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七计是什么

《三十六计》这本书不用介绍太多,几乎每个人都会说那么几个成语,什么「趁火打劫」、「以逸待劳」、「借刀杀人」之类的。当然最熟悉的还是最后一计:走为上。

前段时间把这本书过了一遍,每天早上看两计,差不多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看完。我不知道大部分出版社是为了方便人理解每一个计谋,还是为了卖个好价钱,编者都会在每一计里加入历来战争案例,顺带进行评析。

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人阅读,不好的一点就是,把不少战争太过简化。我每看一例,都会疑惑,难道古代打仗就这么简单?直到后来看见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案例,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战争,只不过是文人笔下意淫出来的玩意儿。书里为了方便,把原本小说中的战争硬是掐头去尾,让人看起来打仗就这么简单。

对这种疑惑的不止我一个,翻阅《曾胡治兵语录》时,曾国藩也提到这么一个问题,「军事是极质之事,《二十三史》,除班马而外,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

这段话翻译过来,其大概的意思就是:打仗是非常实在的事情,《二十三史》的书中,除了司马迁和班固的书,其他都是文人意淫出来的玩意儿,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打仗是什么,有可能连排兵布阵到底该怎么做都不知道。看这些书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能随随便便就相信了。

这是曾国藩读《二十三史》的感受,用来说《三十六计》中的案例,也是如此。

且不说《三十六计》这本书中所讲的真实案例,但拿《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文人杜撰的案例讲计谋,确实是大大不该。如果你读过原著,其实会知道,小说在描写战争过程时,还是比较有逻辑的。如此类掐头去尾的简单叙述,甚至有些地方牵强而为之,确实不该。

再说回书的本质,《三十六计》是本好书,这毋庸质疑,但大多数人读这本书,不外乎两点原因:一是学骗人(说严重点儿是害人);二是学不被人骗(提防别人)。我初读此书,也是为这两个理由(都有一点)。毕竟行走社会,学个一招一式傍身再正常不过。可惜的是,书越读到后面,越不是滋味。其原因也不外乎两点:一、学会这些,灵活运用后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二、书中的诡道,有些已非正道,已超过我自身的道德观。第二点可以用所谓的「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来扳倒。可作为一个喜欢刨根究底的人,自会发问:何谓对错,何谓正邪。这是个无解的答案。为此,我不得不去寻求这本书所要传递出的本质。

纵观《三十六计》,不外乎是在介绍如何使用兵法,然而其中并未告知读者使用的正确性。相比《孙子兵法》,没有所谓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诡道」等等强调性语句,表示战争非到必要时,切不可轻易出兵。可惜,《三十六计》没有任何提醒。

或许很多人在看此书时,都沉浸在这些计谋中不可自拔,可所谓用计谋的本身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或许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庄王所说的的四个字:「止戈为武」进行总结恰好不过。所谓战争中所用的计谋,到最后不就是为了寻求个太平盛世吗?人若读这本书,不能想明白这个道理,而过多纠结于如何用计谋,在我看来,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要看这本书,个人建议先读读《论语》和《说苑》这两本书。当然更重要的是,读完《三十六计》后,再读读《曾胡治兵语录》,这本书会告诉你除了计谋以外你更需要掌握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