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历史的漩涡

最后几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历史回到原点。《走向共和》历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民国成立,共和还是没能成功。

最后一集的重头戏是孙中山的演讲,他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花了十分多钟的时间谈自己的理念。现在看来,他说的话至今仍没有实现,要完成共和,就要推翻专制,推翻集权,这对于拥有两千多年封建主义的国家来说,实在太难。

电视剧的最后,原本建立的民国在袁世凯去世开始破碎,战争不断袭来,民众又要遭受苦难,没有人知道国家真正的出路在何方,大家又开始比谁的拳头大,谁说话的底气足。

其实这段历史我是知道的,但透过影像去看,孙中山花毕生的心血去做的这件事,实在是过于艰难。为什么辛亥革命成功后,距离共和的目标还是这么遥远?电视剧里,孙中山先生说,「我们本来是共和国,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东西,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国就永远是一个泡影。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嘛。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各级行政官员都视法律为粪土,民众,仍被奴役着。民国应该是自由之国,自由是民众天赋的权利。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当权者的自由,权力大的有权力大的自由,权力小的有权力小的自由。民众,没有权力,没有自由。」

纵观整部剧,角度始终投射在上层人的视角去看问题,真正的民众到底如何,他们有什么想法,其实是很少涉及的。我记得有个场景,孙中山从日本回国,下火车,遭到段祺瑞的阻拦。他坐在行李箱上,和监守的士兵聊天。他告诉士兵,平均地权这个理念,曾经和袁世凯谈论过,但他没同意。人民的日子太苦了,没有地,没有粮,还在饿肚子,连基础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肯定没有办法谈共和。

孙中山希望先改变上层人的想法,由上至下去完成共和,然而上层人各有算盘,要推行下去,是很艰难的,他只有威望,没有实权,这是不行的。二次革命的失败也是如此。美国的南北谈判,也是在拥有实权的情形下,避免最小的伤亡进行和判。国情不同,无论孙中山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历史只能在漩涡里打转,一次又一次。

电视剧结尾,孙中山说,「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确实是事实,但他不明白的是,一个集权专制的国家,会想尽办法,扰乱民众的耳目,剥夺民众的权力。只要民众是一盘散沙,共和的理念绝不会实现,它永远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一个形式,民众只能一次次地走向它。

写完这最后一篇观后感,我的耳边又响起电视剧的片头曲:「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向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