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屁灵感

自从我成了码字狗以后,常碰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身边的朋友觉得你会写,就什么都能写,上能阳春白雪,下能下里巴人。想几个字儿的段子、广告语之类的东西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情。搞个策划或是写一篇软文也是三下五除二的事情。

被染上这些麻烦后,我就跟我朋友说,很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要去做调查、去体验产品、去这样、去那样……这句话说完我就后悔死了,在他们看来,我说这些,要么是我谦虚,要么便是我不想帮他们做事。

说真的,如果要敷衍,我随随便便在网上找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拼拼凑凑,修修改改,确实半小时就能搞定,可那玩意儿弄出来很low,这有悖于我的奉献精神。比如我朋友最近准备开个店,我脑子里已经想了七八个案子,但哪一个好用,怎么用。我到现在还没成形,总觉得差那么一点点。

在没想到好的文案前,我确实需要花时间琢磨、观察、思考。就像《广告狂人》里唐·德雷柏说的,先仔细想想,然后全部忘掉,最后再动笔把它写下来。事实是这样,动脑子的时间不动笔,动笔就一直写下去。

再拿写微信这事儿来说,我脑子每天会想三到五个点,早上我想要不要写沉船事故,到了下午又想,要不要写明星撕逼,后来有人在讨论公共场所禁烟的问题,我想要不要写。

可想来想去,我都无从下笔,没有找到适合的点,无法切入,就只能等它在我的脑子里不断地沉淀,这种沉淀的过程或好或坏,我无法控制,有时候想着想着便忘了,有时候想着想着,就知道该如何下笔,思路会随着你在生活和思考中变得越发清晰明了,非到必要时,我喜欢让这些东西沉淀,要么憋死了,要么就喷发出来。

不过人总有写不出来的时候。拿我来说,如果我写不出来,就去看书,去生活,去和朋友聊天,去打开一个群,看他们聊天。

如果你善于发现和总结,会发现有的是老祖宗写过,我只不过把它换一种形势表达出来;有的故事就在生活里,很多人没有发现,我发现了,就把记着,写下来。

至于思考的过程,我觉得是一种沉淀,你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和见解,就决定对它的了解程度。

可说到底,这世界上真没有什么天马行空的思考会比写下来更有用,因为当你写的时候,脑子里会不断地冒出一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我就将它称之为灵感。它永远是在我动笔后产生的,之前的,都TM是胡思乱想。

《广告狂人》:让你的产品值得炫耀 2015-05-21

伟大的Ricard Fosterz在写《Would you like a martini with your olive?》时,写了一篇关于他在创作文案时的构思,一开始他用的句子是:皇后橄榄是一般橄榄的两倍大。这之后他的脑子如闪电般快速转动,觉得“一般”这个词不行,于是想了个词:平常。在读过一遍后,还是觉得不行,这时他产生了联想,把“一般”改成了“平民”。这个句子就变成:皇后橄榄是平民橄榄的两倍大。

就这样,“皇后橄榄”的逼格一下子提升了,想想那些买“皇后橄榄”的人,遇到买其他橄榄产品的人会如何说。“朋友,这是皇家御用产品,比你刚拿的那个大一倍,你为什么不买回家试试”。这是一种炫耀,Ricard Fosterz抓住了人们喜欢炫耀的资本。这就如同雷军卖手机时,喜欢把苹果拿来做比较,说“不服来跑个分试试”一个道理。

当然最有趣的炫耀方法还不是这些,而是《广告狂人》里唐·德雷柏为一家钢铁公司所写的文案。如何让钢铁产生有趣的现象,唐·德雷柏在调查时发现,这家钢材公司所用的建筑在芝加哥、纽约、匹兹堡、底特律等城市都是用他公司的钢铁建造,便为其做了一整套的推广方案。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推广之外,还有一种效果:炫耀。在这钢铁公司工作的工人,能拿着那印有各种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平面广告向朋友们炫耀。这就有会产生一系列有趣的传播效应,要知道一个人身边所辐射的人不止一个,当这种炫耀的力量辐射出去,或许就会呈现出几何增长的效果。可惜这则创意在被别人的干扰下没卖出去。

爱炫耀是每个人心里都会产生的效果,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炫耀,当你吃了好吃的,会炫耀;当你买了件漂亮的衣服,会炫耀;当你有了男女朋友,会炫耀……这一切与你无关的炫耀,其实在一个广告人看来,都是一种营销。做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产生曝光率和消费。

如何让这种炫耀有效的传播出去呢?我想是找到那一类人的共同点。我还记得唐·德雷柏在和客户谈广告时,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想辐射到什么人群。那客户说了一句,辐射到所有的人。唐·德雷柏嘴角笑了一笑,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到这里(他所在的广告公司)来的人都是这么说的。这个场景在这里完结,镜头开始转向下一个场景。

