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灵感

村上春树曾经在文章里提及音乐,说自己很多的小说灵感正来源于音乐,而写作时会常常反复听一首歌。他甚至是黑胶唱片的发烧友,家里收藏了许多唱片。

我有过一段尝试听音乐工作,却发现自己无法适应。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音乐在我的工作中,很少能帮助我,对我来说,没有音乐的环境,反而能使我安心工作。

我观察过身边人,发现不少人有听音乐工作的习惯,而我一旦戴上耳机,意识会随着旋律飘飞,从而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忘了工作。

音乐是否会有助于一个人创作?我去查过一些资料,有效果,音乐有些神奇的功能,能安抚一个人创作的情绪,影响脑部神经,调节情绪。

我个人唯一靠音乐作为陪伴,还是早先跑步,为了适应延长跑步的时间,会听音乐。每次到操场,我点开一张动感的歌单,反复听,在音乐的帮助下,逐渐适应了跑步。

后来有一天,我发现音乐会影响跑步时的心绪,扰乱跑步节奏,身体会跟随音乐的快慢起伏,影响我的运动状态,为了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我开始逃离音乐。现在已经摆脱音乐,独自享受跑步的乐趣。

我从来没有在音乐中获得过灵感,更没有如同村上春树那般,能靠音乐写一本小说。我听音乐,似乎有些功利,有时候是赶潮流,听听当下的网红歌曲;有时候是音乐人推荐,想知道那位音乐人的好;有时候是看完一本歌手的传记,打开歌单听听;有时候希望弄明白一首音乐为什么好听……

总之,我对音乐的欣赏,似乎并不纯粹,这或许是我到现在没能领略音乐之美的原因,它是我生活的背景,可以有,但不是必需品,这也是我不会在音乐 APP 付费听音乐的原因。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有机会在一首音乐里找到灵感。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4 日。

当我跑步时我都在想些什么(十一) 2014-12-04

  当寒风吹得我光着的两条臂膀生疼时,我才发觉冬天是真的来了。我从初夏到深冬,这历时近半年的跑步历程,将要在这个月月底画上一个句号。前几天有朋友问我,跑这么久,瘦了几斤?我一愣神,倒真把减肥这个问题给忘了。想想是真的有好久没有在药店门口的体重秤上看指针摇摆,实在是一件憾事。

  跑了近半年的时间,我似乎已经忘了当初跑步的初衷,只觉得每天围着校园内的操场来回奔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尤其是在自己心烦意乱的时候,去趁着夜色,趁着操场上打出的白晃晃的灯光,看着自己的影子一遍又一遍地被拉长,感觉很爽。可如果要问我这样忘我地跑步,到底为何?我现在只能说这是兴趣所在。当然,这也是激发灵感的好方法,村上春树的许多作品就是在跑步的过程中突然浮现的。我偶尔也有这种感觉,因为跑步的时候脑子会变得越来越清醒,有时候会有一些奇思妙想从脑子里蹦出来,像是打了一种兴奋剂。

  冬天的湿气在上个月开始变得浓重,我穿着短袖,身体的温度因风吹和冰冷的空气刺激而出现鸡皮疙瘩。这让我不得不在离开住宅处时便开始小跑一阵,等到了操场,打开手机一款测试跑步的APP,开始记录跑步历程。这是我上个月下载的一个有趣的跑步软件,当然顺带着买了一个手环,并行使用,我特别喜欢里面的地图功能,能把你跑步的路径全部描出来。前段时间看日本有个人,沿着日本给女朋友写了“MY LOVE”,还画了一个一箭穿心,想想真让我热血沸腾。当然如果我要写字儿,肯定不写这个,我会写个“爱跑步的二逼青年”。后来想想,这是项浩大的工程,感觉也不太可能实现,毕竟规划路径就很让我费脑子。不过能看见这么有趣的方法,到让我更喜爱跑步这项运动。

  这个冬天我开始叫身边的朋友来跑步,因为有了软件,可以互相比赛,无奈除我之外,这项令人着迷的运动无人欣赏,等到我一呼唤时,不是哀鸿遍野,便是要死不活,想想真是醉了。这之后我也就不再叫他们来比赛,我已尽力,只是无力回天罢了。当然每次跑步我会习惯地打一声招呼,换来的是他们对我的呼喊:二逼少年欢乐多。嘿,这称呼确实很适合我。

村上春树的唯美细致风 2013-10-27

当我将《海边的卡夫卡》最后一页合上时,时间已过去两天,这原本花一天时间便能看完的书,我零零散散的花了两天时间,实在是奇怪之极。

不过奇怪到也罢,可村上到底是要表现什么意思呢?我不懂。他在自己的文字王国中,用大段的,极其细微琐碎的事情,之后加上那带有小资情调的字眼,将整个故事讲完。

这里面我觉得很奇怪,回望本书,15岁少年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遇到姐姐樱花、之后在图书馆遇上大岛和佐伯,与之相对应的一段故事是一位曾经在小学因一次奇怪事件而丧失阅读能力的60岁大伯。这是故事的两条线,如果从逻辑上来说,是有很多地方不对头的,当然我们可以将一切归于超自然现象。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由实入虚来说,也完全不对。

故事最初是从卡夫卡离家出走写,是一种现实终于的笔法来描写。这过程中,慢慢进入到一种对哲学、音乐、文学的探讨上来,这种探讨,在我看来是贫瘠的,也可以说是大量引用而不成体系,且较为生硬的东西。最后故事进入到精神,卡夫卡与60多岁的中田相互进入的,一种超越肉体的超自然现象,如果硬要加一个词,那可以成为心灵感应。

可卡夫卡与中田的心灵感应是如何而起,我们不得而知,难道他们之间有种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说,中田在中学时代失去记忆时,那我中学老师是佐伯?可60岁的中田与50岁的佐伯在逻辑上完全不对等。所以这一切,我们只能归之于巧合,当然这里面村上春树并没有交代到底那次孩子集体失忆是怎么回事,最后那老师交代的那段自己性幻想后,又是怎样一回事。

从结构流派上来说,很多学者将村上春树归为后现代主义基调的笔法,其意再为小说的人物不再追求单一的人物性格,从而向多元方向发展。可在我看来,卡夫卡并没有太多的性格表现,从开始到最后,性格都没有多大的改变。过多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似乎弱化了主人公的性格。这些生活的细节,从房间的布局到研磨咖啡的过程,无不让整部小说变得慵懒松散。村上春树似乎在用这些细节去填补一些在人物性格上的缺陷。可更加说不上来的是,他却很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化的刻画,然而性格却无法加以细致描写。对话中的交流,也仅限于迫不得已,似乎沉默是最好的方式。

我不懂村上春树在写些什么,也不知道他在由实入虚时,究竟想表达一些什么。是少年的忧郁、无奈,还是坚强、勇敢;亦或是他根本就不是在描写少年,而是在用自己唯有的,如同他的生活一般,将各种细微琐碎的事情,不断地放大、唯美,最后演变成另一种精神价值观的输出。

如果这是村上春树,或许他还会继续在诺贝尔的冷板凳上坐一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