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点滴积累,创意生成

好中文第二课,讲如何记笔记,王老师提到许多笔记软件,我其实也用过许多笔记软件。
翻开我的手机,笔记软件有:石墨文档、熊掌记、iNote、flomo、Metion、DoMemo、Obsidian…… 每个笔记有独有功能,用来用去,常用的笔记软件就三个:熊掌记、iNote和朋友圈。
熊掌记是一款很好的写作App,优点是用Mac创作流畅,只需要输入#就能单独列一个标签,支持多种文档导出。缺点是使用手机创作有些费力,字小,敲击时没有创作欲望,这使我不得不寻求手机创作的App。
使用写作软件,我注重第一印象,如果敲字舒服,是我使用的首选项。选来选取,最后iNote成为我的手机创作利器。我现在用手机写段子、记随感,经常用,再备份到熊掌记,做进一步修改。
有很好的写作App,并不意味着能很好将思维链接起来,原本Obsidian是很好的软件,我嫌学习成本有点儿高,不太愿意花时间,后来找到了flomo,这是很好的记忆线索笔记App,还能进行归纳,用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些功能熊掌记已经有了,似乎不需要再使用类似的App,果断停止使用。
用的App多,无法解决我一个问题:如何整理记录的信息。直到我读到《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才明白,书中提到「一元笔记法」,意思是用一个笔记本记录所有信息,我转念一想,这不是发朋友圈吗?
一个人每天会思考许多事,思维不停跳跃,我经常想到什么会写在朋友圈里,偶尔写文章,发现这段话能从朋友圈里拿来用,直接复制粘贴,很方便。如果我没有记录在朋友圈,许多事真的会忘记。
朋友圈记录的优点是,有想法就写,图片、视频、转载文章……多种多样,能形成很好的信息流。我经常在朋友圈里写长文,现在还养成写过的文章发朋友圈进行备份的习惯。
在写作方面,我不是一来就文采斐然的优等生,好在我勤于动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里也提到:
在全部笔记中,称得上精髓的内容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从比例上讲绝对谈不上好。但是,正因为写了很多无聊的内容,你才能获得一些优质的内容,这样一想,你就会觉得还好当初没有感到麻烦,坚持写下去了。
 
长此以往,你便会相信,即便是无聊的内容也要认真记录,通过大量记录的锻炼,将来总能写出有价值的内容。
多年勤写,不断输出,确实能使我产生一些有意思的文章,至少从微信公众号的阅读数量来看,它在不断增长,这算是一种正向鼓励吧。
我还发现,每次在朋友圈里创作,会减小我的创作压力,「完整地写下体验过的事或者当时的情况需要很大力气,恐怕很难坚持。」如果进行分段式输出,会获得创作上的快乐,这也是我喜欢在朋友圈写随思随感的原因。无论有没有用,是不是很重要的事,只要坚持记录,迟早会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里也提到日常记录的优点,我对这三点深为认同:
1、消除选择带来的压力你如果想着「想到什么好东西就记录下来吧」,可能反而写不出来。我想,这恐怕是因为你会在无意识中纠结某件事是否值得记录、不记录行不行这种问题……重要的是养成写作习惯,到后来,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记下浮现在脑海中的事物。
 
2、顺便启动思考虽然记录是很简单的事,但当你习惯用笔记本记录生活点滴后,每天就会更多地接触笔记本,也会更频繁地把刚刚想到的点子顺手记录下来。我在上文提过,如果在早上记录睡眠时间,也会把昨晚的灵感和做过的梦记录下来。
 
3、促进深入写作决定记录之后顺手记录其他内容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想认真写下来的东西,可能是积累很久的情感,也可能是反复思考之后下的决心。
朋友圈里不断记录,还保存了我许多记忆,偶尔翻翻,看时间线和照片,我大概能回忆起发生的事,特别有意思。
从创意的产生来看,不断积累,才有后劲儿,一个了要产生创意,不外乎五点:
步骤1:收集——积累常识与作为研究课题的知识
 
步骤2:咀嚼——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
 
步骤3:发酵——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
 
步骤4:顿悟——创意的诞生,突然之间惊呼「明白了!」「找到了!」
 
步骤5:具体化——将创意化为成果
日常的创作,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是在为创意的生成不停积累经验,无论谁也没办法逃离这五个步骤。
使用App进行创作这么多年,我依旧发现一个问题:纸质笔记与电子笔记无法互通。
曾经有段时间,我使用书里的方法进行记录,发现纸质笔记不方便,很怕笔记丢失。现在我的目标是找一个能将纸质笔记同步到线上,与我的创作App相互打通的软件,这样我才能放心地使用「一元笔记」法。
说到底,无论使用什么方法,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输出(读)和输入(写),才会在创作的道路上不停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