将帅下面成千上万的人,能全部影响吗?显然是不现实的。

越看越佩服李鸿章,以前读历史,只知道他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看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这事确实不是他一人之错。

勤学苦读

第一次看《恰同学少年》,印象最深的是毛教员嗜书如命。

有一段场景,拍毛教员的鞋子破了,没钱买新的,杨昌济看见,给了他一块钱,告诉他:书要读,鞋要换。他不好意思接过钱,去买鞋,和买鞋的老人聊天,觉得一双布鞋贵了,准备多去几个地方看看,不注意走进了书店,用一块多钱买了本书。

一个人真如此酷爱读书?多年后,我读到《毛教员:人类智慧的遗产》才相信这是真事:

……按照当时农村的习惯,他6岁便成了毛家的劳动力。8岁时被允许到私塾读书,学的是《论语》、《四书》之类,不过早晚还是要下地干活。到了12岁,他从私塾辍学白天独挑大梁到地里劳作,夜晚帮助父亲算账。这种农业劳动生活一直到16岁,整整持续了3年多的时间。按照现在日本的情况,毛教员在中学毕业之前,几乎一直是作为农家子弟生活过来的。但是,他是个非常喜好读书的青年。还是在上私塾的时候,比起学习经书来,他更是喜欢埋头苦读《水浒传》、《隋唐》、《三国》、《西游记》、《精忠传》等书籍。即使他从私塾辍学并专门从事劳动之后,还依然是如饥似渴、广泛阅读他所能找到的一切书籍,一读就是到深夜。

当然,毛教员也不是完人,他也有偏科的情况:

在校期间的毛教员,其学生生活似乎有惊人的个性。他刻苦攻读自己感兴趣的广泛的社会学知识,而对自然科学则敬而远之,尤其讨厌静物写生。有一次图画考试,他只画了个椭圆形,还振振有词地称之为蛋。但这并不可以说他在二十几岁这一求 知欲最强的时期学习不刻苦。据说,这个学校的学生对学习抓得都特别紧,可像他这样顽强的好学精神还是极其突出的。他早晨早早地就起床,洗漱沐浴后便去自修室学习。下课之后,报纸阅览室或图书馆必定会有他的身影。当时,他尤其对国文(作文)、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倾注了更大的精力。特别是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学校的作文展览室栏里,他的文章不时作为优秀作品被张贴出来。

电视剧里,对毛教员的一些地方做了美化处理,比如他明明是偏科的学生,却将他塑造成各项成绩拔尖的优等生。

要知道,毛教员所生活的年代,学习环境非常糟糕,他身边许多纨绔子弟,要夹杂在这些学生中学习,无论是精神,还是毅力,真非一般人所能比拟。

难能可贵的是,他知道求学路上,最重要的是找一位好老师。电视剧开头,毛教员刚从另外一所学校退学,走投无路之际,得知第一师范免费招收学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去,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杨昌济。

片中详细叙述了杨昌济对他的照顾,除了生活,还有饮食起居。面对毛教员的求知若渴,杨昌济单独给他开课。每周六下午,他会到杨昌济家里学习,从而知道老师无论冬冷夏热,起来的第一件事是以冷水沐浴,「一个人的求学之路上,比冷水更难熬,更严酷者不知有多少,若是连一点寒冷都受不了,还谈什么坚韧不拔?」

如果要问我在《恰同学少年》里学到了什么?我想用八个字概括:言传身教,勤学苦读。

图片来源:《恰同学少年》剧照

参考资料:

《毛教员:人类智慧的遗产》【日】·野村浩一 著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3 月 25 日

梦华录:梦回东京,回忆奇缘

熬夜看完《梦华录》,没想到最后八集还挺有意思,从故事逻辑来说,还是有很多问题,但这剧不是正剧,言情戏多一些,算是古代的偶像剧吧。

这部剧不能按照正剧的标准去评判,毕竟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知道古代制度的严苛,阶级森严,女性要想出头是很难的事。

《梦华录》的优点在于用四位女性(后面有位骗子加入)的角度,表达了一种对封建制度的抗争,站在女性的角度讲故事,很难得,故事的整个结构虽然是男权社会,但已经弱化了男性的能力(主角除外)。

古人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每个人在古代要想翻身是不容易的,顾千帆算是厉害的吧,如果不是他爹的帮衬,连她母亲都不能归回正位,至于其他人更不用说了。

电视剧不是历史,肯定不能按照历史的角度去写,如果这样,赵盼儿怕是连自己的那个村庄也走不出去,怎么可能到东京。

一部电视剧,能有这么高的完成度,更何况让人看见女性的独立,不靠男人养活,也不摆烂,不躺平,和命运作斗争,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不能苛求太多。

在整部剧里,我印象最深的是赵盼儿她们从杭州茶摊开店,一直到东京开酒楼,显示出一种不屈的抗争。我混迹的一个群,有群友说,《赘婿》里也是开店。我开玩笑地说,现在的很多国产剧,最终的归宿是言情和餐桌。

《梦华录》里有许多关于食物的镜头,《好先生》里的孙红雷是米其林星级厨师,《风起洛阳》的王一博是美食评论家,我最喜欢的《走向共和》开头的镜头便是李鸿章吃鱼……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以食物为引子,将故事串联,是很有意思的事。

《梦华录》最精彩的是最后八集,有一集赵盼儿酒楼开业,为招揽客人,用歌舞酒食,配上古代名画,演绎了一出食色生香的美食盛宴,让花大价钱前来的文人雅士觉得钱花得不冤。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唯一有点小遗憾的是,摄影师的镜头切换文人雅士太多,给舞者的画面太少。

整部电视剧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隐喻在剧中缺失。开头是以夜宴图为引子,到中间部分,有很大段落的故事与夜宴图无关,等到即将结束,夜宴图再次出现,欧阳旭带着它回到东京,才进入正题。

隐喻缺失,没有核心,故事变成空中楼阁,只能用许多旁枝末节去填补,这不是很好的处理方式。我之所以觉得最后八集好看,无非是夜宴图回到视线,哪怕这幅画所有的秘密已经解开,依旧是故事的指引。

凌晨三点过,我看完整部剧,睡前没来由一想,哪怕现在的服装道具做的再精美,估计再也看不见《大明王朝 1566》《走向共和》这类型的电视剧了。有朋友对此评论:「我认为社会倒退的一个标志是人们不再羡慕更年轻的人,而为自己早出生而侥幸。 」

忽然发现早出生一些年岁真是件幸福的事,有那么多值得回味的经典。庆幸,赵灵儿和赵盼儿的扮演者都是刘亦菲。年轻人在梦回东京,只有我在怀念仙灵岛中的那段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