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先锋》:聚光灯的另一面

图片

2022 年有部名为《长空之王》的电影,预计国庆上映,前期宣传猛烈,又有王一博、胡军、周冬雨等明星加入,预告片里介绍,这是部拍摄我国第一代试飞员的电影。
在《太空先锋》的故事里,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架飞机坠毁,试飞员随之死亡,此刻美国正在进行突破音障的飞行测试。飞机能不能超过音速?在不停试飞失败的过程中,人们心中打出无数问号。最后,一位名叫查克·叶格的试飞员,成功突破壁垒,刷新纪录
《太空先锋》不是以查克·叶格作为主角,它拍摄的是美国载人航天——水星计划的故事,电影里有七人参与载人航天:斯科特·卡本特、高登·库珀、约翰·葛伦、维吉尔·葛利森、华尔特·舒拉、狄克·史莱顿以及艾伦·雪帕德。查克·叶格没有当选,原因是 NASA 在挑选宇航员的要求里有一条:高学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印象里,我从来没有意识到,飞行是一件危险,似乎飞机如同汽车,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尺寸造出来,它就是安全的,《太空先锋》打破了我对安全的认知,因为它的背面,是一群人明知有危险,还要去尝试的决心。
影片里,上太空的宇航员常自嘲自己是坐在一堆炸药上的「猴子」,宇航局的工作人员在进入太空的第一设想是:到底是先送「猩猩」上去,还是先送人上去?为此,在设计太空舱时,他们没有安装舷窗,更没有设计手动爆破装置,对这群不上天的人来说,人上太空,只需要坐在船舱里,不需要做任何事。后来,在七名宇航员的据理力争下,他们才不情愿地给太空舱安装舷窗与手动爆破。
猴子上太空与人上太空有什么区别?约翰·葛伦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通过调整精度,成功返回地球,这是猴子无法做到的事。
按照国产电影的路数,拍摄这类电影,必定要加入许多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元素。来看看《太空先锋》怎么拍的,电影里不仅拍摄宇航员们的训练,还围绕宇航员拍摄了他们周遭的环境。
有一个部分导演拍摄了记者的狂热,在 NASA 不停失败的过程中,电视里的会有人嘲讽:「要送人上太空,第一步是确定火箭能飞起来。」等宇航员成功返回地球,为报道一手资料,一大群记者蜂拥,更有副总统希望在记者面前表演,若飞行失败,好安慰失去生命的宇航员的妻子,一切已经安排好,只等太空飞行失败。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太空先锋》始终围绕两条线拍摄,一边是七人不停向太空飞行,另一边是查克·叶格的郁郁不得志。电影里令我感动的一幕是他妻子对他说:「国家花很多钱,让他们一次次做明知会死的事,却从来没考虑过,如何想办法安慰这些人的妻子。」两条线穿插进行,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导演拍摄了一部杰作。它真实,客观,讲诉一群勇敢的人上太空,讲诉政客和记者的冷血,讲诉一名美国最好试飞员的郁郁不得志。
近日,我看消息,《长空之王》定档今年五一,我似乎已经预感它无法超越《太空先锋》,毕竟它拍不出聚光灯前的另一面。
维基百科:
音障(Sound barrier):一种物理现象。当物体(通常是航空器)的速度接近音速时,将会逐渐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此时,由于机身对空气的压缩无法迅速传播,将逐渐在飞机的迎风面及其附近区域积累,最终形成空气中压强、温度、速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一个突变面——激波(Shock Wave,又译冲击波、骇波或震波)面。激波面将增加空气对飞行器的阻力,这种因为音速造成提升速度的障碍被俗称为音障。在早期飞机的设计中,由于对跨音速空气动力学了解尚少,所以曾多次发生飞机试图超越音速时解体或者失控坠毁的严重事故,有人把这一时期困扰飞机制造业的难题也称为「音障」。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太空先锋》剧照