我不知道唐·德雷柏下一句会是坚定的说“我会改变你的想法”,还是风趣的说“或许我们应该边喝酒边聊天”。总之,他总会用一种办法帮助顾客找到人们会因为使用过这种产品,感到由衷的自豪而产生想要炫耀的想法。

看《广告狂人》第一集 你会想到国内哪个广告? 2015-05-09

3年前我看过《广告狂人》,刚看十几分钟便坐不住了,这期间不断看时间,等到剧情过去四分之三,唐·德雷柏在上了一个女人,斗赢了有野心的拜特·坎贝尔,抵制住他秘书的诱惑后,终于想到一句:It’s Toasted,把乙方直接秒杀。这句广告词出来后,我果断关掉这部沉闷地让我想自杀的电视剧。想想一句“It’s Toasted”就需要动这么久的脑子,不知道这人是不是脑袋被门夹了。

最近听说这部电视剧拍到第七季(完结),不禁又勾起了我的回忆,于是在这个夏日的傍晚,我重新点开第一集,再次沉浸在这部缓慢悠长的剧情里。这一次我明白终于明白,为什么一句“It’s Toasted”会比怀孕还难产出,这里面有许多的细节,我以前未曾发现。

细节一:你为什么抽“黄金年代”,不抽“幸福时光”?

电影的开篇设置在一个酒吧里,唐·德雷柏在想香烟广告,顺便与服务员聊天,他问服务员为什么抽“黄金年代”,而不抽“幸福时光”。服务员告诉他,1、餐厅送的免费烟就是“黄金时代”;2、“黄金时代”抽多了,变成了自然,以后会买这个牌子的烟;3、除非这个世界上没有“黄金年代”,我才会考虑其他牌子的烟。

这是很好的广告调查方法,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唐·德雷得到了答案,但却还未相出能令他灵光闪现的广告。

细节二:各大媒体都在宣传抽烟会得癌症,怎么办?

当媒体都在说,广告中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质都会致癌。你会陷入到一个思维的瓶颈,那就是香烟=癌症。这等号如果完美画上,以前所有关于广告的正面形象都会被摧毁。

唐·德雷柏在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时,也陷入到一个固化思维里,他无论是站着、躺着,还是在女人身上,脑子里挥之不去的便是如何打破香烟≠癌症,或者如何转换群众的注意力。当面对这些舆论压力时,广告人应该如何扭转乾坤。

细节三:“Toasted”是甲方告诉他的

甲方和乙方谈判可谓是一个亮点,唐·德雷柏最令我敬佩的地方就是有脾气敢跟甲方说“No”,他不会卑躬屈膝的满足甲方不合理的要求。不会像我们国家大多数的乙方,去迎合甲方诸多不合理的要求。

在关于香烟的广告的讨论上,有许多闪光点,“幸福时光”的广告之所以能被接受,更多是有一个懂行的甲方,甲方用一对父子来展现这一亮点,在提案上,拜特·坎贝尔说了一个“抽烟和开车都是死亡,大家一起愉快的死亡”这种广告,儿子觉得还不错,父亲却把他识破。

受到拜特·坎贝尔的启发,唐·德雷柏在这时想到一个绝妙的广告,他没有去否定拜特·坎贝尔(毕竟都是自己人,再怎样也不能让甲方看笑话)的想法,而是说了句“他说得对”,之后进行自己的广告创意谈判,先抛出问题,“幸福时光”香烟是如何生产的,甲方答道,在北卡罗来纳的阳光下,栽培、收割、加工、烘烤(Toasted)制成。“It’s Toasted”(这句话我们需要用西方人的观念去理解)这句广告便在这里出现。唐·德雷柏用他的头脑完成了逆袭,这期间的创意过程可以说是错中复杂,如果不做调查,不了解香烟,不知道香烟是“Toasted”的,我想这次危机很难化解。这就是广告的最大价值所在。

联想:“It’s Toasted”与国内的哪款广告最相似

我看完这一集时,脑子里不断浮现出一个品牌:乐百氏。想想乐百氏曾经的广告:27层净化。其实每一瓶纯净水都会经过净化这道程序,但惟有乐百氏喊出了“为了您可以喝到更纯净的水,乐百氏不厌其烦,每一滴都经过严格净化,足足有27层,您会喝得更放心。”这一句话。

如果你还觉得每一句广告语都很简单。我想你可以把自己投身在一个环境中,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广告。好的广告人,除了有很强的谈判能力外,我想更多的是对一款产品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